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在《先秦天道观之进展》一文中又说:
“在我看来,帝俊、帝舜、帝喾、高祖夒,实是一人。《山海经》中帝俊传说与帝舜传说相似之处可无庸论,此外如《国语》和《礼记》便各有一条足以证明舜即是喾。‘商人禘舜而祖契’(《国语·鲁语》)‘殷人禘喾而郊冥,祖契而宗汤。’(《礼记·祭法》)舜与喾分明是一人。还有《楚辞》的《天问篇》也有一个绝好的证据。在那儿舜的传说是序在夏桀之后、殷的先公先王之前的。从前的人不明这个真相总以为是文字上的错误,或简编的错乱,其实断没有错得这样凑巧得。总之根据这些资料我们可以知道卜辞中的‘帝’便是‘高祖夒’,夒因音变而为喾为俈,又因形误而为夋为俊,夋俊又由音变而为舜,后世儒者根据古代传说伪造古史,遂误帝俊、帝舜、帝喾为三人,这是明白地可以断言的。”[4]P.(326-327).
根据王国维、郭沫若的说法,那么《五帝本纪》中的五帝班子中竟然有二人是同一个人的分化。但是事情还没完,根据笔者的考证,黄帝也分明也是帝喾(帝舜、帝俊),因为“黄帝”本是作“皇帝”的,也就是“皇皇上帝”、“皇皇后帝”或“皇天上帝”的简称,它只是个神的尊号,而“喾(俊、舜)”是他的名字[5],也就是说这个五帝班子中就有三人是同一人(神)的分化,这个班子也就塌台了,那么关于他们的世系也随之崩塌。但是我们看看战国以来的古史传说,黄帝、帝喾、帝俊、帝舜都有不同的传说,那是因为他们由一个人分化成几个人之后,人们又分别给他们编造了一些新的传说:黄帝先由三代共同尊崇的皇天上帝和高祖成为中央之帝,又逐渐蜕变成人王(他被推尊为华夏祖的祖先则是有根据的),不过还保留了半人半神的性质;帝喾就完全变成了人王;帝俊还留在《山海经》里继续当他的全神的上帝;帝舜不仅成了人王,后来还成了一位大孝子。正如顾颉刚所说:“战国、秦、汉四百余年中,为了世官的破坏,种族的混合,地域的扩张,大一统制度的规划,阴阳五行原理的信仰,以及对于这大时代的扰乱的厌倦,立了许多应时的学说,就生出了许多为证实这些学说而杜造的史事。”[6]p.(169).有了为他们杜造的史事还不行,又为他们各自杜造了不同的世系,而且这些世系都源于黄帝,帝喾、帝舜都是黄帝的子孙——自己成为自己的子孙,世间实在没有比这个更奇怪更可笑的事情了。
【 在 PzkpfwV (再重申一遍我不是重型坦克~) 的大作中提到: 】
: 根据司马迁自己在《五帝本纪》中的说法,他写《五帝本纪》的主要根据是《五帝德》和《帝系姓》,这两篇东西汉代都收在《大戴礼记》里并流传至今。实际上,《五帝德》是战国后期的作品,而《帝系姓》一篇就是《世本》中的《帝系篇》,其制作时代,据唐代刘知几《史通
: 但是,我们如果仔细考察《五帝本纪》的五帝世系和《夏本纪》中关于禹的世系,就会发现许多问题。
: 首先,《五帝本纪》中所说的五帝是:黄帝、颛顼、帝喾、帝尧、帝舜,这五帝的班子本身就有很大问题。殷墟卜辞出土以后,研究者很多,王国维首先发现里面的那个“高祖夒”实际上就是《山海经》中的帝俊,也就是传世典籍中的帝喾[2]P.(411-413).,而郭沫若更进一步认
: ...................
--
FROM 118.195.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