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wolf3 (黑暗世界的黎赛留·人生悲喜剧) 于 (Mon Sep 15 03:14:10 2008) 提到:
对工业、农业、教育和劳动制度等工作提出重要意见
新华社 (1958.09.30) 《人民日报》
新华社南京29日电 9月19日到28日,中共中央副主席、全国人民代表大会
常务委员会委员长刘少奇同志,在中共江苏省委书记、省长惠浴宇同志,书记陈光
同志,农村工作部部长孙加诺同志以及各地、市委负责同志的分别陪同下,在江苏
省视察工作。视察期间,刘少奇同志对工业、农业、水利、教育和劳动制度等方面
的一些问题提出了重要的意见。在南京视察期间,听取了中共江苏省委长一书记江
渭清同志,书记刘顺元、惠浴宇、陈光同志等的工作汇报,接见了驻南京部队、军
事学院的首长和省级机关的负责干部。
在十天的视察期间,刘少奇同志走遍了江苏长江南北的许多城市和乡村,途经徐州
、淮阴、扬州、南通、苏州等专区,视察了徐州、新海连、新沂、沭阳、淮阴、高
邮、扬州、南通、常熟、苏州、无锡、南京等市县,续行程达数千里。在这次视察
中,少奇同志广泛地接触了各级干部和工农群众,除听取了全省七个专区和两个市
的地、市委书记汇报外,并接见了各专区的大部分县委书记,沿途还看了好几个人
民公社和钢铁厂、机厂、丝绸厂,在南京访问了南京工学院,在丰产试验田和高炉
旁边和工人、农民作了亲切的谈话。在淮阴的丁集人民公社,少奇同志还亲自和社
员们一起参加了深翻土地的劳动。我们党中央的领导同志在江苏省的这一切活动,
给人民留下了难忘的印象,给江苏省四千万人民带来了很大的鼓舞。少奇同志关于
如何贯彻党的社会主义建设总路线,关于如何建设美好的共产主义生活以及培养人
民共产主义精神的提示,给大家打开了广阔的眼界,增添了巨大的精神力量。
种少 种得好 收得多是农业经济一个根本问题
在视察中,刘少奇同志了解江苏省农业生产的情况,他非常仔细地观看了各地中稻
、晚稻和山芋的丰产试验田。在常熟县和平人民公社,少奇同志参观了丰产圩的四
亩试验田,他亲自弯下身子去数了一下稻棵,并且问乡党委书记:“可以打一万斤
?”,少奇同志笑着说:“一万斤还能再多吗?你们这里条件好,财搞一搞深翻,
还能多打些。”他在和淮阴地委的同志们座谈时说:“我在河北、河南视察的时候
,有些县委书记认为少种多收比广播种薄收要节省的多,应该把丰产田的经验推广
,集中使用人力和物力来种好田地。这样再过几年,就可以用三分之一的地种粮食
,三分之一植树,三分之一休闲。”他又说:“种得少,种得好,但是收得多,这
是农业经济上一个带根本性的问题,希望各地好好算一算账,认真研究一下这个问
题。”
对于江苏省的水利工程,刘少奇同志也非常关心。在淮阴专区,他一连看了三个水
闸工程——二河闸、三河闸和苏北灌溉总渠的高良涧进水闸,并且仔细研究了淮阴
专区的水利规划总体图。他一再问淮阴地委长一书记孙振华同志,三河闸能不能利
用来发电?能不能搞航运?他说:“水能为患,也能成利,我们要变水患为水利,
把水都充分地利用起来。搞一个水利工程,要考虑怎样把灌溉、防洪、运输、发电
等结合起来,这就是最大的节约。”在离开淮阴到杭州去的路上,汽车沿运河堤岸
再行,对于即将开始动工疏浚开拓的大运河工程,少奇同志又问:“是否可以把内
河航运和海洋运输结合起来。如果把运河拖宽挖深,使五千吨的大船能够由直接进
入运河,这样,江苏的东西就可以直接装船出口,东北来的东西也可以直接入口,
不需要再到上海去装卸,这将节省很大一笔运输费用。”
劳力紧张证明我国在大发展作好五件事使社会风气大变
在各地的汇报中,许多同志都提到劳动力紧张的情况。少奇同志说:劳动力紧张虽
然给大家的工作带来了一些困难,但是应该认为这是一种好事情,在我们六亿多人
口的大国中感到了劳动力紧张,证明我国的工农业生产天在大发展,国民经济正在
一日千里地繁荣起来。在这种形势下,我们应该做好五件事:第一、要使社会上所
有的人都参加力所能及的劳动;第二、彻底地把妇女从繁琐的家务劳动中解放出来
;第三、大规模地进行技术改革,改革各种劳动工具,提高劳动效率;第四、改善
社会的劳动组织。例如,规模较小的农业合作社转成规模很大的人民公社,实行“
