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寅恪在魏晋南北朝讲演录中曾质疑杨忠、李虎是否出自武川。
其理由是:
1、杨忠之父杨祯死于中山,杨忠本人长期滞留山东,因此不可称为出自武川。
2、李虎祖父李熙、父亲李天赐墓地在巨鹿昭庆县,不在武川,因此也怀疑李虎并非
长自武川。
杨忠传原文如下:
杨忠,弘农华阴人也。小名奴奴。高祖元寿,魏初,为武川镇司马,因家于神武树颓焉。祖烈,龙骧将军、太原郡守。父祯,以军功除建远将军。属魏末丧乱,避地中山,结义徒以讨鲜于修礼,遂死之。
忠年十八,客游泰山。会梁兵攻郡,陷之,遂被执至江左。
李虎传原文如下:
唐高祖神尧帝姓李氏,陇西狄道人,秦将李信即其後也。信曾孙广为汉前将军,自此後代为牧守,广十六叶孙李?是为凉武昭王,薨,子歆嗣位,为沮渠蒙逊所灭,歆子重耳奔於江南,仕宋为汝南郡守,复归於魏,拜弘农太守,赠豫州刺史生熙,起家金门镇将,後以良家子镇於武川,都督军戎百姓之务,终於位,因遂家焉,生天锡,仕魏为幢主,大统时追赠司空。 (天赐)生太祖景皇帝虎,
我认为这种观点尚值得商榷:
1、首先,武川军人中,因六镇之乱,避地定州者众多
杨忠父杨祯所居中山、李虎祖李熙、父李天赐所葬巨鹿,均属定州,而且相距不远。
北魏末年,六镇反乱,六镇之中一部分不远跟随叛军的人,纷纷南下,其中很大一部分
留在了定州,这在周书各列传中有充分表现:
(1)宇文泰父宇文肱“后避地中山,遂陷于鲜于修礼。修礼令肱还统其部众。后为定州军所破,殁于阵。”
(2)赵贵“贵率乡里避难南迁。属葛荣陷中山,遂被拘逼。”
(3)独孤信“以北边丧乱,避地中山,为葛荣所获。”
其他如贺拔兄弟、寇洛则避地恒州、肆州等,也在定州附近
杨忠之父、李虎之父很有可能原居于武川,后因六镇之乱避地中山、巨鹿,在鲜于
修礼、葛荣叛乱时死于当地。而杨忠、李虎的幼年也很可能是在武川度过的。
2、李虎、杨忠若无深厚武川背景,决无可能在西魏获得高位
(1)先说李虎
李虎在贺拔岳手下为左相大都督,深受贺拔岳器重,贺拔岳被侯莫陈悦所杀后,
李虎立即孤身前往荆州,欲说服贺拔胜回关中,说明他与贺拔兄弟的关系十分密切。
在被贺拔胜拒绝后,得知宇文泰已在关中统军,又立刻返回关中,得到宇文泰的信任,
委以重任,说明他与宇文泰的关系也极为密切,否则因迎贺拔胜之事,难免引起宇文泰
的猜忌。
李虎军功相比其他五柱国(李弼、独孤信、赵贵、于谨、侯莫陈崇)少得多,却得以列入
八柱国之列,而且排名相当靠前,仅次于宇文泰、李弼之后。以宇文泰用人的性格,如果
李虎仅仅是长于巨鹿、与武川军人无甚联系之人,是绝无可能到此高位的。
因此,比较可能的是李虎幼年在武川长大,其父辈与贺拔岳、宇文泰的父辈即已有较深的
交情。
(2)再说杨忠
杨忠之父与独孤信同避地中山,又均陷于鲜于修礼,绝非巧合。杨忠后来一直追随独孤信,
两人之间的友谊十分深厚。独孤信三女,一嫁宇文泰之子、一嫁李虎之子,还有一个嫁给了
杨忠之子,杨忠能够与宇文泰、李虎相提并论,除了他本人对独孤信忠心耿耿、功劳很多
外,其武川镇出身、幼与独孤信相识也很可能是重要原因。
由此可见,李虎、杨忠出自武川,与武川军人集团久有渊源、关系密切的可能性是非常大的,并不能因为其父未死于武川就否认这一点。
--
修改:forgauss FROM 221.219.71.*
FROM 221.219.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