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blog.renren.com/share/61836288/14250042962?from=0101010202&ref=hotnewsfeed&sfet=102&fin=1&ff_id=61836288我们应该穿越去哪里?民国篇。
地址:
http://blog.renren.com/blog/95324992/863129180翟按:本帖纯属高等教育话题,与赫敏无关。本篇谨向研究“外国”的时候不仅限于欧美的前辈学者们表示一点敬意,因为看过太多的将欧美等于全世界的法学论文,实在有些厌倦。本帖的论证不是很严谨,只是帮大家开阔一下思路。
外篇:三傻大闹宝莱坞(上)
三个傻瓜/三傻大闹宝莱坞(3 idiots),印度宝莱坞电影,由拉库马•希拉尼导演,由阿米尔•汗、马德哈万及沙尔曼•乔什主演,是根据印度畅销书作家奇坦•巴哈特的处女作小说《五点人》改编而成。讲述了三位主人公Farhan法汗、Raju拉杜与Rancho兰乔的故事,他们是皇家工程学院的学生,三人共居一室并结为好友。在以严格著称的学院里,兰乔是个非常与众不同的学生,他不死记硬背,甚至还公然顶撞校长“病毒”,质疑他的教学方法的故事。(百度百科)
《三傻大闹宝莱坞》地图,蓝色为法汗、拉杜寻找兰乔的路线
和《哈利波特与凤凰社》一样,《三个傻瓜》的主题仍然是高等教育。“三个傻瓜”尤其是男一号兰乔,以自己的天才和异类,不停的挑战印度大学中死板僵化、急功近利的高等教育体系。片子是一系列小故事组成的,兰乔关于的教育故事主要有12个,为了节约文字,每个故事1-2张截图:
01、反抗老生欺负新生的恶习:
02、质疑“病毒”主任的太空笔:
03、挑战死板僵化的课本定义:
04、帮同学完成创意毕业设计:
05、反对病毒主任的高压教育:
06、主张教育培养学生求知欲:
07、戏弄只会死记硬背的同学:
08:巧妙交卷通过期末的考试:
09、拿到全年级考试成绩第一:
10、鼓励同学选择喜爱的职业:
11、用新发明帮助新生儿出生:
终于感动系主任病毒博士认输:
12、在偏远山区创办新式小学:
整个电影的主题,仍然是支持启发创造力的素质教育、反对死板僵化的应试教育。用一个被网上“公知体”用滥了的词:
从艺术角度来说,这部电影风格轻松幽默、叙事结构精巧、穿插着浪漫的爱情故事和美丽的宝莱坞歌舞,再配上这么一个主题,难怪在大学生中引起如潮的好评。可惜魔鬼总是藏在细节当中的,非常遗憾的是,电影要表现的理念,和实际上叙述的故事本身,有严重的逻辑冲突。从我这个法学教师的视角看来,这部电影的叙事,差不多等于一个律师发表了一番滔滔不绝的演讲,却实际上交代了自己当事人的犯罪实情。我从《三傻》中得出的结论恰恰是:素质教育在中国不可行。
在《赫敏》续8中,本宅整理了《凤凰社》中表达的英国人的素质教育观念:反对“文理分科、填鸭教学、统一教材、考试本位、大学行政化”。反对考试,可能是普天下学生的共同心愿,因此我们经常把这种体制称为“应试教育”,《三傻》和《凤凰社》也是一样的。大家能否分析一下,《三傻》和《凤凰社》的理念有哪些不一样?
