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魏、北周的民族政策简介
一、历史背景
汉晋末年,因为匈奴大帝国的瓦解以及草原气候的变化,出现民族大迁移,大批游牧民族进入中原,中国历史上称之为五胡。其实远不止五个民族,比较有名的就有匈奴、契胡(羯族)、鲜卑、羌、高车(敕勒)、乌桓、山胡、卢水胡、铁弗、屠各(休屠)等,加上原来就散居在四川、陕西、湖北、湖南等地山区的氐、巴、蛮等少数民族,民族问题非常突出。这些民族一般都以部落为组织形式,且骁勇善战,在受到压迫、生产资料不足面临生存危机或政局不稳定之时,往往以武力起兵,形成连绵不绝的变乱。
西晋末年,上层因争夺皇位造成八王之乱,对立两派都引入胡人作为自己的雇佣兵,结果胡人反而借机灭亡西晋,完全占据北方,汉人政权只能退居南方,形成南北朝对峙。
统治北方的胡人政权(包括匈奴人建立的汉、前赵、羯人建立的后赵、鲜卑慕容部建立的前燕、后燕、氐人建立的前秦等),因无法较好的解决民族融合问题,又被别的胡族推翻,北方大地走马灯式的换王朝。
北魏是由鲜卑族拓跋部创立的政权,在以武力征服基本统一北方后,面临的是和前朝胡族政权一样的问题,不仅大环境上胡汉对立、胡族内部种族众多,就是鲜卑族内部,也有拓跋部、宇文部、贺兰部、独孤部、段部、慕容部等小部落,如果不能妥善解决好民族问题,北魏政权估计也持续不了多久。
二、北魏的民族政策
北魏的民族融合政策大致可分为两个阶段:
1、离散部落,促进胡族之间的融合,主要政策包括:
(1)离散鲜卑族各部落、离散被征服其他胡族部落,将其拆成小股团体。
(2)将这些小团体从原聚集地迁出,打混组合,统一迁往各边境地区,组建军镇,并杂之以一些远戍边疆的囚徒,形成北魏镇守边疆的军事集团(其职能大致类似于建国初期的建设兵团)。
(3)各小团体之间广泛通婚,消除民族差异。
(4)保证被离散部落上层的政治地位,其子弟作为边防军人享有很高的荣誉,进入中央政权的仕途也是畅通的。
经过几代的努力,北魏各民族之间的差异减少了,以部落形势存在的民族团体也大大减少了,各部落经过打散、混编,形成了一个新的阶层——镇民,即负责防卫边疆、耕战结合的军人。
2、全面汉化,推动胡汉融合,主要政策包括:
(1)要求北魏的胡族全面改汉姓、用汉语、穿汉服、学习汉族的文化、风俗习惯,北魏皇帝带头将姓从“拓跋”改为“元”。
(2)北魏胡族贵族与汉人大族广泛通婚。
(3)把首都从平城(大同)迁到洛阳,更接近汉族的文化中心。
(4)政治体制、人才选拔上也向汉族的制度靠拢。
北魏的这次汉化,使得北魏上层和城市居民与汉族基本完全融合,但没有考虑驻守边疆的“镇民”的利益。改革使这批防守边疆的职业军人的地位大为下降,政治上几乎难以再进入中央,文化上受到汉化贵族的歧视,经济上又必须承担沉重的军役和劳役,激起了军人的强烈不满,终于爆发了军人的大起义(“六镇起义”),北魏政权垮台。
三、北周的民族政策
北魏的灭亡,本质上是因为阶级矛盾而非民族矛盾,地位下降的军人因不满待遇发动起义,最终颠覆了北魏政权。但因为矛盾产生的根源是北魏中期推动的全面汉化,因此,作为起义最终胜利者的北魏军人集团,不可避免的产生尊胡排汉、反汉化的潮流。
北魏灭亡后,北方分裂为互相对立的北齐和北周两个政权。由胡化汉人高欢建立的北齐政权,基本上完全否定了北魏的汉化政策,又走回了胡汉分治的老路。汉人负责生产劳作,胡人负责军事作战;朝廷大权主要由胡人军事贵族掌握,汉人知识分子主要负责文字工作,民族矛盾非常尖锐。
另一个政权北周,建立初期相比北齐远为弱小,地盘只有陕西、甘肃一带,面临北齐的巨大压力。北周的创立者鲜卑人宇文泰绞尽脑汁,整天想着如何促进内部胡汉的团结,有效的利用为数不多的资源与北齐对抗。
北周民族政策的核心是降低民族差异,强调地域共同点,主要包括:
(1)要求汉人高级军官全部改胡姓,军队里的汉人士兵也要改成和长官一样的胡姓,如隋朝创立者杨坚的父亲杨忠就被赐姓“普六茹”,唐朝创立者李渊的爷爷李虎则被赐姓“大野”(全称大野虎……)。当然这主要是称呼形式上的,并未强制要求汉人改变生活习惯。
(2)既然都是胡姓,胡汉之间广泛通婚也就不是问题了。(后来隋朝取代北周后,又把胡姓全部改为汉姓,因为当时陕西的胡族、汉族已完全融合,具体用胡姓还是汉姓大家已不太关心了。)
(3)北周政权的官员均在陕甘拥有封地,与土地绑定,其部下也是如此;弱化民族差异,突出同乡概念。
(4)大力提倡儒学教育、汉学教育,宇文皇族带头鼓励皇族子弟、贵族子弟学习汉语、汉文化,兴建了很多学校;这使得胡族贵族的第二代、第三代在文化取向上已基本与汉族趋同。
北周民族政策的推行,使居住在陕甘地区的胡族与汉族之间的民族差异逐渐消弭,形成了一个以地域为联系纽带的新集团,史称“关陇集团”。这个集团在北周、隋两朝以及唐的前期具有巨大的政治影响力。
同时,为了缓和北魏末年军人与中央文人之间的矛盾,北周又提出了“文武并进、唯才是举”的人才选拔原则,文武不分途,提倡人才文武双全,外能担任军区司令、内能为宰相,即所谓“出将入相”。
凭借制度上的革新,北周最终打败了北齐,统一北方。北周的继承者隋朝在完成民族融合的大背景下,顺利打败了南朝,实现了全国统一。
北魏、北周的民族融合思想在隋唐两朝也得到了继承和推行,唐更进一步提出了建立世界帝国的宏伟设想(“天可汗”),因此吸引了大量外族人士在朝廷中服务,这在中国历史上是比较少见的。
--
修改:forgauss FROM 221.219.95.*
FROM 221.219.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