组织军事化,行动战斗化,生活集体化”,农村劳动组织大进一步的改进,这种改
进大大有利于农村劳动力的调配,大大有利于农业生产力的发。又例如,衽郑州提
出的“男女换班、老少换班”,即使女人能做的事不再由男人去做,使老年人能做
的事不再由青年和壮年去做,以便男女老少能够各自担任自己力能胜任的工作;第
五、发展多面手,一人多艺,提高劳动者的文化技术水平。做好这五件事,不仅可
以解决劳动力紧张的困难,而且将会使整个社会的风气、社会的劳动制度、劳动组
织发生根本的变化。
实行粮食供给制以后将提高人民共产主义觉悟
少奇同志非常关心人民公社实行粮食供给制的问题,江苏省不少人民公社在今年秋
收后,即将实行粮食供给制。少奇同志访问常熟县和平人民公社时,问乡党委书记
:“秋后实行粮食供给制,群众拥护不拥护?”乡党委书记连忙接上来说:“大家
一听说吃饭不要钱,都高兴得跳起来了,有个老头说,过去担心受苦一辈子,怕吃
不饱肚子,这下子可好了。”苏州地委第一书记储江同志在汇报时说:“群众都非
常赞成实行粮食供给制,他们说:‘一个心思丢下了,一个心思又来了。’丢下的
是几千年愁吃愁穿的苦心思,又来的心思是怎样把生产搞得更好,不然就对不起共
产党。”少奇同志对群众的这两句话,感到很有意思,他说:“这两句话,两个心
思,很值得我们深思。给我们作了最有力的回答。这说明他们不是变懒了,而是情
绪更加高了,生产更积极了。这就是人民的共产主义觉悟提高的表现,是共产主义
道德品质更加提高的标志。列宁曾说过:共产主义的劳动是自愿的劳动,是无定额
的劳动,是不指望报酬、没有报酬条件的劳动。人们不管报酬多少,不管有没有定
额,他们总是做得更多更好。全体人民都养成了这样的劳动习惯和劳动态度,个别
的懒人就会完全孤立,会被大家看成很没有道德的人,大家都瞧不起他,他也就势
必会改造过来,参加集体的劳动。只有彻底地实现共产主义,才能彻底的消灭懒汉
。”
把工厂和学校合起来办使教育和生产劳动结合
在与各地、市、县委书记的谈话中,少奇同志反复地阐述了社会主义的教育制度和
劳动制度的问题。他说,社会主义的教育制度就是教育和生产劳动相结合,贯彻这
个制度最彻底的办法之一是把工厂和学校合起来办。过去是学校一套,工厂一套,
互不相干,以后可以逐步地把两套合成一套。新办一个工厂,也就是新办一个学校
,由劳动部门和教育部门联合招收新成员,既是招工人,又是招学生。入厂后,先
训练三、四个月,上机器操作,每天作四小时或六小时工作,读四小时或三小时书
,半工半读,可以从初中一直读到大学毕业。实行这种办法,将使工农群众知识分
子化的过程够大大缩短,使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的差别能够更快消除;这样培养出
来的知识分子,将是又红又专的工人阶级的知识分子。
刘少奇同志还强调指出,我们的工厂在生产钢铁、机器、电力等等物质产品的同时
,还应该负责培养有文化知识有劳动本领的新人——共产主义的建设者。工厂里应
该出大学生、出技术师、出工程师、出干部。工厂的厂长、党委书记要负起建设共
产主义新社会的责任,也要负起培养共产主义建设者的责任。
刘少奇同志一再赞扬各地从公社里组织大批“远征队”上山采矿,到城市炼钢铁的
做法。他说:“现在各地方炼钢铁、采矿石、修水利都是采取大搞群众运动的办法
,各人自带工具,自备粮食,或者实行粮食供采取大搞群众运动的办法,各人自带
工具,自备粮食、或者实行粮食供给制,或者是半供给半工资制,这办法很好,一
个钢铁基地就集中了几千万人,他们搭一个棚子睡在炉子旁边,生活虽很苦,干劲
却很大,这是一种共产主义的精神,是新的劳动工资制度的萌芽,它给我们今后新
办工厂的劳动制度开辟了一条崭新的道路。”
☆─────────────────────────────────────☆
wdz (渡渡狼) 于 (Mon Sep 15 15:50:08 2008) 提到:
【 在 wolf3 (黑暗世界的黎赛留·人生悲喜剧) 的大作中提到: 】
: 对工业、农业、教育和劳动制度等工作提出重要意见
: 新华社 (1958.09.30) 《人民日报》
: 新华社南京29日电 9月19日到28日,中共中央副主席、全国人民代表大会
: ...................
