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亚维吾尔人》笔记◎三
《中亚维吾尔人》笔记三 ◎ 维吾尔人迁往中亚的历史
按照时间顺序,维吾尔人迁往中亚可以大致分为几个阶段。
第一阶段,十八世纪下半叶至十九世纪上半叶,部分喀什噶尔人在数次“和卓之乱”中迁往费尔干纳
第二阶段,一八七七年,部分维吾尔人随白彦虎余部进入中亚
第三阶段,一八八一~一八八四年,部分伊犁人被沙俄胁迫迁至谢米列契
第四阶段,民国初年,部分维吾尔人赴俄属中亚做工
第五阶段,一九六二年,苏联挑动伊犁、塔城边民越境进入中亚
现在中亚维吾尔人的主体是第三阶段移民的后裔。
一、历次“和卓之乱”
和卓,意为“穆圣后裔”,是十四世纪兴起于中亚布哈拉(河中)的一个伊斯兰教派的教主的自称。
一五四一年,该教派分裂为白山派和黑山派两个派别,两派的争斗逐渐转移到当时南疆的叶尔羌汗国境内。
一六七八年,北疆的准噶尔部以白山派阿帕克和卓为向导,以阿帕克和卓的白山派信徒为内应,攻灭了叶尔羌汗国。准噶尔的战略重点在蒙古地区,对天山南路的回疆只是通过阿帕克和卓进行间接统治。
一七〇〇年,阿帕克和卓的孙子阿哈玛特图谋摆脱准噶尔的统治,被察觉,遂被擒解到伊犁软禁。阿哈玛特在伊犁生有两个儿子,长子波罗泥都,次子霍集占,就是有名的 “大小和卓”。
一七五五年六月,清军平定准噶尔。清朝派大和卓波罗泥都前往莎车,统治天山南路,留小和卓霍集占在伊犁管理当地的穆斯林。三个月后,准噶尔余部阿睦尔撒纳起事反清,小、大和卓也先后追随。战事持续近四年,乾隆二十四年(一七五九),大小和卓的叛乱平定,两人均被处死。大和卓年方四岁的长子萨木萨克逃往费尔干纳的浩罕汗国。中国方面记载,与其同行的只有“妻孥旧仆三四百人”,俄国方面的实地调查则显示,“喀什噶尔和卓家族有二百余人居住在浩罕和马尔格兰”,基本一致。
此时的浩罕立国不久,统治仅限于费尔干纳中心地带。浩罕汗无力抵抗追击的清军,被迫臣服,成为清朝的藩属。而避难于浩罕的和卓残部在浩罕汗国的庇护下,一直寻找机会东山再起。一八〇〇年起,浩罕逐渐强盛,而清朝则开始衰弱,浩罕开始不断策动和卓入疆作乱。随着沙俄势力深入中亚,浩罕汗国内部动荡不已。为了摆脱国内的困境,浩罕加大了支持和卓后裔的力度。
从一七六〇年到一八二〇年,南疆在清朝统治下基本保持了稳定。从一八二〇年代开始,和卓残余势力在浩罕汗国(以及背后的英俄两国)支持下对新疆进行了一系列武装入侵,其中危害最深、影响最大的是一八二六年的张格尔事变。
张格尔是萨木萨克的儿子,生于浩罕,从小在阿富汗接受英国人教育。一八二六年,浩罕汗与张格尔联兵进攻喀什噶尔,煽动当地居民对“异教徒”进行圣战。在当地兵民和清军的联合打击下,很快失败,张格尔本人被擒,解送北京后被处死。此后,其残部裹胁部分喀什噶尔人进入浩罕。清朝数次要求浩罕交出和卓后裔,未果。
张格尔之乱平息不久,一八三〇年,其兄玉素甫随浩罕三万军队入侵南疆,历时两个多月才被平息。
另一次对维吾尔人移民关系重大的事变是一八四七年的七和卓之乱,这次为首的是张格尔的哥哥玉素甫的儿子卡塔条勒及其堂兄倭里罕。叛军约有千余骑兵,从浩罕出发,进攻喀什噶尔,并得到居住在喀什噶尔的浩罕商人的内应。和卓军在清军打击下,很快失败并逃归浩罕,但沿途裹胁了数万当地居民,路上死亡惨重。
