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孙衍为一代纵横大家,与张仪齐名而比肩。史记张仪列传附其传而甚简略,多将其事
迹与苏秦相混淆。今可详述之。
"犀首者,魏之阴晋人也,名衍,姓公孙氏。"秦纪记载,秦惠文王五年(BC333年),"
陰晉人犀首為大良造"。则公孙衍出名甚早,至晚在秦惠文王即位之初就已仕秦,很快升
任秦最高官职大良造。除了其卓越的军政才能外,其身世背景可能也起了作用。阴晋在
今陕西华阴东,秦改名为宁秦,与少梁、杜平、元里、临晋一样,是魏国西河郡的军事
重镇。秦惠文王火速提拔公孙衍,也有欲用其熟悉西河郡的特长,使其率秦军迅速攻取
西河郡。从中也可见,秦惠文王在使用外国人方面,并没有受商鞅事件的影响。
在公孙衍率领下,秦军在河西进展顺利:BC332年取阴晋,BC330年败魏龙贾军四万五千
于雕阴,围焦、曲沃,魏上郡、河西兵尽失,与秦河西地、少梁。BC329年秦惠文王亲征
渡河,取汾阴、皮氏。围焦,降之。自此不但整个西河郡已全部落入秦手,秦还取得了
河东郡的部分桥头堡。
BC329年张仪入秦得宠,秦惠文王初设相邦之职,以张仪为第一任相邦,作为大良造的公
孙衍不再是执政者,于是公孙衍离秦赴魏。从此开始了二人合纵连横的竞争历史。
公孙衍到魏国立即被任命为将,指挥对楚作战,在陉山之战中击败楚威王:
秦策一
楚攻魏。张仪谓秦王曰:"不如与魏,以劲之。魏战胜,复听于秦,必入西河之外;
不胜,魏不能守,王必取之。"王用仪言,取皮氏,卒万人,车百乘,以与魏。犀首战胜
威王,魏兵罢弊,恐畏秦,果献西河之外。
公孙衍到魏国时,魏相是惠施,公孙衍与惠施保持着合作关系,服从了惠施的联齐魏的
战略。在BC325年,公孙衍已率魏军与齐军一起行动。
魏策二
犀首、田盼欲得齐、魏之兵以伐赵,梁君与田侯不欲。犀首曰:"请国出五万人,不
过五月而赵破。"田盼曰:"夫轻用其兵者,其国易危;易用其计者,其身易穷。公今言
破赵大易,恐有后咎。"犀首曰:"公之不慧也。夫二君者固已不欲矣,今公又言有难以
惧之,是赵不伐,而二士之谋困也。且公直言易,而事已去矣。夫难搆而兵结,田侯、
梁君见其危,又安敢释卒不我予乎?"田盼曰:"善。"遂权两君听犀首。犀首、田盼遂得
齐、魏之兵。兵未出境,梁君、田侯恐其至而战败也,悉起兵从之,大败赵氏。
BC325年,齐魏分别由公孙衍、田盼率领联合攻赵。公孙衍设计让两国出全国之兵参战,
大败赵将赵护、韩举于平邑,使新即位的赵武灵王屈服于齐魏。BC324年,齐魏两国会于
东阿,继续修盟。
但齐魏同盟未能经得住进一步的考验。BC323年,楚大司马昭阳攻魏,公孙衍率军迎战,
败于襄陵,昭阳继而移兵攻齐,为陈轸所劝止。或因此战中公孙衍损失了齐军,或因公
孙衍战后引楚军攻齐,总之得罪了齐威王。齐魏联盟瓦解,惠施也在魏国失势。秦相张
仪趁机召楚相昭鱼、齐相田婴、卫嗣君会于齧桑,策动连横。
魏策一
楚王攻梁南,韩氏因围[薔]。成恢为犀首谓韩王曰:"疾攻薔,楚师必进矣。魏不能
支,交臂而听楚,韩氏必危,故王不如释薔。魏无韩患,必与楚战,战而不胜,大梁不
能守,而又况存薔乎?若战而胜,兵罢敝,大王之攻薔易矣。
襄陵之战中,韩也趁机围攻魏的薔(或即黄,今河南兰考东南)。成恢为公孙衍劝韩宣
王不要攻魏。可见此时魏主政者已为公孙衍。
齐策二
犀首以梁为齐战于承匡而不胜。张仪谓梁王不用臣言以危国。梁王因相仪,仪以秦
