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view.ccthere.com/article/2881554【原创】关于阶级的历史乱弹 评今求德的社会论述 [ 马前卒 ] 于:2010-05-06 1
8:16:31 主题帖
吃饱饭之后咋办?关于阶级的历史乱弹 评今求德的社会论述
http://www.sbanzu.com/topicdisplay.asp?TopicID=3247310&BoardID=63
本文由来
正题之前,先高喊一声,支持袁腾飞的言论自由!反对封杀!
被独孤求婚点名了,因此看了金求德的社会分析文章。这里我乱谈几句,完全凭着
感觉说说,甚至懒得用百度来验证一下自己的感觉。因此,如果各位要打脸,就当
打了个醉汉的脸吧,打的没成就感,被打的没痛感。随便。
小孩没娘,说来话长。很久很久以前,就是在马前卒只有70年代旧书可翻的时候。
历史是这样被分类的,古代奴隶社会,中世纪封建社会,近代开始过渡的资本主义
社会。然后我被告知,这个历史流程是斯大林和马克思合谋制造的骗局,最多只能
说是西欧一小块的畸形描述。和这个认真你就输了。然后我就去读各种版本的世界
史,读着读着,才发现反马克思的那批人最多翻了房龙的儿童读物,能读威尔斯世
界史纲的都算高人,倒是圣经读了不少。其实他们脑袋里也就西欧那一小块,偶尔
延伸到中东一下。于是就不以为然了,再往后,自己也读了不少杂家的书,不那么
容易被忽悠了。回头想想,世界史分上古、古代(古典)、中世纪、近代、现代这几
块还是对的。只是不能简单的用奴隶、封建这种词来套。
上古时代,就是各地自己萌发文明的时代,第一代文明,如两河、埃及、中国、印
度河都起来了。当然,除了两河之外,其他多少都受了前面文明的影响,但总体上
还是独立的。这些文明,说是完整的文明,其实都各自是一个城邦群,无数文化上
互相影响,政治上互相攻击的小城邦构成了文明区域。偶尔有一两个帝国崛起,统
一大半个文明地区,也只能建立松散的霸权,在强迫各城邦纳贡称臣的前提下。还
得承认各个城邦,或者说以城市为中心的地区有自己独立的行政体系和文化结构。
比如说亚述,商朝。甚至从征服者这里分出去的文明也不是被原来的母城邦直接统
治,也要采取分封和承认新增领土的方式。比如说周朝的分封和赫梯的封侯制度。
这主要原因是3个,头两个是硬件的,即交通网络的延伸不足、剩余产品的比例不够
。剩余产品比例低,那么让别的地方完全臣服就意义不大,成了亏本买卖,不能维
持新的征服;交通网络不发达,军事打出去的成本高,抢到东西到异地使用的效率
低,也等于降低了剩余产品比例。因此各地都是分立的城邦,这就是上古时代的现
实。第三个原因呢,依赖于前两个原因,就是缺乏一套能够融合其他城邦人口的文
化和政治体系,不绝对独立,但在几百年的时间段里看,这也是影响问题的关键因
素之一。各个霸权,即使存在的话,也都是以本族人口为基础,做总督,做军队,
做税务官。外族人还是拜自己的神,听自己的长老、祭司和贵族的话。一旦本族人
口不足以支撑更大的霸权,那么不是灭亡就是停滞。所以霸权忽起忽落,
只有埃及那个地方例外,因为埃及硬件上优越,埃及有一条贯穿全部农业地区的河
流,河流到任何有意义的地区只有几十公里。尼罗河水流平缓,从南北往北流,顺
流而下很方便;盛行风从北往南吹,逆流只需要一张帆。尼罗河还每年带来大量淤
泥,每个劳动力都能种出远远超出家庭需要的粮食。这样埃及靠尼罗河统一了起来
。但法老还是缺一套能够统一各地意识形态的东西,只能把地方神系一概承认,融
入法老的神性。结果就是各地遍布消耗剩余产品的神庙,分配比例只能升不能降,
积累多了还是会变成一次次分裂的诱因。法老郁闷了好多代之后,终于发明了一神
教,即把所有的神都废了,融入阿吞崇拜。这是世界一神教之祖,结果……….琢磨
