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大磐石是林牙
耶律大石,很明显“耶律”是他的姓,“大石”是他的名。且说耶律是契丹辽的国姓,《辽史》上就记载说,“大石字重德,太祖八代孙也”,他更是辽太祖耶律阿保机的第八代孙子,是远支皇亲。问题是,大石这个名字,究竟是契丹名呢,还是汉名呢?
要知道,当时很多契丹和女真的贵族因为仰慕中原文化,全都给自己起一个汉名。比如耶律阿保机的汉名是耶律亿,完颜阿骨打的汉名是完颜旻,甚至前面提到过的耶律隆绪,他的契丹名字都史无所载了,耶律宗真的契丹名字夷不堇也很少有人知道。
耶律大石的大石,某些古籍上也写作“达石”或者“大食”,这个名字实在古怪,既象汉名,又象是契丹名的汉字音译。如果是契丹名,那用什么汉字来翻译它都无可厚非,可如果是汉名,就不好随便改字了——大石多好看,有如磐石之坚固,顽强不屈,这正是他毕生的写照;大食就不好看了,难道是在形容他胃口大吗?
为了看着好看,咱们还是统一写作“大石”吧。关于大石的父母、出身、童年,史书上都没有明确记载,据专家考证,他很可能出生于公元1087年——这一年是契丹辽道宗耶律洪基的大安三年、北宋哲宗赵煦的元佑二年,也是西夏崇宗李乾顺天安礼定元年,同年八月改为天仪治平。
天祚帝耶律延禧生于1075年,比耶律大石大12岁,论起辈分来,耶律延禧也是阿保机第八代孙子,算是大石的远房堂兄。
《辽史》上记载说,大石年轻的时候就精通契丹和汉两民族的文字,也善于骑马射箭,他在天庆五年也就是公元1115年,虚岁29岁的时候考中了进士,被任命为“翰林应奉”,不久后升任“翰林承旨”。不过这条记载有点问题——《辽史》和《金史》都是元朝宰相脱脱攒了一批人编出来的,咱们常说“盛世修史”,可是脱脱时代元朝早就不“盛”了,国家日益衰弱的时候,文教事业也走下坡路,这两部匆匆忙忙赶工出来的史书,纪年讹误、译名混乱、史实矛盾等错比比皆是,有关耶律大石的事情记岔了也不奇怪。
首先,按照契丹辽朝的制度,进士考试是专为汉人设置的,为的是选拔南面的汉官,而契丹人和“贱庶”之人比如奴隶、屠户、医生、算命的之类,全都不准参加——当然,两者有着本质的区别,契丹人自有别的做官道路,“贱庶”则根本不让当官。辽兴宗耶律宗真在位的时候,大臣耶律庶箴的儿子蒲鲁去参加科举考试,竟然还中了,可是随即就被人告发,皇帝下令,“擅自让儿子去参加考试,破坏制度,这是庶箴的过错”,抽了耶律庶箴二百鞭子。
契丹辽朝两百多年,除了耶律蒲鲁以外,还有别的契丹人参加过科举考试吗?可能有,但是没有证据。况且一碰到开进士科,《辽史》都会把得中之人的名单开列出来,虽然未必完全,里面却确实没有耶律大石的名字。所以说耶律大石进士及第云云,这条记载恐怕有点玄。
很可能是脱脱等人解错了资料,把后代的制度给安到契丹辽朝时候去了。因为在金朝的时候,是允许女真人和汉人一样去考进士的(当然啦,不是同一套考题,而且女真人录取分数相对会降低),元朝虽然不大搞这种考试,但偶尔搞一回,也从不区分民族,没有蒙古人不准考试的规矩。
再者,契丹辽朝进士考试第一名授官翰林应奉是没有错,从这条记载看起来,大石不但去参加考试了,还得了第一名,否则当不上那官儿啊。然而那时候并不是只有一个翰林院,官分南北,翰林院也分南北,契丹语叫翰林为“林牙”,北面官里还有个大林牙院,职权和南面的翰林院一样,但是专管游牧民族的事情,就象南面翰林院专管相关的汉人事务一样。