、梁之齐合横秦。犀首欲败[之],谓卫君曰:"衍非有怨于仪也,值所以为国者不同耳。
君必解衍。"卫君为告仪,仪许诺,因与之参坐于卫君之前。犀首跪行,为仪千秋之祝。
明日张子行,犀首送之至于齐壃。齐王闻之,怒于仪,曰:"衍也吾雠,而仪与之俱,是
必与衍鬻吾国矣。"遂不听。
齧桑在今江苏沛县,位于齐、楚、宋交界地。张仪从西来东方与会,过魏境时公孙衍故
意拉上卫嗣君超规格款待张仪,齐威王怀疑张仪与公孙衍有阴谋,故齧桑之会张仪未达
到目的。
虽然这样,BC322年,张仪以秦势最终逐走惠施,相魏。公孙衍则留在魏国,努力逢迎张
仪。
魏策二
史举非犀首于王。犀首欲穷之,谓张仪曰:"请令王让先生以国,王为尧、舜矣;而
先生弗受,亦许由也。衍请因令王致万户邑于先生。"张仪说,因令史举数见犀首。王闻
之而弗任也,史举不辞而去。
公孙衍虽仍留居魏,但日子也不好过了,"饮食而无事"。大约在BC320-319年,陈轸经过
魏国,与公孙衍见面一拍即合,从而发起了第一次合纵。
魏策一
陈轸为秦使于齐,过魏,求见犀首,犀首谢陈轸。陈轸曰:"轸之所以东者,事也。
公不见轸,轸且行,不得待异日矣。"犀首乃见之。陈轸曰:"公恶事乎?何为饮食而无
事?"犀首曰:"衍不肖,不能得事焉,何敢恶事?"陈轸曰:"请移天下之事于公。"犀首
曰:"奈何?"陈轸曰:"魏使李从以车百乘使于楚,公可以居其中而疑之。公谓魏王曰:
'臣与燕、赵故矣,数令人召臣也,曰:"无事必来。"今臣无事,请谒而往。无久,旬五
之期。'王必无辞以止公。公得行,明年自言于廷曰:'臣急使燕、赵,急约车为行具。
'"犀首曰:"诺。"谒魏王,王许之,即明言使燕、赵。诸侯客闻之,皆使人告其王曰:
"李从以车百乘使楚,犀首又以车三十乘使燕、赵。"齐王闻之,恐后天下得魏,以事属
犀首,犀首受齐事。魏王止其行使。燕、赵闻之,亦以事属犀首。楚王闻之曰:"李从约
寡人,今燕、齐、赵皆以事因犀首,犀首必欲寡人,寡人欲之。"乃倍李从而以事因犀首
。魏王曰:"所以不使犀首者,以为不可。[今]四国属以事,寡人亦以事因焉。"犀首遂
主天下之事,复相魏。
BC320-319年,正是魏惠王在位末年,魏惠王在位50年,年事已高,即将不久,魏国政局
面临调整,各国均想趁机插手。陈轸、公孙衍趁机设计以出使楚、燕、赵为名,吸引各
国注意力,相继取得了齐、燕、赵、楚的支持。公孙衍同时还通过韩国的权臣公叔取得
了韩的支持:
魏策一
魏王[将]相张仪,犀首弗利,故令人谓韩公叔曰:"张仪以合秦、魏矣。其言曰:'魏攻
南阳,秦攻三川,韩氏必亡。'且魏所以贵张子者,欲得埊,则韩之南阳举矣。子盍少委
焉,以为衍功,则秦、魏之交可废矣。如此,则魏必图秦而弃仪,收韩而相衍。"公叔以
为信,因而委之犀首以为功,果相魏。
BC319年在五国的支持下,公孙衍终于逐走张仪,相魏。这就是所谓"佩五国之相印"的由
来。在此期间他还策动了五国相王运动,立赵、中山为王,可能还因此与齐国产生了新
的矛盾。同年,魏惠王死,襄王即位,惠施也回到魏国辅佐公孙衍。
魏策二
魏惠王死,葬有日矣。天大雨雪,至于牛目,坏城郭,且为栈道而葬。群臣多谏太
子者曰:"雪甚如此而丧行,民必甚病之。官费又恐不给,请弛期更日。"太子曰:"为人
子,而以民劳与官费用之故,而不行先王之丧,不义也。子勿复言。"群臣皆不敢言,而
以告犀首。犀首曰:"吾未有以言之也,是其唯惠公乎!请告惠公。"惠公曰:"诺。"驾
而见太子曰:"葬有日矣。"太子曰:"然。"惠公曰:"昔王季历葬于楚山之尾,栾水啮其
