铁骑雄州破宋师
宋辽两军隔着界河对峙,虽然兵力相差悬殊,可是种师道人生地不熟的,情报不好搞,他不清楚大石麾下究竟有多少兵马,甚至肯定前此他连耶律大石这个名字也从没有听说过。老将用兵谨慎,不敢贸然发动总攻,他是想着等辛兴宗的西路军先渡过界河,牵制北辽军,那时候就可左右夹击,打一个大胜仗。
而对于大石来说,到了这个节骨眼上,他是肯定不能后退的。虽然兵数比敌人差得太多,也只能期望依靠高昂的士气来打几个局部小胜仗,尽量拖着宋军,以等待后续兵马前来增援了。当然,耶律淳是不会期望靠大石的两千人就能挡住宋军的,他到处搜罗兵马,终于在兰沟甸之战以后不久,增派了三万兵力开到前线。
大石得到这三万生力军,不由得精神一振。有了这支部队,只要指挥得当,别说挡住宋军了,把他们彻底打垮也是很有可能的。恰好又在这个时候,他得到传报,说奚王萧干率领奚军主力回援,即将开到南京。于是大石写信给萧干,说你别停留,直接去攻击宋人的西路军,东路这边就交给我好了。
现在双方兵力几乎相等,依靠昂扬士气,平推过去也是可能取胜的,但非万全之策。况且两军隔河对峙,界河相对任何防守的一方来说都是可以极大提升战斗力的要素,换句话说,谁先动,谁吃亏。大石在仔细研究完战场地形以后,决定突出奇兵,一举把宋朝东路军打垮。
白沟驿旁边有一座桥,双方都在各自方向的桥头上布置了重兵。大石依仗着自己当辽兴军节度使多年,对南京周边地形比较熟悉,悄悄率领主力部队离开桥头,从西边上游一处水浅的地方涉渡过河。种师道对敌方的这种动向还毫无察觉,突然契丹兵从桥上猛冲过来,刚下令守桥部队挡住,侧翼又遭到了大石主力的夹击。
宋军守桥部队遭到来自两个方向的攻击,顾此失彼,很快就溃不成军。守桥部队的溃败引起连锁反应,很快就连种师道的中军也站不稳脚跟了。大石完美地掌握着战场节奏,趁机把部队重新拧成一股绳,直向种师道面前杀来。所谓“射人先射马,擒贼先擒王”,只要杀死或者赶跑了宋军主将,还怕宋人不全线崩溃吗?
种师道不愧是久经沙场的老将,他的反应力也是非常快速的,一看北辽军一往无前地杀到,急忙命令身边的亲兵抛弃战刀、长矛,手持早就准备好的白棓棒迎敌。
白棓棒也叫做“梃”,其实就是棍棒。说起来,棍棒原本就是军中常用的武器,不过和民间使用的不大相同,作为战场武器的棍棒都是包裹着铁头的,作为双手敲砸兵器,威力比铁锤差不了多少,使用起来还更灵活。这个时代盔甲的制造技术日益完善,防护严密,没有好刀好枪,没有超群武艺,很可能刺不穿、砍不碎敌人的盔甲,但敲砸类兵器就不同了,只要力气足够大,抡得足够开,就能给敌人造成相当严重的伤害甚至是内伤。况且在混战之中,棍棒也比刀枪要来得灵活实用。
大石的锋锐最终就被迫停止在这支白棓棒部队面前,再也难以前进一步。种师道因此保住了性命,并且以他的中军为核心,如同一块大磁铁似的,不断把被打散的宋军集合到身边——只要主将大旗不倒,战局就还有扭转的可能。大石一看宋军已经从骤然遇袭的混乱中恢复了过来,即将站稳脚跟,知道再打下去也没有什么便宜可占,只能变成恃勇而胜的当面肉搏,于是及时下令收兵,以全胜之姿退回到界河边上。
几乎就在同一天,萧干率领奚军也在界河旁一个名叫范村的地方打败了辛兴宗率领的宋朝西路军。
