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minotaurking.blog.hexun.com/32450538_d.html夏、商的文化差异和商文明的外来可能 [原创 2009-05-07 04:28:55]
华夏号称五千年文明,其实是虚的。三皇五帝只不过是战国时期才出现的说法,按照古史辩派的观点,基本上是古人为了某种目的伪造出来的;到现在为止大家也只能把他们当作传说。如果从夏朝开始算,华夏文明就只剩下四千年了。而就这个夏朝,众所周知,尚存在着如下不能确定的事情:
1、夏王朝是否存在及夏代是否存在国家形态;
2、商族是否外来游牧民族,侵入中原统治华夏民族;
3、青铜治炼技术是否外来技术;
4、甲骨文是否外来文字
既然夏连存在与否都存在较大争议,所以科学的态度应该是把它当作一个假说,而不应该视作板上钉钉的事实加以接受。
本来,上古史,因为资料和考古的证据都有限的关系,众说纷纭,找不到一个坚不可摧的说法。然而,我认为,在现有证据的前提下,选择一种最能让自己心安理得的说法,是可以的;虽然,所相信的说法随时都可能会被新发现的证据推翻。
最近一连看了好几本有关夏商的专业论著,根据确定性的已知事实,和必要的理性推理的基础上,我认为,夏文化大约确实并不那么辉煌。对如上4个问题,我思考后的结论是,1、2、3、4的答案很可能都是"Yes"。
除了后人记裁的文献外,几乎没有任何出土文物可以证明夏王朝的存在;目前唯一对证明“夏”朝存在的有利证据是二里头文化。比较公认的看法是,二里头的一、二期属于夏时期的文化,而三、四期属于商早期的文化,根据是地质年代,其他的说法比如把三四期都硬说是夏的文化的,很难令人信服地克服这个年代问题。即便如此,出土的能确认是夏时期的文物和遗址都是石器、陶作坊、村落,这和我们长期以来被灌输的对夏的印象有很大落差。
商(为了避免分歧我这里一般指先商)有三个地方比夏(以下为了避免分歧一般指夏朝的主要活动地区包括山西南部、洛阳谷地、豫西平原等)先进: 文字,青铜器, 马车(马车这个可能有些争议)。
首先,没有任何考古证据说明夏朝有文字。对比一下仰韶、马家窑的陶器符号, 二里头那么多出土的陶器里面怎么也该刻上些吧。所以我认为很可能根本就是没有。到现在为止,确切的夏朝文字的证据一个都没有, 所谓的夏书,史记中的禹贡甘誓等等,公认为绝不是夏的文字, 而是周以后的作品。
夏朝没有文字这一点理解起来并无困难,现在很多少数民族,或者历史上建国之前的党项人,甚至连年月都不记得。其祖先的历史很多靠吟游诗人之类的口头流传。周的金文和甲骨文有明显的继承关系,考虑到上古时期书写的困难,会文字的人并不多,所以很有可能是商朝灭亡的时候殷商那些会书写文字的人被带到了西周。然后由于周的分封,发布命令和记录史实等的需要,文字又传播到了各诸侯国。
甲骨文是占卜的龟甲上的文字, 商人迷信,占卜的时候在龟甲上写上因何占卜,应验之后再在龟甲上写上结果。商人的龟甲用的比较节省,常常一个龟甲接连占卜很多次,每次占卜一般还要杀几个奴隶作为祭祀。甲骨文的消亡,大约是因为周人不占卜,而殷都被毁,遗民被迁徙,不再打仗,龟甲占卜的代价又比较高昂,甚至周统治者明令禁止都有可能。
甲骨文是一个很成熟的文字,必定有其形成和发展过程。目前公认夏商是同一时期两个独立发展的文化;如果商文字的来源是从夏朝过来的,也就证明双方有着密切的文化交流。但是问题是,两个文明差异文化,从考古上看不出有这种密切交流的迹象。
其次,几乎可以确定的是,夏没有青铜,没有马车。
二里头文化普遍存在于豫中,从陕县到荥阳的黄河两岸,郑州,伊水洛水,山西西南的汾河下游一带,这正是传说中的夏朝活动的主要地区; 从时间上看,处于龙山和商前期文化之间。以偃师二里头遗址为例,生活用具与古文献中关于夏代生活的传说相符;从其规模,是一个很大的居住点。属于夏文化的二里头第一二期不见一点青铜器的影子,甚至连红铜都没有;迄今为止出土的铜器颇多,没有一件能确定是夏器。
烧制陶器到冶炼青铜完全是两回事。之间的难度决不是一般的跨越。关键是第一要有融化矿石的概念,也就是还原氧化铜;第二要找到铜矿和锡矿石,尤其当这两种矿不是伴生时,就更加难办。所以我认为锡铜合金的最初产生,很可能纯属偶然的巧合。也就是说,世界上所有的青铜技术,很可能都出自同一个来源,也就是两河流域的苏美尔人。
商朝作为逐水草而居的半游牧民族(传说王亥发明了畜牧业,对比中原文化一直到夏朝时期几乎没有畜牧业这个过渡阶段),不太可能独立产生这么多先进的文化。如果不是来自于夏,会是哪里呢?