这个是薄一波回忆录里边的:
http://news.xinhuanet.com/politics/2008-08/03/content_8921477.htm
周恩来1956年提出“反冒进”再度令毛泽东不快。当时周恩来和刘少奇等人认为经济建设中出现了不切实际的高指标现象,提出稳健的发展思路,但与毛泽东的意思向左。据薄一波记载,毛泽东在1958年1月的南宁会议上特别表扬了柯庆施的文章《乘风破浪》,“16日,毛主席在大会上再次拿出柯文,当众对周总理说:‘恩来同志,你是总理,你看,这篇文章你写得出来写不出来?’周总理回答:‘我写不出来。’”
从 1957到1958的一年半年时间内,毛泽东批评“反冒进”,仅薄一波在书中披露的就有:1957年9、10月间的中共八届三中全会,11月13日的《人民日报》社论,12月的杭州会议,点了周恩来的名;1958年1月的南宁会议,2月的政治局扩大会议,3月的成都会议,4月的武汉汇报会,5月的八大二次会议,5月致政治局扩大会议的信。毛泽东批评说:“不要提反冒进这个名词,这是政治问题。一反就泄了气,六亿人了一泄气不得了。”“右派把你们一抛,抛得跟它相距不远,大概五十米远。”
周恩来只得不断检讨,在南宁会议、成都会议、中共八大二次会议上都作了公开检讨。毛泽东不但对周恩来前两次检讨不满意,而且不许周恩来秘书帮助写检讨,以至于周恩来在写检讨的十多天内,两鬓的白发又增添许多。
☆─────────────────────────────────────☆
wdz (渡渡狼) 于 (Mon Sep 15 16:12:10 2008) 提到:
【 在 wolf3 (黑暗世界的黎赛留·人生悲喜剧) 的大作中提到: 】
: 对工业、农业、教育和劳动制度等工作提出重要意见
: 新华社 (1958.09.30) 《人民日报》
: 新华社南京29日电 9月19日到28日,中共中央副主席、全国人民代表大会
: ...................
最近看到这种比较刘少奇毛泽东大跃进期间行为的文章,讲述毛泽东如何反对浮夸,刘少奇嘛,表现跟你这篇文章里差不多。
比如有刘少奇1968年9月视察河北徐水,如何赞扬徐水。但是这类文章不知道为什么,闭口不谈在此之前毛泽东视察徐水的经过。
按说,毛泽东视察徐水是更轰动的事情。这类作者不知道为什么都略去了。
毛主席到了徐水
人民日报特约记者 康濯
8月4日,毛主席来到了河北徐水。
这是徐水人民幸福的一天。
下午四点半钟,毛主席由河北省书记处书记解学恭、河北省副省长张明
河、保定地委第一书记李悦农和徐水县委第一书记张国忠陪同,首先到了南
梨园乡的大寺各庄农业社。毛主席精力充沛,满脸红光,宽阔的前额在雨后
刚晴的阳光下闪闪发亮。毛主席穿着灰裤子,白衬衫。一到大寺各庄,就大
步跨进社里的俱乐部。俱乐部里面墙光彩夺目的各种奖旗,立即引起了主席
的注意。他沿着北墙,看了几面奖旗,并且问了问每一次得奖的经过。然后,
在长桌旁边坐下来。村妇联主任和共青团支书给主席倒菜,主席连忙欠起身
子,笑着说道:“谢谢!谢谢!”主席在进门的时候,就已经认识了这个乡
的党委书记桂登科,社里的支书阎玉如和社主任李江生;现在,又让写了写
他们的名字,并把每个名字都念了一遍。接着就抬起头来问他们:
“今年的麦子收得好吗?”
