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载自blogchina风远轩
第二次东征日本——忻都抢功,破坏作战计划
“文永之役”后,日本镰仓幕府吸取了教训,懂得以往的计划并不符合实际情况,必
须从新整顿军备,巩固国防。北条时宗增强了本州岛西部的兵力,然后开始在博多湾沿岸
建造石坝垒座作为反抗元军入侵的防御工事。石坝西起今津,东至箱崎,坝高约五、六尺
,厚约一丈,沿自然地形长达二十余公里。这个工程由大宰少贰藤原经资负责建造,凡在
镇西领有土地的武士,按其领地面积多少,分担筑坝的任务。该工程费时五年,直到弘安
三年(公元1280年)方始完工。这个石坝在元军第二次入侵的防卫战中,起了很大的作用
。今天,在今津一带尚有抗元石垒的遗迹,这里早已成了福冈市的一个著名旅游景点,大
概很多中国人也去过吧,为发展日本的旅游事业作了不少贡献。
幕府在加强镇西防务力量的同时,在建治元年(公元1275年)十一月,下达“异国征
伐令”,准备入侵高丽。命大宰府少贰藤原经资准备船只和水手,并动员镇西和中国西部
的武士参加出征部队。原定于建治二年(公元1276年)三月准备齐妥,即刻出发,但届时
幕府并未下令出征,而是将动员起来的武士用于修筑石坝,以加快石坝的进度。不过,既
然幕府以出征高丽作为动员武士的借口,尽管部队没有出征,已有部分武士未经幕府批准
,即自行侵扰高丽南部沿海。为此高丽王呈请忽必烈迅速进攻日本,以解本国受日本扰边
之苦。
元世祖忽必烈第一次派遣元军入侵日本的目的,在于威吓日本,使其迅速通好,尚无
灭日的决心。忻都等元军统帅利用忽必烈的这种想法,巧妙地掩饰了遭风败退的事情,以
“入其国败之”的战绩,上报世祖。忽必烈信以为真,认为日军在元军的打击下,受到了
应有的惩罚,必将立刻与元通好。因此,大赏征日有功将士,同时决定派出礼部侍郎杜世
忠、兵部郎中何文著等,携带国书出使日本,以求通好。四月,元使杜世忠一行绕过大宰
府,直抵长门室津(今天日本本州西南沿海山口县),企图顺利地闯过关卡,到达京都或
镰仓。但长门守护却将元使杜世忠等人押送大宰府,然后上报幕府。北条时宗得到此消息
后,立命将元使送至镰仓。
九月七日,刚愎自用的北条时宗,既无接受国书,也不考虑其他后果,下令将元使杜
世忠一行三十余人斩首于镰仓龙口,只放逐了四名高丽船员。因此,元使被杀的消息并没
有立刻传入元都。
至元十六年(公元1279年),南宋灭亡,元统一中国。这是忽必烈注意到杜世忠等尚
无消息。南宋降将范文虎奏请以个人名义写信给日本政府,请求通好。范文虎的使者周福
,在同年六月入日,八月被杀于大宰府。忽必烈要求通好的努力毫无结果,迫使他下了征
服日本的决心。同年,忽必烈任命忻都和洪茶丘为第二次征日的元军统帅,同时命令高丽
王再次造舰九百艘。至元十七年(公元1280年),杜世忠被杀的消息传来,忽必烈征日决
心始定,遂着手建立海军。
忽必烈命范文虎去江南收集张世杰旧部及其他自愿从军者计十万人,战船三千五百艘
,组成江南军,由范文虎统帅,从庆元(今浙江宁波)起航,跨海东征日本。这一路军队
的派出,很大程度是由于南宋灭亡后处理投降兵卒的需要。另一方面,另命洪茶丘至东北
,招募沈阳、开原等地自愿从军者三千,归洪茶丘统领。忻都仍统领蒙族军。又任命高丽
