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主题:问个问题,请大牛指点。
唔
基本上
你的思路和俺一样:D
【 在 anamnesis (从精通到入门) 的大作中提到: 】
: 是否可能王离遭到项羽总攻时,章邯没有及时得到消息
: 所以错失了开始的几天
: 而得到消息开始援救时,王离已经接近败亡?
: ...................
--
FROM 211.154.16.219
有可能类似辽沈战役的锦州之战
所谓项羽的击破章邯可能是塔山阻援那种性质的
因为从指挥常识来看,应该会先吃掉弱的那股敌人,这样把握比较大
因为去和敌人较强的一股决战,胜了也可能元气大伤,
反过来连弱的那一股都咬不动
但王离部队的规模应该也不小,
会不会在分兵前章邯就对王离部作了加强
或者给了较多兵力,或者给了一两支精锐
结合救援王离时章邯的损失
导致战役结束后楚军力量 〉 章邯部队
是迫使章邯投降项羽的原因,毕竟章邯是finance出身,数字上应该不缺钙
从章邯降兵20万来看,应该主力没有被歼灭,但相对项羽的40万新胜之军
就很困难了
【 在 forgauss (四镇北庭行营刀斧兵马使高秀岩) 的大作中提到: 】
: 后面又有进一步讨论,我认为已经说得比较明白了。
: 章邯援救王离,但被项羽击败。之后项羽汇合各诸侯军,全歼王离军。
--
修改:anamnesis FROM 202.119.14.*
FROM 202.119.14.*
1。同意秦军以巨鹿为饵企图重创诸侯主力的看法。结合当时巨鹿兵少而且是败卒,秦如果真要全力进攻,巨鹿很难坚持。围在周边的几乎是天下诸侯的全部,而他们也看出了秦的意图,迟迟不向前。
2。巨鹿之战后秦军主力尚存,还有一战之力。楚军虽胜,损失仍然较大。章邯等人畏惧秦法的严酷和二世赵高的追迫投降,秦军本身尚有余力。
【 在 anamnesis (从精通到入门) 的大作中提到: 】
: 有可能类似辽沈战役的锦州之战
: 所谓项羽的击破章邯可能是塔山阻援那种性质的
: 因为从指挥常识来看,应该会先吃掉弱的那股敌人,这样把握比较大
: ...................
--
FROM 68.208.140.*
一个后续问题
如果秦军未降
退保函谷
重新恢复以耕战体制
会不会多年后再次重现始皇帝平六国故事?
【 在 willams (hawks) 的大作中提到: 】
: 1。同意秦军以巨鹿为饵企图重创诸侯主力的看法。结合当时巨鹿兵少而且是败卒,秦如果真要全力进攻,巨鹿很难坚持。围在周边的几乎是天下诸侯的全部,而他们也看出了秦的意图,迟迟不向前。
: 2。巨鹿之战后秦军主力尚存,还有一战之力。楚军虽胜,损失仍然较大。章邯等人畏惧秦法的严酷和二世赵高的追迫投降,秦军本身尚有余力。
--
FROM 202.119.14.*
有二世和赵高,不可能不降的
【 在 anamnesis (从精通到入门) 的大作中提到: 】
: 一个后续问题
: 如果秦军未降
: 退保函谷
: ...................
--
FROM 166.111.134.*
我觉得项羽是直接突击王离的司令部,一举将其击破,再顺势卷击巨鹿周围的秦军,将其全部歼灭。章邯军救援不利,撤退了。
这样推想的理由是,王离军是秦军精锐,将其歼灭可直接改变战场形势;该敌正在围城,调动不变,有一举击破的条件;楚军兵力集中,能够保障在歼灭王离的过程中有效阻击章邯的救援。项羽是当时最好的战术指挥家,他渡河后不是会合各路诸侯和秦军决战,而是立即进攻,说明他发现了战机。
【 在 willams (hawks) 的大作中提到: 】
: 1。同意秦军以巨鹿为饵企图重创诸侯主力的看法。结合当时巨鹿兵少而且是败卒,秦如果真要全力进攻,巨鹿很难坚持。围在周边的几乎是天下诸侯的全部,而他们也看出了秦的意图,迟迟不向前。
: 2。巨鹿之战后秦军主力尚存,还有一战之力。楚军虽胜,损失仍然较大。章邯等人畏惧秦法的严酷和二世赵高的追迫投降,秦军本身尚有余力。
--
FROM 4.226.168.*
俺觉得当时秦的问题已经不是军事上失利的问题
而是和解放战争一样几乎是一个全面大崩盘的形势
从陈涉首义开始
除了各地平民自发响应的“关东群盗”
眼见更多的却是秦自己委任的各地方官员县令郡守军主等等
项梁项羽之起兵,源于会稽郡守找项梁计议起事
刘三起事,也是源于沛县县令先找手下萧何等人商量欲响应陈涉
这两个是企图起事不成反而引狼入室招致杀身之祸的
混水摸鱼成功的最著名的则有后来的长沙王吴芮与岭南的尉陀
另外看看刘三项羽一路作战的路线
秦军守城守关诸将几乎都是一看到军临城下
立马前去勾搭求降
比如刘三过武关
好点儿的则是先守两下子
然后挟城自重卖个好价钱
比如刘三下宛城
最后章邯子婴也都投降了
整个就是一个群心背离无可挽回的全面崩溃的局面...
【 在 anamnesis (从精通到入门) 的大作中提到: 】
: 一个后续问题
: 如果秦军未降
: 退保函谷
: ...................