1
2
3
第一个就对不上。三傻并不反对文理分科,相反,整个电影的舞台,就搭建在“培养工程师”的基础之上。片中三傻上的大学,叫做“皇家理工大学”,这是所虚构的学校。
它的原型也很容易找到:“印度理工学院”:
印度理工简称IIT,经常被人称为“I、IT、IIT”。I是印度India的首字母,印度这些年经济发展强劲,常在国际经济中与中国并称,最强势的产业就是IT产业,被称为“世界办公室”(对应中国的“世界工厂”),而IIT,则是培养IT产业工程师的摇篮。用大家熟悉的概念,IIT就是印度的清华。
要问中国最好的大学,无疑是清华北大、北大清华,分别是文理科和工科的翘首。这几年文科看涨,北大有超过清华的态势,但是在稍早“学好数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的年代,清华无疑是高考状元的首选,别的不说,数数最近20年间国家领导人的工程师数量,再数数有多少文科出身的就知道了。IIT这个印度清华在印度高等教育中的地位,“病毒”主任说的很清楚:这所每年只招收200人的学校:
中国学生出国留过学的,都知道在“大学”起源的欧美国家,理工科并不是最吸引人才的地方,一流的人才都挤着去法学院和医学院,理工科院系中倒是很常见中国和印度的留学生,为什么在中国和印度,理工科的地位却如此高呢?答案也在电影里。
拉乔的爸爸急病需要住院:
大家注意,这是在印度的首都德里。120救护车两个小时都叫不到,居然要用这种办法送病人。这能体现兰乔的聪明和挑战规则,但是,是不是有点太危险了。关键是:车呢?
病人住院这种大事,救护车叫不来也就罢了,拉乔出去找了半天出租车,居然叫来这么个东西。大家别笑,印度的“出租车”,相当多属于中国的“电动三轮”,这种东西在北京城区是不能上路的。
不仅没有车,也没有路。片子高潮处“病毒”的大女儿难产:
只是下了一场雨,全城的道路都不能通车,连IIT的系主任这个级别的大人物,都只能眼睁睁的看着女儿面临生命危险。这不是偏远小县城,这是印度的首都德里。
印度的路的问题不仅仅是首都城市交通,全国交通状况更加糟糕。片中开车的镜头也不少,没有一条按照中国”全封闭全立交“标准的高速公路。据说印度这种标准的高速公路仅有80公里(数据可能有点旧)!城际交通高度依赖铁路,而印度铁路的状况大家想必也有所了解,不要说高铁、动车,连中国的绿皮车水平,往往都不能达到,还有很多老式的蒸汽机车,很多穷人可以轻松的爬火车蹭票。这种图片网上不是一张两张了:
还有什么比没有车没有路更糟糕的?
没有电!
这是印度的清华的校园!下一场雨就会停电。没有电,还有什么IT产业?连生孩子都有危险。当然,最后问题还是靠聪明的兰乔解决了,可是,如果有路有车有电,用得着兰乔的冒险吗?
片中的情节有些恶搞,但在印度停电确实是家常便饭,今年暑假各位同学在家里吹着空调看着奥运会的那几天,我看到另一个印度新闻:
大家设想一下,在夏天最热的时候,从黑龙江到河南的半个中国,6亿人口,接连两天全部停电,会是什么结果?恐怕网上早就把中国政府骂翻天了。哦,不对,网上什么声音都没有,没电了,连互联网都没有了。
我小时候经还曾经赶上电力短缺的年代,当时政府定期停电,每周停一个晚上。最可恨的是总是从下午六点半CCTV播“米老鼠唐老鸭”的时间开始,因此印象深刻。大概从90年代之后,就再也没有停电的印象了,除非是异常气象造成的事故,家里连蜡烛都不再准备了。各位90后的同学,恐怕更加不知道什么叫停电了。
为什么中国不停电呢?
选三峡工程这张图片是因为好看,实际上,中国的电网建设,尤其是火电,在发展中国家是非常领先的。在发展中国家里,印度的电力建设居然还算是好的!因为他们至少还有“全国电网”这个概念。在很多亚非拉小国,根本没有全国性的电网,只有单独的城市发电站,甚至只能靠自备的柴油发电机来发电。西非国家马里独立之后的10年内,马里总统常驻邻国塞内加尔,因为马里的首都没有电,他没法打电话。
在发展中国家中,中国领先的不仅是电力,还有这些:
铁路:
高铁/磁悬浮列车
公路:
杭州湾跨海公路
桥梁:
矮寨大桥
机床:
1.5万吨自由锻造水压机
石油:
百万吨乙烯工程
计算机:
天河超级计算机
我不懂工科,材料引用的不好请不要见笑,网上这种资料很多,比如“中国逆天工程”之类,大家可以自己百度。
上面一切基础设施,都要靠工程师来完成。在“9个常委7个是工程师”的政治局领导下,中国几十年如一日的把培养的重点放在工程师身上,才能成为“世界工厂”,我也才能通过互联网、和大家闲聊哈利波特。欧美顶尖大学主要是培养领导人的地方,因为人家已经经过几百年的建设,工业基础设施都完备了。但是对于发展中国家来说,基础是一穷二白,培养工程师远比培养优秀的领导人更加重要。没有煤电钢油、坚船利炮,再优秀的领导人也不过是李鸿章这种“裱糊匠”,这就是中国和印度工科非常吃香的原因。
可是工程师又是怎么培养出来的呢?
