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www.cctvdream.com.cn/bbs/forum.php?mod=viewthread&tid=4202&extra=page%3D2%26filter%3Ddigest%26digest%3D1%26digest%3D1太平天国对军火贸易采取了灵活多样的方法。
自先是有组织地派人购买。
1860年6月,太平军攻占苏州后,在嘉兴、盛泽总理太平军粮响、关卡的耕天福汪心耕、锡天福沈枝珊先后派人携汇银两潜入上海,"侦探官兵信息,并购买洋枪火药,接济贼营。
(《太平天国史料丛编简辑》,第二册,中华书局1962年版,第184页。)"
翌年10月,忠王李秀成下令周庄、陈墓各乡官,"赴沪采办洋枪一千杆,铜帽二十万,大红绉二百匹",以为军用。
(《吴煦档案选编》,第二辑,江苏人民出版社1983年版,第126页。)。
1862年2月,驻守南汇的太平军首领里天福徐某曾派三名太平军携洋银1400元到松江购买洋枪火药(《太平天国》,第六册,第490页。)。
在上海,太平天国专门委派了秘密的军火代理人,同华尔的洋枪队争购洋枪弹药(《太平天国史译丛》,第三辑,中华书局1985年版,第83页。)。
其次是请来访或服务于太平天国的"洋兄弟"来购买军火。
1860年5月,太平天国曾试图请来苏州探访的外国传教士赫威尔等带钱到上海购买武器,但遭拒绝(《太平军在上海--〈北华捷报选译〉》,上海人民出版社1983年版,第43、49、309、321、142、469页。)。
1861年初,英国水手呤唎在南京参加太平军后,忠王李秀成除请他教练太平军外,还多次派他为太平军采购军火。1863年12月李秀成最后一次颁发路凭给呤唎,派他"前往上海、宁波一带采办兵船"(《太平天国》,第二册,第872页。)。
1863年3月至6月,太平天国殿前副掌率总统水陆马步军务蔡某、开朝王宗殿前忠诚三十九天将李某、忠闳朝将队内鳞天安余某也先后发给"洋兄弟"路凭,前往太仓、上海、嘉兴等地采办军需(《新发现的太平天国路凭关卡凭照》,见《近代史资料》总第65号,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7年版,第3~4页。)。
同年8月,原常胜军领队白齐文投归太平军后,慕王谭绍光曾派他赴上海购买洋枪军火,并示意他能买到多少枪枝,就让他带多少部队(王崇武、黎世清译:《太平天国史料译丛》,第一辑,神州国光社1954年版,第66页。)。
第三是积极主动与冒险前来的外国商人、军火贩子开展军火交易。
这些与太平天国做军火交易的外国人成份复杂,主要有以下五类:
(1)同情、赞成太平天国革命事业的人。他们对列强实行的所谓"中立"政策甚为不满,认为"既云外国人卖军火与长毛有罪,则土、何提督帮助官兵亦该有罪。"有位自称洋差的外国友人公开宣称他曾"屡卖洋枪与长毛,日后仍有洋枪等要卖,即前此太仓长毛所用洋枪,皆我亲往卖也。(《吴煦档案选编》,第五辑,江苏人民出版社1984年版373页。)"
(2)一些有身份地位的在华外交官员。1853年,美国旗昌洋行商人兼驻沪副领事金能亨(Curningham,Edward)将一艘轮船和大批美国枪械弹药卖给太平军,未料被清军侦知,结果在上海引起舆论大哗((法)梅明、傅立德著,倪静兰译:《上海法租界史》,上海译文出版社1983年版,第100页。)。1863年9月,清军在一只宁波钓船上查获了九名向太平军贩卖军火的外国人,其中有一名为"在申执事之人"。这些有头面的人亦为厚利所趋,而从事走私。
