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亚维吾尔人》笔记◎人口
一、人口分布
生活在中亚的维吾尔人主要由两部分构成。一部分是从新疆南部喀什噶尔地区迁往费尔干纳盆地的维吾尔人后裔,另一部分是从新疆北部伊犁地区迁往俄国谢米列契(七河)地区的维吾尔人后裔。在一九二一年俄苏统一对维吾尔人的称谓之前,他们分别被称为“喀什噶尔人”和“塔兰奇人”。
多居住在哈萨克斯坦,目前是该国人口第七的民族。
大散居,小聚居。
与其他民族相比,城市化程度较低。原因:(1)本身具有农业传统。(2)最初被沙俄作为农业移民引入,且多被安置在落后、偏远、未开发的地方,被迫聚族而据建立农业居民点。与其他民族和城市居民交往少。而且,偏远地区,城市化进程本身就慢。在苏联时代,全苏实行专业化分工,事实上也对一些民族实行了专业分工,原本擅长农业的维吾尔人仍然主要承担农业劳动,进一步强化了历史形成的格局。
二、人口变迁
1897年,人口统计:哈萨克和吉尔吉斯共有塔兰奇人55815
1905年,人口统计:七河塔兰奇人20032
1917年,俄国农业资料:俄境内塔兰奇人60988人,喀什噶尔人39528,共计100516
1926年,人口统计,全苏维吾尔人10.88万
机械增长:战后,俄国大量招募新疆居民赴中亚做工,其中大部分为务农的维吾尔人。流量颇大。据俄国资料记载,1911至1913年,“每年有两万至两万五千喀什噶尔人往费尔干纳做季节工”,1914年约四万人。上述1917年俄国农业资料均将其计算在内。后来,民国政府关闭边界,禁止新疆边民赴中亚做佣工,导致季节工数量变少。
1939年,全苏人口统计:维吾尔人口比1926年明显减少。
1934至1938年,肃反扩大化,少数民族干部被大量清洗,跨界少数民族受影响尤甚。在此情况下,相当一部分中亚维吾尔人回到新疆。三十年代初,苏联实行公民身份证制度。受政治气候影响,在民族藉属登记时虚假填报现象比较明显,一些弱小民族被迫填报成大民族。中亚维吾尔人也填报为所居住共和国的命名民族或其他相近的操突厥语民族。农业集体化,饥饿死亡以及外迁。
战后,六十年代至八十年代,中亚人口爆炸,维吾尔人口也快速增长。原因:经济发展。当局鼓励生育。维吾尔人有多生育的传统。诱骗中国边民移居。
1959:9.5万
1970:17.3万
1979:21.1万
1989:30.0万
苏联解体,经济下滑,导致出生率下降。除此之外,维吾尔人口基本未受其他影响。
三、其他
语言:双语:本族语与俄语/所在国国语
宗教:与游牧的哈萨克人、吉尔吉斯人等相比,定居的维吾尔人受伊斯兰影响更大。
--
FROM 222.129.2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