文理分科、填鸭教学、统一教材、考试本位、大学行政化的应试教育体系!
中国教育不仅文理分科,还要理工分科,就是为了突出工程师的培养。而工科教育,填鸭教学、统一教材、考试本位都不可避免。我曾经和工科为主的天津大学的一个老师交流过教育学,他对启发式教学那一套不以为然,从工科的角度来说,四年教育就是讲公式、做习题、考啊考啊考啊考,把学生培养成合格的工程师走人。工科的教科书全世界都是统一的,谁写都是那些公式。采用“苏格拉底教学法”,意味着讨论“公式本身”是否正确,不可能作为教学的主要方法,推翻这些数学物理定律的几率比彗星撞地球还低呢。至于行政化,大家应该注意到,《三傻》中,“病毒”主任并不是行政官员,而是教授,应试教育正是工科教育专家的选择。
那么为什么印度的基础设施如此之差,不是有IIT吗?
除了经济原因,单讲教育,恰恰因为印度的教育体系中,文理分科、填鸭教学、统一教材、考试本位做得不够好,没有从娃娃抓起。印度只有一所IIT,中国每个省都有理工院校,是一大群大大小小的清华,而支持这些工科院校的,则是我们历史悠久的科举/高考体系。这种教育体系的优点,在于其把教育的重点,放在大多数普通人,而非少数特别优秀的精英身上。
我在前面留个张照片,让大家看看有什么漏洞。
留言中各种分析都有,连阳光、影子、衣服、教堂前的花坛都分析出来了。麻烦大家不要再继续了,保护一下照片上同学们的隐私。
我的答案其实挺简单的,唯一有用的信息,就是照片上的人数。我故意把照片尺寸调的很小,因为数人头,这个尺寸已经够了。
有人数过照片里有几个人吗?
12个学生,1个老师,在教堂门口。什么意思?
宅老师要殉难?
各位,创意思维不是胡思乱想,关键是给出理由。其实已经有同学在留言中提到人数的问题,可惜没有深入分析。
这张旗子上写着“法学系”的同学合影里,只有12个学生。问题是,本科阶段有12个人的系吗?就算这个系只有一个班,一个正常的教学班,也要30-40人左右吧。
事实上,我这个课堂是法学系的两个班,一共73名同学。因为外出参观涉及人身安全,不能强制点名,只是鼓励同学们主动参加,可是真正到现场的只有12个同学。这意味着什么?