拉回来再说宋朝东路军这边。原本两军隔河对峙,界河险阻互为所用,而现在北辽军完全占据了界河南岸,自己这方已经没有好地形做支撑了,加上吃了败仗以后士气更为低落,种师道没有办法,只好下令撤退,先找一座城池作为依托,好重整兵马,以期再战。
大石侦察到了这个情报,立刻选拔善战的骑兵,组成一支快速部队,从背后紧紧追赶宋军,一直追到古城(在今天河北省雄县北),终于赶上。宋军忙着后撤,兵无战心,再次被打得大败,古城也进不去了,直接南溃到了雄州城下。
前面说过,童贯、蔡攸的宣抚司就设在雄州,正在派人打听前线局势,突然大群败兵涌来,并且朝着城上高喊:“开门,放我们进去,契丹兵这就杀过来啦!”这话不说还好,童贯一听,怎么着,你们把契丹兵都给引来了?万一契丹兵跟在你们屁股后头冲进城来,我不是危险了吗?于是严令关闭四门,不放一人一马进入。
可怜的宋朝败兵,后有敌军,前有坚墙,上天无路,入地无门,被北辽骑兵就象砍瓜切菜一般杀倒了一片又一片,死伤无数,就连都统制种师道都几乎做了契丹人刀下之鬼。史书上记载说:“从雄州以南,到莫州(今天的河北省任丘市)之北,以及雄州西面的保州(今天的河北省保定市)、真定(今天的河北省正定县)一带,满地都是死尸,数也数不过来。”
赵佶、童贯这票家伙主昏臣奸,为了自己的名声和贪欲贸然撕毁盟约,发动战争,结果受害的全是普通士兵,还有已经背着沉重租税还要为北伐出钱、出粮、出人伕的普通百姓。所以说,北宋末年发动的这次北伐战争,根本就不是民族战争,而只是彻底不义的侵略战争而已。
虽然在雄州城下获得大胜,但大石并没有继续追击,也没有围攻雄州城,而是下令鸣金收兵了。他的思路没有局限在一场战役上,而是放眼整个华北地区,他知道就算宋朝再怎么不堪一击,终究是数百年的大国,不是一口就能吞下的,当前最强大的敌人来自北方,不能陷入和宋人的长期战争,消耗了抵御女真人进攻的实力。有大局观,这是大石要比当时绝大多数人都高过一头的主要资质,他并不仅仅只是时穷节见的一代名将而已,他能够成为英雄,既是时势所造,也是个人优秀才能的完美体现。
大石希望能够尽快结束这场战争,恢复宋辽之间的盟约,他好抽调主力北上,防备金军突破居庸关杀到南京城下。于是他派遣使者到雄州去,责备童贯说:“女真人造我们的反,其实也是你们的敌人。现在你们贪图一时的小利,放弃百年的盟约,结一个豺狼一般的邻居,留下后日的祸患,实在是太不明智了。自古以来,救援邻居就是应该遵守的好品德呀。请大国仔细考虑。”
表面上是责备,实际上是给宋朝一个台阶下:咱们还是兄弟呀,不是仇敌,兄弟你做错了事情,赶紧收手,我就当没发生过。并且末了还称宋朝为“大国”,故意摆低姿态,这个台阶给得可有多好。
可惜俏眉眼做给瞎子看,童贯根本就看不穿这一套,他光想着吃个败仗就回朝,自己面子上不好看,在皇帝面前也难以交待。种师道苦苦相劝,这场仗没法打了,还是跟契丹人谈和吧,看契丹人的意思,只要咱们退兵,不用割地,不用赔款,还能恢复到战争之前的和平态势,可有多舒心,你怎么就不肯答应呢?童贯心里这个恨呀,干脆写封密信给王黼,污蔑种师道勾结外寇、通藩卖国。于是王黼就发了个右卫将军的空头衔给种师道,暗示说:“你也老了,还是赶紧退休回家,安享晚年去吧!”
