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军去哪了——从历史记载看秦末秦军的军事部署及覆灭
秦王嬴政二十六年,秦国扫平六国,一统天下。十一年后,嬴政病死,同一年,陈胜、吴广起兵反秦,三年后秦亡。秦国纵横天下、引以为傲的“虎狼之师”灰飞烟灭。短短十几年内,秦军从全面胜利者变成了彻底失败者,令人费解,纪录片《复活的军团》甚至据此提出了五十万秦军退守南越的奇异说法,本文试图从历史记载中分析秦军的军事部署及其最终失败的过程。
首先分地区看一下各地民众起事情况、义军遭到抵抗情况以及秦军地方部队反击情况,以此分析秦朝在各地的影响力及军事部署:
1、关中、汉中地区
(1)民众起事情况
未见到有关中民众起事的记录。
(2)义军遭到抵抗情况
由于关中为秦的首都地区,义军遭到了极为坚强的抵抗。先有周文在咸阳附近被章邯临时集结的部队击败,之后刘邦入关,在武关、蓝田等地区也与秦军多次大战。
2、南阳郡
(1)民众起事情况
南阳地区有王陵、戚鰓等人率领的义军,陈胜部将宋留也曾在南阳驻扎。
(2)义军遭到抵抗情况
南阳郡有一定的地方军,但似乎军力并不很强。先是宋留进入南阳就未遭到强烈抵抗;之后刘邦西进,取道南阳,击败秦南阳太守齮后,太守齮就只能固守宛城,无力反击了。
3、三川郡,东郡、砀郡的中西部
(1)民众起事情况
有彭越、郦商、魏将皇欣、魏申徒武蒲等游军,但未见到这些游军攻占大城的记录。
(2)义军遭到抵抗情况
属于秦军重点防御地区,义军遭到了很强烈的抵抗。第一次是吴广被李由挡在了荥阳;第二次项羽、刘邦在城阳、濮阳均遭到抵抗,攻外黄、陈留不克;第三次刘邦西进,先是在城阳、成武等地与秦王离军、东郡尉军激战,之后又在开封、荥阳附近与秦将赵贲、杨熊作战,虽野战获胜,但未能拿下昌邑、开封、荥阳、睢阳等重镇,不得已绕道南阳。
4、薛郡
(1)民众起事情况
未见到民众起事的情况
(2)义军遭到抵抗情况
反秦初期,薛郡是秦嘉、刘邦、项梁等楚军与秦军交战的重要战场,刘邦起事初期,攻打胡陵、方与、薛等地均遭到抵抗,并与秦泗水守、监大战,说明当地的地方驻军有一定实力。
5、颍川郡
(1)民众起事情况
颍川郡是韩国故地,也是陈胜的故乡。陈胜部将邓说、伍徐曾在颍川郡驻扎,后被章邯军击败。之后在张良拥立韩王成之后,韩地纷纷投诚。
(2)义军遭到抵抗情况
在张良等韩国势力未投入楚军前,楚军在韩地似乎并没有得到支持,如项羽、刘邦攻襄城、刘邦攻颍阳均遭到了抵抗,此二城城破后也均被屠城。
6、楚地:陈郡,泗水郡,东海郡,砀郡东部,会稽郡,九江郡,南郡,衡山郡
(1)民众起事情况
作为反秦的大本营,楚地几乎是呈现出一呼百应的状态,而且秦军的抵抗也比较微弱。
陈胜、吴广在泗水郡蕲县起事,之后连下泗水郡、陈郡、砀郡的蕲、铚、酂、苦、柘、谯等诸县,仅在攻打陈郡郡治陈县时遇到了一定的抵抗。之后秦军两次攻占陈县,又两次被楚军夺回。
泗水郡沛县县令欲响应陈胜,后又反悔,被父老杀死,以沛县迎刘邦,刘邦趁势占领丰县。
泗水郡人秦嘉、朱鸡石等人响应陈胜,围攻东海郡太守庆于郡治郯县,后又攻取泗水郡的留县。
东海郡东阳县少年杀其县令,以令史陈婴为首,后投项梁。
会稽郡假守殷通欲响应陈胜,被项梁叔侄借机杀死,项梁很快控制整个会稽郡。
陈胜别将葛婴攻下九江郡的东城县,九江郡附近鄱阳番君吴芮、盗匪英布响应陈胜,引军至陈助楚。之后楚将共敖又攻下南郡。
(2)义军遭到抵抗情况
义军未遭到激烈抵抗,除了前面说到的陈县、郯县,仅有陈胜部将召平曾攻广陵县不克。
7、齐地:东郡东部、济北郡、临淄郡、胶东郡、琅玡郡
(1)民众起事情况
豪族田儋杀狄县县令,自立为齐王,很快平定齐地。齐王建孙田安,也攻取济北郡数城。
陈胜部将周市北攻至齐地附近,也在临济建立了魏国政权。
(2)义军遭到抵抗情况
未见到遭遇抵抗,倒是齐人内部分为两派,豪强田儋兄弟一派,齐国王族田假、田安等人一派,互相争斗。
