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明代
元末农民起义推翻了元朝,建立了明朝。元灭明兴,是朝代的嬗替,但在相当一部分汉族人思想上是从中原驱逐了“夷狄”。尽管明朝也是多民族王朝,但并未完全统一中国。明代中国的北方仍由势力颇大的蒙古族统治,形成与明朝南北对峙的局面。
明朝始都南京,明成祖迁都北京。明初,太祖朱元璋提出“不分等类,验才委任”[6](卷53)的政策,任用了一些少数民族为官。攻下元都后,明洪武元年(1368年),太祖曾下诏:“蒙古、色目人有才能者许擢用”[7](卷2,《太祖本纪二》),延揽少数民族中的人才。但后来实行的《大明律》中规定:蒙古、色目人“不许本类自相嫁娶,违者杖八十,男女人官为奴”[8](卷6)。这实际上是对少数民族实行民族歧视和强迫同化的政策。 明太祖时为联系少数民族敕撰《华夷译语》。明成祖在北京东安右门外设四夷馆,该馆的一个重要任务就是接续敕编少数民族文字和汉文对照的工具书《华夷译语》。四夷馆始有八馆:蒙古、女真、西番、西天、回回、百夷、高昌、缅甸。其中虽兼及外国,但以少数民族为主,其教师不少为少数民族。四夷馆的设立和《华夷译语》的编纂,对当时与少数民族的政治、经济、文化交流起到了重要作用。明代的北京是各少数民族络绎来朝的地方,四夷馆更是少数民族文化荟萃之地。
明朝军队中也有少数民族。当时镇守北方的燕王朱棣的军队中就有蒙古阿速部人、兀良哈三卫人,他们对燕王夺取政权起了重大作用。
明朝时,蒙古族首领也先统一了蒙古各部,占据广袤的领土,其南部为华北的今内蒙古地区。也先伺机南下,给明朝造成严重威胁。明正统十四年(1449年),蒙古军分四路向明朝发动进攻,其中也先亲率大军攻明朝重镇大同,另一支攻重镇宣府(治今河北宣化),直逼明朝心脏之地。还有两路分别攻辽东、陕西。明英宗在把持朝政的太监王振怂恿下,御驾亲征,在狼山西路土木堡(今河北怀来东)全军覆没,自己亦被俘。也先率蒙古军兵临北京城下,列阵于西直门、德胜门和彰义门外。后也先将明英宗送回。这次“土木堡之变”发生在华北地区,对明朝和蒙古的关系影响深远。
明朝后期,蒙古在达延汗和俺答汗祖孙统治下,势力再次强大。蒙古版图向南扩展,大同已成为明朝和蒙古的边界。俺答汗开发丰州滩(大青山以南、河套以东地区),振兴土默特,发展牧业、农业,修筑城镇。先在丰州滩西部建筑大城镇“大板升城”,后又仿大都修筑库库河屯(即呼和浩特),明神宗赐名“归化”[9](卷48)。这为华北地区增加了一座重要新城,此后呼和浩特一直是漠南政治、经济、文化中心,是连接内地和蒙古的纽带。有明一代,华北的一半是蒙古的天下。
【 在 PzkpfwV (再重申一遍我不是重型坦克~) 的大作中提到: 】
: (五)元代
: 以蒙古族为主体建立的蒙元王朝,结束了中国又一次分立,形成了盛大的统一王朝。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出现了由少数民族掌握全国政权的格局。蒙元时期实行民族等级压迫制度,将境内人分为蒙古、色目、汉人和南人四等,以蒙古、色目为优。大一统的王朝方便了各民族间的接触
: 元代建都大都(今北京),这使以北京为中心的华北地区再次成为少数民族汇聚之地。元大都聚居着蒙古皇室、各级官员、商人和其他居民,其中除蒙古人外,还有很多唐兀、乃蛮、汪古、回回、畏兀儿、康里、钦察、阿速、哈刺鲁、吐蕃等色目人以及契丹、女真等族人。
: ...................
--
FROM 211.155.1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