这意味着我这种教学方法,仅仅对少数同学有意义。
实践确实能检验真理。我通过自己的教学实践,发现关于素质教育的很多说法,往往是似是而非。比如课堂教学以讲授为主还是以讨论为主的问题。大家都反对“照本宣科”、“满堂灌”,是不是“鼓励发言”就好呢?我实践下来,一个班中真正爱发言的总是少数同学,每次就是几个人说来说去。老师当然可以强行点名,但这种自主式学习,如果发言者就是不主动思考,点名发言也没什么意义,如果我再主动提供结论,那又重新回到“灌输”的道路上去。
素质教育的原理类似于遗传学上的近亲结婚,优势叠加,强强结合,对最优秀的学生来说,可以更好的发挥潜力,对于平均线以下的学生来说,就是弱弱结合,学了半天什么都学不到。从“魁地奇和飞行课”讨论体育教育的时候就分析过,素质教育有利于上层,不利于下层,会造成社会阶层的分化和固定化。
印度的高等教育传统,主要是继承英国,比如片中兰乔的第一个故事,老生捉弄新生,其实这是英国院校的小传统,主要是培养学生的团体意识,手法有点下流,其实正是通过这种下流手段,打破学生的心理界限,形成荣辱与共的共同体。英国教育的基本重心在上层,培养少数优秀的统治者,以及质疑和创新数学物理公式的大科学家,至于对普通工程师的培养,主要靠中印留学生提供。本国的社会底层人群,更多的是靠社会福利供养,保证其不闹事而已。
对中国/印度这种人口众多、基础薄弱的发展中国家来说,并不具有这种条件。中国的教育理念和英美恰恰相反,根本不是培养优秀的上层,而是培养足够数量的基层。就算在工科教育内部,也是忽略“少数卓越的工程师”,而是提供“足够多的合格工程师”,关键是先把数量搞上去再说。作为对照,坚持英美教育理念的印度,现实中就成了一场大灾难。
现实中的印度是什么样子呢?
大家都知道,印度独立没有经过中国式的土地革命和国内战争,基本上是趁英国殖民势力撤退的时候,和平建国的。结果就是,印度社会保留了很多旧传统。如果你喜欢“民国范儿”,不用穿越,买张机票到印度去看看,就能找到很多民国特色的东西。除了前面分析的严重缺乏基础设施,电影里还有更多社会层面的东西:
首先是非常严重的贫困。
片子中“病毒”提到三个人的家庭收入,其中法汗的是:
法汗家是穆斯林,他爸爸是工程师,在印度算是“富人”。按照今天印度卢比对人民币1:7计算,约等于3000元(下面都换算成人民币)。这个数字,在首都德里生活,其实并不轻松。
法汗的爸爸也是IIT的学生。一个老清华、四五十岁正当年的工程师,一个月挣3000元,只能装一台空调、骑电动车,买个手提电脑当件大事,在现在的中国可算是够可怜的。可法汗家却是印度的高收入家庭。
拉杜是印度教徒,他家比法汗家穷,还生活在“50年代的黑白电影”里。
可是,很抱歉,在印度的国民收入概念中,拉杜家不是穷人,至少能供一个孩子上清华,拉杜父母都是有工作的人,父亲是邮递员,母亲是退休教师。在中国和印度,这两个职业的家庭,都归入“中产阶级”,可是印度的“中产阶级”收入多少呢?
全家收入才350元,还是在首都德里!这点钱在北京怎么过日子呢?难怪他家最显眼的地方就是神龛,拉杜在宿舍里也天天烧香拜神。
进一步说,如果一个国家的“中产阶级”每个月收入350元的话,这个国家的“穷人”该是什么样子呢?
在印度的12亿人口中,法汗家大概有不足1亿,拉杜家大约1-3亿。剩下的8-9亿印度人,才是穷人。比如:
和中国一样,完全依靠传统农业的农村地区最穷。兰乔的真实身份、那个叫chhote的孤儿就是农村的穷人,“园丁的儿子,父母去世,在我们家做零工、跑跑腿过日子”。他根本上不起学的。
如果chhote一直呆在家乡,长大后就是这样:
完全不识字,就是文盲,只能继续靠毫无技术含量的小生意谋生,这种人在印度的基层很多。
如果chhote流浪到城市,就成了这个样子:
“毫米”同样是各种零工都做,开学季节扛行李挣10卢比1.2元,可能算是发财了。他其实也是个失学儿童。“毫米”长大成人,混的最好的结果也不过如此:
其实这还不是最穷的,真正的印度贫民窟,贴出来图片吓人,大家自己百度吧。
