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以下文字转载自 MilitaryView 讨论区 】
发信人: sunseraphic (この世界がいつかは幻に変わると), 信区: MilitaryView
标 题: 第一次世界大战,时间不在德国一边
发信站: 水木社区 (Mon Jun 30 23:31:20 2014), 站内
周汶:第一次世界大战,时间不在德国一边
——与施洋《德国是如何错失战略机遇期的?》一文商榷
前日,笔者有幸在观察者网看了施洋先生的文章《一战百年:德国是如何错失战略机遇
期的?》。笔者对施洋先生的许多观点还是支持的,但也有些无法苟同之处,并且认为
其中许多论证和结论太过牵强附会,缺乏事实和研究支撑。
首先,在德国当时所处的政治和历史环境下谈“和平崛起”就十分不恰当。
欧洲近代史就是一部战争史,这一点谁也无法否认。
在19世纪20世纪列强环伺、虎视眈眈的情况下,奢谈和平主义或者“和平崛起”是没有
什么意义的,“铁与血”才是国家崛起的主旋律。难道和平主义能让普鲁士打赢法国进
而统一德意志帝国吗?难道和平主义能够让日本帝国崛起,进而打败清国和俄国,挤进
列强的末班车成为亚洲第一个近代工业国吗?
显然是不能的。
德意志帝国是以三次王朝战争的形式统一的,是在战火中催生的,即使他们能够放下刀
枪,他们能够让其他列强放下武装打倒德国这一个巨大威胁的想法吗?
大家别忘了,在欧洲历史上,一个强国显著地强于其他领国,并且引发其他国家的结盟
围攻,从来不是什么新鲜事。哈布斯堡家族、路易十四时代和拿破仑帝国时代的法国所
面临的情况都是这样,他们毫无例外地都被人结盟来打,这是欧洲历史常态。
德国人面对这么多历史教训,难道能够相信自己可以“和平崛起”,邻国们会放下刀剑
吗?恐怕是不会的。
今天我们所处的环境,很大程度上是被核武器带来的恐怖平衡所干扰过的,对核武器和
废土的恐惧,才使得冷战时代两大阵营无法“热战”。用今天的环境,来套当时的历史
环境和列强的作战决心,是十分牵强的。
其二,“德国在忤逆自身意志的情况下‘机械地’被动加入了一战”一语,也是具有重
大疏漏的。
前文已经说过,在欧洲历史上,一国想要称霸,而他的敌国们前来围攻是历史常态。那
么德国是否不希望发生这种战争呢?
并非如此。
这是一场德国人处心积虑要发动的战争。
法国和俄国因为恐惧德国而结盟,在德国人看来是十分正常的,也是他们所必须打垮的
。他们早已经为此做出了准备。
两线作战的计划,德国人在1906年就最终制定好了(大战开始前八年)——通过低地国
家绕过法德边境堡垒群攻入法国腹地(也就是他们最终执行的施里芬计划),而这个时
候英国人还在和俄国人谈判协约!到底是谁更加处心积虑呢?
1914年,是德国人怂恿奥匈帝国对塞尔维亚开战的,也是德皇向奥地利人保证“支持奥
国的一切决定”。1916年,奥国被俄国人的“勃鲁西洛夫攻势”打得溃不成军,他们向
德国求援的时候就直接说了“当初是你们一力怂恿我们开战的,难道现在还能对我们见
死不救?”
1914年,是他们在最后通牒中要求法国人“交出凡尔登要塞和一系列边境堡垒,作为中
立保证,以换取不进攻法国!”(这就相当于今天,美国人要打某国的时候,要求中国
交出东三省作为中立保证。难道中国人能够接受这种要求吗?这难道不是逼着中国参战
吗?)。这难道不是德国人强行想要对法国开战的证明吗?这难道不是德国人处心积虑
的证明吗?
英国人会参战,也是德国人所事前就预料到的——比利时根本不是英国人参战的主要原
因,遏制德国,不让欧洲大陆上出现任何一个打破平衡的强权,才是英国外交的真谛。
数百年来英国接受了西班牙的崛起吗?接受了法国的崛起吗?不进行一战,英国怎么会
接受德国夺取霸权?