据俄国学者实地调查,一八五〇年代后期时,在浩罕的喀什噶尔人约有八万五千人,多为白山派,并形成了一些较大的居民点。一八七六年二月,浩罕汗国变成了沙俄的费尔干纳省,迁居到费尔干纳的喀什噶尔人从此陷入了沙俄的残暴统治。
不过,经过百余年,许多维吾尔人被迫更改了族属,也有的与周边民族自然融合,以至于他们的后裔
在当代中亚维吾尔人中不占多少比例。
第二阶段,随白彦虎余部进入中亚
同治十二年(一八七三),白彦虎部在清军追击下进入新疆,并投入阿古柏一方。一八七七年九月,阿古柏于库尔勒服毒自杀,他的三个儿子为争王位而内讧。其长子伯克胡里称王于喀什噶尔,随后同白彦虎、马壮等从喀什噶尔西逃入俄境。
史载,白彦虎自入疆至入俄,转战新疆的四年内,“尽迫各回随行”。战后,清廷将流落各地的维吾尔人送回原籍,但还是有一些维吾尔人随白彦虎部进入俄国,具体数量已不可考。
一份俄文档案称,有三千“萨尔特人”进入俄境。此数字极不准确,但与汉文史料对比,说明白彦虎残部中确有维吾尔人随行。另据汉文史料记载,在白彦虎部从喀什噶尔进入俄境的整个过程中,不断有维吾尔人向清朝官方报告白彦虎部踪迹,由此推测,载白彦虎部入俄境后,其队伍中也许有维吾尔人仍与新疆方面保持着联系。
第三阶段,根据《伊犁条约》被沙俄胁迫迁至谢米列契
这一阶段持续时间长,移民人数多。这些伊犁人的后裔是现在中亚维吾尔人的主体。
一八五〇~一八五四年,沙俄强占原属中国的伊犁河南岸的土地,建立维尔内镇(今阿拉木图)。
一八六七年,沙俄在原属中国的伊犁北部的七河地区,建立了以维尔内为中心的谢米列契省(汉译七河省)。
一八七一~一八八二年,沙俄占领整个伊犁地区,后来被迫归还中国部分伊犁。
一八八一年二月,中俄签订《中俄伊犁条约》,其中规定:伊犁居民若愿意迁居俄国并入俄藉,均听其便。愿迁居者,自交接伊犁之日起,一年之内携带财物迁居,中国官员不得阻拦。另外,为了安置入俄藉而失去中国境内土地的伊犁居民,伊犁西边地方也要归俄国管属。
但俄国并未遵守条约。一八八二年二月,中俄交接残缺的伊犁,而此前已有一百多户伊犁维吾尔人被迫迁入俄境。从一八八一年到一八八四年,俄国采取武力逼迫和经济破坏等方式把伊犁居民整村成批地迁往俄属中亚。条约所规定的“自愿”、“在交收伊犁之日起,一年限期”完全没有起到作用。
被迫迁入俄属谢米列契的伊犁维吾尔人的数量,按照俄国资料,在四万五千到八万三千不等。后来,不断有维吾尔人因不堪压迫从俄境逃回中国境内。
沙俄当局为什么要从伊犁掠夺人口?既有政治因素,也有经济利益。
政治上,强迫伊犁居民迁居俄属中亚,使原本聚居于中国境内的维吾尔、回等民族被人为肢解,既削弱了中国边疆地区的政治和经济实力,也增强俄国边境实力。另外,强迫迁移造成大量离散家庭“半家户”,俄国希望通过亲人之间的联系,保持俄国在伊犁地区的影响。
经济上,沙俄不断向东扩张,边疆地区地广人稀的矛盾日益明显,需要大量补充劳动力来开发处女地。一八八一年,沙俄开始试图向中亚大规模移民,但事实表明,俄国内地移民数量增长缓慢,而且俄罗斯和哥萨克移民农业技术不高,破坏了七河地区地原本十分薄弱的水利灌溉系统。
而作为定居的农业民族,维吾尔人具有精湛的农业和园艺技术,以人工灌溉为农业基础。这种情况下,俄国决定从中国伊犁掠夺人口。从一八八一年开始,几乎所有的维吾尔移民都被强行散居在没有灌溉系统的地方,维吾尔人被迫参加修建各种水利灌溉系统工程。
--
FROM 222.129.2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