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亚维吾尔人实例:包尔汉
【以下内容来自包尔汉的《新疆五十年》,可以与《中亚维吾尔人》相对照、印证。】
一八九四年十月三日,包尔汉出生在俄国喀山省特铁什县阿克苏村。
在包尔汉十二、三岁时的一个春天,爷爷郭拜都拉给他讲述了家族历史。爷爷说, 我们的故乡是在遥远的中国,那里有一条大河叫阿克苏河,那才是真正的阿克苏河。包尔汉的爷爷的爷爷叫帕拉提,因反抗巴依的剥削压迫,遭到清军镇压,便带领全家和二十多户村民逃往俄国。帕拉提死在半路上,其余人被俄国当局送到这里开荒种地。为了纪念故乡,人们把这个村子叫做“森林阿克苏”。
爷爷还把帕拉提用过的长矛找出来给包尔汉看,并希望包尔汉能上学读书,有朝一日能够回故乡去,看看故乡的亲人。
这一带塔塔尔人很多,大家一起相处从事伐木劳动,但我们并不是塔塔尔人。
【以时间推算,帕拉提等人进入俄国大概在十八世纪末、十九世纪初,但不能确定具体时间和原因。从郭拜都拉指出“我们不是塔塔尔人”,说明当地大部分维吾尔人已经逐渐融入当地 居民,失去了自己的民族意识。事实上,包尔汉的妈妈就是当地的塔塔尔人。】
当时只有特铁什县种胡萝卜,据说种子是祖先从新疆带去的。到附近各地卖胡萝卜是特铁什县人的一项副业收入。 【这验证了维吾尔人的农业传统。】
包尔汉的舅舅在喀山做面粉生意,包尔汉后来去喀山投奔舅舅,同时在喀山上学。 因为经济原因,上学不长时间就去一家书店做学徒。 一九一一年十月,包尔汉进了另外一家在斜米(就是谢米列契)的商行工作,并一九一二年九月到这家商行在乌鲁木齐的分行-天兴洋行去工作。
一九一四年,包尔汉向民国政府内务部提出申请,恢复了中国国籍。一九二二年,包尔汉又把父母河两个妹妹接到乌鲁木齐。从此全家人在故土定居。
当年维吾尔人的同乡观念相当浓厚,不仅哈密、吐鲁番、喀什等地人的同乡地域观念强,就是同属喀什地区的喀什人和阿图什人也壁垒鲜明、互相排斥。【这点好像和汉人差不多。】
--
FROM 222.129.2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