墓,见棺之前和。文王曰:'嘻!先君必欲一见群臣百姓也夫,故使栾水见之。'于是出
而为之张于朝,百姓皆见之,三日而后更葬。此文王之义也。今葬有日矣,而雪甚,及
牛目,难以行,太子为及日之故,得毋嫌于欲亟葬乎?愿太子更日,先王必欲少留而扶
社稷、安黔首也,故使雪甚。因弛期而更为日,此文王之义也。若此而弗为,意者羞法
文王乎?"太子曰:"甚善。敬弛期,更择日。"
总体来说惠施与公孙衍是合作关系,但二人之间也有竞争:
魏策一
魏王令惠施之楚,令犀首之齐。钧二子者,乘数钧,将测交也。楚王闻之。施因令
人先之楚,言曰:"魏令犀受之齐,惠施之楚,钧二子者,将测交也。"楚王闻之,因郊
迎惠施。
合纵运动在BC319年初成,但内部也有矛盾。主要矛盾在齐魏、齐楚之间:
魏策一
齐王将见燕、赵、楚之相于卫,约外魏。魏王惧,恐其谋伐魏也,告公孙衍。公孙
衍曰:"王与臣百金,臣请败之。"王为约车,载百金。犀首期齐,齐王至之[日],先以
车五十乘至卫,间齐行以百金,以请先见齐王,乃得见。因久坐,安从容谈。三国之相
怨。谓齐王曰:"王与三国约外魏,魏使公孙衍来,今久与之谈,是王谋三国也[矣]。"
齐王曰:"魏王闻寡人来,使公孙子劳寡人,寡人无与之语也。"三国之不相信齐王之遇
,遇事遂败。
齐魏之间因为之前的问题互不信任,齐楚之间因为齐宣王与楚怀王争夺纵长互不相让。
最终齐国被排除出合纵阵营,形成了五国合纵攻秦的局面。BC318-317年五国攻秦,同时
齐在背后破坏,BC317年齐宋败魏于观泽。
BC317年三晋之军被秦败于修鱼,斩首八万。但同时公孙衍施展的外交手段奏效,拉拢义
渠袭击秦国,给秦造成较大损失。
秦策二
义渠君之魏,公孙衍谓义渠君曰:"道远,臣不得复[遇]矣,请谒事情。"义渠君曰
:"愿闻之。"对曰:"中国无事于秦,则秦且烧[焫]获君之国;中国为有事于秦,则秦且
轻使重币,使事君之国也。"义渠君曰:"谨闻令。"居无几何,五国伐秦。陈轸谓秦王曰
:"义渠君者,蛮夷之贤君,王不如赂之以抚其心。"秦王曰:"善。"因以文绣千匹,好
女百人,遗义渠君。义渠君致群臣而谋曰:"此乃公孙衍之所谓也。"因起兵袭秦,大败
秦人于李帛之下。
BC317年修鱼之战以后,五国合纵实际已解体。公孙衍在魏国地位不稳,他的主要政敌是
田需:
魏策一
公孙衍为魏将,与其相田繻不善。季子为衍谓梁王曰:"王独不见夫服牛骖骥乎?不
可以行百步。今王以衍为可使将,故用之也;而听相之计,是'服牛骖骥'也。牛马俱死
,而不能成其功,王之国必伤矣!愿王察之。"
田需是借重楚国势力进入魏国的权臣。韩非子内储说下六微中,介绍了田需的事迹,将
其作为权臣欺君的典型人物:
犀首与张寿为怨,陈需新入,不善犀首,因使人微杀张寿。魏王以为犀首也,乃诛之。
陈需,魏王之臣也,善于荆王,而令荆攻魏。荆攻魏。陈需因请为魏王行解之,因以荆
势相魏。
可见田需在魏国地位,可能与BC323年的襄陵之战有关。田需正式任魏相可能在BC313年
时。但在BC317年以后,田需与公孙衍围绕魏国执政权的斗争已十分激烈。为了对付田需
,公孙衍想了一些策略加强自己的地位:
魏策二
犀首见梁君曰:"臣尽力竭知,欲以为王广土取尊名,田需从中败君,王又听之,是臣终
无成功也。需亡,臣将侍;需侍,臣请亡。"王曰:"需,寡人之股掌之臣也,为子之不
便也,杀之亡之,[外之]母谓天下何!内之无若群臣何也!今吾为子令母敢入子之事。
入子之事者,吾为子杀之、亡之,胡如?"犀首许诺。于是东见田婴,与之约结,召文子