(3)贪图横财暴利的商人。据曾为太平军俘虏的洋枪队副领队法尔思德回忆,当时"在上海十五元或二十元能够买得到的短枪,太平军须付给走私者一百元"(《太平天国史译丛》,第三辑,中华书局1985年版,第119页。)。又据两江总督怡良1853年11月奏称:"向来夷人火药每桶卖洋银三元者,今增长至二十五六元不等","贼匪放价收买,奸夷贪利私卖"(《筹办夷务始末》(咸丰朝),第一册,中华书局1979年版,第233页。),外国商人为之趋之若鹜。"向来有不法之外国人每带外国洋枪至苏州卖与长毛,虽华官稽查甚严,其中偷漏者不少。(《吴煦档案选编》,第五辑,江苏人民出版社1984年版399页。)"据英国驻沪领事阿利国估计,当时在华各国"安分夷商,恨逆匪踞扰,以致货物滞销,仅十之二;其希图漏税,接济火药粮食渔利者,竟十之八。(《筹办夷务始末》(咸丰朝),第一册,中华书局1979年版,第242页。)"值得注意的是,除一般散商外,洋行仗其雄厚的实力,在与太平天国军火贸易中占了很大部分。据1862年英军驻华公使卜鲁斯及水师提督何伯给英国政府的报告,当时"香港和通商口岸的洋行公开地做枪炮生意","许多船只为上海的洋行运送枪械弹药给叛乱军,他们远离领事馆可以监督的范围,在预先约定的地点卸货,以便让太平军来领取。((法)梅明、傅立德著,倪静兰译:《上海法租界史》,上海译文出版社1983年版,第248页。)"为遮人掩目,上海英租界一些有名的洋行变换包装方法,把一箱箱贴着"雨伞"标签的卡宾枪和借用"圣经箱"包装的左轮手枪卖给太平军((法)梅明、傅立德著,倪静兰译:《上海法租界史》,上海译文出版社1983年版,第216页。)。1862年5月,洋枪队攻占嘉定、青浦后,曾在两地发现有数十尊1861年制造、印有英商"同珍洋行"字样和皇冠商标的铁制大炮(《太平军在上海--〈北华捷报选译〉》,上海人民出版社1983年版,第43、49、309、321、142、469页。)。
(4)散居在通商口岸的外国无赖、罪犯、冒险家。太平军进攻上海时期,"外国人来申游荡无业者,或卖洋枪济匪,或无赖滋事,人数甚多。(《吴煦档案选编》,第五辑,江苏人民出版社1984年版431页。)"1862年10月李鸿章在致曾国荃的信中也抱怨说:"贼中洋枪甚多,力可及远,皆中芒鬼子(即闲散洋人--原注)、广东、宁波商船购运者,无法禁止。(吴汝伦编:《李文忠公全集》,光绪三十一年金陵刻本,"明僚函稿",卷二,第14页。)"
(5)与太平军兵刃相见的外国军官、士兵。1861年12月太平军攻占宁波后,纪律严明,秋毫无犯,外国商人及英法海军争相售以军火,并供应食品。1863年1月,进攻绍兴的"常捷军",由于宁绍道台不给之食,有四名法国小军官"即将枪械卖钱食用"(《吴煦档案选编》,第五辑,江苏人民出版社1984年版,第393页。)。甚至连后来的常胜军首领戈登也为暴利所诱,假手洋商与太平军大做军火交易(参见简又文:《太平开国典制通考》(中),第716~719页。)。
太平天国对冒险前来的外国军火商贩的态度是积极而主动的,他们为这些外商专门颁发了路凭,甚至还要求沿途各卡提供食宿(《新发现的太平天国路凭关卡凭照》,见《近代史资料》总第65号,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7年版,第3~4页。)。
1853年3月,太平天国定都天京后,与外国人的接触日益增多,随之,对外贸易也日渐活跃起来。
在太平天国对外贸易中,输出贸易以生丝、茶叶、棉花为大宗,输入贸易则以军火,粮食为大宗。前者学者多有较详的论述,而后者由于史料的零星与缺乏,则论述不多。本文不揣浅陋,就视野所及的太平天国资料,对这个问题试作探讨。
一、军火贸易的缘起及其走私性质
军火贸易是太平天国实行正确的对外贸易政策的结果,也是其面临复杂严峻的战争环境的产物。太平天国自定都天京后,一直推行开放正当的对外贸易,积极争取外援,同时要求各国商贾交纳关税、遵守太平天国各项贸易法令、制度和政策。特别是从血与火的战场上,太平军将士亲眼看到洋枪洋炮的巨大威力,因而在对外贸易中,"他们最关心的是外国的武器"(《太平军在上海--〈北华捷报选译〉》,上海人民出版社1983年版,第43、49、309、321、142、469页。)。定都天京后不久,镇江太平军即对过往的英国舰船表示:"如有大炮、火药、米粮,可来销售。(中国近代史资料丛刊:《太平天国》,上海人民出版社1957年版(下同),第7册,第123页。)"1858年底,太平天国芜湖守将候裕田曾向航行于长江的英舰巴克舰长恳求"相赠小洋炮壹贰杆,洋粉若干,洋炮火嘴拾余个"(《太平天国文书汇编》,中华书局1979年版,第309、324~325、443、445页。)