《辽史》上说,大石因为当过翰林,所以人们习惯叫他做“大石林牙”。所以他很可能并没有去参加过进士考试,当然也就不会得中头名状元,不会进南面的翰林院,他很可能是因为皇子皇孙的身份、精通双语的才能,被推荐进了北面的大林牙院当官。
那么,大林牙院又是主要干什么工作的呢?历朝历代,只要有翰林,所负责的就不外乎朝廷诏令、文书的起草和润色,它有点象是皇帝或者政府机关专管文字工作的秘书,但是没有什么权力,纯粹一个清水衙门。在契丹辽朝,汉文的诏令、文书归南面翰林院管,契丹文的诏令、文书就归北面的大林牙院管了。
传说大石考中状元的那一年是公元1115年,九月份,御驾亲征的耶律延禧在护步答冈被女真兵杀得大败,凄凄惶惶逃回中京大定府。29岁的大石风华正茂,精神旺盛,年轻人满腔热血,想要实现自己的远大抱负,再加上看到国家危机重重、风雨飘摇,当然不肯在那样一个纯文字机构里干点不痛不痒的闲工作。好在他有优势条件,他既是契丹人,又是耶律氏,甚至还和皇帝沾亲,想外放个地方官,去干点实事,应该不是很困难的事情吧。
所以大石在大林牙院里干了没多久,就被外放去做了泰州刺史,然后1117年春季,女真大将完颜斜也就攻陷了泰州。从1115年进入大林牙院到1117年泰州并入金朝版图,其间只有短短的两年而已,要说在这两年里大石就先去大林牙院转了个圈,再去泰州安坐数月,泰州被攻克的时候他就已经走了,根本没他什么事儿,恐怕有点匪夷所思。
有人会为尊者讳,说大石如何如何厉害呀,他怎么可能在女真兵的攻打下丢失城池呢?况且此后他又被平调为祥州(今天的吉林省德惠市)刺史,也没有因为吃败仗遭受处罚的记录,所以金兵打泰州的时候,泰州刺史一定不是他。其实这话大可商榷。
首先,大石是个厉害人,但那是以后厉害,他虽然精于骑射,保持着契丹游牧民族的本色,领兵打仗终究是头一回,要说头回上战场就能不败于身经百战的女真大将完颜斜也,多少有点痴人说梦。况且,当时女真兵纵横驰骋,如入无人之地,契丹辽兵败如山倒,士气如果低落,就算是孙、吴复生,也不一定就能打胜仗。大石就算丢了泰州又怎么了?自古哪有常胜不败的名将?曹操厉害吧,头一仗就在荥阳被徐荣打得狗一样;诸葛亮厉害吧,在长坂坡他怎么就没能避免刘备军大溃逃的凄惨命运呢?
其次,《辽史》上确实记载着大石调任祥州刺史,但问题是祥州在3年前也就是1114年就已经被女真人给收降了。难道说大石在泰州投降女真,去当了金朝的官吗?那当然是不可能的。有一种可能性,那就是《辽史》又编错了;还有一种可能性,是此祥州非彼祥州,乃是一个侨置州。侨置是什么意思?那就是说一旦地方政府沦陷了,就另外找块地方,按原名设置一个新的地方政府,和所谓的“流亡政府”没有太大区别,或许朝廷还给划点土地、拨点人口,量可比原来少了不知道多少倍。如果这个祥州确实是侨置州,就不能说大石没受责罚,不能确定他没有丢了泰州。
再说了,就算吃了败仗,丢城失地,也不一定就会受到降级处分,要具体情况具体分析。咱们且来假设一下,如果大石守在泰州,内无粮草、外无救兵,却生扛了女真大军好几个月,直到朝廷下令放弃泰州,他才突围而走,如果碰上这种情况,还可能会处罚他吗?