将领金方庆为征东都元帅,统帅高丽军一万、水手一万五千,战船九百艘,军粮十万石。
三军合计近四万人,组成东路军,取道高丽东征日本。军事部署完成后,忽必烈于至元十
八年(公元1281年)正月,召集两路征东军统帅会议,并任命宿将阿刺罕为两路军总指挥
。会议确定,两路军各自择日出发,于六月十五日至壹岐岛会师。同时,忽必烈命令各船
携带农具,以备占领九州后做囤田之用。由此可知,忽必烈征服日本之心甚坚,并作了长
期征战的打算。
至元十八年(公元1281年)初,元世祖忽必烈征日军事部署已经基本完成,即将择日
下令出征。恰值此时,高丽王上书朝廷称日本武士犯边。于是,元世祖下令征日大军出发
。五月三日,元军东路征日军进攻对马岛的世界村(上岛佐贺浦)、大明浦,守岛日军奋
勇抵抗,但因重寡悬殊,全部战死。元军占领对马岛后,不顾忽必烈的指示,大肆杀掠。
五月二十六日,东路大军进入隐歧岛。元军占领隐歧岛后,理应按忽必烈在军议会上的指
示,在此等待江南军。但是,忻都自恃有上次战争的经验,且兵力多于上次,尤其是出于
对于南宋降将蔑视的心态,恐怕江南军抢占首功,因而在没有对日军的防御措施进行侦察
的情况下,贸然率军自隐歧岛出发,驶向博多湾。
这里有必要作出解释。在有些资料中,称江南军和东路军的会师地点是壹歧岛,而在
有的历史资料中,则说是隐歧岛;对于东路军先行攻占的岛屿,壹歧岛还是隐歧岛也争论
不清,更有人将二者混为一谈。实际上,这是两个完全不同的地点。壹歧岛属于今天的长
崎县,在九州的西南;而隐歧岛则属于本州中国地区的岛根县,在九州的北面。从第一次
东征的情况看,元军过对马海峡,占领壹歧岛,逼近肥前沿海,说明这个壹歧岛就是今天
长崎县的壹歧岛,而由于这里离陆地近,登陆比较容易,再加上第一次东征元军又占领过
,因此第二次东征很可能就把两军的会师地点放在这里;而忻都在第二次东征中先占领的
岛屿,很可能是隐歧岛,在骚扰了日本的长门(今山口县)和九州北部后,才南下赶往壹
歧岛与江南军会师,这也符合东路军的进军路线。当然,也可能忻都并未攻占隐歧岛,而
是直接进攻了壹歧岛,然后又由此北上进攻博多湾,这也比较符合常规上习惯。笔者很难
从这两种可能中作出取舍,但有一点是肯定的,那就是会师的地点应该是壹歧岛
六月六日,东路军舰队出现在博多湾附近海面。与此同时,忻都还派出一只小型舰队
,前往长门海域,以牵制长门的守军,使其不敢救援大宰府。元军进攻长门的消息,震惊
了镰仓幕府和京都。民心不稳,舆论惊慌,以致市中无米,民有饥色。谣言一个接着一个
地传来:元军占领九州、元军已从东海、北海入侵等等。朝廷的公卿大臣尤为恐慌,在朝
议中甚至有人主张迅速将朝廷迁往关东,招募武士浪人守卫京都等。后宇多天皇亲临神宫
祈祷七昼夜,龟山上皇在清水神社祈祷,又派人去伊势神宫祝词:愿以身代国难。各王公
大臣纷纷向寺、社献币、写经、诵经。
北九州镇西守护所得知元军入侵对马、隐歧后,在镇西奉行少贰藤原经资率领下的守
护部队立即进入沿海石坝阵地,严阵以待。总指挥仍为藤原经资,大友赖泰作副手,在他
们领导下,有藤原领导的“三前二岛”的御家人武士部队、大友的丰后武士部队、筑后守
护北条宗政、肥后守护安达成宗的、以及岛津久经所率领的萨摩、大隅、日向三地的守护