“很好!比哪一年都强。”李江生回答。
毛主席又问:“每亩平均各少斤?”
支书阎玉如答道:“七百五十四斤”。
毛主席笑着“啊”了一声,赞叹地说:“不少啊!”随后又问大秋作物
的预计产量;问了社里的,又问全县的。县委书记张国忠告诉主席说,今年
全县夏秋两季一共计划要拿到十二亿斤粮食,平均每亩产两千斤。张国忠又
说,主要是山药高产,全县共种了春夏山药三十五万亩。毛主席听过以后,
不觉挣大了眼睛,笑嘻嘻地看了看屋里的人,说道:
“要收那么多粮食呀!”这时候,主席显然是想起起了张国忠在路上介
绍的本县情况,就伸出又厚又大的坚强的巴掌,算帐一般地说:“你们夏收
才拿到九千多万斤粮食呢!秋季要收十一亿呀!你们全县三十一万多人口,
怎么吃得完那么多粮食啊?你们粮食多了怎么办啊?”
大家一时被毛主席问住了。后来,张国忠答道:
“粮食多了换机器。”
毛主席说:“又不光是你们粮食多,哪一个县粮食都多!你换机器,人
家不要你的粮食呀!“
李江生说:“我们拿山药造酒精。”
毛主席说:“那就得每一个县都造酒精!哪里用得了那么多酒精啊!”
毛主席呵呵笑着,左右环顾地看看大家。大家不党都跟着笑了起来。张
国忠也笑道:
“我们只是光在考虑怎么多打粮食!”
毛主席说;“也要考虑怎么吃粮食哩!”
很多人都在私下里互相小声说着:“毛主席看问题看得多远,看得多周
到啊!”
“其实粮食多了还是好!”毛大席又笑道,“多了,国家不要,谁也不
要,农业社员们自己多吃嘛!一天吃五顿也行嘛!”
毛主席亲切而很有风趣地笑着,一边就站了起来,要到村子里去看看。
这时候,阳光灿烂,四外一片安静。毛主席来了的消息早己传遍了全村,
人们是多么想着跑来看看毛主席啊!可是,不少的人活儿正紧,都丢不开手。
于是,毛主席差不多走遍了全村,去看大家。
毛主席先去了粮食加工厂。那里一台锅驼机带动钢磨在磨大麦面。毛主
席同管钢磨的郑德祥谈了一阵话,问了问生产情况。后来,看到机器旁边站
着一男一女两个小青年,身上油渍斑斑,可都高兴得有点儿慌乱地直盯着他。
主席忙问他们:
“你两个是开机器的吗?”
他们问答说,是的。毛主席问清了女青年叫田金花,十八岁,男青年叫
郑德生,十五岁;就连忙夸赞他们道:
“了不起呀!这么小就会开机器呀!”
两个小青年更加高兴得手足无措。看他们的神态,是多久想跟毛主席握
握手啊!可是,他们满手油污,又赶紧把手缩回去了。
毛主席笑嘻嘻地招着手,离开了他俩。又去跟筛面的四个妇女说话。这
都是壮老年妇女。她们披着满身白雾,热切地笑着同主席握手。有个叫郑秀
芳的一把抓住主席的胳膊说:”毛主席!你老人家身子结实吧!”毛主席笑
道:“我很好,你们都好吧!”几个妇女都激动得哆嗦者嘴唇说:“我们好,
毛主席!毛主席……”
毛主席走到了街上。附近做活的人都一伙伙地张着笑脸,使劲儿盯着毛
丰席,高呼着:
“毛主席万岁!共产党万岁!”
