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以下文字转载自 History 讨论区 】
发信人: bearn (秉烛堂主), 信区: History
标 题: 秦汉间的地缘政治
发信站: 水木社区 (Sat Feb 16 13:26:25 2013), 站内
刘邦以魏大梁遗民、秦泗水亭长起家,从心理上他更认同秦制,他的理想是郡县制。从
他第一次出关东征,取得韩魏之地后立即排除其王,设郡置县可知。如果顺利的话,其
他地区他也会毫不犹豫的建立郡县,不会封异姓王。韩信、张耳一战击溃赵军主力,而
张耳对汉来说又是最合适的赵王人选,但刘邦拖了半年多才封张耳为赵王。至于封韩信
为齐王的勉强,人人皆知也不必说了。后来还是封了一群异姓王,又将其转化为同姓王
,实在是形势所迫,不得不为。
汉自承袭关中,既承袭了秦国的资源和人口,也承袭了秦国的制度文化。这是刘邦能统
一天下的关键,同时也是实现完全统一最大的隐性障碍。刘邦东征,实际上是重演了一
次浓缩版的战国末期秦灭六国:取韩魏最易,取赵次之,取齐较难(战国末期齐实际放
弃抵抗了),取楚最难。这不是指的战役难度(战役难度主要受指挥者个人因素影响)
,而是指的稳定各地的难度。韩信张耳攻赵,一战而胜,但半年多不能巩固全赵之地。
韩信定齐也是类似,最终以田横五百人自裁这样一个悲剧性事件收场。说明赵齐楚这些
地区,在社会制度文化上与秦已经有着较大的差异,这是几百年形成的客观现实,短期
内难以弥合。刘邦是逐渐认识到这一点,又迫于拉拢各方势力联合攻项的需要,于是分
封了异姓王。又通过各种手段将其转化为同姓王,形成了西汉初期郡国并立、长期共存
的局面。
与郡国并立相配套的,诸侯国并不尽行关中汉制(也就是秦制),"汉法"与"齐俗"、"楚
俗"并行。这是承认地区差异基础上的统一,也是文景黄老之术"无为而治"的精髓。将地
缘政治问题内化为汉宗室内部问题。同时这些"齐俗"、"楚俗"也在影响汉法,汉文帝在
齐国人呼吁下改革刑律减少肉刑就是一个集中体现。这些都使西汉降低了承秦制而受秦
祸的风险。
刘邦对自己留下的隐患是很清楚的,他对吴王濞说的那段话,就是明证。江东吴地是与
关中地理和文化差异最大的地区,也是汉军势力从没有真正征服到的地区。但站在他的
角度,已经是能做的都做了。
--
FROM 27.22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