武士部队。参加第一线的战斗人员大约有四万余人,连藤原经资的父亲、八十四岁的入道
觉惠都积极地参战。此外,四国和中国地方部分御家人和武士,参加了九州的战争,宇都
宫贞纲率领约六万中国地方的武士部队,作为增援军在必要时将前往筑前。
元军舰队驶进博多湾才发觉,沿海滩头筑有石坝,登陆战的实施困难很大。忻都派出
小股部队,侦察终日,始知志贺岛和能古岛防御薄弱,未筑石坝,遂命令舰队靠近志贺岛
下锚。元军第一次侵入博多湾,是以突然袭击而得手的,第二次侵入侦察终日未能登陆,
为日军防御赢得了整整一天时间,已不再是突袭而是强攻了。
六月六日夜幕降临时,熟习近海作战的松浦党御家人草野次郎经永,率少数部下分乘
两小舟偷袭元军,是、纵火焚船,乘元军慌乱之际斩首二十一级。这一果敢行动引诱其他
武士效法,偷袭元军彻夜不断。元军为预防偷袭,将大船调于外围,日本船小难以正面冲
击。偷袭者至,元军以石、矢投射,日本武士的小船非碎即穿,损失逐渐增加。日军统帅
藤原经资下令,若无命令不准进行偷袭。
七日晨,由洪茶丘所率元军登陆占领志贺岛,与元海军形成犄角之势,扩大了占领区
。在博多湾的南侧,有一条狭长的半岛,在半岛的西北角,隔着一泓碧水,竦峙着一座小
山那便是志贺岛。八日和九日,元日两军的陆战,就集中于这个狭长的岛屿之上。志贺岛
在海潮退时,露出海滩直通陆地,元军试图从海滩突破,进攻博多守军后路。因此杀争夺
战相当激烈。据《张成墓碑铭》记载:
八日贼遵路复来。君率缠弓弩,先登岸迎敌,夺占其要,贼弗能前。日贼军复集,又
返败之。明日倭大会兵来战,君统所部,入阵奋战,贼不能支,杀伤过众,贼败之。
战斗越来越激烈,高丽军也投入了这场争夺战。日军副指挥大友赖泰之子大友贞亲亲
率日军突入,击退元军和高丽军,恰遇洪茶丘。幸亏王姓万户长率军抢救,战退日军,洪
茶丘方免于难。九日,日军又发起进攻。在这狭长的滩头阵地,元军不能发挥其所长,恰
好适应了日本武士一人一骑的战斗方式,因而元军伤亡很大。据日本史书记载,元军被杀
千余人。战斗进行到六月十三日,元军未能前进一步。这时正值六月(公历七月)盛夏,
长期船上生活和战斗,蔬菜、饮水供应困难,疫病不断发生,病死者已达三千余人。元军
处境不妙,抢占博多湾的计划已难以实现。因此,忻都等决定,于六月十五日率军撤离了
志贺岛,驶向壹歧岛,与江南军会师。
血战之后的志贺岛,却并未平静;相隔503年后,也就是清乾隆四十九年(公元1784
年),志贺岛的一位名叫甚兵卫的普通农民在不经意中,却发现了一枚价值连城的国宝--
中国汉光武帝赐给日本当时倭国国王的“汉委奴国王”金印!不知道这是否又是个巧合呢
?金印现存大濠公园内的福冈市美术馆。印形四方,宽2.3公分,厚0.8公分,上部把手是
近乎蛇形的雕刻,全部重量为108克。印面文字系阴文篆书体“汉委奴国王”五个字,分
成三行:第一行为“汉”字,第二行为“委奴”,第三行为“国王”。字体刚健朴厚,颇
有汉代刀法遗风。现在的志贺岛与半岛筑堤相连,也因那里的“金印公园”而名闻遐迩了
第二次东征日本——又遇神风
江南军亦未按时到达指定会师地点。
五月,征日行省侦知,靠近大宰府的平户岛守军皆调至大宰府,应以该岛作为两路军
的会师地点。忽必烈将此情报通知两路军统帅阿刺罕,由他做出决定。阿刺罕作出两路军