与贫困相伴,是非常严重的两极分化:
“真兰乔”的父亲是农村的地主,月收入三百五十万,住在西姆拉的豪宅里:
家里照样是仆役成群:
农村的地主强到什么地步?他家是个150英亩的庄园,随手有枪。
这在印度不是新闻,如果一个地主能控制几千人或者上万人的生活,哪怕维持最基本的治安,都要有枪。印度稍微偏远一点的地方,地主的庄园有私人武装、甚至小型军队都不是新鲜事。不知道这个信息,是否能帮助大家理解宪法上“持枪权”的真实意思。
这座形状奇怪的大楼,是印度首富穆克什褠巴尼的豪宅Antilia,该豪华大楼的总面积达3.7万平方米,高度相当于40层楼,总共27层。大楼的内部设施一应俱全: 9部电梯,三座直升机停机坪,可容纳160辆小轿车的地下停车场,可容纳50人的电影院,规模超大的健身房、舞厅、游泳池、供百人观看表演的舞台,以及数十间起居室、客房。一共雇佣了600名仆人照料。豪宅主人家中几人呢?4口。
本国经济实力太弱,又导致经济命脉控制在外国人手里,外资和买办横行。
比如比亚的男朋友苏:
"消音器"是IIT全班第二名,毕业后的工作呢?也是进入跨国公司。
其实“真兰乔”家很可能也是如此。他家虽然住在西姆拉,但是如果大家细心的话,能从比亚嘴里听到“真兰乔”的籍贯:
印度实行联邦制,各邦有如列国,相差很大。古吉拉特是印度最西南部的一个邦,是印度西海岸的起点,也是距离欧洲最近的地方,通俗的说,古吉拉特相当于中国的广东省,处在对外开放的第一线。古吉拉特在整个印度经济地理中很特别,甚至有人说印度经济分为两部分:古吉拉特和非古吉拉特,印度独立领袖圣雄甘地就是古吉拉特人。甘地能在独立运动中脱颖而出,和当年的广东人孙中山崛起是一样的道理,说句不好听的话,无非是借助外国之力。片子安排一个住在西姆拉的古吉拉特人地主,只怕也不是偶然。
在这样一个基础落后、贫富分化、外资横行的的国家里,首都德里高高悬着的一个印度理工大学,而这个大学又以“素质教育”做为理想。这意味着什么呢?无非是维持并且强化“真兰乔”和苏的地位,而让更多的chhote和“毫米”继续失学而已。其实作为印度人,导演自己很清楚,印度教育的问题不是高等教育,而是初等教育。中国用了几十年时间,才基本建立起了覆盖基层农村的小学体系,这是中国教育金字塔的坚实基础,而在印度,“人人都上小学”还只是一个理想。
印度文化崇拜高山,越是高山的地方越是圣地。兰乔最后的隐居地,在克什米尔的拉达克,也就是全印度的最北部。整个电影里,法汗和拉乔是一路向北走的,这是一次朝圣之旅。
如果你觉得这个地方很像西藏,恭喜你,猜对了,拉达克是中国境外最大的藏族聚居区,历史上一直是西藏的一部分,1842年9月才通过条约割让给英属印度,比《南京条约》还要晚一个月,照片2中两个红袍人就是喇嘛。说句跑题的话,在我们不厌其烦的列出各种“不平等条约”的教科书中,从来没有关于割让拉达克的一丝痕迹。中国政府内外有别,大事心里还是有数的,政府指到哪里,愤青们才会打到哪里,比如藏南。因为事情涉及复杂的克什米尔问题,中国自己也不干净。不解释。
中印导演都差不多,观众是爬个楼都嫌累的都市白领,表达理想一定要用远在天边的西藏元素。可是在拉达克这样一个蓝天白云的地方,兰乔(已经改名冯苏王杜)建立的那所理想的小学,能对印度薄弱的基础教育体系有多大影响?中国的千百万工程师都是普通人家的子弟,是中国的金字塔式教育体系给了他们上学的机会。印度人如果继续坚持这种虚无缥缈的教育理想主义,他们的发展和工业化的道路,恐怕也只能继续存在于喜马拉雅山谷的新鲜空气当中。
至于兰乔本人:
稍微懂一点现代专利实务的人都知道,英美国家的专利申请,早已经脱离科学家个人奋斗阶段,靠的是大公司支持、巨额的资金投入和组织化的科研队伍。靠纸和笔就可以计算出行星的年代早就过去了,兰乔的科学家梦想,也只能是一个导演给大家的一个安慰。
--
FROM 118.244.2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