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世纪
跨进20世纪初期,美籍德国人的处境是令人羡慕的。大体来说,他们都过着欣欣向荣的生活,在一定程度上已被社会所接受和敬重,因为他们已进一步美国化了,他们的文化也有许多东西被其他美国人所采纳。牛肉香肠、德式巧克力饼、啤酒、幼儿园、体育馆和大学,现在都已成了美国国计民生的一部分,美国学校里也广泛地教授德语。然而当第一世界大战开始时,席卷全美的反德情绪就粗暴地使这些良好的发展趋势产生了变化。
甚至在1979年美国作为交战一方直接介入之前,美国就被洪水般的反德宣传所淹没,特别是来自英国的宣传,因为英国具备语言优势,可以用美国多数人懂得的英文来阐明自己的观点。美国人当中存在的反德情绪,还不仅局限于厌恶德国本身,并且殃及日尔曼文化和美籍德国人,因为不少美籍德国人同情自己在欧洲的故国。德国书籍从图书馆的书架上被撤下,德语教学在公立中学里被取消,读者和广告商抵制德文报纸。连门德尔逊和瓦格纳创作的婚礼乐曲也从结婚仪式的节目单上被砍掉了。所有的德国人都被称为“匈奴人”(虽然匈奴人实际上并不属于日尔曼民族)。伍德罗?威尔逊总统曾轻蔑地说过,那些“带破折号的美国”可能是身在曹营心在汉。这句话影响到美国的许多种族群体,后来使他们对于用破折号称呼他们的做法,一直耿耿于怀。
美籍德国人对这些攻击,采取了许多回应的办法。有些人坚称自己忠于美国;有些人改名换姓;有些美籍德国人的组织,在其名称上抹去了与德国的联想。例如,凡名称中带有“德裔”字样的银行,都把这两个字改成“北美”。纽约的“日尔曼尼亚人寿保险公司”改名为“卫士人寿保险公司”。美籍德国人办的报章开始销声匿迹。
当美国投入第一次世界大战与德国交锋时,事实证明美籍德国人并不是身在曹营心在汉。千千万万的德裔子弟加入美军与德军作战。而指挥美军的约翰?J?潘兴将军(General John J.Pershing),就是一位德裔,其族姓原来在德文里就拼为Pfoerschin,也就是英文化的Pershing。
20世纪早年,美籍德国人慢慢地被社会同化,其速度后来更有所加快。根据来自全美各地的统计资料,在1920年代多数德裔是和本族人通婚。从1908年到1912年,纽约市的德裔是有2/3以上是和本族人结婚的,在同时期的威斯康星州,有4/5稍多的德裔是和本族人结婚的,在这一时期的内布拉斯加州,情况也大体相同。这并非是因为其他种族的人少造成的。在纽约市,德裔只占人口的10%弱。到1920年代,异族通婚的比例开始增高,所以在内布拉斯加、威斯康星和纽约三个州,只有3/5的德国人和本族人结婚。纽黑文市到1930年时德裔的婚配状况也是如此,但在其他地方,大多数德国人和本族人结婚的情形一直保持到1960年代。就全国来说,到1969年就只有大约1/3的德裔男子娶德裔女子为妻了。
本世纪有一位美国人可谓家喻户晓,但却很少有人想到他是德裔,尽管他是在一个主要讲德语的家庭里长大的。这家伙小时候是个纰漏桶子,到处闯祸,父母只好把他交给一家天主教会办的收容孤儿和无可救药者的教养所。在这里,不几年功夫他就成了一名职业棒球运动员。他这里仍然是个年幼无知的孩子,队友们管他叫“娃娃”。他的真实姓名是乔治?海尔曼?鲁斯。作为波士顿红袜棒球队的左撇子投球手,他曾让敌队在美国棒球季度联赛中一分未得——这个纪录至今尚未被打破。使其名声达到巅峰的,还是后来当他加入纽约杨基队,并与另一位德裔棒球运动员卢?格里格联手,组成令敌队闻风丧胆的最佳击球手搭档之时。在一个季度的赛事过程的10次最高的安打率中,就有7次是鲁斯和格里格获得的。在一个季度的比赛过程中,一个棒球运动员取得10次跑垒总分最高值的,6次是这两个人拿下来的,而且是成绩最佳的6次。在一代人的时间里,这两个人击球得分与击球次数的比值,任何人都望尘莫及。他们是1920年代和1930年代杨基队处在鼎盛时期的核心队员。杨基队在他们二人加盟之前,从未赢过一面锦旗。
在其他美籍棒球明星中,最出名的是昂纳斯?瓦格纳。他一般被认为是棒球史上最佳游击手。1917年退休时,他一生当中在投球、跑垒和偷垒方面的成绩是当时任何人不能相比的。不过,就参赛运动员的人数来看,德裔却从未像爱尔兰裔在这个地区或黑人在另一个地区那样主宰着整个棒球运动。德裔擅长的是竞技运动项目,尤其是游泳。
具有德国血统的美国人士,不断地在政界跃居显赫的位置,但是人数不多,其身份也不是代表种族的。赫伯特?胡佛是第一位具有德国血统的总统,离我们时代最近的德怀特?艾森豪威尔则是第二位。出身德裔的参议员威廉?E?波拉因反对伍德罗?威尔逊总统在第一世界大战后推行的外交政策而闻名于世,参议员老罗勃特?F?瓦格纳则在1935年通过的基本劳工法案——瓦格纳法案——上留下了自己的大名。他的儿子小罗勃特?E?瓦格纳因为当上纽约市长而名噪一时。
随着希特勒和纳粹于1930年代在德国的崛起,德国掀起了向美国移居的新浪潮,其中包括某些世界上数一数二的学者、艺术家、科学家和文人。他们多是犹太人(最杰出的当推爱因斯坦),但是也有像托马斯?曼和保尔?梯里希这样一些卓越的德国人,他们并没有犹太血统。还有些人后来注定要在美国变为出类拔萃之辈,其中之一就是那位名叫亨利?基辛格的德国犹太难民。在人类历史上,知识天才从一个国家转移到另一个国家,这可能是规模最大的一次。爱因斯坦一个人的转移,就有重大历史意义,因为这使得美国成为世界上获得核能的第一个国家。
【 在 PzkpfwV (再重申一遍我不是重型坦克~) 的大作中提到: 】
: 18和19两个世纪的美籍德国人,还有一点是大家公认的,那就是他们能在边疆和靠近边疆的居住区内,和经常碰到的印第安人相处得不错。德国人在南部定居的很少,当上奴隶主的更少。在美国南部,凡有大批德国人和苏格兰—爱尔兰人落户的地方,显如皮德蒙特山区,黑
: 内战爆发后,南北双方都有德裔参战,这取决于他们家住在那里。不过,多数德国人是住在北方。然而,德裔对内战的支持,是不能仅以地域和征兵来衡量的。甚至在征兵开始之前,宾夕法尼亚州就有4,000德裔子弟自愿请缨,加入北军,纽约州亦有6,000德裔好男儿起而
: 内战时期名声最大的美籍德国人当数卡尔?舒尔茨。此人是所谓“48年逃亡分子”之一。这批人为数不多,但皆非等闲之辈。他们在那场想把德意志组成统一的共和国的1848年革命流产之后,沦为海外难民,观点开明,激进而民主。这批人及其民主观点在19世纪中叶的美国是有
: ...................
--
FROM 118.186.2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