毛丰席就一边走,一边招着手,向大家点着头,有时还停下来跟大家握
手。然后,毛丰席看了农业社的供销部,看了社里的医院和正在扎针的医生
与病人,又看了猪场,看了缝纫工厂;并跟那几个地方的社员谈了话。在缝
纫工厂,毛主席坐了一会儿,又站起来说:“你们做活吧!”并且摸了摸缝
纫机上的布料,看着女社员做了会活儿。啊!那个叫张爱芝的熟练缝纫工,
怎么拿着线好半天还穿不进针眼!毛主席亲切地笑着,直看到张爱芝穿上了
针,做上了活儿,这才挥着手跟她们告别。
一队身系白围裙,头戴白布罩的社员,站得整整齐齐地在街里欢迎毛主
席。这是一个食堂的炊事员。他们大多是妇女。他们又鼓掌,又欢呼。毛主
席跟他们打过招呼,在社干部的带领下,先去看了幼儿园。几十个小朋友都
很干净,背心和短裤都是新的。他们鼓掌欢迎毛主席,喊着共产党毛主席万
岁;站在最前面的女孩崔小玉又领着大家唱歌,唱了一个“歌唱总路线”,
又唱了一个“一条小手绢”。毛主席摸摸这个女孩,又摸摸那个男孩,一直
笑呵呵地听他们唱完歌子,还跟保育员阎凤贞去看了看小孩们的宿舍。这里
是“全托”,小孩黑夜白天都不回家;小孩的花销也不用家长负担,而由社
里统一供给。在小孩们住的隔壁那个院里,住着的也是由社里统一给养的已
经失掉了劳力的老人们。那是社里的“幸福院”;毛主席也去那里看了看。
那里炕头上坐着的几个老大娘,都对着毛主席高兴地喊着口号;地下站着的
八十多岁的老汉田老举,一劲儿抖着白胡子对毛主席说:
“咱们这真是享福了啦!有了毛主底,咱们可享了福啦!享了幸福啦!”
毛主席笑着同老人们握手告别。然后,去两个食堂的厨房看了看,亲自
拿起社员们吃的大麦面馒头摸了摸,问道:
“这里面有没有山药面?”
“没有。”支书阎玉如回答。
毛主席又左右环顾地笑着和大家点头,他老人家显然是对社员们的生活
感到满意。他还特意去看了看墙上贴的食堂规则和饭菜价目表,并且还一句
一句地念了一遍呢!
从食堂出来,向地里走去。场里地里的社员都鼓掌欢呼,毛主席又接连
不断地挥手点头,同大家打招呼。毛主席大概是看到地里做活的妇女很多,
一边又对陪同的人们说:
“这妇女劳力解放得很彻底哩!”
保定地委书记李悦农告诉主席,说这里的妇女都脱离了炕台、锅台、磨
台、碾台这四台。主席就说:
“是呀!人人都吃食堂,社社都办幼儿园……”又看了看张国忠说:
“这个县是十一万多劳力,袖出了四万多搞水利、打机并、办工业,只有七
万多人搞农业啊!”随后又同省委解书记和张副省长说:“他们这里又解放
妇女劳力,又搞军事化,全县农业社搞了九十多个团,两百多个营。他们就
是这个办法哩!”
毛主席微微地笑着,看来是对这里战斗化的干劲很感兴趣。你看,毛主
席对张国忠介绍的情况记得多清楚啊!
走到了一块半人多高的棉花地边。毛主席仔细看了看棉花生长情况,很
高兴地赞美着这块经济作物,一边就分开密密挤挤的棉枝向地里走去。只走
了儿布,就停下来说:
“我钻不进去啦!”又问道:“这一亩可以收多少棉花呀?”
“一千斤皮棉。”社主任李江生说。
“那就是三千斤籽绵罗!”
毛主席说。一边高兴地从棉花地里,又往前看庄稼,看到一块长得很好
的黍子,就停了下来。李江生告诉主席,说这块黍子地是一年四作三熟。主
席就详细问了问是怎么样的四作三熟,问清以后就连连点头称赞。这时候,
主席已经连续一个多钟头没有休息,肩膀上的衬衫都已经汗透了,可是还一
定要接着看;并且一直满脸是笑,不断地跟农业社员握手和打招呼,看见什
么都要亲昵地问一问。西斜的太阳照着主席魁武的身子,人人都看到我们的
主席是那样健康,那样精神饱满,浑身上下都放射着光辉。
毛主席又看了玉米和谷子,看了粪堆形的山药和每条道栽四行秧子、八
行秧子以及十二行秧子的几种山药。在每一块不同的地里,都要问每亩栽多
少棵秧子,施多少底肥,追肥怎么上,亩产多少斤。主席听到那些山药都是
亩产二十五万斤,有的竟计划亩产一百万斤,不禁又笑着问道:
“你们这粮食吃不完,怎么办呀?”又对乡、社干部说:“粮食多了,
以后就少种一些,一天做半天活儿,另半天搞文化,学科学,闹文化娱乐,
办大学中学,你们看好么?”
