靖难之战,燕王所倚不过燕山十卫,后期并宁王八万众,合兀良哈三部蒙古骑兵,
但终地不过大宁,广平,北平三府,以此之地抗天下,侥幸成事而终不足以效法.
但是关于靖难前后,有几个初级问题我一直没搞明白.
明史载,太祖封九塞王,北平的燕王(反)、大宁的宁王(并)、广宁的辽王、宣府的
谷王(徙长沙)、大同的代王(幽)、太原的晋王(父死子代)、宁夏的庆王、西安的
秦王、甘州的肃王."此九王者,皆塞王也,莫不傅险(缺一字)、控要害,佐以元
侯宿将,权崇制命,势匹抚军,肃清沙漠,垒帐相望",其中尤其说燕晋两王兵强
势众.
而建文所削不过五藩,开封的周王橚(废,徙云南),代王桂(废,幽大同),青州的齐王
榑(废,囚南直),荆州的湘王柏(焚,死),岷王楩(废,徙漳州).其中只有代王桂算是九
塞王之一,扣掉所有有记录的行踪,至少有五王没有任何动作?秦,庆,肃三王较远,
尚有理由(其实四年仗打下来,就算在新疆也该爬过来了)至少太原,大同,宣府三藩,
据高视下,对河北北部有很大威胁,而燕王除了一次旨在拖垮景隆哥的行动中,"趋大
同",不至而返,既然能够牵制南军,至少说明大同在南军控制范围内,那么屯着大同
十一卫,最盛时军户15万的大同驻军在干啥?同样,徙长沙的谷王,能够在建文四年被
徙,也说明宣府三路十五卫其时在南军控制下,宣府控制太行八石径,紧靠宁燕分藩,
也是纹丝不动.广宁辽王控辽河西之地,也没有增援宁燕或者摄其后的军事行动...
要说他们内通燕王,第一没有兵力物资支援,第二他们中的谷王虽然后来开了金川门
但是还是听调令的,要说他们支持建文,又是屁股都不挪窝儿,根据当时的形势,直到
燕王千里长驱之前,都是燕王处于劣势的,他们凭什么稳坐不动,等着承受来自任何胜
利者的怒火?如果他们因为只是合兵南军(可能在真定,保定之战中),那么为什么没有
燕王战后惩罚他们的记录?太子标,秦王樉,晋王,燕王棣,周王橚都是一奶同胞,建
文削了周王,作为侄子的秦晋二王也没啥反映,在明史宗室中,也不见他们的记载,倒
是谷王橞还有先跑后降的记录,可是人跑了,宣府兵应该没跟着跑回南直隶啊.
怕历史版水大,发在俱乐部了,叨扰各位
--
修改:koeis FROM 159.226.6.*
FROM 159.22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