。1861年6月,驻防乍浦的太平军首领鸿天福陈某照会英国水师提督何伯表示太平军将不攻打宁波,并提出与之进行枪枝、火药交易,保证"无论价钱如何,一应付给。(Franz Michael:The Taiping Rebellion ,Volume Ⅲ:Documents and Comments,P1141。)"甚至在战火频仍的1863年,忠王李秀成、慕王谭绍光还致书常胜军首领戈登谈军火交易事宜:"至各人军装炮械,彼此皆知底细,你处图利,我处置办,听从通商,原无禁令。此时你处若有枪炮洋货,仍即照常来此交易。(《太平天国文书汇编》,中华书局1979年版,第309、324~325、443、445页。)"曾与太平军大做军火生意的美国琼记洋行商人罗伯特·费伦向上司汇报说,太平军"欢迎外国人同他们做买卖,......他们首先需要的是军火,有多少要多少。(S.C.Lockwood:Augustine Heard and Company,1858~1862:American Merchants in China,P95.转引自聂宝璋编:《中国近代航运史资料》,上册,上海人民出版社1983年版,第267页。)"太平天国定都天京后,西方列强纷纷宣布所谓"中立"政策,禁止除鸦片以外的所有与太平天国的贸易。1855年,英国甚至颁布法令,严禁在华臣民向太平军"提供出售或代办任何种类之战争物资。或代为装备船只。(《太平天国史译丛》,第一辑,中华书局1981年版,第52页。)"清政府也屡屡照会列强各国,要求对"擅赴内地或竟私运枪炮火药者,立即押回,交与本国领事查办,货物入官充公。(《吴煦档案选编》,第一辑,江苏人民出版社1983年版,第104页。)"但军事斗争对军火的大量需求和巨额商业利润的诱惑力却是任何形式的法令所难以禁止的。一方面太平天国一直谋求从外国商人那里购买精锐的武器和装备;一方面是违背清廷和列强禁令、不避路途艰险的冒险军火商贩的源源前来,军火交易一直禁而无绝。
二、军火贸易的方式、地域、规模及运输线路考察
太平天国对军火贸易采取了灵活多样的方法。自先是有组织地派人购买。1860年6月,太平军攻占苏州后,在嘉兴、盛泽总理太平军粮响、关卡的耕天福汪心耕、锡天福沈枝珊先后派人携汇银两潜入上海,"侦探官兵信息,并购买洋枪火药,接济贼营。(《太平天国史料丛编简辑》,第二册,中华书局1962年版,第184页。)"翌年10月,忠王李秀成下令周庄、陈墓各乡官,"赴沪采办洋枪一千杆,铜帽二十万,大红绉二百匹",以为军用(《吴煦档案选编》,第二辑,江苏人民出版社1983年版,第126页。)。1862年2月,驻守南汇的太平军首领里天福徐某曾派三名太平军携洋银1400元到松江购买洋枪火药(《太平天国》,第六册,第490页。)。在上海,太平天国专门委派了秘密的军火代理人,同华尔的洋枪队争购洋枪弹药(《太平天国史译丛》,第三辑,中华书局1985年版,第83页。)。其次是请来访或服务于太平天国的"洋兄弟"来购买军火。1860年5月,太平天国曾试图请来苏州探访的外国传教士赫威尔等带钱到上海购买武器,但遭拒绝(《太平军在上海--〈北华捷报选译〉》,上海人民出版社1983年版,第43、49、309、321、142、469页。)。1861年初,英国水手呤唎在南京参加太平军后,忠王李秀成除请他教练太平军外,还多次派他为太平军采购军火。1863年12月李秀成最后一次颁发路凭给呤唎,派他"前往上海、宁波一带采办兵船"(《太平天国》,第二册,第872页。)。1863年3月至6月,太平天国殿前副掌率总统水陆马步军务蔡某、开朝王宗殿前忠诚三十九天将李某、忠闳朝将队内鳞天安余某也先后发给"洋兄弟"路凭,前往太仓、上海、嘉兴等地采办军需(《新发现的太平天国路凭关卡凭照》,见《近代史资料》总第65号,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7年版,第3~4页。)。同年8月,原常胜军领队白齐文投归太平军后,慕王谭绍光曾派他赴上海购买洋枪军火,并示意他能买到多少枪枝,就让他带多少部队(王崇武、黎世清译:《太平天国史料译丛》,第一辑,神州国光社1954年版,第66页。)。