大家都说好,都听得很高兴。有人告诉毛主席,说这个社已经办起了共
产主义的红专大学;主席又惊喜地“啊”了一声,笑着直点头。跟着就走上
大道,同大寺各庄农业社告别。
毛主席和乡、社干部一再握手,并说:“耽误了你们不少的工夫!”毛
主席十分亲切而慈祥地直看着每一个社干部的眼睛,说道:“祝你们丰收!
秋后我要有时间的话,再来看你们。”
掌声和欢呼声响成一片。“毛主席万岁!”“共产党万岁!”“鼓足干
劲,力争上游!多快好省地建设社会主义!”“更快更早地向共产主义迈进!
”这些口号,发自和毛主席心连着心的人们的心坎上、心尖上。这里平原一
望无际,墨绿的庄稼给阵阵的东风吹得一浪一浪滚滚向西。大寺各庄农业社
员们的口号和欢呼声,也带着整个村子里永不平静的心,一浪一浪地紧跟着
毛主席告别的手臂,回旋不止。
毛主席离开大寺各庄以后,又在徐水城看了县里的细菌肥料厂和铁工厂。
毛主席在两个工厂里都走遍了所有的车间。对肥料厂出的固氮菌,从化验室
的显微镜看起,一直一步一步地看到成品菌的出现,并且听了只在保定学了
很短几天技术的谢玉和对整个生产过程的介绍。还提出了很多问题和年轻的、
初中毕业不久的谢玉和研究了一阵。又走到院里,让几十个女工把他保卫起
来,跟大家一一握手问好。在铁工厂,四百多工人高呼共产党毛主席万岁的
声音,以及欢笑声和鼓掌声,更是始终跟随和簇拥着毛主席。毛主席出了翻
砂间,看了一台元车和两个姑娘操纵的一台刨车,也看了发电车间和这里出
产的士
☆─────────────────────────────────────☆
wdz (渡渡狼) 于 (Mon Sep 15 16:18:15 2008) 提到:
这是 官方的人民网-中国共产党新闻网对此的描述
毛泽东亲临徐水,高度评价徐水
1958年8月4日,毛泽东前往河北徐水县视察。
为了迎接毛泽东的视察,在一个多星期之前,徐水县委就做了大量的准备工作。县委把大部分劳力、车辆集中在铁路两旁和准备让毛泽东看的地方,并且按照军事编制,明确连、排、班负责人。路两旁的庄稼不准有杂草,地里有人就得有红旗。
在专列上见到来迎接的县委第一书记张国忠时,毛泽东没有想到竟是一位年仅33岁的年轻人。当得知县委一班人小的二十二三岁,大的也不过三十三四岁,他笑着点头说:“好,都是年轻人哟。”下午4点半钟,毛泽东首先来到徐水县南梨园乡的大寺各庄农业社。他一到大寺各庄,就大步跨进社里的俱乐部。俱乐部墙上悬挂的各种锦旗和奖状,引起了他的浓厚兴趣。毛泽东问南梨园子乡党委书记桂登科、大寺各庄农业社支书阎玉如和社主任李江生:“今年的麦子收得好吗?”李江生回答说:“很好!比哪一年都强。”毛泽东又问:“每亩平均多少斤?”支书阎玉如答道:“754斤。”毛泽东笑着赞叹道:“不少啊!”随后,毛泽东又问了秋作物的预计产量。
