犹太人,《圣经》与基督教的产生:引言
只相信圣经,不相信上帝
(犹太人,《圣经》,与基督教的产生/JBC系列,在博客上贴了这么久,却一直没有写一篇引言,说说自己为什么会写这些笔记。现在补上。)
任何去西方国家访问的人,都不难感受到基督教的存在。乘车走在路上,时常会看到风格各异的教堂,在显眼的地方挂着或是竖着十字架。在酒店中住下,翻翻抽屉,可以找到一本《圣经》。那是由专门的宗教组织,免费供应给酒店的,为着方便住客阅读。若是在大学宿舍里住一段,会碰到周末来敲门的传教者,通常是穿扮整齐的老人,很有礼貌地征询是否能让他们进门,一起读《圣经》。
笔者读书时,还曾遇到过不那么有礼貌的敲门。站在门外的是两位精干的小伙子,学生模样。开门时,其中一位先是客气地问,“我们想跟你谈谈耶稣基督,行吗?”那时我已经在国外多年,这样的人见多了,不再觉得新鲜,推托道:“抱歉,现在忙,没空。”来人转而理直气壮,不客气地质问一句:“你再怎么忙,会忙到没时间谈谈耶稣?”弄得我一时不知说什么,只好随手将门关上。他们也就静静地离去。
即使不出国访问学习,单是阅读西方书藉,也时常会遇到与《圣经》相关的文字。在文学,历史,哲学,心理学方面的著作中,《圣经》中的典故或是词句时常被引用。这在西方人是人所共知,不需要解释的内容。在我们这些没怎么接触过《圣经》的人来说,却不知作者要表达什么意思。类似的情形,也会出现在电影,电视,新闻讨论,甚至商业广告之中。
在实际生活中接触到的西方人,对《圣经》有两种截然不同的态度。一类是传教者,人数不多,可能根本就与你不相识,却主动拉着你,跟你讲《圣经》,甩都甩不掉。另一类则是你周边的大多数人,比如同学,同事或是老师,讲起宗教或是《圣经》,总是有几分支支吾吾,带着王顾左右而言它的不自在。美国的大学通常有一个国际学生办公室,定期为新来的留学生办讲座,介绍当地的文化习俗。关于宗教,讲者会特别介绍一条,不要随意跟别人提起宗教的话题,那样会让人觉得不礼貌。
笔者还认识一位教授,既是著名学者,也是热心的基督徒。听人说他刚去一所州立大学任教的时候,每周开两次小组会。一次在实验室,与学生讨论研究进展。另一次则是将信教的几个学生召集在他的办公室,一起读《圣经》。结果没过多久,就收到学校的警告信,说:我们是州立大学,公共机构,你带着学生在办公室读《圣经》,有违“政教分离”的原则。之后,他只好将读经班的场所移回他自己的家中。
常听人说,西方人对信仰的态度,比我们中国人认真。此话不假,至少就历史来说,宗教在西方的经历之中有过更为重要的位置。也因此,他们为宗教付出过更大的代价。比如说,二次大战期间六百万犹太人被集体屠杀,就是一例。虽说希特勒领导的纳粹革命本身与宗教没有直接的关系,他们的反犹宣传也不是建立在宗教之上,但是西方人对犹太人的迫害与歧视却有着深远的宗教根源:犹太人不承认耶稣是救世主,甚至都不承认耶稣是先知,由此引发上千年基督教与犹太教之间的对立。纳粹的反犹会得到那么多西方民众的支持,传统的宗教偏见是重要原因之一。类似这样的宗教冲突,也曾发生在基督教内部,特别是天主教与新教之间,造成数百年的相互迫害与流血冲突。
