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主题:有没有关于中国历史社会发展阶段的新的分发
感觉是,,不过三代以前的史学研究多半也就是靠猜测吧。。
【 在 bearn (贝亚恩人) 的大作中提到: 】
: 根据是什么?
: 主要是猜测吧
: ※ 来源:·BBS 水木清华站 smth.org·[FROM: 61.179.12.116]
※ 来源:·BBS 水木清华站 smth.org·[FROM: 218.107.149.251]
FROM 218.107.149.251
奴隶的数目往往在万人以上,大庄园应该是有,不过早期应该只是自用,但春秋以后可
能就有相当数量的交换了,,张认为春秋战国时的那些巨贾既是商人也是奴隶主
当然这只是一家之言
【 在 berbalaxl3x (非常非常懒的molar) 的大作中提到: 】
: 那么也没有比较大的庄园喽?
: 另外,那些手工业品主要供自家用不是有一部分用来交换是吧。
※ 修改:·yunmz 于 Nov 19 22:39:08 修改本文·[FROM: 218.107.149.251]
※ 来源:·BBS 水木清华站 smth.org·[FROM: 218.107.149.251]
修改:yunmz FROM 218.107.149.251
FROM 218.107.149.251
自用吗?数万人生产的东西only自娱自乐,是消耗太大还是效率太低?
而且这么说的话我反倒奇怪了,比照以前的说法,几万的奴隶不是农耕这进行手工业生产
,那相当于一个小型的城市了,如果而且那时的农业的生产力有那么高吗?养得起那么多
“闲人”吗?
这种大的奴隶主有多少?他们的社会地位怎样?士大夫?还是每个诸侯国就那么几个,要
是多了的话大庄园的占地会不小吧,春秋时的国家那么小。
【 在 yunmz (云梦泽) 的大作中提到: 】
: 奴隶的数目往往在万人以上,大庄园应该是有,不过早期应该只是自用,但春秋以后可
: 能就有相当数量的交换了,,张认为春秋战国时的那些巨贾既是商人也是奴隶主
:
: 当然这只是一家之言
:
: 【 在 berbalaxl3x (非常非常懒的molar) 的大作中提到: 】
: : 那么也没有比较大的庄园喽?
: : 另外,那些手工业品主要供自家用不是有一部分用来交换是吧。
:
:
: ...................
--
修改:berbalaxl3x FROM 202.112.94.88
应该是自用为主。拥有奴隶的都是贵族,地位高的奴隶也多,地位低的奴隶少。
一个大奴隶主就是一个或多个大庄园和城市的领主。
张是西周封建论者。
你说的也是,当时还没有铁器和牛耕,农业怎么能养活得了这么多“闲人”呢。
同奇怪。当时的生产工具以石器为主,青铜器从来都没能占据主要地位,耕作方式为“耦
耕”,即两个人共同作业。每人一个石铲子(耒),同时插入土中,同时用力翻地。当时
还没有翻地的犁,劳动效率应该是非常低下的。怎么能养活得了这么多人呢?
但另一方面,当时粮食的产量似乎很高。战国初期的西门豹修漳水十二渠,改造后的良田
能产谷六石。不知道当时的“石”是多少公斤。如果按50kg来算,相当于亩产300kg。要
知道,粟,也就是北方说的小米,是非常低产的作物,就目前的生产水平,亩产也就
200kg。当然现在的小米是夏种秋收,产量可能比春种秋收的“粟”低些,再扣除量器和
衡器的古今差别,即使如此,仍可知当时的单位产量还是挺高的。
在龙山文化遗址中,距今大约有7000多年了,就发现了可容纳十几万斤的谷仓;6000多年
前的河姆渡遗址中也有大量的谷壳,相当十几万斤的水稻。
从这些来看,古代劳动效率虽然低,但由于土地尚未完全开发,土地非常肥沃,就像上了
化肥一样。单位产量比我们想象的要高。从这个角度看,没准能养活得了。从张的观点来
看,从事农业的主要是平民,平民在完成井田中央的耕作之后,才去忙自己的土地。差不
多为十一之税。贵族们就靠这些税收养活了奴隶。
张发表《中国史纲》的时候,还没有太多的考古证据。主要研究方法应该是从古书中推测
和相互印证,《周礼》是最总要的参考文献(我猜)。
文中几处引用(农具、西门豹、龙山、河姆渡)均出自商务版《中国古代农业》,凭印象
写的,可能略有出入。
【 在 berbalaxl3x (非常非常懒的molar) 的大作中提到: 】
: 自用吗?数万人生产的东西only自娱自乐,是消耗太大还是效率太低?
: 而且这么说的话我反倒奇怪了,比照以前的说法,几万的奴隶不是农耕这进行手工业生
: 产
: ,那相当于一个小型的城市了,如果而且那时的农业的生产力有那么高吗?养得起那么
: 多
: “闲人”吗?