会师平户岛的决定后,在六月初病死。忽必烈任命阿塔海代替阿刺罕职,由于人事更动,
致使范文虎江南军未能按期出发。范文虎于六月初已派出先遣舰队去壹歧与东路军联系,
不幸这只舰队误至对马,然后始至壹歧。九州日本守军知道江南军(尚不知是先遣军)至
壹歧岛,总指挥藤原经资率一部分军队进攻壹歧。六月二十九日和七月二日,激战二日日
军不敌,退走。
范文虎因先遣舰队已经出发不宜久等,遂在阿塔海未到任的情况下,命江南军于六月
十八日分批开航。阿塔海于六月二十六日到庆元,这时江南军已全部离港,所以阿塔海未
能参与江南军的指挥工作。此时军中无主,身为江南军指挥的范文虎便借机暗中操纵手下
亲信,使他们推举他为两军主帅。
范文虎青玉押,方形,虎钮,高2.7厘米,边长3.5厘米,虎作卧状,俯首盘尾,两目
平视,作捕食姿势,形象逼真,1956年安徽安庆棋盘山范文虎墓出土,现藏安徽省博物馆
。
范文虎其人,是个志大才疏的庸碌之辈。他原为南宋将领,是当时南宋权臣贾似道的
女婿,当蒙宋襄阳攻坚战打的最激烈的时候,曾先后两次率领南宋军援襄,但均遭惨败;
咸淳八年(1272年)春,范文虎为保存实力,坐视南宋京湖制置大使李庭芝部下总管张顺
、路分钤辖张贵陷入苦战而不救,致使“二张”所部全军覆灭。范文虎投降蒙古后,对自
己原来的同胞又变得异常凶残,在元将伯颜攻占南宋国都临安(今浙江杭州)之战时,担
任东路水军先锋,率先攻占盐官县(今浙江海宁市),切断临安宋军的逃跑之路,为元朝
立下大功。
据说当元人进入南宋都城杭州后,南宋朝廷宗庙被洗劫一空。当时有个姓金的,世代
为伶官,流离失所,无家可归。一天,金某在路上遇见左丞范文虎。范文虎在宋朝为殿帅
时,就与金某熟识。他见了金某说:“过几天朝廷举行宴会,你来献技,不愁没有吃穿。
”后来金某如期前往,在宴会上表演优戏,插科打诨说:“某寺里有座大钟,但一连几天
,寺奴都不敢敲这口钟。主僧询问原因,寺奴说:‘近来钟楼上有位巨神,样子很怪,我
不敢上楼。’主僧连忙去看。那巨神见了主僧,立刻倒身下拜。主僧问:‘你是何神?’
巨神答道:‘钟神。’主僧反问道:‘你既是钟神(忠臣),为何还下拜?’”以此来讽
刺范文虎。
江南军在七月底全军进入指定阵地,范文虎与东路军会师之前,所属各部尚未与日本
作战。会师后,除部分军队驻守平户岛外,其余全部元军于七月二十七日开往屯鹰岛。元
军先头部队遭到日军舰队的截击,战斗进行了一天一夜,直到天明,日军才撤退。范文虎
与忻都等相议,“欲先攻大宰府,迟疑不发”。两路大军会师后,军势大振,本应立即进
攻大宰府,之所以迟疑不决,其一是因为各路指挥官内部矛盾重重,洪茶丘与高丽军统帅
金方庆仇怨甚深,范文虎又被诸将所轻视,结果意见分歧,指挥难以协调;其二大概是看
到了台风到来的前兆,《元史》中记载当时“见山影浮波,疑暗礁在海口,会青髯见于水
上,海水作硫磺气”,元军两路统帅均无航海常识,见台风前兆不知躲避,如果当时退到
平户、壹歧、对马或高丽,尚可保全。由于在海上迟疑了一天,遂导致全军覆没。
八月一日,台风袭来,元军船毁人溺。《元史通俗演义中》记载:
“俄觉天昏地黑,四面阴霾,那车轮般的旋风,从海面腾起,顿时白浪翻腾,啸声大
作。各舟荡摇无主,一班舵工水手,齐声呼噪,舟内的将士,东倒西歪,有眩晕的,有呕
