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以下文字转载自 Sanguo 讨论区 】
发信人: stonejug (石子:春分), 信区: Sanguo
标 题: 诸葛亮隆中隐居地新论[zz]
发信站: 水木社区 (Wed Mar 24 14:33:57 2010), 站内
燕京晓林
http://www.xycq.net/forum/thread-90485-1-1.html
目前,对于东汉末年诸葛亮隆中隐居地有两种主要观点,即湖北襄阳西南隆中和河南南阳隆中之争,而尤以湖北襄阳西南隆中得到绝大多数人的认同,那里的三国旅游也搞的异常火暴。本文首先也认同诸葛亮隆中隐居地位于湖北襄阳,但是并不认同位于目前被列为旅游胜地的地点。
诸葛亮隆中隐居地实际上应位于目前的隆中的北面,位于古襄阳城的西北。
一、相关史料
1、《三国志·诸葛亮传》裴松之注引称:
: 《蜀记》曰:晋永兴中(公元304-305年),镇南将军刘弘至隆中,观(诸葛)亮故宅,立碣表闾,命太傅掾犍为李兴为文曰:
: 天子命我,于沔之阳,听鼓鼙而永思,庶先哲之遗光,登隆山以远望,轼诸葛之故乡。……昔尔之隐, 卜惟此宅,仁智所处,能无规廓。日居月诸,时殒其夕……今我来思,觌尔故墟。
这篇碑文是诸葛亮死后70年写的。《蜀记》作者王隐,东晋初史学家。
据《晋书·刘弘传》:
: 太安(公元302-303年)中,张昌作乱,转使持节、南蛮校尉、荆州刺史,率前将军赵骧等讨昌,自方城至宛、新野,所向皆平。及新野王歆之败也,以弘代为镇南将军、都督荆州诸军事,余官如故。弘遣南蛮长史陶侃为大都护,参军蒯恒为义军督护,牙门将皮初为都战帅,进据襄阳。
八王之乱期间,刘弘平定荆州,之后“专督江汉,威行南服”,光熙元年(306)卒于襄阳。
2、《三国志·诸葛亮传》裴注引习凿齿《汉晋春秋》云:
: 亮家于南阳之邓县,在襄阳城西二十里,号曰隆中。
《汉晋春秋》54卷,习凿齿当是早已着手撰写,故暂定“亮家于南阳之邓县”一条,写于公元370年。习凿齿曾到隆中,撰写了一篇《诸葛武侯故宅铭》,观赏了诸葛亮当年“躬耕西亩,永啸东峦,迹逸中林,神凝岩端”等胜迹。
3、《晋书·习凿齿传》:
: 习凿齿,襄阳人也。……既罢郡(原为荣阳太守)归,与秘(桓温弟)书曰:“吾以去五月三日来达襄阳,……每定省家舅,从北门入,西望隆中,想卧龙之吟。”
4、刘宋元嘉十四年(公元437年),盛弘之撰《荆州记》载:
: 襄阳西北十许里,名为隆中,有诸葛孔明宅。
又载:
: 宅西背山防水,孔明常登之,鼓琴以为《梁父吟》,因名此山为乐山。
5、《水经注·沔水中》“(沔水)又东过山都县东北”条注:
: 沔水又东迳隆中,历孔明旧宅北。亮语刘禅云,先帝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即此宅也。车骑沛国刘季和(刘弘字,《晋书》本传作“和季”)之镇襄阳也,与犍为人李安(李兴一名安)共观此宅,命安作宅铭。
《水经注》是北魏郦道元写的,他写荆州地区那一部分所根据的材料,多数来自盛弘之《荆州记》。写作时期大致在公元512到524年。
6、唐李吉甫《元和郡县图志》卷2l“襄州襄阳县”:
: 诸葛亮宅,在县西北二十里。
卷2l“山甫道二”:
: 万山,一名汉皋山。在(襄阳)县西十一里,与南阳(郡)邓县分界处。古谚云:“襄阳无西”,言其界促近。
7、诸葛亮《出师表》:
: 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
