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以下文字转载自 History 讨论区 】
发信人: bearn (秉烛堂主), 信区: History
标 题: 项燕抗秦运动
发信站: 水木社区 (Sun Feb 17 20:48:24 2013), 站内
秦始皇本纪记秦灭楚过程为:
二十三年,秦王复召王翦,强起之,使将击荆。取陈以南至平舆,虏荆王。秦王游至郢
陈。荆将项燕立昌平君为荆王,反秦于淮南。二十四年,王翦、蒙武攻荆,破荆军,昌
平君死,项燕遂自杀。
但这个记载显然是时间颠倒的。
楚世家(六国年表同):
四年,秦将王翦破我军于蕲,而杀将军项燕。五年,秦将王翦、蒙武遂破楚国,虏楚王
负刍,灭楚名为楚郡云。
白起王翦列传:
荆数挑战而秦不出,乃引而东。翦因举兵追之,令壮士击,大破荆军。至蕲南,杀其将
军项燕,荆兵遂败走。秦因乘胜略定荆地城邑。岁馀,虏荆王负刍,竟平荆地为郡县。
可见,秦军是先于BC224年在蕲(今安徽宿州)歼灭项燕,后于BCBC223年破寿春,俘楚
王负刍而灭楚的。从王翦列传来看,项燕军与楚王负刍的军队似分属于不同的系统。我
们看项燕军兴起的经过:
李信攻平与,蒙恬攻寝,大破荆军。信又攻鄢郢,破之,于是引兵而西,与蒙恬会城父
。荆人因随之,三日三夜不顿舍,大破李信军,入两壁,杀七都尉,秦军走。
这个"荆人因随之,三日三夜不顿舍"不像一般军队的行动规律,特别是在楚军已被击破
的情况下,所以我认为这里"大破荆军"的楚军,与之后"荆人因随之"的楚军,不是一支
楚军。前者是从属于寿春的"国军",后者是项燕发动的"共军"。项燕军实际上是一支以
楚旧都陈郢(今河南淮阳)为中心的一支临时兴起的军队,因此项燕在起兵后,并不尊
现有的寿春楚王负刍,而是另立昌平君为楚王,陈郢为楚都。
《云梦秦简-家书》中,秦国士兵提到淮阳时,称其为"反城",一般来讲,只有已被秦军
攻下、又因城内居民反叛而脱离秦国的城市,才会称其为"反城"。可见,在之前的BC22
6年攻势中,秦已一度占据陈郢,但因项燕起兵,陈郢人又叛秦归楚(项燕军)。据家书
中称,秦军围攻淮阳长达半年,非常艰苦,可见陈郢人在项燕的领导下抗秦意志之坚决
。
陈郢在BC278年白起破楚以后,成为楚顷襄王的临时国都(BC253年又曾一度迁都巨阳)
,至前241年楚考烈王又迁都寿春。陈郢作为楚都有37年,地位已很重要。在楚国末年,
实际形成了陈郢、寿郢两个中心,类似南宋的南京、杭州。寿春因为距中原较远,较为
安全,楚王驻此意味着偏安,而驻陈郢则意味着进取。陈郢也成为楚国末期军事贵族和
军事力量的聚集处。项氏就是其代表:
水经注-颍水
又东径项城中,楚襄王所郭,以为别都。都内西南小城,项县故城也。
项城就在陈郢南郊,为楚顷襄王所建。项羽本纪称:项氏世世为楚将,封于项,故姓项
氏。实际上也就只是项燕父辈的事,项氏是BC278年楚迁都于陈以后兴起的楚国新兴军事
贵族。
楚国末年,内政已十分混乱。楚世家:十年,幽王卒,同母弟犹代立,是为哀王。哀王
立二月馀,哀王庶兄负刍之徒袭杀哀王而立负刍为王。但是据春申君列传,楚考烈王儿
子只有幽王、哀王这一对双胞胎,负刍的身份十分可疑,其合法性非常成问题。这也是
项燕脱离寿春系统另立的重要原因。
最后,陈胜起义,地点在距项燕败死地点(革命圣地)非常近的大泽乡,这应该不会是
完全偶然的。陈胜起义时说:"项燕为楚将,数有功,爱士卒,楚人怜之。或以为死,或
以为亡。今诚以吾众诈自称公子扶苏、项燕,为天下唱,宜多应者"。这段话把一个秦国
皇子和一个曾经的楚国大将(两个死对头)放在一起来代表,在逻辑上十分违背常理,
却能激起响应,还是值得深思的。
--
FROM 27.22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