这事的法老到底被多神教祭司给做了。祭司们宁可不要亚洲领地,也要和法老作对
,也要多神教。但不久之后就有一个利比亚的蛮族头子试图袭击埃及,应该还抓了
几个埃及的异族奴隶当部属——这些奴隶是头些年入侵的亚洲蛮族后代。埃及的军
队可以不要亚洲霸权,但不能不防卫本土。结果这个利比亚蛮族头子流窜一番,带
着新手下去了亚洲……….他的名字叫摩西。于是一神教自此开始。埃及限于多神教
传统,还是局限在那个尼罗河两岸,没啥发展。
一神教到了巴勒斯坦也没啥发展,老子、孔子们也只能占个公务员编制混混。只是
随后的几百年,整个欧亚大陆上的人口越来越密,耕作技术越来越发达,但总能在
文明之间、城邦之间找到可开垦土地,剩余产品比例和绝对数量都上升。另一方面
,城邦之间的荒地越来越少,道路越来越多,道路上通过的人和物资增长速度更快
。秦国袭击郑国,专门走僻静地方,还是被贩牛的商队碰上。在这种情况下,一方
面硬件上有了大帝国的可行性,软件上各地也都在寻求突破。终于有几个地方出现
了突破,比如儒家讲有教无类,祭神如神在,各地的底层士人乃至农民都有机会当
“君子”,融入一个巨大的统治集团。而不是在一个地域性的贵族国家里为王前驱
。比如罗马人可以接受一个来自希腊的公民,一个来自北非的皇帝。源于犹太教支
派的宗教,只要尊重既得利益,只要不强调主教的种族,也可以成为罗马国教。其
实过去的几千年里,类似的文化突破尝试也有,只是硬件不能满足。孔子就因为这
种硬件水平而不招人待见,差点饿死在陈蔡之间,到老也潦倒。
其实孔子也好,基督也罢,类似的天才或者说疯子、传销大师在上古时代不算罕见
,大概每个文明区域几百年就能出个水平高的吧。但从人类进入农业时代到公元前
500年,几千年下来,硬件不足以让这些人的理论出头,不知道有多少类似的牛人
被饿死或者被祭司宰了,耶稣不还是被旧祭司集团给钉了十字架吗?只有在欧亚大
陆硬件水平到达一定程度之后,类似的上层建筑设计突破才可以造就巨大的帝国。
汉朝、罗马按下不谈。就连稍早一些的亚历山大帝国,亚历山大要实现各地贵族杂
交混血的梦想,不仅要靠骑兵和步兵,还要靠第一波斯帝国这个实质上的蛮族盟主
的道路网建设,靠中东地区繁盛的农业基础才行。这就是我们说的古典时代,即硬
件的发展使那些普世性的,不区分种族,不计较农业文明地区特点的上层建筑有了
发展的机会。孔子从濒临饿死的老头变成大成至圣先师,基督从钉死的私生疯子变
成万人敬仰的神子。就连默罕默德都赶上了这个时代的尾巴,在南方游牧民里率先
搞出高级宗教,覆盖了一大片地区。
这个时代叫啥时代呢?有个时髦的词叫轴心时代。咱们刚才说了,轴心时代的大师
们,从几千年的角度来看还不算缺,属于过剩物资。但在硬件刚好可以满足古典大
帝国文明的那几百年,类似的大师还真没普及化。不是每个犄角旮旯都能分上一个
的。这就使那些先产生或者先接受这种上层建筑的文明区域牛气起来。因为他们的
征服不再是那种压服旧贵族,要求纳贡的征服,而是彻底消灭被征服地区的上层建
筑,然后把民众变为新的统一上层建筑的信徒。这种扩张比起波斯、亚历山大、商
朝、亚述那种全靠本族野战军镇场子,各地基层还是自行其是的征服,要踏实100倍
。所以古典时代迅速出现一票大帝国,物质资源的集中度远胜前代,因此在长安洛
阳亚历山大罗马巴格达等地方,人才和财富荟萃,古典艺术文化极端发达。
这就是古典时代或者说轴心时代的来源。即在硬件基础满足大帝国存在的前提下,
率先取得软件突破的地区搞出了大帝国的架子。依托于统一大帝国的经济文化第三
产业取得了前所未有的繁荣。
这个时代在不同的地区略有差别。这个大家可以自己查查汉朝、罗马、撒珊、孔雀
、阿拉伯帝国的起止时间。我懒得baidu了。从整个欧亚大陆来说,交通网的延伸是
同步的(路桥技术,运河技术 造船术的传播相当容易),农业技术和种子的传播从