而相之魏,身相于韩。
魏文子、田需、周宵相善,欲罪犀首。犀首患之,谓魏王曰:"今所患者,齐也。婴子言
行于齐王,王欲得齐,则胡不召文子而相之?彼必务以齐事王。"王曰:"善。"因召文子
而相之。犀首以倍田需、周宵。
公孙衍将齐相田婴之子田文召至魏国任相,自己任韩相。田需也不甘示弱:
魏策二
苏代为田需说魏王,曰:"臣请问文之为魏,孰与其为齐也?"王曰:"不如其为齐也
。""衍之为魏,孰与其为韩也?"王曰:"不如其为韩也。"而苏代曰:"衍将右韩而左魏
,文将右齐而左魏。二人者,将用王之国,举事欲世,中道而不可,王且无所闻之矣。
王之国虽渗乐而从之,可也?王不如舍需于侧,以稽二人者之所为。二人者曰:'需非吾
人也,吾举事而不利于魏,需必挫我于王。'二人者必不敢有外心矣。二人者之所为,之
利于魏,与不利于魏,王厝于侧以稽之。臣以为身利而便于事。"王曰:"善。"果厝需于
侧。
故虽然公孙衍、田文分别相韩魏,但魏襄王仍然将田需作为近臣而继续听从其意见。
BC315年燕发生子之之乱,BC314年齐出兵灭燕,各国注意力转移到了燕国。同时秦继续
进攻韩魏,公孙衍率韩魏之军与秦战于岸门,兵败出走,其在韩魏两国的势力也随即垮
台,两国均倒向秦国。魏以田需为相,韩以公仲为相,形成秦韩魏三国连横。此后公孙
衍再也没能恢复其权力的巅峰。BC314-312年间,公孙衍事迹不详,大概仍留居韩国。
BC311年,秦惠文王死。公孙衍不会放过这个打击张仪的机会:
秦策二
秦惠王死,公孙衍欲穷张仪。李雠谓公孙衍曰:"不如召甘茂于魏,召公孙显于韩,起樗
里子于国。三人者,皆张仪之雠也,公用之,则诸侯必见张仪无秦矣!"
公孙衍等反张仪的势力设法将甘茂、樗里疾、公孙奭同时召回秦国,秦武王又忌恨张仪
,张仪在秦的垮台自然指日可待了。于是张仪主动辞去秦相回到魏国。此时魏相又有了
空缺:
魏策二
田需死。昭鱼谓苏代曰:"田需死,吾恐张仪、薛公、犀首之有一人相魏者。"代曰
:"然则相者以谁而君便之也?"昭鱼曰:"吾欲太子之自相也。"代曰:"请为君北见梁王
,必相之矣。"昭鱼曰:"奈何?"代曰:"君其为梁王,代请说君。"昭鱼曰:"奈何?"对
曰:"代也从楚来,昭鱼甚忧。代曰:'君何忧?'曰:"田需死,吾恐张仪、薛公、犀首
有一人相魏者。'代曰:'勿忧也。梁王长主也,必不相张仪。张仪相魏,必右秦而左魏
。薛公相魏,必右齐而左魏。犀首相魏,必右韩而左魏。梁王,长主也,必不使相也。
'代曰:'莫如太子之自相。是三人皆以太子为非固相也,皆将务以其国事魏,而欲丞相
之玺。以魏之强,而持三万乘之国辅之,魏必安矣。故曰:'不如太子之自相也。'"遂北
见梁王,以此语告之,太子果自相。
BC311年田需死,公孙衍一度有希望再度相魏,但在楚国干涉下没有成功。魏先以太子政
为相,又一度以张仪为相,不久张仪死,又以翟强为相。秦武王即位后,公孙衍一度回
到秦国,接近秦武王:
甘茂相秦。秦王爱公孙衍,与之间有所(立)[言],因自谓之曰:"寡人且相子。"甘
茂之吏道[穴]闻之,以告甘茂。甘茂因入见王,曰:"王得贤相,敢再拜贺。"王曰:"寡
人托国于子,焉更得贤相?"对曰:"王且相犀首。"王曰:"子焉闻之?"对曰:"犀首告
臣。"王怒于犀首之泄也,乃逐之。
公孙衍和甘茂都是魏人,在秦武王面前是竞争对手,公孙衍又曾暗算过甘茂的老师史举
。故甘茂自然要设法打击公孙衍。公孙衍离开秦国后,再次回到魏国,此后其事迹不多
,但相对张仪,其年寿较长。
