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以下文字转载自 MilitaryTech 讨论区 】
发信人: dahuang (Straightman), 信区: MilitaryTech
标 题: Re: 南方司令部是否与国防部平级
发信站: 水木社区 (Tue May 8 15:18:51 2012), 站内
http://www.qmhistory.cn/read.php?tid=48728
http://lib.cqvip.com/qk/88663X/201109/39252632.html
王泯 中外军队建设理念比较及中国军队的应对策略 新西部:理论版 2011年9期
领导指挥体制涉及面非常广泛,其建立和发展受到国家政治制度、国家军事战略、军队体制编制、军事技术水平、指挥人员素质和人员思想观念等多种因素的影响和制约。
美国之所以采用军令、军政分开型的领导指挥体制,与其“文官控制军队”的传统不无关系。事实上,在1958年以前,美国最高军事行政领导与作战指挥机构也是合一的,其指挥程序是总统——国防部长——三军种部长、参谋长——各联合司令部和特种司令部。然而,作战和军队管理实践使美军感到,该体制增加了军种部文职部长一级对作战的指挥权,这一方面增加了作战指挥层次,另一方面,造成文职与军职人员之间职责混淆,其既不利于平时应付紧急情况,又不利于战时实施有效的作战指挥。因而为改变这种状况,同时加强国防部和参谋长联席会议的作战指挥权威,在艾森豪威尔执政时期,美国将三军主要作战部队,在不脱离原军种建制的情况下编入各联合司令部和特种司令部,实行作战和行政分离的体制。此后,在坚持文官掌握军权的原则下,美国一直采用行政领导与作战指挥分离的双轨制。
应该指出的是,从近半个世纪的运作过程来看,军令、军政分开型的领导指挥体制是适合美军的实际情况的。但就我国而言,则另当别论,因为从历史上看,我国从未享受过该种体制带来的益处。据考证,早在宋朝初期,赵匡胤为消除前代将帅拥兵自重之弊端,采取了许多措施。其中之一便是大批委派文臣充任中央和地方武职,实行以文治武。其二是中央建立枢密院、三衙和帅臣相互制约的领导指挥体制,三分兵权。其中,枢密院为朝廷中央最高的军事行政机关,它可以调兵但并不直接指挥军队;军队指挥权归三衙,即殿前司、侍卫亲军马军司和侍卫亲军步军司,但三衙可以指挥兵却不能调动兵;帅臣是由朝廷委任的统兵将帅,行率三衙之兵征战和镇戌之责。凡有战事,统帅由皇帝临时委派,三衙之兵由枢密院奉敕调集,实际上兵权都掌握在皇帝手中。可见,美国现行的“文官控制军队”、军政军令分开等做法与赵匡胤建立的一套军事制度极其类似。但不幸的是,北宋军队在金军面前却是不堪一击。与此相对照,曾国藩建立湘军时,实行兵必自招,将必自选,训练、指挥自主,规章、制度自定,粮秣、薪饷自筹等制度,可谓高度的军政、军令合一,但却获得极大的成功,军队战斗力非常强。
事实上,尽管两种体制的表现形式不同,但其出发点和归宿应该说是一致的,都是保障国家统治阶级或政治集团高度集中地控制军权,平时对军事建设和各个领域的战备活动,实施有效的领导,战时对各种武装组织的作战和各个领域支持战争的活动实行统一的指挥。因此,在军事领导指挥体制的建设和发展问题上,我们应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既不能孤芳自赏,也不应崇洋媚外。
【 在 MarcoPolo (铁齿金不换☆诚实可靠小郎君) 的大作中提到: 】
: 很熟悉的架构啊。国防部相当于兵部,参联会相当于枢密院,标准的北宋军事体系。看样
: 子美帝军事要颓废。
--
FROM 124.205.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