第三是积极主动与冒险前来的外国商人、军火贩子开展军火交易。这些与太平天国做军火交易的外国人成份复杂,主要有以下五类:(1)同情、赞成太平天国革命事业的人。他们对列强实行的所谓"中立"政策甚为不满,认为"既云外国人卖军火与长毛有罪,则土、何提督帮助官兵亦该有罪。"有位自称洋差的外国友人公开宣称他曾"屡卖洋枪与长毛,日后仍有洋枪等要卖,即前此太仓长毛所用洋枪,皆我亲往卖也。(《吴煦档案选编》,第五辑,江苏人民出版社1984年版373页。)"(2)一些有身份地位的在华外交官员。1853年,美国旗昌洋行商人兼驻沪副领事金能亨(Curningham,Edward)将一艘轮船和大批美国枪械弹药卖给太平军,未料被清军侦知,结果在上海引起舆论大哗((法)梅明、傅立德著,倪静兰译:《上海法租界史》,上海译文出版社1983年版,第100页。)。1863年9月,清军在一只宁波钓船上查获了九名向太平军贩卖军火的外国人,其中有一名为"在申执事之人"。这些有头面的人亦为厚利所趋,而从事走私。(3)贪图横财暴利的商人。据曾为太平军俘虏的洋枪队副领队法尔思德回忆,当时"在上海十五元或二十元能够买得到的短枪,太平军须付给走私者一百元"(《太平天国史译丛》,第三辑,中华书局1985年版,第119页。)。又据两江总督怡良1853年11月奏称:"向来夷人火药每桶卖洋银三元者,今增长至二十五六元不等","贼匪放价收买,奸夷贪利私卖"(《筹办夷务始末》(咸丰朝),第一册,中华书局1979年版,第233页。),外国商人为之趋之若鹜。"向来有不法之外国人每带外国洋枪至苏州卖与长毛,虽华官稽查甚严,其中偷漏者不少。(《吴煦档案选编》,第五辑,江苏人民出版社1984年版399页。)"据英国驻沪领事阿利国估计,当时在华各国"安分夷商,恨逆匪踞扰,以致货物滞销,仅十之二;其希图漏税,接济火药粮食渔利者,竟十之八。(《筹办夷务始末》(咸丰朝),第一册,中华书局1979年版,第242页。)"值得注意的是,除一般散商外,洋行仗其雄厚的实力,在与太平天国军火贸易中占了很大部分。据1862年英军驻华公使卜鲁斯及水师提督何伯给英国政府的报告,当时"香港和通商口岸的洋行公开地做枪炮生意","许多船只为上海的洋行运送枪械弹药给叛乱军,他们远离领事馆可以监督的范围,在预先约定的地点卸货,以便让太平军来领取。((法)梅明、傅立德著,倪静兰译:《上海法租界史》,上海译文出版社1983年版,第248页。)"为遮人掩目,上海英租界一些有名的洋行变换包装方法,把一箱箱贴着"雨伞"标签的卡宾枪和借用"圣经箱"包装的左轮手枪卖给太平军((法)梅明、傅立德著,倪静兰译:《上海法租界史》,上海译文出版社1983年版,第216页。)。1862年5月,洋枪队攻占嘉定、青浦后,曾在两地发现有数十尊1861年制造、印有英商"同珍洋行"字样和皇冠商标的铁制大炮(《太平军在上海--〈北华捷报选译〉》,上海人民出版社1983年版,第43、49、309、321、142、469页。)。(4)散居在通商口岸的外国无赖、罪犯、冒险家。太平军进攻上海时期,"外国人来申游荡无业者,或卖洋枪济匪,或无赖滋事,人数甚多。(《吴煦档案选编》,第五辑,江苏人民出版社1984年版431页。)"1862年10月李鸿章在致曾国荃的信中也抱怨说:"贼中洋枪甚多,力可及远,皆中芒鬼子(即闲散洋人--原注)、广东、宁波商船购运者,无法禁止。(吴汝伦编:《李文忠公全集》,光绪三十一年金陵刻本,"明僚函稿",卷二,第14页。)"(5)与太平军兵刃相见的外国军官、士兵。1861年12月太平军攻占宁波后,纪律严明,秋毫无犯,外国商人及英法海军争相售以军火,并供应食品。1863年1月,进攻绍兴的"常捷军",由于宁绍道台不给之食,有四名法国小军官"即将枪械卖钱食用"(《吴煦档案选编》,第五辑,江苏人民出版社1984年版,第393页。)。甚至连后来的常胜军首领戈登也为暴利所诱,假手洋商与太平军大做军火交易(参见简又文:《太平开国典制通考》(中),第716~719页。)。
--
FROM 106.3.1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