实际情况是:德国人知道英国人肯定会参战,会谋求武力遏制德国。但是,他们认为当
时英国陆军的规模很小,在施里芬计划结束、德国顺利攻占巴黎击败法国的情况下,英
国人起不了多大的作用。
其三,“这场战争爆发的时间,恰好是德国在和平竞争出现转折的有利时机”一语,也
是有重大的错误。
在实际上,1914年是德国人武力夺取欧洲霸权的最好机会,也是最后机会。
在谈论这个问题之前,我们先来看一下德国人的优势和劣势。
德国最大的优势是什么?诚如施洋先生所言,是德国工业化程度高,士兵素质高训练优
良,而且有一个优秀的军官团。
那么德国的劣势是什么?是版图太小、资源贫乏,是人口太少。
先说资源,德意志帝国的资源很少,在重要的资源中,最丰富的就是煤,但是极其缺乏
有色金属(比如铜),也极其缺乏硝石。
再说铁矿,洛林-阿尔萨斯是德国从法国手中强行夺过来的,一大重要原因是那里有铁矿
,但是那里的铁矿储量不高。在德国中部也有一些菱铁矿,但是品位很低,开采价值不
高(直到20世纪30年代才开始大规模利用)。
在人口方面,德国人拥有6500万人口,而他西面的英国人和法国人,人口分别为3000万
和3800万,旗鼓相当。但是他的东面呢?
那个俄国,人口有2亿!是德国人口的3倍多!
很明显,德国人的优势方面,很容易被别国的发展所缩小或者抵消,尤其是对方的人力
数倍于己的情况下。德国人最大的机会,就在于俄国没有发展起来,一旦俄国人发展起
来,它就再也没有了夺取霸权的可能。
1914年的俄国,已经依靠英国法国的贷款,从1905年日俄战争的失败的阴影中慢慢走了
出来,已经开始了大踏步的工业化。如果再等下去,那么显然俄国会一天天变得更加强
大,然后用他的人力优势,慢慢地将德国人的一切优势所抵消。
别忘了,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初步发展起来的苏维埃俄国,已经有了独力击垮德国的
能力,如果在1920年开打,那么必须同时面对英法、初步发展起来的俄国,德国人还有
任何取胜的可能性吗?他还能够去追求霸权吗?那时候就算德国人想要“和平崛起”,
它的敌人们会同意吗?谁来保证?
这种紧迫感,德国领导人们当然感受到了,“趁自己最有优势的时机开战”,这也成了
开战的主要动因。
综上所述。
在20世纪初那个关键时刻,如果德皇和他的大臣们有错,那也不是选错了战争,或者选
错了开战时机,而是错在想要以一个只拥有六千五百万人口、几十万平方公里土地的国
家,去强行夺取欧洲乃至世界霸权,这个宏伟的目标,超过了德国人的能力。
但是,在那个时候,方兴未艾、血气方刚的德国人又怎么会对英国人和盎格鲁-撒克逊民
族的优越地位感到心平气顺呢?他们又怎么可能觉得自己天然就要面对没有“阳光下的
地盘”的窘境呢?
中国拥有巨大的幅员和巨量的资源,这些都是中国的实力资本,而中国数十年的经济发
展,也给了领导人大量的资本来推行国策。
中国领导人应该从德意志第二帝国的兴亡那里学到的,不仅仅是“和平崛起”,而应该
是对自己的国家实力有一个清醒的评估,该忍耐的时候忍耐,该强硬的时候却必须强硬
,不能被激烈的民族主义情绪所左右,也不能被失败主义情绪而影响,而是应该带领这
个国家走好自己的路,守护好自己如今来之不易的地位。
不要盲目自信,对他国的实力和承受力要有谨慎的判断。
同时,也不要老是用所谓“德国人的教训”来自己吓唬自己,反而让自己畏首畏尾。
请支持独立网站,转发请注明本文链接:
http://www.guancha.cn/Zhouwen/2014_06_30_242307_2.shtml
【 在 chenqiao (joe) 的大作中提到: 】
:
http://www.guancha.cn/shi-yang/2014_06_28_223727.shtml: 1914年6月28日,奥匈帝国皇储弗朗茨·斐迪南大公在萨拉热窝遇刺,成为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导火线。1914年8月,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这场波及数亿人口的战争毁灭了四个帝国,重创了欧洲文明。1919年6月28日,德国被迫和协约国在巴黎凡尔赛宫签订《凡尔赛和约》。
: 今年是一战百年,在整个世界都在纪念、反思这场人类首次全球战争之时,战争的主角之一——德国大战前的战略决策也成为许多人关注的焦点。在世界大战开始前,德意志第二帝国正处于其历史发展的最好时期;战争之后,不仅崛起的国势不复存在,连帝国本身也在战败和一连串革
: ...................
--
FROM 180.155.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