8、《文选》卷三七《(前)出师表》李善注引《荆州图副》曰:
: 邓城旧县西南一里,隔沔有诸葛亮宅。
《荆州图副》一书曾被《水经注》引用,可知应早于《水经注》。著名历史地理学家王庸先生在《中国地图史纲》(商务,1959年)30页说:此书“可以确定是南北朝的作品”。
二、从历史记载看隆中方位
以上摘列了史书中的数种相关记载,除了《出师表》的“躬耕于南阳”比较笼统外,其他7种均有比较详细的记载,而这中间4种记载都有方向性,有3种提到位于沔水的南北,还有3种记载有距离。
因此我们进行分类比较:
方向性:两种记载为襄阳西北,两种记载为襄阳西;(注意没有西南)
沔水南北:一种记载为沔水以北,两种记载为沔水以南;
距离:一说西二十里,一说西北十许里,一说西北二十里。
1、从方向上,古隆中的位置应在古襄阳城的西北
由于这四个关于隆中方向的记载,都是以古襄阳为基准点的,而古襄阳城的位置在历史上又非常固定,因此,可以说,没有历史记载来支持目前位于古襄阳城西南的隆中,今天的隆中与历史记载不符。
说襄阳西的有两种,都是习凿齿记载的。由于襄阳的特殊地理位置,可以说习凿齿的记载只是一个大致的方向。襄阳城实际上是三面环水的,因此,它的西、北、东都是沔水,只有南面是大片的陆地。
由于诸葛故居在沔水近岸处,所以,如果是位于西北(准确地说是襄阳西偏北5度左右),也可以大致地说是襄阳西。说襄阳西北的两种,虽然距离不同,但是方向一致,证明西北方向是比较准确的。而且记载的距离不同,也证明这两个资料并不是相互影响或借用的,而是各自独立取证的。
因此,实际上,古隆中的位置应在古襄阳城的西北(西偏北),而不是西南。
2、隆中应在万山西北,而不是在今天的万山西南
看《水经注》记载:
: 沔水又东迳乐山北,…沔水又东迳隆中,历孔明旧宅北,…沔水又东迳万山北,…北迳汉阴台西……
由此可见,由于沔水在乐山到万山这一段是先东(偏)南流,而后撞上万山再折向东北流而绕过襄阳的。那么沿着沔水就是:乐山——隆中——万山。隆中必然在万山的西北方向而不会在西南。
3、当时的隆中,应位于汉水的北岸边。
《蜀记》记载:
: 刘弘至隆中观亮故宅,立碣表闾,命太傅掾李兴为文:
: 天子命我,于沔之阳,听鼓鼙而永思,庶先哲之遗光,登隆山以远望,轼诸葛之故乡。……
阳——山南水北,“沔之阳”是确指在沔水北岸。由于刘弘是在亮故宅里做此文,“于沔之阳”自然是指当时所在的位置。
虽然有人以为“天子命我于沔之阳,听鼓鼙而永思”这句是在说刘弘此前在汉水北面的宛、新野等地打败叛军,但我认为这样解释不确。沔之阳,实际就是指沔水北岸附近,而决没有可以理解为沔水以北广大地区的。照此错误理解,沔之阳的范围可就太大了,是否洛阳也可理解在沔之阳呢?而且,刘弘此前的作战地域,并不限于沔水北,还包括沔水南的襄阳,以及更北方的梁。因此这种解释是错误的。
此外,由于襄阳城在西、北两个方向均距离沔水很近,如果向西或向北几里之外就必定是沔水北岸了。因此,不论是记载隆中在襄阳西还是西北的,都说明隆中会在沔水的北岸。
那么如何解释北魏郦道元的《水经注》和《荆州图副》的记载呢?《水经注》和《荆州图副》都说隆中在沔水南岸,但是也在岸边不远。问题出在时间的跨度和沔水河道改变上。下面我们专门来讨论这个问题。
三、《水经注》记载的沔水河道在汉末的位置
1、时间跨度的影响