吐的,就是轻举妄动的范文虎,也觉支持不定。当下各舟乱驶,随风飘漾,万户厉德彪,
招讨王国佐,水手总管陆文政等,统是逃命要紧,不管甚么军令,竟带着兵船数十艘,乘
风自去。”
元军师丧大半,江南军张僖所部和也速都儿所部,因见天气恶劣,夜里停泊时,命将
战舰各去五十步下锚,因而避免了台风袭击时各舰船互相碰撞,所以损失极小。台风过后
,张僖和也速都儿即乘船各处搭救元军将士。江南军总指挥范文虎旗舰破碎沉没,抱船板
漂流海上,被张僖所救。张僖立即向范文虎建议,江南士卒未溺死者尚有半数,且皆为青
壮战士,可以重整旗鼓进行战斗,利用船坏后将士没有退路义无反顾的心理,强行登陆,
因粮于敌,扩大战果。从当时形势来看,这个建议是可行的,但是,刚刚脱险的范文虎已
经被台风夺去了斗志,坚持要立刻回师。他对张僖说:“还师之罪,我辈当之,公不与也
。”(张僖只得分船于范文虎,收集残卒共同班师。这时平户岛尚有被救起的四千军卒无
船可乘,范文虎竟然命令弃之不顾。张僖不忍,将船上战马弃于岛上,载四千军卒回国。
范文虎回国后,被遗留在日本海岛上的元军士卒,大部分被日军杀害。据至元十九年
(公元1282年),从日本逃回的士卒反映,被遗留在各岛的元军士卒约三万人。因将领皆
走,众人推举张姓百户长为帅,组织伐木为舟,伺机回国。八月七日,日军乘船逐岛搜捕
,约三万元军除一部分被俘外,其余战死。九日,日军将被俘元军带至八角岛,从中选出
新归附的南宋人和工匠、农民留作奴隶,其余尽杀之。被幕府留做奴隶的人中,有部分人
如莫青、吴万五以及江南把总沈聪等得以逃回。
第二次东征日本的战争和第一次一样,最终也因遭遇台风而失败。蔡东藩所著《元史
演义》中记载,江南军十万之众,“有二、三万人丧身刃下,有二、三万人溺毙海中,还
有二、三万人,作日本俘囚。日本问是蒙古兵、高丽兵,尽行杀死。惟赦南人万余名,令
作奴隶,后来逃还中国,只有三人。”。这条记载明显失实。据现有史料可知,元军两路
大军的损失轻重不一。东路大军中高丽士卒和水手共二万七千余人,台风后归国者约一万
九千余人,损失约七千余人,不到总数的三分之一。如果减去战死和死于疫病者,则溺于
台风的人数还要减少。由高丽水手驾船的蒙、汉军队的损失亦可按此类推。所以,年过五
十六岁的百户长张成,能够在元日战争中得以生还,并留下一块记述元日战争的墓碑铭,
就不足为奇了。相反,江南军的损失比较惨重,只有张僖和也速都儿部得以全军返还,其
余各部均损失惨重。据张僖的估计,台风过后尚有半数军兵尚在,即五万人左右,回师时
范文虎抛弃了一些,因而“士卒十丧六、七”的估计是可信的。元世祖忽必烈准备数年的
侵日战争,因用人不当,以致江南大军十万之众,三千五百艘战舰,不见一阵,丧师而还
。
后来忽必烈决心再度东征日本,开始建造大船、训练海军和培训水手。从至元二十年
(公元1283年)、二十三年(公元1284年)、二十五年(公元1286年)、二十六年(公元
1287年)、二十七年(公元1288年),忽必烈一再下令征日,但都因大臣劝阻或人民起义
,使征日之举未能实现。至元三十一年(公元1294年)正月,元世祖忽必烈死去,征日计
划也就束之高阁了。
--
FROM 166.111.1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