问了社里的收成以后,毛泽东又问起全县的收成。张国忠回答说:今年全县夏秋两季一共计划要拿到12亿斤粮食,平均每亩产2000斤。张国忠又说:主要是山药高产,全县共种了春夏山药35万亩。毛泽东惊讶地说:“要收那么多粮食呀!”这时候,他显然是想起了张国忠在路上介绍的徐水的情况,就跟他们算账说:“你们夏收才拿到9000多万斤粮食呢!秋季要收11亿呀!你们全县31万多人口,怎么吃得完那么多粮食啊?你们粮食多了怎么办啊?”大家一时被毛泽东问住了。张国忠答道:“粮食多了换机器。”毛泽东说:“又不光是你们粮食多,哪一个县粮食都多!你换机器,人家不要你的粮食呀!”李江生说:“我们拿山药造酒精。”毛泽东说:“那就得每一个县都造酒精!哪里用得了那么多酒精啊!” 他笑着看看大家。大家都跟着笑了起来。张国忠也笑道:“我们只是光在考虑怎么多打粮食!”毛泽东说;“也要考虑怎么吃粮食哩!”很多人都在私下里互相小声说着:“主席看问题看得多远,想得多周到啊!”“其实粮食多了还是好!”毛泽东又笑道,“多了,国家不要,谁也不要,农业社员们自己多吃嘛!一天吃五顿也行嘛!”可实际上,1957年徐水的粮食亩产才刚刚138斤,其中夏粮亩产仅有70斤。
毛泽东接着到村子里去看看。他先来到村子里两个食堂的厨房,亲自拿起社员们吃的大麦面馒头摸了摸,问道:“这里面有没有山药面?”“没有。”支书阎玉如回答。毛泽东又左右环顾地笑着向大家点头,他对社员们的生活感到满意。他还特意去看了看墙上贴的食堂规则和饭菜价目表,并且一句一句地念了一遍。从食堂出来,毛泽东向地里走去。场里地里的社员都向他鼓掌欢呼,毛泽东又接连不断地挥手点头,同大家打招呼。他看到地里劳动的妇女很多,就对陪同的人们说:“这妇女劳力解放得很彻底哩!”保定地委第一书记李悦农告诉毛泽东,说这里的妇女都脱离了炕台、锅台、磨台、碾台这四台。毛泽东说:“是呀!人人都吃食堂,社社都办幼儿园……”他随后又对省委书记处书记解学恭、副省长张明河说:“他们这里又解放妇女劳力,又搞军事化,全县农业社搞了90多个团,200多个营。他们就是这个办法哩!”
毛泽东随后来到一块齐腰深的棉花地边,仔细看了看棉花生长情况,啧啧称赞,然后就掰开密集的棉枝向棉田里走去。走了一会儿后,他停下来说:“我钻不进去啦!”接着又问道:“这一亩可以收多少棉花呀?”“1000斤皮棉。”社主任李江生说。毛泽东笑着说:“那就是3000斤籽棉喽!”在每一块不同的地里,毛泽东都要问每亩栽多少棵秧子,施多少底肥,追肥怎么上,亩产多少斤。毛泽东听到那些山药都是亩产25万斤,有的竟准备实现亩产100万斤时,对乡、社干部说:“粮食多了,以后就少种一些,一天做半天活儿,另半天搞文化,学科学,闹文化娱乐,办大学中学,你们看好么?”