直到这个时候,童贯仍旧报有幻想,以为大石虽然强横,北辽主耶律淳听人说起来是很软弱的,我不如跳过大石,直接去和耶律淳谈,要他投降好了。可是派谁去好呢?双方刚打完仗,自己这边还吃了大亏,派使者去,很可能一去不回头,让人给砍了,得找个有勇气而又能言善辩的人才好。
考虑来考虑去,他最终挑中了马扩——一来马扩胆识过人,武艺超群,那是连金主完颜阿骨打都称赞过的;二来“海上之盟”就是他们父子谈定的,相关情况他最了解。
马扩果然是个有勇有谋的豪杰,他知道想要劝服别人,第一自己立身得正,否则一见面:“我就是要背盟,就是要打你,没有理由,你们快投降吧。”再没火性的人都得给激怒了。所以当他来到南京,面见耶律淳以后,就编造个理由,为宋朝找大义名份,说宋、辽两国本是兄弟,因为耶律淳篡位为君,所以宋朝才兴师问罪的,不算背弃盟约。
耶律淳确实是个软弱的人,但前线刚传回来捷报,在这种情况下他肯定是不会投降的。投降就要做附庸,那我还不如去做金人的附庸呢,好歹他们是战胜国,我干嘛要掉过头来当战败国宋朝的附庸呀?于是他客客气气地招待了马扩一行人,然后不给回复,派人送他们回雄州去。
六月六日,以马扩为首的宋朝使节团经过涿州,突然有人传报,说正驻扎此城的都统大人召见宋使。马扩昂然而去,一问之下,这位都统大人不是别人,正是屡次击败宋军的大石。马扩的生年,史书上没有记载,估算是在1080年前后,也就是说他和大石年龄相当,这个时候都是三十来岁,风华正茂。
大石喝问马扩:“你国为何背盟来攻?”这个场合不比北辽朝堂之上,不必要过多的掩饰,但也需要一定外交辞令,于是马扩就回答说:“女真人数次派使者来找我们,说打算灭亡契丹,把幽云十六州还给我们。因为你我两国素有盟约,所以我们一直拖着,不肯答应。女真人最近又发来文牒,说他们已经杀到了燕山北麓,如果我们不要幽云之地,他们就自己收了。朝廷没有办法,这才起兵进攻你们。”
虽然给自己找了不得不为的理由,诸多狡饰,但这番话从根本上也是说不通的,是违背道义的,所以大石勃然大怒,斥责说:“河西家(指西夏)多次写信来要和我们夹攻南朝,我们顾念盟约,每次都不仅不答复,还把来信送去给你们看,以表诚信,不肯见利忘义。现在你们却竟然听信从来不曾打过交道的女真人之言,发兵来攻,真是太无耻了!”
左右将校眼看主将发怒,耳听大石掷地有声的责问,莫不热血上涌,刀剑出鞘,就要斩向马扩。大石急忙拦住众人,说:“为了两国可以和好,我不能伤害或者扣押使者,送他下去用饭,饭后就送他走。”随即又转过头来,豪气干云地对马扩说:“帮我传话给童贯:想谈和就依旧和平,想打仗就放马过来,出兵见仗!”
这一段故事见载于马扩自己的回忆录《茆斋自叙》,而在《契丹国志》等书中却存有着似同实异的记载——同的是文字,异的是语气,古人虽不大直接运用形容词来描述语气、情感,话语中一点小小的变化却反而更令后人体味悠长。《契丹国志》里是这样记录耶律大石所言的:“我本想扣下你马扩,但你此来是为了两国通好,所以我不能做得太过分。想谈和就谈和吧,想打仗就打仗吧,天气太热了,早早决定,别让士兵们太劳苦。”
话语中充满的不是豪气,而是一丝揶揄,一丝自嘲,以及无法抑制的疲倦和无可奈何。因为大石从童贯始终驻扎雄州不肯退兵,以及马扩表面委婉骨子里却很强硬的态度,不禁悲哀地认识到,这场无意义的战争还远远没有结束……
【 在 bluecloud (布鲁·克劳德) 的大作中提到: 】
: 第二章、析津府:帝国的最后堡垒
: 初战决胜兰沟甸
: 1122年五月,宋朝调动河东、河北两路的地方部队,加上部分屯驻在京城的禁军,加上原在防备西夏进攻第一线的西北军,总共十万大军,誓师点将,兵发幽州。
: ...................
--
FROM 218.249.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