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点杂想 并不系统 供大家讨论
马克思出生于1818年,于1883年逝世。
而关于热力学第二定律,1824年由卡诺提出了卡诺定理,1850年和1851年分别由克劳修斯和开尔文提出了热力学第二定律的表述。这个定律中,出现了一个重要的概念“熵”。
关于熵的认识,则是从1850年才开始的,之后逐渐深化。
1871年,麦克斯韦提出了麦克斯韦妖的假想;然后直到1948年,香农才将熵的概念引入到信息论中。而这时马克思早已经逝世,恩格斯也已经逝世,列宁也已经逝世,斯大林也将要逝世了。
我对热力学第二定律的领悟还不足,只能谈一点肤浅的见解。比较明确的是,热二指出,第二类永动机是不可能实现的。自然界中,能量是守恒的,而人类真正利用的其实是低熵。此外,知识,作为一种信息,也是一种低熵。
而马克思理论中,对于知识、信息在经济中的作用,讨论并不足。
在《资本论》第一卷第一篇第一章“商品”中,开宗明义的指出商品的“价值”即“无差别的人类劳动的单纯凝结”“在他们的生产上耗费了人类劳动力,积累了人类劳动”。这个定义就没有包括“信息”或“知识”的作用。然后为了衡量所谓的“无差别的人类劳动”,马克思提出了“社会必要劳动时间”的概念,即“在社会平均的劳动熟练程度和劳动强度下制造某种使用价值所需要的劳动时间”。
然后在此基础上,马克思展开了他的理论。但是,正如人类不能将所有的热量转化为有用功,人类也不可能将所有的劳动时间转化为商品中的价值。这里起作用的就是“低熵”,或者“信息”。如果没有温差,再多的热量也没有用处;同样,如果没有知识,再多的劳动时间也没有用。 就资本论中的纺织的例子来说,知道如何织衣服,知道织什么样的衣服,是将织衣服的劳动时间转化为商品价值的前提,这是一个乘法的关系,而不是一个加法的关系。
在人类的发展历史中,我认为知识是第一位的,当地球上人还很稀少而自然界物产丰富的时候,知道什么东西能吃,比采摘这种东西本身的劳动时间要重要的多。美洲殖民者用廉价的商品换取了土著居民大量的黄金,很多人认为殖民者是骗子,其实对土著居民来说,廉价商品中所包含的人类知识,即“低熵”,是土著人在以前用多少黄金都买不到的。
马克思讲“无差别的人类劳动”,要将社会劳动时间进行“平均”。但客观上,人类劳动是有差别的,也是无法进行平均的。不考虑“信息”的差别,硬要平均,就会犯巨大的错误。马克思是非常不屑于当时的“庸俗经济学家”的,那么马克思的劳动时间和“庸俗经济学家”的劳动时间如何平均呢?战争中,拿破仑的工作时间和一名普通士兵的工作时间如何平均呢?
而对于“知识”,或者“低熵”的追求,有一点很重要,那就是“自由”。因为这并不是只靠现有资源投入就可以的,有“运气”的因素。只有充分的“自由”的尝试,“自由”的交流,才能增加“好运”的概率。
马克思是呼吁自由的。但是自斯大林起,“自由”就成了敌对势力的同义词。而苏联在发展生产力方面,最终也输给了美国,完全错过了“信息革命”。在乔布斯、比尔盖茨大胆的尝试的时候,苏联正沉睡在勃列日涅夫的“发达社会主义”中。
今天,版上的拿破仑兄纪念十月革命。这场革命的特色就是“斯大林体制”,这个体制的特色就是扼杀“自由”。而我认为,这不应该成为我们下一代人的梦想。
恭喜拿破仑兄喜得千金,让我用一个善意的苏联玩笑结束本文,不要介意:
如果你的女儿长得象你,那么她就是根据孟德尔-摩根的资产阶级唯心主义遗传学出生的。如果你的女儿长得象你家邻居,那么她才是根据李森科的苏维埃遗传学出生的
--
FROM 166.111.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