游牧民族有个优点,就是"文化交流",在破坏文明的同时,也吸收和传播了文明中的一些要素,一个例子就是后世的蒙古人。打个比方,定居民族就像是植物-生产者;游牧民族就像是动物。商民族的祖先到处游荡,可以比其他定居民族接触到更多的文明形式,从而有机会吸取到各文明里面种种先进的要素。有很多人注意到了商文明和苏美尔人的相似性,既然商朝的青铜技术不是从夏朝得来的,推论商文明是来自于西亚苏美尔人通过游牧部落的迁徙带来的。
然而,这一论点长期以来有个问题,就是传统的从西亚到新疆然后到内地,也就是中亚-新疆-凉州-关中-河南这一路线,地理条件复杂(戈壁,沙漠,高山,要塞,敌意的各部落),而且这一路线的沿途并没有有力的考古证据支持这一点(虽然马家窑位于青海)。最重要的是甲骨文等显示的商祖先的历史以及考古发现完全和这一路线没有关系。而且这一路线需要经过河南伊洛一带,这正好是夏朝主要活动区域,没有理由夏文化会与此绝缘。
我的看法是,这一外来说法有相当大的合理成分。但是路线错误。应该是西亚-中亚草原-蒙古草原-张北草原这一路线更为合理。从地理上来说,相比于之前一路上环境差别过大的路线,该路线所经都为草原,对游牧民族而言远较前者为容易。
根据考古等证据,商的祖先在河北北边一带的草原游荡了很长时间,很可能在这个时期接触到了文明的火花,或者直接吸收,或者在启发下有意识地试验的结果,发现了青铜技术。而如果青铜技术是外来的,那么文字受到外来启迪的可能就会更大。当然,这种启发可能来自多个其它部落,当然也可能部分或者全部是中国本土其他的部落。
青铜、文字和马车,这些东东都指向一个地方:军事用途。青铜技术就不多说了,有了这个后在战争中可占据压倒优势地位,这样才能提供奴隶社会所需的大量奴隶。文字的出现,对制定作战计划、协调作战等等是非常有利的(商朝的史官往往同时也是方面军指挥官),当然从表面来看最直接的动力是商人的把要做的事情用文字写在龟甲上来占卜的习惯。对游牧民族来说,军事永远是第一位的,军事的需要作为动力刺激了其对先进文明的吸收。
文明的标志,按照邹衡的观点,是文字、铸造和使用青铜器、城市的形成与发展。李先登的看法也类似,"中国古代社会进入文明时代的主要标志是文字、青铜礼器与城市"。为什么这几个这么重要呢?因为文字,可以更好地保存和记录一些比较复杂的技术,通过记事总结一些经验教训;青铜武器提供的军事优势,可极大地促进文明的扩张。城市则大大促进了社会分工和互相交流。这几个都是可以使一个文明获得加速起飞的关键因素。夏朝都没有。也有人说把国家的出现作为文明标志,但是国家这个定义比较虚玄,在考古上很难证实或者证伪,不如前面的三个因素实在。
虽然夏文明很可能并不辉煌,但是,夏可能还是存在的。史记中的殷商世系长期为世人所怀疑,后来在发掘的甲骨文中得到了精确验证(除了一两个王有些微出入); 这么来看那么夏世系的描述总不会是空穴来风。夏之所以没有出现在甲骨文的原因,按照很多历史学家的说法,是因为甲骨文中作为作战最多最频繁敌人之一的土方就是"夏"。也就是说,夏亡后一部分遗民北徙山西,继续和商进行了长时间的战争。
从考古学的一些证据来推断,夏朝的祖先大约是在山西,在黄土高原上挖窑洞穴居。后来扩张到黄河以南的河南地区。作为定居的华夏居民,大约具有农作物种植技术,天文,水利灌溉,玉器(二里头商初期地层的玉器做工极为精良,即使是现代的玉工都达不到的水平,我猜想有可能是继承于夏的技术),养猪等等。商征服了夏,占据了华夏的中心地区,吸收了夏的文化(比如种植业在商朝一样受到高度重视)。并且通过先进的青铜技术(该技术应该在相当时间内对外是保密的)频频对周围的部落发动战争,掠取了大量的奴隶,中国奴隶社会进入繁荣阶段。
所以,夏朝很可能就和后来中原王朝强盛时期周围的少数民族部落一样,有了世袭传承制度,有了军队,有了法律,具备了一定的农业生产技术,你称之为部落也可以,称之为国家也行,但是距离文明还有相当一段距离。华夏文明大渐,还是以商朝为开端。
虽然在很长一段上古历史时期中国文明落后于世界先进水平,其实并没什么大不了的;因为很快地中国古人就掌握了冶炼这门技术的精髓,在进入春秋时代之后,中国就逐渐进入了铁器时代,先进的冶铁技术保持世界领先了一两千年。
--
FROM 58.24.2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