几百年的时段来说也是自由的。所以几个大古典帝国的年代没差太远。前后一千年
吧。如果不考虑唯一一个以南方游牧民起家的阿拉伯帝国,能缩短到600年左右。比
起人类一万多年的定居农业史,这个时间得说还是相对挺集中的。搞一个世界史分
期不是生搬硬套马克思或是西欧的年代。其实美洲也有类似的年代,印加人在西班
牙人刚到的时候就看到这个古典时代的曙光了,曙光来自道路网和初步的一神教,
可惜没有往下发展的机会。
现在的重点是古典时代的结束。也就是古典时代为什么接下来是中世纪呢?这里的
关键就是这个高端统治技巧,或者说帝国驾驭能力的传播。轴心时代那些牛人,本
来也不是类似理论的首创者,只是赶上了硬件发展的好时候而已。现在他们忽悠的
那一套玩意已经被证明有效,那别人有样学样还不会吗?你这边可以读圣贤书,讲
新约旧约,我这边也没必要独创了,另给一套解释方法,创个新教派不行吗?我注
六经,六经注我,都是一样的。当初是罗马人、汉人(严格说是边郡汉人)、波斯
人、孔雀王朝、麦加-麦地那联盟先发现了这套组织方案,所以横扫四周,建立古典
文明。现在文明在大帝国的基础上四处蔓延,蛮夷也习孔孟之道,突厥人也开始建
立常备军和职业官僚,原来的那几个帝国想垄断这种新统治结构就行不通了。过去
的蛮族,打到文明地区,掠夺几个城邦,发现这些城邦之间打仗,也和蛮族征服差
不多。不是抢了就走,就是设个总督,驻军,监督原来的贵族上贡。现在蛮族要是
略有小胜,甚至是被俘到文明地区,都会学习到一套管理广大地区的新方式。就像
当年被埃及国防军痛扁的摩西一样。蛮族尚且可以学习新东西,被征服的农业文明
地区自然也可以。王翦灭楚,背后是秦国变法后的新社会结构,转手这套结构被楚
人刘邦拿去打平了另一个楚人项羽。类似的,王莽篡汉,自此天子禅让层出不穷,
天下非一姓之天下,兵强马壮者为天子,只是儒家士人始终被各朝所用。于是,古
典帝国让位给中世纪。罗马帝国被法国、英国这种政治单位取代。汉朝之后是三国
,晋朝统一没几天就是五胡乱华。没办法,大家都学会了新玩法了。结果就是欧亚
大陆的大部分地区都遍布英法这样的中型国家。大型霸权也经常出现,但稍有颓势
就会被聪明的臣民或蛮族干掉。于是稳定的古典时代大帝国再也没法重建了。
这个趋势其实在古典时代末期就很明显了,默罕默德那个最后的一神教本质上就是
个抄袭的大杂烩。他自己也清楚这一点,因为很明显他的癫狂症状比不上耶稣,而
且教义根据需要可以随时迎合既有利益集团进行修改。整个就是一个定制的传销方
案。而且可兰经吸取了圣经、犹太教缺乏对定居生活指导性意见的教训,不仅有总
纲还有细则。因此大获成功。占了南方干旱地带缺乏文明先例的发展空间,成为最
后一个成功的高级宗教。等到强调阿拉伯军人有信教特权的倭马亚王朝被全面融合
被征服地区的阿巴斯王朝取代,本次赤裸裸的抄袭和复制终于全面成功。这说明古
典时代那种高级宗教+大帝国组织不再是稀缺物资,从此各民族再次回到一个起跑线
上。乱世要来了。果然,默罕默德之后虽然搞原创宗教不再时髦,但那无非是因为
借壳上市的成本更低而已。今天出个马赫迪救世主,明天出个再洗礼派,你可以玩
今文经学,我可以玩古文经学。外壳是啥不重要,重要的是大家都学会用一套体制
来以我为主,融合被征服地区的力量了。像禁止图书出关这种小伎俩抵挡不了文明
传播的大趋势,世界无可避免的进入中世纪。
刚才说了,埃及因为那条尼罗河而在上古时代与众不同,现在轮到中国在中世纪与
众不同了。从古典时代到中世纪,整个欧亚大陆的稳定帝国都在混乱中解体,然后
进入一个分多合少的中世纪。唯有中国,在隋唐帝国之后,又保持一个合多分少的
局势直到现代。这是为啥呢?还是地理环境的原因。
仔细研究旧大陆的地形,适合发达农耕文明的地区有五片粮食产量差不多的地区。
1欧洲农业地区(含英国和北欧)
2中东和北非农业地区
3印度农业地区(从印度河到恒河再到斯里兰卡)