刘弘写下“于沔之阳”时,是公元304年左右,距离诸葛亮隐居隆中的207年,不到100年时间。而《水经注》则在公元512—524年写作,《荆州图副》大致同期(略早),与诸葛亮隐居隆中相隔300余年,而与刘弘相隔200多年。在这200多年间,沔水的河道很有可能有少量的变化,使得原本在沔水北岸边的隆中,跑到沔水南岸边了。
因此,早200年的刘弘碑词,是更接近诸葛隆中实际位置的记载。
2、沔水河道改变的影响
那么沔水河道是否有少量改变呢?由于这种改变很少,而且是位于人口稀少的野外,因此,我们在历史记载中并不能看到相关的记载。但是有不少间接资料可以加以佐证:
其一,沔水来到古隆中一带时,已经进入丘陵、平原地区,这里的河床比较宽、平,两岸缺乏对河道有效的控制,河道相对是较容易变化的;
其二,沔水在这一带经常发生泛滥,比如大家都熟悉的水淹七军。沔水泛滥而老河床又不大稳定,发生少量河道迁移也是很可能的;
其三,《水经注》沔水篇记载:
: 又东过山都县东北,…沔水北岸有大石激,…元康中始为水坏,今石皆如半塌许,数百枚聚在水中。
《水经注》又记载:
: 又东过襄阳县北,…东对樊城,…城州四里,南半沦水。
我们要注意到这两段记载的意义:前一段记载的沔水河段,位于隆中的上游,而后一段记载的河段,则位于隆中的下游。这两处河道,从汉代到南北朝,都出现了向北移动的情况,使得汉代的所建的石激和城市,到写《水经注》时都已经有很大部分淹没沔水中了。
沔水河道在隆中的上游和下游有城市建筑的地方,都有向北移动的情况,隆中一带也自然有很大可能发生河床向北的移动。
其四,《水经注》沔水篇记载:
: 沔水又东,偏浅,冬月可涉渡,谓之交湖。兵戎之交,多自此济。…沔水又东经隆中。
这段记载证明,在隆中的上游不远处,沔水河床是很特别的,一是浅,二是军队经常由此涉渡。这说明什么呢?说明:河床从河边到中心都比较平坦,因此可能是新迁移过来的,由于冲刷的时间较短,还没有形成较深的中心河床。
其五,这个不是历史记载,而是现代地理历史学者,武汉大学教授鲁西奇先生在大作《汉水中游河道的历史变迁》中论证的。此文网上有,这里不再重复,其大意是说:这一带的沔水河道历史上是向北少量的迁移的。
因此,由以上论证,我们可以推论:从汉代到南北朝,沔水在这一带是很有可能发生了河道北移的,虽然移动距离并不很大,但是足以让原本位于沔水北岸的隆中,经过200多年就到了沔水南岸。而刘弘碑词和200年后的《水经注》,正好分别记述下了这样的不同位置。
四、河道迁移说对隆中历史记载的另一支持
我们都知道,襄阳隆中说有一个疑点,那就是历史明确记载隆中属于南阳郡邓县。可是,按照正常的行政区划分割,一般是不横跨大河的,因为有交通、管辖困难等问题。
因此,邓县是不会专门向南突出一小块,而越过沔水管辖到隆中的。可是至今,为了满足隆中位于襄阳的观点,只好把邓县的范围违反常规地跨越沔水,突出到今天的隆中一带。这个在中国历史地图集上看的很清楚。
而实际上,采用河道迁移说,就能够很好地解释此问题了。
在汉代以及三国时期,隆中实际上是在沔水以北的,因此,邓县的管辖范围根本没有突出一小块,跨越沔水到南岸,而就是以沔水为界线的。这样一来,不仅符合历史记载,也解决了邓县突出跨越沔水的不合理问题。
因此,实际上,诸葛亮隐居的古隆中,应位于今天湖北襄阳的乐山和和万山之间的某地,位于万山西北方向,也位于襄阳城的西北,而不是位于当今大家旅游所来到的隆中。可惜,这样的隐居地,没有保留下来。
最后要向辛勤建设今天的隆中的朋友说声对不起了。
--
FROM 119.4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