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策四
三国攻秦,赵攻中山,取扶柳,五年以擅乎沲。齐人戎郭、宋突谓仇郝曰:"不如尽归中
山之新埊。中山案此,言于齐曰:'四国将假道于卫,以[遏]章子之路。'齐闻此必效鼓
。"
此策内容不易解,我认为与BC296年的齐燕权之战有关。此时攻秦之齐军已回师,而正在
此时发生了燕袭击齐的权之战,燕国战败,十万燕军被全歼,面临再次亡国的危险。而
赵攻中山的战役也已结束,中山已近灭国,有齐国人通过当时任宋相的仇郝,建议赵国
保留部分残余的中山国之地,暂时从北方撤军南下,摆出欲在卫国和河间一带邀击齐军
的姿态,以逼迫齐军停止进兵继续攻燕,并割地与赵。策文称"四国"者,或为赵韩魏宋
,或为赵魏燕韩,或为赵魏燕宋,总之应为不满齐再次灭燕的各国。权之战的战场在今
河北正定北(桓之曲),正是中山国腹地。其事考证见拙文《权之难--齐燕生死战的一
次预演》
http://www.newsmth.net/pc/pccon.php?id=6504&nid=319336&order=&tid=13616。猜测事件大概过程是:齐军攻秦结束后,正值赵灭中山国的收尾阶段。齐军在匡章
率领下疾速回师北上中山,名义上是"佐赵灭中山"(六国年表),实际上是瓜分地盘,
如果可能的话力图保留中山国残余。燕昭王报仇心切,趁机派出主力10万大军袭击齐军
,企图在赵、中山境内全歼齐军,不料在权之战中反而被齐军全歼。三国在中山腹地斗
法的结果是,齐没能阻止赵灭中山,却意外获得了再度灭燕的机会。赵与韩魏宋等国不
愿看到齐再次灭燕,有联合出兵救燕的想法。而齐军孤悬北方,补给不足,担心归途被
切断。于是才有了上述戎郭、宋突之议。鼓,即春秋之鼓子国,今河北晋县(一说藁城
市),可能是齐军已经抢占的中山残余地。戎郭、宋突之议是让四国(主要是韩魏宋军
)摆出经卫国(河南濮阳)北上,在黄河沿岸齐军必经的战略要地(章子之路)阻击齐
军,迫使齐国为了安全而将其抢占的鼓等中山残余地让与赵国,代价是要暂时保留中山
国政权。
由此可知,在BC296年攻秦结束以后,齐韩魏三国联盟即已解体,原因之一就是魏国在齐
燕权之战中背离了齐国。还可知,指挥权之战的正是齐国名将匡章,此人率领齐军攻楚
攻秦均大胜,还曾两次差点灭亡燕国,不愧为战国中后期齐国军事家的代表人物。齐人
戎郭、宋突的策略也是想引诱赵国保存中山,但此时"宜将剩勇"的赵武灵王当然不会听
从其议,而且虽然燕国危急亡国对赵亦不利,但赵国还没有到要以放弃中山为代价换取
挽救燕国的意愿和必要。后来赵确实出兵使燕免于再次亡国。但虽经齐国各种外交努力
,其传统盟友中山国还是从此彻底亡国了。这次复杂的博弈,齐国有得有失,得的是歼
灭燕军主力,将燕国的复仇计划推迟了10余年,失的是中山国这个传统盟友彻底灭亡,
其地尽入于赵。此前齐与中山长期相互利用,齐善用中山国军队来弥补其对外战争的兵
力不足(齐军为"技击",以募兵为主,规模有限);中山亡国后齐开始转而使用燕军,
长远来看,这实在不异于是玩火自焚。
--
FROM 112.224.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