对现在的我们来说,这已经是过去的往事。但是如果你细心观察,却也还是能在现实生活中看到一些宗教争端的痕迹。笔者有一位中国同学,自己在学校外边租房。房东是一位老太太,喜欢聊天,讲自己家里的事。她说自己有一位女儿,现在很少回来看她,因为在生她的气。女儿上高中时,第一次恋爱,爱上一位爱尔兰裔男孩,信的是天主教,与他们家所信的新教是冤家。她因此坚决反对这门婚事,硬是将二人拆散。女儿后来嫁给别人,而后离婚,感情上很坎坷,对母亲这一段干涉无法释怀。老太太现在也后悔,但是她替自己辩解说,那可是在六十年代初期,宗教还相当重要的年代。
听在我们这些中国学生耳朵里,这又是另一番滋味。六十年代,中国曾有不少年轻情侣,因为家庭出身被长辈拆散。没想到,在自由的美国,竟然也有这种事。而既使到了今天,对虔诚的信徒来说,夫妻俩属于不同教派还是会引发一些特别的问题。好奇的读者不妨在Google上查一下marry outside church(与教会之外的人结婚),不难找到相关的资料。宗教,作为曾经给西方社会带来分化的因素,在寻常人之间的谈话中,自然是少提为妙。
因此,就算是生活在国外,要读懂《圣经》还是有蛮大的挑战。一般人不愿意跟你谈论《圣经》。愿意跟你谈的,都是为了传教,只肯跟你读经,《圣经》上说的什么都是真理,不管可信不可信。《圣经》中的叙述,时常前言不搭后语,有时候同一内容重复地讲,有时候前后内容相互矛盾,有时候猛不丁冒出一串人名地名不知是什么意思,有时候一件事一两句话没交待清楚就没了下文,有时候却将祭祀中所有的细节不厌其烦地罗列。
读中文的《圣经》更是头大,其中的用词,造句,显然是不大懂中文的人写的,读来极为生硬。改革开放之后,介绍基督教与《圣经》的中文书藉不少。但是中国的读书人,最喜欢写精神,文化,信仰,理性,冲突,和谐,意境,完美,却很少去理解圣经叙述的历史与社会背景。英文的相关书藉当然要多得多,多到人不知从何读起。而且英文读者对《圣经》有一定了解,写给他们看的书,在不熟悉《圣经》的中国读者读来很有几分艰难。
笔者曾为此专门请教过几位受过神学训练的牧师。他们的回答,多半遵循一套“三板斧”的模式。第一板斧:你应该读《圣经》,认真通读一篇,那是真知的源泉,深入浅出,读起来不难懂。这第一招,我只能诚实以对,不是没读,实在是读不懂,《圣经》的叙述有太多语焉不详,前后不一的地方,越读越糊涂。
于是,牧师使出第二板斧:《圣经》之中的确是有些困难的地方,但是这可不是一般的书,《圣经》已经被人研究了两千多年了,内中所有的疑难都有解释。这第二招让我有些不以为然,解经讲道的书,我不是没读过。印象最深的不是其中的道理,而是讲道者从任何描述中都能发扬光大出道德与启示的本事,很有些不着别际。
之后,牧师拿出第三板斧:要读懂《圣经》的道理,你得先有信仰,你不信的时候读来觉得不合逻辑,信过之后就会觉得很有道理。就笔者来说,还真是被这第三招给打懵了。要先信《圣经》,才能理解其中的道理?如果要学些个心诚则灵的东西,当年留在国内读马列,背孔孟,练练气功不就有了。何至于要远涉重洋,跑到国外来学?