4远东农业地区(主要是中国,包括日本)
5东南亚农业地区(包括印度尼西亚、缅甸、越南、马来西亚等半岛和群岛)
其中5号比较弱,而且雨林在近代前都是阻碍。所以前4号是主要地区。其中1、2、
3之间的交通很便利,地中海、红海和印度洋提供通畅的水道,就算走陆路,也没有
什么大山。亚洲真正的大山都在西藏帕米尔高原这一带。这个高原加上南面的雨林
半岛和北面的干旱地区,把4号农业地区和前三个分割开了。穿越高原或热带雨林的
商路可以过商队,过文化,过书籍,过种子,过科技,但绝对过不了粮食这样的大
宗物资,也过不了大部队。所以中国一方面属于欧亚大陆文化圈,一方面又和西边
那3片地方之间缺乏直接的压力。
在这个前提下,我们设置个超级简化的模型。
某片文明地区,原来有几十个小国,几百个小城邦,大的如巴比伦的乌尔,西周的
宋国,小的就是纯粹的一座城的百里候。这样一片地区,在轴心时代之后,被并成
一个统一的大帝国。假设这个大帝国初创的时候,力量是10。被灭前,战国七雄级
别的战斗力每个都是3。那么,如果帝国处在东亚以外的地方,只要帝国的力量衰弱
到3-5左右,那么就会被边界外的小国羞辱,乃至打到解体——漫长的边境线上,总
有3-4个这样的中等强权,其中有一个正处于上升期的概率很大。而如果帝国处在东
亚,那么力量衰弱到3-5,如果集中起来还能驱逐北方一条线的蛮族,比如说蛮族不
出阿骨打,成吉思汗这种人物,力量也不过3-4,那么帝国就能维持下去。这就是中
国统一是主流的原因,即缺乏境外的中等文明国家做威胁。
都说分久必合合久必分,其实这不是中国的特色。而是各民族都掌握新的文化工具
后,整个欧亚大陆中世纪的特色。但是,大部分地区合了几十年就要换政治地图,
唯有中国,由于独立的地理空间,一旦合了就能合上二百年。哪怕在头30年就损失
了一半开国时的力量也无所谓。所以中国显得统一的时间长。这也是为什么开国之
初,开国帝王喜欢远征那些文明化的半蛮族的原因,宁可不打真正的蛮族也要打半
蛮族。他们要趁着初期锐气消灭真正的隐患,免得子孙柔弱,基业守不了几年。唐
朝和隋朝打高丽,明朝打高丽,打越南,都是类似的想法。日本如果上岸了,可能
军力不如漠北蛮族,但也必须优先打下去。这都是头几代帝王的直觉。如果开国帝
王没做到这一点——宋朝就是榜样。
如此,世界史的上古——古典(轴心)——中世纪的马氏分期法论述完毕。至于中
世纪向近代的转折,那是由新大陆、新大陆作物、航海学突破共同作用的几个问题
。没有这么简单,这里不多扯,言归正传。
扯了这么多,可谓三纸无驴,但其实这个问题和今求德提的问题是相关的。古典时
代大帝国的由来,本质是在交通、农业等硬件满足跨地域政治结构的前提下,一小
部分民族或者说地域集团率先掌握了跨地域统治,融合当地统治集团的上层建筑,
从而建立了稳定性和地域都空前甚至绝后的大帝国。一旦这种上层建筑的制造技术
扩散,这种大帝国就很难在东亚之外的地方维持了。古典帝国的建立和消失,本质
上是在硬件没有多大变化的前提下,软件扩散的结果。是一个长期经济增长和短期
内的文化扩散共同作用的结果,单纯用生产力增长和偶然都无法进行足够明确的解
释。今天的事情也一样。
再谈一个更接近主题的例子。即在中国进入上面的那个稳定态之后,还有一次如何
传承这种稳定态的问题,即到底是由贵族世家来传承儒家文化,充当统治骨架,还
是由考试选出的平民(正确的说是中产)进士来填满官僚机构。这个争论主要爆发
在唐朝。唐初,统治集团就有分封贵族,永久统治地方的打算。当时从六朝留下来
的谱学,即讲究一个人血统的学科还非常盛行。到了晚唐,还有“进士轻薄”之说
,即平民进士,一是缺乏天生的政治训练,二是急需靠考试来翻身,因此急功近利
的成了书呆子,成了趋炎附势的走狗,成了贪污的预备队。这个评价固然有评价者
的立场因素,但也相当客观。因为当时既没有真正介绍政治潜规则的书籍,印刷术