且说1120年五月,女真大军通过泰州等地,直指契丹辽的上京临潢府。耶律延禧闻讯,吓得屁滚尿流,这回他再不敢亲征去前线打仗了,不但不打仗,反而逃出中京大定府,毫无羞耻感地背对着敌人,跑去南京析津府暂时栖身。
契丹辽朝的南京析津府,就是现在的北京城,不过近千年后的今天,已经保留不下什么古迹了,只有广安门内的天宁寺砖塔,据专家考证,是在辽代遗址上修建的,已经算是北京现存古建筑里最古老的一座。五代十国的时候,这里还叫做“幽州”,公元936年,后唐大将石敬瑭为了当皇帝,卖身投靠契丹辽,就把今天京津地区和河北、山西两省北部大片领土,包括幽州、蓟州、涿州、瀛州、云州等总共十六个州,全都割让给了耶律德光——这就是所谓的“幽云十六州”,因为幽州背靠燕山山脉,所以也称为“燕云十六州”。
契丹辽拿到了幽云十六州,得到大片耕地和大量农业人口,这也是耶律德光创建南北两部制的一个重要契机。耶律德光随即就把幽州定为南京,改名为幽都府,到了耶律隆绪时代,又改名为析津府。契丹辽朝的五京里,要数这南京析津府人口稠密,最为繁华。
契丹辽朝的一级行政区划为道,就以五京为中心,设立上京道、中京道、东京道、西京道和南京道,道下设州(五京所在的州改称府),为二级行政区划。州的民政长官叫做刺史,而五京所在的府及其附近各州还额外设有掌管军政的节度使。就以幽都府为例,设置卢龙军节度使司(节度使司是指节度使的衙门),它东面的平州则设置辽兴军节度使司;幽都府改名析津府以后,撤掉了卢龙军节度使司,等于说南京周边的最高军政长官就只剩下一个辽兴军节度使了。
耶律延禧背对敌人,放弃中京,呆在南京析津府的这段时间,担任辽兴军节度使如此要职的,正是耶律大石。
有专家考证,大石出任辽兴军节度使应该是在1115年到1122年之间。然而咱们前面说了,很可能丢失泰州的正是大石,而此后他又去担任了一段时间的祥州刺史,所以升任节度使的时间应该在1117年以后,并且很可能是耶律延禧在往南京跑的时候临时任命的。应该可以做这种推测,即耶律大石在防守泰州的时候就表现不错,后来担任祥州刺史,祥州以后又到别处做官,其间还和女真兵打过几仗,不一定得着什么大胜利,只要临阵不逃,败而不溃,在当时就已经罕见罕闻了。耶律延禧听说了大石的事迹,又调查到他是自己的远房堂兄弟,自然而然就会起意重用。
“难得呀,难得宗室里还有这般忠勇之人,还是调他到朕的身边来保护朕吧。”耶律延禧大概是这样想的,于是就任命大石为辽兴军节度使,等于把南京周边的军事统筹权、部署权全都交给他了。
然而这位辽朝的末代皇帝只在南京析津府呆了两年,等到1122年正月,金军开进了防备薄弱的中京城,他又胆战心惊地坐不住了。耶律延禧一面派遣使者去和完颜阿骨打谈判,只求女真人占据了中京以后别再继续南征,留下南京和西京给他养老,于愿已足,同时,他也撒出很多哨探去侦察金兵的动向。这一日哨探来报,说女真都统完颜杲以耶律余睹为先锋,率军数万,进攻泽州(在今天的河北省平泉县南)。耶律延禧不听则罢,一听之下魂飞魄散。
他究竟怕的什么呢?恐怕不是因为那个女真统帅完颜杲就是阿骨打的弟弟、威名素著、曾经把契丹兵杀得狗一样的斜也,也不是因为泽州距离南京析津府直线距离还不到500华里,骑兵三日三夜可到。他最惊怕的,乃是金军先锋竟然是耶律余睹!
这个耶律余睹,听名字好象契丹人,他究竟是谁呢?
【 在 bluecloud (布鲁·克劳德) 的大作中提到: 】
: 女真满万不可敌
: 最后把契丹辽这座数百年老厦推倒的,乃是渔猎于白山黑水之间的女真族。且说女真的祖先本是靺鞨族的黑水部,被契丹辽征服以后称为“女真”或者“女直”。女真分为两部分,一部分被契丹辽迁往辽阳以南,编入国家户口,叫做“熟女真”,另一部分留在老家粟末江(今天的黑龙
: 生女真居于苦寒之地、茂林之间,社会生产比契丹人落后,民风之剽悍却有过之而无不及。在中原人看来,女真和先他们崛起的突厥、契丹,以及后他们崛起的蒙古都是一类货色,全是“北虏”,但其实他们有着本质上的区别——突厥、契丹、蒙古都是游牧民族,女真却是渔猎民族。
: ...................
--
FROM 218.249.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