受这三板斧的刺激,笔者读《圣经》时,刻意找了一条不同的路径。这不是一条神秘高深的路径,而是对圣经有兴趣的美国普通大学生所上的课程:宗教系通常会提供两门供大家选修的公共课,分别是“旧约导论”与“新约导论”。读《圣经》本文是导论课的基本要求,但是读经的角度却是历史与批评的角度。《圣经》中哪些是神话,哪些是传说,哪些是历史,它产生于什么样的社会习俗,国际环境,历史背景,反应的是一种什么样的思维方式,应对的又是什么样的政治问题,表达是一种什么样的情绪。
这其实就是西方圣经考证的普及版。现代西方的学术,最为推崇的是批评,怀疑的态度,不管你是什么权威,不管是哪一本经典,都要接受分析,批判,挑战。历史上,最先被挑战的对象,还正是《圣经》以及与解释圣经相关的亚里士多德学说与经院哲学。到十九世纪后期,开始于德国的“高等考证”,把《圣经》完全当成一部古典,对其形式内容,从历史、社会的角度进行分析、解读,厘清《圣经》叙述中的神话与历史。这其实有几分像我们的红楼梦考证,但是他们运用了更多考古资料,及各式社会科学的分析方法,做得更为全面、仔细。当然,也跟我们的红学研究一样,产生过许多理论与争论。
相关的书藉在西方大学的图书馆里都有,只是不大显眼。“旧约导论”与“新约导论”放在宗教教材一类[1],与圣经时期相关的历史则放在古代以色列史的书架上[2]。从内中的参考书目,不难进一步找到更为专门的著作。而最近这些年,随着互联网的发展,有些学校甚至把这些课程放在网络课室上。耶鲁大学的旧约与新约导论这两门课的完整课堂录相[3,4],就作为公开课程的一部分放在网上,能上互联网的人就可以随时选听其中任何一堂课。
那些耍三板斧的牧师,没有说实话。在他们所接受的神学教育之中,学过圣经考证的方法,也知道这些考证所得出的结论与争论,知道在哪里可以找到相关资料。但是,他们当上牧师之后,面对的是普通信众,给他们讲一段圣经故事,从中抽出一两个大道理就足够了。你要跟信徒们讲圣经中的历史,讲圣经中存在的问题,那是自惹麻烦。人家会觉得你这是对《圣经》不尊重,会跟你急的。就连在大学的《圣经》导论课上,也不时有从小信教的学生,听着教授的历史分析与批评,大为不满。在耶鲁大学教新约导论课的录像中,讲课教授时常问学生们:你们有没有不同意见?有没有人想对我怒吼一声?想骂我一句“撒谎”?甚至想向我扔块石头?
这一个系列(JBC),是笔者阅读《圣经》导论的笔记。圣经中所包含的历史,很值得一读。我们中国人的历史记的是一个大国的角度,古代以色列人的历史却是一个夹在大国缝隙之中的小国的角度,是一个难得的参照与对比。犹太人是一个小民族,虽说自己历经苦难,却在宗教上影响了大范围的地区,这本身也是历史上一个奇特的现象。而我们不论是阅读西方或是中东,没有一个对《圣经》及其相关历史事件的基本了解,就只能停留在隔靴搔痒的程度。
鉴于笔者自己在阅读时所碰到过的困难,写这些文字的时候,会假设对面坐着的是一位中国读者。他对《圣经》,犹太人,基督教都不熟悉,想要知道《圣经》中所包含的历史脉落,地理环境及社会条件。圣经中对后世影响较大的故事,会结合西方的历史、艺术作品,说得更详细一些。中国读者所不熟悉的两河地区与古埃及的历史,波斯、希腊与罗马的统治情形,也会做概括性的介绍。
读到这里的人,应该不难看出,笔者是没有成为信徒,就来读《圣经》了。一位也是无神论者的英国历史学家,曾在他研究《圣经》专著的导言中,戏称自己是“只相信圣经,不相信上帝”[5]。读《圣经》可以有不同的角度,信徒们平日里以寻求启示与真理的态度去读《圣经》,是一个角度。不信上帝的人,从《圣经》的神话、传说与记述之中,去挖掘当时的社会与历史条件,是一个不同的角度。JBC系列的意图,正是希望能帮助大家了解《圣经》中所包含的那一段对后世影响深远的历史。这其中不免会触及神学,尽管作为一个无神论者,笔者对《圣经》的神学理解相当肤浅。对历史书藉与资料的解读,也在所难免会出现偏差与错误。将笔记贴在这里,也是希望可以得到大家的批评,指正。
参考资料
[1] 比如说,Bernhard W. Anderson, “Understanding Old Testament”, 3rd ed. (Prentice-Hall, 1975),是一本在美国大学中使用很广的旧约导论教材。
[2] 比如说Michael D. Coogan, ed., “The Oxford History of the Biblical World”,(Oxford University Press, 2001),对旧约新约各个相关历史时期各有一章综述。
[3] 耶鲁大学旧约导论网上公开课程在
http://oyc.yale.edu/religious-studies/rlst-145 [4] 耶鲁大学旧约导论网上公开课程在
http://oyc.yale.edu/religious-studies/rlst-152 [5] Robin Lane Fox, “The Unauthorized Version”, p.8 (Viking, 1991)
--
FROM 82.226.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