刨一个老坑,见谅。
除了宋朝过分以文制武的政策原因之外,押沙龙的《出轨的王朝》第二章“离奇荒诞的淝水之战”里面有一节“大有大的难处”可以从后勤的角度解释为什么帝国喜欢分兵:
为什么苻坚这么着急呢?为什么他不等大军都集中到一地,然后统一进发,发动雷霆一击呢?不是他不想这么做,而是他根本办不到。这就回到了刚才的问题:一百万军队发挥的作用并不是简单的十万军队的十倍。
可以设想一下,在古代的技术条件下,把九十七万军队集中在一地会是什么情景。九十七万军队如果走在一条大路上,即便这条大路十分宽阔,能容纳二十人并排行走,队列又排列得密密实实,那么整个队伍也要拖出五十公里以上。走在后头的部队根本就不知道前头发生了什么事情,这是随时可能失控的可怕状态。
而且这九十七万人一起行进,补给也根本不可能供应得上。晋代中国人口非常稀少,整个山西省的人口也不到九十七万。大家可以想象:如果现在整个山西省的男女老少全部出发,排成一个队列向江苏挺进,那会给沿途造成多大的压力。沿途需要有多少个饭馆和旅店,队列本身又需要携带多少辆运输车,才能让这些人几个月内都有饭吃?
唯一的办法就是分兵而进,古代战争中,经常说兵分几路,这可不光是为了实施某种军事计谋,主要原因往往倒是因为集结在一起实在太困难。
【 在 yunmz (云梦泽) 的大作中提到: 】
: 就具体某一场战斗是这样,,但宏观的来看总有一个大致的规律的,,要不然孙子也不
: 会说什么“倍则围之”了
: 其实我现在感兴趣的是为什么宋辽/明清的几场战役出现了很多这样分兵的例子,,跟以
: ...................
--
FROM 208.62.2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