魏策一
秦败东周,与魏战于伊阙,杀犀武,[乘胜而留于境]。魏令公孙衍请卑辞割埊以讲
于秦。 为窦屡谓魏王曰:"臣不知衍之所以听于秦之少多,然而臣能半衍之割,而令
秦讲于王。"王曰:"奈何?"对曰:"王不若与窦屡关内侯,而令赵王重其行,而厚奉之
。因扬言曰:'闻周、魏令窦屡以割魏于奉阳君,而听秦矣。'夫周君、窦屡、奉阳君之
与穰侯,贸首之仇也。今行和者,窦屡也;制割者,奉阳君也。太后恐其不因穰侯也,
而欲败之,必以少割请合于王,而和于东周与魏也。"
BC293年伊阙之战后,魏国通过公孙衍与秦讲和,可见此时公孙衍凭借着与秦国的老关系
,在外交上仍有一定余热可以发挥。但在窦屡等人看来,公孙衍已是过气人物,不如利
用赵国当权者奉阳君等人的势力和秦国内部派系矛盾,与秦讲和,争取少割地。
BC287年,齐趁五国攻秦之后大举攻宋。这一战略的主持者苏秦想到派公孙衍去游说赵国
当权者奉阳君支持其攻宋行动,并以将陶作为奉阳君的封地为诱饵。
赵策四
齐将攻宋,而秦、楚禁之。齐因欲与赵,赵不听。齐乃令公孙衍说李兑以攻宋,而定封
焉。[苏秦]乃谓齐王曰:"臣之所以坚三晋以攻秦者,非以为齐得,利秦之毁也,欲以使
攻宋也。而宋置太子以为王,下亲其上而守坚,臣是以欲足下之速归休士民也。今太子
走,诸善太子者,皆有死心,若复攻之,其国必有乱,而太子在外,此亦举宋之时也。
臣为足下使公孙衍说奉阳君曰:'免君之身老矣,封不可不早定也。为君虑封,莫如于宋
,他国莫可。夫秦人贪,韩、魏危,燕、楚辟,中山之地薄,莫如于[陶],失今之时,
不可复得已。宋之罪重,齐之怒深,残乱宋,得大齐,定身封,此百代之一时也以。'奉
阳君甚食之,唯得大封,齐无大异。臣愿足下之大肆发攻宋之举,而无庸致兵,姑待以
耕,以观奉阳君之应足下也。县[陶]以甘之,[有循]燕以临之,而臣待忠之封,事必达
成。臣又愿足下有地效于襄安君以资臣也。足下果残宋,此两地之[封]也,足下何爱焉
?若足下不得志于宋,与国何敢望也。足下以此资臣也,臣循燕观赵,则足下击溃而决
天下矣。"
燕策二中还谈到"兵困于林中,重燕、赵,以胶东委于衍,以济西委于赵。[已]得讲于魏
,至公子延,因犀首属行而攻赵。兵伤于离石,遇败于马陵。"讲的是BC283年秦攻魏至
大梁,燕赵救魏击退秦军,秦昭王再次通过公孙衍与魏约和,并转而攻赵。魏策一中记
此事为:
魏策一
魏令公孙衍请和于秦,綦母恢教之语曰:"无多割。"曰:"和成,固有秦重和,以与王遇
;和不成,则后必莫能以魏合与秦者矣。"
如果从BC333年三十任秦大良造算起,此时的公孙衍,大概已年过八旬,有些昏聩了,需
要他人"教之语",完全是靠老资格参与外交事务。当于此后不久去世。
公孙衍是战国纵横家的代表,可能也是其中最成功的人物。在公孙衍处于权力的顶峰的
时候,景春曾对孟子说:"公孙衍、张仪岂不诚大丈夫哉?一怒而诸侯惧,安居而天下熄
。"(《孟子·滕文公下》)这也是战国时人的普遍看法。其出道早于张仪、活动时间也
更长。但另一方面,与张仪相比,公孙衍心中并没有一个完整清晰的合纵战略,一直抱
着一种朝秦暮楚、以个人权力为中心的机会主义心态,其最终失败无成亦宜哉。公孙衍
是第一次合纵运动的组织领导者,也给此后的历次合纵运动打下了他个人的这种机会主
义、权谋至上烙印,这对战国后期的联合抗秦来说,是不利的。
--
FROM 112.224.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