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又google了一下,我家乡的建设应该属于三线建设带起、但在规划上又独立于三线建设
的地方“五小”工业。见后面的摘录,可以看到这个五小建设在全国的波及范围很广,特
别是大力发展了县以下单位的工业。(我以前就有这个印象,但是时隔已久,有些淡忘,
这次一google,确认了我这个印象。)
请特别注意这一句:“1970年、1971年仅县办工业就新增职工2400万人,占
全国新增数的40.7%。”我母亲就是在这时进入县办化肥厂的。以前,我在反驳某些人
说农民在文革期间根本没有机会进城时常常举我母亲的例子。但他们就说这是个例。我没
有数据,只好说我母亲的很多同学或同事都是跟我母亲一样、我的很多同学朋友的父母跟
我母亲一样,以此来说明不是个例,但是,终归是没有明确的数据。现在有了——2400万!
还仅在1970、1971年!
当然,这2400万中并非全是农民,但那个年代,原本的县城居民是很少的。例如,我们光
山县城在90年代末大概有人口七八万,这其中绝大多数都是文革和改革开放期间进城的及
其子孙。我估计之前的县城人口不到一万人(我是根据县城面积估算的,我们县城现在开
发了一个新城区,大概跟旧城区一样大,旧城区中大概只有四分之一左右是70年代之前的
老城,那个七八万的数据是没有开发新城区之前的,估计现在人口更多,还要刨掉人口大
约增长了一倍的因素)。另说一句,我为什么对我县人口和乡村数据知道这么多,这是因
为我爸曾长期在农村电网和城镇电网工作,他告诉我他跑遍了全县所有的村子,是他告诉
我这些数据的。
http://www.eduzhai.net/lunwen/72/136/lunwen_103705.html
(四)地方“五小”工业的崛起
在“文革”前,随着三线建设的开展,地方“五小”工业(主要指地、县办的小钢铁、小机械、小化肥、小煤窑、小水泥工业)已经有了兴起的趋势。但由于动乱而未能发展。中共九大召开以后,为了实现毛泽东于1966年2月重新提出的到1980年“基本上实现农业机械化”的目标,也为了适应战备需要,国家对地方“五小”工业进行了新的部署。1970年2月的全国计划会议强调各地都要建立自己的“五小”工业,形成为农业服务的小而全工业体系。从1970年起的五年中,中央安排了80亿元扶植地方“五小”工业,并制订了一系列优惠政策。中央财政预算之外的投资也迅速增加,由1970年的100万元增加到1973年的1.48亿元。正在进行的大规模企业管理权下放运动,使地方获得了较多的自主权,提高了地方建设的积极性。下放到地方的机关干部、科研人员及上山下乡知识青年也给农村地区带来了科技文化知识和经济信息。于是,地方“五小”工业蓬勃发展起来。仅1970年全国就有近300个县、市兴建了小钢铁厂,90%的县建立了农机修造厂,20多个省、市、区建起手扶拖拉机厂、动力机械厂和农机具制造厂。与上年相比,地方小钢铁工业的炼钢能力增长1.5倍,生铁产量增长1.8倍,小化肥厂生产的氮肥、合成氨增长60-70%,小水泥厂、小化肥厂的产量占全国总产量的40%,以小煤窑为主的南方各省煤炭产量增长70%。
这些地方“五小”工业,在国民经济建设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大大促进了农业机械化和农业技术改造的进程。到1975年底,地方“五小”工业的钢、原煤、水泥、化肥年产量分别占全国的6.8%,37.1%,58.8%,69%。 全国小化肥厂有1300多个,合成氨产量比1964年增长18倍,使农业化肥施用量增长4倍多。全国农业机械总动力达1亿马力以上,比1964年增长了近10倍。其中,手扶拖拉机、机动脱粒机分别增长了45倍和23倍,过去农村没有的机动水稻插秧机、收割机、饲料粉碎机分别拥有3.2万部、17万部、94万部,电动碾米机、轧花机、榨油机比1964年分别增长10.4倍、1.8倍、11.8倍。
但是,“五小”工业上得过猛、过多,也带来了不少问题。其一,确定项目和选址没有进行论证,缺乏规划,一哄而起。片面追求本地自力更生,许多小工业原料没有来源,产品没有销路。其二,片面强调土法上马,因陋就简,又用“大批判”开路,结果是消耗大、成本高,质量差。其三,新增职工过多,采取“人海”战术。1970年、1971年仅县办工业就新增职工2400万人,占全国新增数的40.7%。1973年2月,周恩来指出了这些问题,要求进行整顿。他说:“搞五小工业也要有原料、材料和设备的保证。没有原料也搞,同大厂争原料,变成自由发展了。整顿的方针要写清楚。发展五小工业要有个范围,要对农业有利,破坏计划的无论如何不能搞。”(《周恩来选集》下卷,人民出版社1984年版,第464页。)
【 在 dislocation (深夜腌的萝卜丝) 的大作中提到: 】
: 我刚才google了一下,河南当时属于小三线的建设范围。
--
修改:dislocation FROM 86.31.127.*
FROM 86.31.1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