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司马迁自己在《五帝本纪》中的说法,他写《五帝本纪》的主要根据是《五帝德》和《帝系姓》,这两篇东西汉代都收在《大戴礼记》里并流传至今。实际上,《五帝德》是战国后期的作品,而《帝系姓》一篇就是《世本》中的《帝系篇》,其制作时代,据唐代刘知几《史通·古今正史篇》所云,是楚、汉之际的“好事者”所作,因为它里面说到燕王喜和汉高祖。所以,《五帝德》和《帝系》并非是很古老的史传,只是因为它们托为孔子所传,被当作了儒家经典,所以才会被司马迁重视起来;两篇里面的黄帝等人的世系也不是很古老的世系,只是因为他们被司马迁采入了《史记》,影响才大了,正如顾颉刚所言:“司马迁是儒家的信徒,他作《史记》是想继承孔子的《六经》的,到后世,他的书也确实成了史学界的权威,所以黄帝们闯进了《史记》之后,他们在历史上的地位就巩固了,好像尧、舜们因《论语》等书的记录而占得巩固的历史地位一样。”[1]P.(91).
但是,我们如果仔细考察《五帝本纪》的五帝世系和《夏本纪》中关于禹的世系,就会发现许多问题。
首先,《五帝本纪》中所说的五帝是:黄帝、颛顼、帝喾、帝尧、帝舜,这五帝的班子本身就有很大问题。殷墟卜辞出土以后,研究者很多,王国维首先发现里面的那个“高祖夒”实际上就是《山海经》中的帝俊,也就是传世典籍中的帝喾[2]P.(411-413).,而郭沫若更进一步认为高祖夒、帝俊、帝喾、帝舜是一人之分化,他说:
“夒,音与喾音同部,故音变而为帝喾若帝俈。夒之古文与夋字相近,故形误而为夋若逡,更演化而为帝俊若帝舜。由此等文字上及传说上之演变,帝俊与帝喾固是一人,即帝舜与帝喾亦同是一人也。《鲁语》云‘禘舜’,《祭法》云‘禘喾’,正舜、喾为一之证。韦昭云字误者,非也。《楚辞·天问篇》叙舜、象事于夏后,于殷先公先王之前,亦表明帝舜之即帝喾。篇中舜、喾同出者,盖传闻异辞,不则后人所改易也。王云‘《大荒经》自有帝舜,不应前后互异’,实则《大荒经》中亦有帝喾,《大荒南经》云‘帝尧、帝喾、帝舜葬于岳山’,与帝俊亦正前后互异。盖《山海经》之辑录者本诸异辞之传闻,误以帝俊、帝喾、帝舜为三人也。”[3]P.(325-326).
【 在 PzkpfwV (再重申一遍我不是重型坦克~) 的大作中提到: 】
: 内容提要:《史记》中的《五帝本纪》和《夏本纪》中记载了五帝的世系和禹的世系,司马迁的主要根据就是《五帝德》和《帝系姓》,这两篇今都保存在《大戴礼记》中。但是这两篇中关于五帝和禹的世系问题很大,漏洞很多。其中黄帝、帝喾、帝舜实际上是一人的分化,其所记五
: 关键词:史记;五帝德;帝系;五帝;禹
: 《史记》中的《五帝本纪》和《夏本纪》记载了黄帝、颛顼、帝喾、帝尧、帝舜和鲧、禹的世系,因为《史记》被列为群史之首,所以它里面记载的世系,从汉代以来就被认为是正统,直到今天还有不少学者笃信它,在研究先秦典籍的时候,涉及到五帝和夏代历史的,常常拿《五
: ...................
--
FROM 118.195.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