农业、非农业户籍的门槛,发端于粮食供应出现困难的年代(建国初期就出
现了类似问题,所以很早就出现了粮食的统购统销和票证制度),到粮食消
费的票证制度被废止、也就形同虚设了。
之所以没有和粮食供应状况的变化直接挂钩同步发展,一方面是政策惯性的
客观存在,另一方面是伴随着这个门槛的出现、逐渐有粮食供应以外的东西
附加到了它上面——50年代乃至到60年代,在工业化大潮中、伴随着工业生
产规模扩大对劳动力需求的增加,农业人口是有不少机会跨地区进入工矿企
业成为非农业人口的(去看看那些三线工矿企业,在当地招收了多少工人,
特别是招收了多少原来是农业户口的工人,贵州那边很多人就是借着这个机
会成功地“跳农门”)。可是到了70年代,由于非农业人口自身的繁衍速度
本身就比较快,城镇自身就存在就业困难,于是这种机会越来越少(农业人
口即使不能在工矿企业就业也可以在家种地,非农业人口一旦无法就业那就
彻底抓瞎,这一点只要眼睛没瞎都看得出来)——等于说农业、非农业人口
之间的门槛增加了新内容。
等到粮食消费票证制度被废除,传统的对非农业人口就业的保障措施被大大
削弱,这个门槛也就逐渐消散于无形中,近两年很多地方干脆取消了“农业、
非农业户口”的区别,统一称为“居民户口”。不过,这个时候依附在户籍
政策这个“壳”之上的,又多了一个叫做“地区差异”的玩意儿……于是,
关于户籍制度的是是非非,依然会balabalabala继续下去:-) 后面这段和本
版主题无关,就不深入讨论了。
【 在 rul (晃晃) 的大作中提到: 】
: 农业提高的一些基础条件
: 化肥 水利建设 农具一样都离不开现代工业的支持
: 但同样发展工业
: ...................
--
修改:alarm FROM 218.240.129.*
FROM 218.240.1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