: 这种大的奴隶主有多少?他们的社会地位怎样?士大夫?还是每个诸侯国就那么几个,
: 要
: 是多了的话大庄园的占地会不小吧,春秋时的国家那么小。
: 偶猜他是不是也有点附和春秋是奴隶社会的结论啊?就是楼上说的那葡萄酒瓶装茅台。
--
修改:Hygeris FROM 152.104.150.33
FROM 152.104.150.33
补充一下,平民和奴隶的人数对比应该能说明问题:究竟是哪种生产方式
占据主要地位。但似乎没有资料说明这一点。
还有,北方的谷是粟,即小米;南方的谷是稻谷,即大米。原文上就不再
一一说明了。
【 在 Hygeris (九三君子终日乾乾夕惕若厉无咎) 的大作中提到: 】
: 应该是自用为主。拥有奴隶的都是贵族,地位高的奴隶也多,地位低的奴隶少。
: 一个大奴隶主就是一个或多个大庄园和城市的领主。
: 张是西周封建论者。
: 你说的也是,当时还没有铁器和牛耕,农业怎么能养活得了这么多“闲人”呢。
: 同奇怪。当时的生产工具以石器为主,青铜器从来都没能占据主要地位,耕作方式为“耦
: 耕”,即两个人共同作业。每人一个石铲子(耒),同时插入土中,同时用力翻地。当时
: 还没有翻地的犁,劳动效率应该是非常低下的。怎么能养活得了这么多人呢?
: 但另一方面,当时粮食的产量似乎很高。战国初期的西门豹修漳水十二渠,改造后的良田
: 能产谷六石。不知道当时的“石”是多少公斤。如果按50kg来算,相当于亩产300kg。要
: 知道,粟,也就是北方说的小米,是非常低产的作物,就目前的生产水平,亩产也就
: 200kg。当然现在的小米是夏种秋收,产量可能比春种秋收的“粟”低些,再扣除量器和
: ...................
--
修改:Hygeris FROM 152.104.150.33
FROM 152.104.150.33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
50公斤是不是太夸张了
【 在 Hygeris (九三君子终日乾乾夕惕若厉无咎) 的大作中提到: 】
: 应该是自用为主。拥有奴隶的都是贵族,地位高的奴隶也多,地位低的奴隶少。
: 一个大奴隶主就是一个或多个大庄园和城市的领主。
: 张是西周封建论者。
: 你说的也是,当时还没有铁器和牛耕,农业怎么能养活得了这么多“闲人”呢。
: 同奇怪。当时的生产工具以石器为主,青铜器从来都没能占据主要地位,耕作方式为“耦
: 耕”,即两个人共同作业。每人一个石铲子(耒),同时插入土中,同时用力翻地。当时
: 还没有翻地的犁,劳动效率应该是非常低下的。怎么能养活得了这么多人呢?
: 但另一方面,当时粮食的产量似乎很高。战国初期的西门豹修漳水十二渠,改造后的良田
: 能产谷六石。不知道当时的“石”是多少公斤。如果按50kg来算,相当于亩产300kg。要
: 知道,粟,也就是北方说的小米,是非常低产的作物,就目前的生产水平,亩产也就
: 200kg。当然现在的小米是夏种秋收,产量可能比春种秋收的“粟”低些,再扣除量器和
: ...................
--
FROM 211.144.20.251
20公升,也就20公斤吧。
【 在 whiho (逢赌必输~~另一株向日葵) 的大作中提到: 】
: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
: 50公斤是不是太夸张了
--
FROM 202.112.11.199
不知道。这句话本身也是夸张的手法,呵呵。
哪位大牛给普及一下,一石到底有多少。:)
《后汉书百官志》每县、邑、道,大者置令一人,千石:
其次置长,四百石;小者置长,三百石;
所谓大县,是户一万(是不是相当人口5万左右?)以上的。
小的县县长每年的俸禄是300石。
三公的俸禄不详,九卿的俸禄是180*12=2160石
【 在 whiho (逢赌必输~~另一株向日葵) 的大作中提到: 】
: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
: 50公斤是不是太夸张了
--
FROM 152.104.150.33
20kg也不少啊!古代一丁授田百母,每亩就算不6石,5石,即100kg。
那总收入有10吨。按现在的市价,1kg总有7、8毛吧?
恩。大约是7、8万的收入。比读研究生强多了!
【 在 RoyKeane (keane) 的大作中提到: 】
: 20公升,也就20公斤吧。
:
: 【 在 whiho (逢赌必输~~另一株向日葵) 的大作中提到: 】
: :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
: : 50公斤是不是太夸张了
:
:
※ 来源:·BBS 水木清华站
http://smth.org·[FROM: 152.104.150.33]
FROM 152.104.150.33
一丁要养几口人呢?你这是税前吧,税后不定有这么多了
【 在 Hygeris (九三君子终日乾乾夕惕若厉无咎) 的大作中提到: 】
: 20kg也不少啊!古代一丁授田百母,每亩就算不6石,5石,即100kg。
: 那总收入有10吨。按现在的市价,1kg总有7、8毛吧?
: 恩。大约是7、8万的收入。比读研究生强多了!
: ※ 来源:·BBS 水木清华站
http://smth.org·[FROM: 152.104.150.33]
--
FROM 219.224.136.2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