8、燕赵地:邯郸郡,巨鹿郡,河内郡,恒山郡,广阳郡,代郡,上谷郡,渔阳郡
(1)民众起事情况
陈胜部将武臣在名士张耳、陈余的辅佐下,渡河后依靠张耳、陈余在赵地的影响力以及策士蒯彻的三寸不烂之舌 ,说降了范阳县令、秦将李良等实力人物,很快夺取了大部燕赵之地。之后武臣与其部将李良、韩广之间虽有内斗,但已属内部斗争。
(2)义军遭到抵抗情况
赵将李良在攻击山西之地时,秦兵塞井陉,未能进,由此可见,太原、上党等郡应该未被攻陷。
9、其他
秦南海尉赵佗叛变,诛杀秦官员,绝道聚兵自守,后又攻取桂林、象郡,自立为王。
从上述的记载可以看出,虽然秦统一已有十余年,但在秦始皇死时,秦朝在各地的影响力,基本是以关中为圆心向外辐射:关中、汉中地区,作为秦的大本营,统治基础最好;南阳、韩魏之地,作为保护关中的门户,也是重点设防地区,控制力也不错;至于边远的楚、齐、燕赵之地,控制力就比较差了,陈胜起义后,这些地方响应最快,甚至很多秦朝任命的地方官也主动加入了叛乱之列。
秦的主力部队分布与其王朝影响力基本匹配,大致也可分为三大部分:一是驻守关中之军;二是驻守三川郡、砀郡等关中门户之军;三就是北御匈奴的蒙恬之军,号称有三十万之众。剩下的就是各地方郡守之军,从史书记载来看,南阳、东郡、泗水等郡的地方部队尚具有一定的野战实力。
陈胜在大泽乡起事后,派部下四处攻城掠地,此时秦朝廷因为秦二世根本听不进任何造反的信息(反而将使者处死或下狱),完全陷入了瘫痪之中,这才使周文能够越过函谷关一直打到咸阳城下。等秦二世着急了,秦朝才开始真正的军事部署,所幸秦军主力并未受到太大损失,一旦战争机器开动起来,聚集关中秦军,很快就击败了周文军,并解三川郡之围,杀入张楚政权的腹地,陈胜败亡。
此时秦的军事策略是:以一部分关中部队组成野战兵团,交由章邯指挥,力图收复丢失的楚、赵、齐等地;将防御匈奴的王离军调回,支援章邯;剩下关中部队主守关中,河南部队主守三川郡和砀郡中西部,一方面确保秦野战军的补给交通线,另一方面也保秦之根本,万不得已时也可退入秦故地坚守。
秦的战略,应该说没有大的问题,但倒霉就倒霉在,他们遇到了项羽和刘邦这两个怪物,秦的主力部队,基本都覆灭在这两个人的手上了。此二人初次联手,就挫败了章邯军,并杀死三川郡太守李由,消灭了秦河南军的一部分。之后,项羽北进,在巨鹿之战中全歼了王离军,逼降章邯军;刘邦西进,在河南转战多次后,绕道南阳从武关攻入关中,消灭了秦的关中守备军。
论灭秦功劳,除了首义的陈胜,就要推项梁、项羽叔侄和刘邦,至于齐、赵、魏等军,虽然嚷嚷的很大,也占了不少地盘,但面对秦的主力部队,往往是一败涂地。这也难怪在灭秦之后,项羽和刘邦成为最受世人重视的两大势力。
项羽和刘邦在对抗秦军的战斗中,也表现出以后楚汉相争中各自的军事特点:项羽是战术天才,喜欢以尖矛对利刃,硬碰硬,巨鹿、棘原两战,将秦的精锐野战部队消灭干净;刘邦则是战略大师,善于迂回包抄、攻其不备、招降纳叛、不战而屈人之兵,他辗转于三川郡、东郡、砀郡、泗水郡、颍川郡、南阳郡等多地,迂回前进,兵却越打越多,人才越聚越多,最后反而比项羽先攻下咸阳。
值得注意的是,秦的河南之军,虽然屡经打击,但因为有坚城做依托,并没有完全被消灭,秦军在河南防守之坚强,迫使刘邦也不得不绕道南阳。这部分秦军,应该后来被光杆司令章邯收编,那个曾经被刘邦在河南打败的秦将赵贲,几年后刘邦从汉中反攻关中的时候,又出现在雍王章邯的军中。
总结秦末军事溃败的原因:一是政治混乱,天下大乱,秦军四面树敌,疲于奔命;二是楚军中有项羽、刘邦这样的不世出的人才,秦军主将章邯、王离、李由、杨熊等难以匹敌;三是文武不合,赵高和章邯互相猜忌,章邯裹挟二十万秦军投降了项羽,使得秦军固守关中故地以保根本的保命招落空。
--
FROM 61.48.2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