离开大寺各庄后,毛泽东又在徐水城视察了县里的细菌肥料厂和铁工厂。随后,毛泽东来到县委大院,对县委的同志们说:“世界上的事情是不办就不办,一办就办得很多!过去几千年都是亩产一二百斤,你看,如今一下子就是几千上万!”谈话间,毛泽东问起了徐水劳动组织军事化的情况。张国忠回答说:“这是逼出来的,全县11万劳力,4万人搞水库,打机井,办工业,支援外地,修路,逼出来了个军事化。全县成立了90多个团,200多个营。”毛泽东感叹道:“这是形势逼人哩。”
毛泽东还询问了河北省其他地区的庄稼情况,又了解了一下徐水去冬今春实现水利化和当年抗旱的情况。最后,他指示徐水县委要早抓次年的粮食规划,要多种小麦,多种油料作物,种菜也要多品种,这样来满足人民的需要。毛泽东又说:“小麦地一定要深翻,翻到一尺以上;以后人民就主要吃小麦,玉米和山药喂牲口,喂猪;猪喂多了,人民就多吃肉。”他还赞叹道:“下面真好啊!出的东西真多啊!”“北京就不出什么东西。你们说,北京出什么呀?”张国忠说:“北京出政治领导,出党的总路线!”毛泽东笑着点头表示赞同。
毛泽东视察徐水,在徐水县的历史上是一件史无前例的大事。当天夜里,徐水县委召开了全县大型电话会议,传达毛泽东的指示。全县30多万人沸腾了,敲锣打鼓,欢呼雀跃。各个乡社都向党中央宣誓,保证当年粮食亩产超过2000斤,各个战线都要有无数卫星发射上天。毛泽东视察过的大寺各庄,当天夜里就宣布成立人民公社,宣布树木全部归集体,房屋也由公社统一分配,社员实行工资制。
8月5日,张国忠在徐水县共产主义思想文化大跃进大会上做了《向共产主义进军》的讲话,提出“要建设共产主义,就要有共产主义思想。我们党领导群众多年,就是为建设共产主义,使人民进入生活、劳动幸福的乐园”。张国忠向社员群众讲解说:“什么叫共产?共产就是大车、牲口全部归公。……除了生活用品和存款是自己的,其余都是公有的,这就叫共产。共产共产,越共越好,一共就富了。” 会后,徐水县委宣布全县248 个农业社转为人民公社。
8月6日,中央农村工作部副部长陈正人奉中央命令来到徐水。8日,陈正人召开了一个有省、地、县委及乡社部分负责人参加的座谈会,向与会者通报了党中央要在徐水县搞共产主义试点的决定。他说,在徐水搞试点是合适的,因为这个县跃进很快,在水利建设上有创造性,一年来群众在运动中也有了很多锻炼,农业上有很大基础,交通很方便。会后,一个向共产主义过渡的群众运动很快在徐水县城掀起来了。
8月22日,徐水县委草拟了《关于加速社会主义建设向共产主义迈进的规划草案》,提出“1959年基本完成社会主义建设,并开始向共产主义过渡,到1963年即进入伟大的共产主义社会”的奋斗目标。为实现这个目标,徐水县委提出 “今冬实现灌溉机械和加工机械化,明年实现耕作机械化,农村初步电气化;1963年实现高度机械化和电气化”。“1959年每人平均占有粮食2000斤,食油20斤,肉类50斤。1963年每人平均主要生活资料初步实现各取所需”。“1959年,30岁以下的文盲都消灭,到1963年,达到高小以上文化程度;再过5年,30岁以下的人都达到高等专科以上的文化程度,成为专家”。
8月23日至9月1日,《人民日报》连载了河北文联副主席康濯撰写的长篇通讯《徐水人民公社颂》,除了全面介绍了徐水全民皆兵、公社化、供给制、吃公共食堂等经验,还宣布了徐水将要发射的“高产卫星”:小麦亩产12万斤,白菜一棵 500斤,皮棉亩产5000斤,山药亩产120万斤……文章发表后,康濯发现见报的数字有出入,便向报社查问怎么回事。原来,编辑部觉得他写的数字太低,就直接打电话到徐水,把数字往高处加。康濯问张国忠:亩产万斤粮食能达到吗?张国忠回答:是达不到。但是张国忠认为,只有这么喊,才能喊出大家的干劲来。要紧跟形势,不紧跟形势就完蛋了。9月1日《人民日报》发布消息:“徐水的人民公社将会在不远的期间,把社员带向历史上最高的仙境,这就是那‘各尽所能,各取所需’的自由王国的时光。”然而,过了没多久,徐水就从“仙境”回落到“人间”。
徐水过上了“共产主义生活”
在得到毛泽东的高度评价后,徐水县一跃成为“大跃进”运动中的“明星县”,成为风靡全国的“共产主义试点县”。据统计,1958年3月至10月30日,先后有40多个国家、930多名外国友人和3000多个国内单位派人前来参观。
【 在 wdz (渡渡狼) 的大作中提到: 】
: 最近看到这种比较刘少奇毛泽东大跃进期间行为的文章,讲述毛泽东如何反对浮夸,刘少奇嘛,表现跟你这篇文章里差不多。
: 比如有刘少奇1968年9月视察河北徐水,如何赞扬徐水。但是这类文章不知道为什么,闭口不谈在此之前毛泽东视察徐水的经过。
: 按说,毛泽东视察徐水是更轰动的事情。这类作者不知道为什么都略去了。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