--
FROM 47.153.157.160
【 在 anamnesis (从精通到入门) 的大作中提到: 】
: 有可能类似辽沈战役的锦州之战
: 所谓项羽的击破章邯可能是塔山阻援那种性质的
项羽破章邯应该是正面交锋,而且战斗很激烈。项羽知道,如果不击破章邯的援军,
断绝甬道,则腹背受敌,楚军兵力又处于劣势,会很不利。
: 因为从指挥常识来看,应该会先吃掉弱的那股敌人,这样把握比较大
: 因为去和敌人较强的一股决战,胜了也可能元气大伤,
: 反过来连弱的那一股都咬不动
: 但王离部队的规模应该也不小,
项羽的战略很明显:先断王离军粮道,令其乏食,战斗力下降。此时章邯必然来援,
楚军奋力击破之(项羽相信通过破釜沉舟加强的楚军有这个能力),然后回头对付王离。
项羽的战略一向简单明了,喜欢正面迎击敌军。
: 会不会在分兵前章邯就对王离部作了加强
: 或者给了较多兵力,或者给了一两支精锐
: 结合救援王离时章邯的损失
: 导致战役结束后楚军力量 〉 章邯部队
: 是迫使章邯投降项羽的原因,毕竟章邯是finance出身,数字上应该不缺钙
: 从章邯降兵20万来看,应该主力没有被歼灭,但相对项羽的40万新胜之军
: 就很困难了
--
FROM 159.226.47.*
1、赵王既然放弃邯郸退守巨鹿,说明对巨鹿城的防守有信心。巨鹿很有可能是一座得到
专门加强的坚城,利于防守。
2、赵军虽然兵少,但守小城并不需要太多兵,历史上以不到万人坚守一城数月的例子
比比皆是,所以秦军即使全力攻击,也未必就能攻下。(后来章邯守雍丘,也守了很长
时间)
3、既然短时间攻不下巨鹿,把所有秦军都放在巨鹿城下显然不太明智(那么多军队在小城
下也展不开,对攻城没帮助),后勤补给也困难,所以章邯留王离部围攻巨鹿,自己率
主力据守棘原(漳水之南),作为王离军的后援,同时为王离军输送粮草。
4、王离军本身数量不少,加上有章邯军的后援,所以前来援救的诸侯军不敢主动攻击。
(无法迅速吃掉王离军,章邯军来援时,则面临腹背受敌的局面)
5、巨鹿之战后,秦军与项羽两度交手都以惨败告终,此时秦军虽还有20万,但士气已经
非常低落,不敢与楚军交手了。加上得不到朝廷的支援,所以章邯只能选择投降。
关于王离军的兵力,我认为至少有七八万之众,理由如下:
1、兵法云,三倍围之,当时巨鹿城内还有数千赵军,巨鹿四周的诸侯军(不包括楚军)
至少有七八万,要想在这种情况下将巨鹿围的水泄不通(吓得陈余连个援军都不敢派),
王离军没有个七八万人是不可能的。
2、项羽派英布、蒲将军断秦军粮道,前后不过数天,王离军已经感到“乏食”,如果王离
军只有数万,断不会这么快就缺粮。
3、项羽遣英布率军两万先行,其主力部队不会少于六万,则楚军总数应为七八万,如果王
离军只有数万,则按照项羽的战略思想,肯定是先集中攻灭王离军,再回头对付章邯,而
不是先派人去断秦军甬道。恰恰因为王离军兵力与楚军不相上下,项羽考虑到一时无法击
溃这股部队,才改为牵制王离军,主攻章邯援军。
4、巨鹿一战,楚军经过九战,大败秦军,其武勇自此天下闻名。如果王离军只有数万,
章邯又没有好好援救王离军,楚军以多打少,还要破釜沉舟,还有经过九战,岂不是让人
笑掉大牙?
【 在 willams (hawks) 的大作中提到: 】
: 1。同意秦军以巨鹿为饵企图重创诸侯主力的看法。结合当时巨鹿兵少而且是败卒,秦如果真要全力进攻,巨鹿很难坚持。围在周边的几乎是天下诸侯的全部,而他们也看出了秦的意图,迟迟不向前。
: 2。巨鹿之战后秦军主力尚存,还有一战之力。楚军虽胜,损失仍然较大。章邯等人畏惧秦法的严酷和二世赵高的追迫投降,秦军本身尚有余力。
--
修改:forgauss FROM 159.226.47.*
FROM 159.226.47.*
【 在 forgauss (四镇北庭行营刀斧兵马使高秀岩) 的大作中提到: 】
: 项羽破章邯应该是正面交锋,而且战斗很激烈。项羽知道,如果不击破章邯的援军,
: 断绝甬道,则腹背受敌,楚军兵力又处于劣势,会很不利。
同理,先攻灭王离军也能达到这个目的
: 项羽的战略很明显:先断王离军粮道,令其乏食,战斗力下降。此时章邯必然来援,
: 楚军奋力击破之(项羽相信通过破釜沉舟加强的楚军有这个能力),然后回头对付王离。
俺一直认为,项羽破釜沉舟只带三日之食的举动说明了两点:
1.显示有去无回的决心
2.为了轻装前进甩开章邯军
如果仅仅是为了击败章邯军,项羽大可不必费老大的劲儿渡过漳河把自己摆在腹背受敌的状态再和章邯军死掐,那时候他和章邯军都在漳河以南,直接跑过去掐章邯军不就得了...
: 项羽的战略一向简单明了,喜欢正面迎击敌军。
--
FROM 202.112.14.1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