也没有廉价到把经典著作之外的政治书籍普及化。平民士子能把经书读好就不错了
。其他的,只能顺杆爬,爬到哪里算哪里。反过来看世家子弟,一是不考试也有官
当,这个就托底了,不用玩应试教育;二是读经书、写诗词之外还要受终身的政治
训练好继承家业;三是不必着急吃相难看的贪污受贿,世家子自有自己的经济来源
。这三点看下来,“厚重”的世家子弟鄙视轻薄进士也有道理。终唐一世,老世家
和进士共同分享政府职位。整个宋朝看下来,科举出身的官员在官员总数中也是少
数,当然上层已经有进士主导的趋向。到了明清,除了末世,不考虑满族贵族,进
士官占据中枢和省级,在府县分出一些份额给举人监生,基本上垄断了官员名额。
这种变化的基础不是农业社会本身变化有多大,也是因为文化的扩散。
明清官员上任,不是只读了四书五经就去的,有大票的小册子满天飞。水浒传印得
,邸报传得,讲行政技巧的小册子也印得。所以大伙不要总以为明清上任的官员都
是范进那样的疯子。他们除了带上师爷,和刀笔吏分赃之外,还要读许多如《秋粮
征收细节》、《文件处理流程》《如何和村长打交道》、《户部各司运行机制介绍
》的手册。(肯定不是这样的现代名字,但我懒得baidu去查了)。与之相比,贾雨
村要靠小吏介绍才读了一个粗浅到极点的护官符,实在太逊了,干不了半年准滚蛋
。不是我夸张,这些小册子比起现在公务员上任前读到的东西,要切合实际的多。
比如说,小册子还会教你,说你这个职位,比如说某某道吧,一年是2万 3千的陋规
。如果你和上司分享5千,迎来送往给其他官员花掉6000,那么剩下的自己揣了,属
于咱们朝廷的合理规则。如果你不打算升官不在乎名声,把2万 3变成4万也是可以
的,但只能干这一任。或者你只拿一万五,但给上司分享不减,也可以博个清廉名
声往上爬…………现在绝无这种出版物,网上帖子都不会有。官员不仅可以从类似
的东西里学到行政知识,还有制度化腐败的入场方式。比起世家子来,起码行政能
力不会差别太大,还能批量生产,当然要取代他们。当然了,腐败还是腐败,比起
世家子弟不差钱,进士官还是要捞的。但对于整个国家来说,有意义的是官员消耗
垄断多少资源,世家子弟的钱哪里来的?还不是贵族的私产或者国家的世禄?一样
在整个国家的税收基础上吸血。只要科举官把自己的腐败制度化了,不要腐败一块
钱要糟蹋国家十块钱,和世家子弟在这个角度也没区别。
再进一步,科举制度最后也吸取了世家的一部分教育方式。除了少数倒霉蛋,只要
你得了进士出身。典型升官路线是这样的:即进士选出来一部分最优秀的进翰林院
。在翰林院里先给你几年时间清闲。你以前是应试教育,现在可以放开读点地理、
历史、时政、以及上面说的那些小册子,真正了解这个政府。然后你被放到御史等
言官位置上,趁年轻,专门给别人挑毛病。挑毛病自然需要认真观察其他官员咋干
的,你自然就熟悉政务了。再往下,给你学官做,出去主持考试,或者阅卷。这样
你开始管人管事,但还是相对学术化的事情,还可以借这个机会看看祖国各地。再
下来,你就有资格干实务了。有的去州县当官,有的进六部管一个司,最后在类似
的位置上,机缘+能力,一部分能够当省级封疆大吏,或者六部长官。最后一跃就是
入阁拜相了。整个流程就是让很大一部分进士们在考中后,也有类似世家子弟的培
养过程,既不造成贵族分裂隐患,还能得到世家教育,量产合格的官员。科举制度
到此发展到了农业社会的极限。
之所以从中世纪又扯到中世纪的官员选拔,俺的意思还是说,知识和行政能力扩散
本身可以在硬件变化不大的前提下,很大程度上改变社会统治结构。
以上是开场白 正文在下面的链接
http://view.ccthere.com/article/2881556
--
FROM 15.211.1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