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主题:商鞅变法为什么没有人亡政息? (转载)
【 在 bearn (秉烛堂主) 的大作中提到: 】
: 屈匄那次是惨败,毫无亮点
: 秦国直到战国后期都不以装备精良著称(不要信CCTV10)
: 公认装备精良的是楚国和韩国军队
: ...................
秦国后勤的优势击败了六国?愿闻其详。
从历史上看来,似乎从军事上,秦国的转折点是在与魏的长期战斗中取得了胜利,魏国一蹶不振,秦国开始上升。
--
FROM 13.8.137.*
只有齐国的兵法(孙膑兵法),魏国的兵法(吴起兵法)
还有赵国的兵法传世
秦国人不爱写兵法,所以你的问题无解
【 在 hurricanezhb (风无雪-流星的眼眸) 的大作中提到: 】
: 那更多的,战术,布阵,兵种如何使用什么方面有什么不同吗?
--
FROM 218.56.242.*
例子很多,我最爱引用的就是长平之战前赵国平阳君对赵王说的
“且夫秦以牛田之,水通粮,蚕食,上乘倍战者,裂上国之地,其政行,不可与为难”
【 在 cjohn (猴年马月) 的大作中提到: 】
: 秦国后勤的优势击败了六国?愿闻其详。
: 从历史上看来,似乎从军事上,秦国的转折点是在与魏的长期战斗中取得了胜利,魏国一蹶不振,秦国开始上升。
--
FROM 218.56.242.*
【 在 bearn (秉烛堂主) 的大作中提到: 】
: 例子很多,我最爱引用的就是长平之战前赵国平阳君对赵王说的
: “且夫秦以牛田之,水通粮,蚕食,上乘倍战者,裂上国之地,其政行,不可与为难”
我总觉得在战国时代,农业经济的潜能几乎都已经被各国最大限度地发掘出来了吧。毕竟是生死攸关的事情啊。
感觉成败的关键还是在政治和军事,还是商鞅变法比较彻底且得以持续导致的吧。没有证据,呵呵。
--
FROM 13.8.137.*
首先变法是当时战国之风气,
其次外部竞争压力所致。
【 在 napolen (风之高父) 的大作中提到: 】
: 【 以下文字转载自 History 讨论区 】
: 发信人: napolen (风之高父), 信区: History
: 标 题: 商鞅变法为什么没有人亡政息?
: ...................
--
FROM 221.219.74.*
秦的优势还有外交政策选择和执行力强。
【 在 bearn (秉烛堂主) 的大作中提到: 】
: 屈匄那次是惨败,毫无亮点
: 秦国直到战国后期都不以装备精良著称(不要信CCTV10)
: 公认装备精良的是楚国和韩国军队
: ...................
--
FROM 221.219.74.*
【 在 napolen (风之高父) 的大作中提到: 】
: 发信人: napolen (风之高父), 信区: History
: 标 题: 商鞅变法为什么没有人亡政息?
: 发信站: 水木社区 (Tue Aug 31 09:12:08 2010), 站内
: ...................
这个系列比较有意思:
http://www.ccthere.com/alist/108429
这篇比较有价值:
---
小弟认为,还与秦国的地理环境有很大关系 [ 应侯范雎 ] 于:2010-09-07 02:36:01 复:108429
小弟认为,除了楼主所说的原因,还与秦国的地理环境有很大关系。
论改革,李悝是商鞅的先辈,魏文侯是秦孝公的先辈,李悝改革的深度与广度,都不亚于商鞅变法,李悝改革之后,魏国一跃成为中原诸国之冠。魏国的强盛保持了三代,魏文侯的孙子魏惠王甚至敢于率先在中原称王——无论从哪方面看,李悝改革都不在商鞅变法之下。
改革成功,导致国力强盛;国力强盛,必定会对外扩张。
魏国吃亏在于他的地理位置处在强邻环伺的中原腹地,一扩张,打的都是硬仗。于是从魏文侯开始,魏国把周围邻居都得罪了遍,南边与郑国、楚国开打,北边与赵国开打,东边与齐国开打,西边与秦国开打,大量国力消耗在战场上,所得却十分有限,结下仇家太多,为未来埋下极大隐患。
秦国则不同了,他躲在易守难攻的关中,商鞅变法之后,他跟着中原诸国围攻魏国,趁机夺取河西,又趁机南取汉中、蜀中。同样是打仗,魏国选的都是回报率低的差项目,而秦国全是肥得流油的好项目。
那么打败仗打胜仗与改革持久性有什么关系呢?
小弟认为,关系有二:
一、商鞅变法这样的改革,目的是将国家打造成一部战争机器。战争是消耗极大的行为,如果战争全都变成了赔本的买卖,无法做到以战养战,那么国家会很快被掏空,社会矛盾会被激化,持续改革就会变得有心无力。
比如商鞅变法中的一个重要内容,就是军功激励机制,有功必赏,有过必罚——倘若国家逢打必输,激励机制就会变成惩罚机制,不仅无法鼓起士气,恐怕还要激起哗变。而国家败仗打多了,国力被掏空了,军队的装备、粮草等供应肯定也会有问题,那么恶性循环,只会导致越打越惨,最后甚至可能亡国。
二、打胜仗可以消解改革的阻力,培养出改革的的“既得利益集团”。
仍然以军功激励机制为例,从表面上看,商鞅变法的“富贵之门必出于兵”似乎打破了出生的贵贱不等,提倡了平等,似乎损害了传统贵族的利益。其实不然,平民参战不过是一个小兵,军功有限,而贵族参战那是将领,两者的投资回报率是天差地别的。
试想,如果国家老打胜仗,传统贵族得到的利益很可能超过未改革之前,尝到甜头之后,这些原本不支持改革的保守派人物,就可以转化立场,拥护改革。
长期以往,改革就会成为整个统治阶层的共识,有没有商鞅这个人,也就无所谓了。
--
FROM 13.8.1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