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作为19世纪末20世纪初成长起来的后发工业国家,也是整个亚洲第一个完成系统工业化建设的国家,也因为这一荣耀,日本在近现代亚洲的历史舞台上留下了沉重的一笔。而作为中国的邻居,中日打交道可谓由来已久,从最早的倭奴国王卑弥呼遣使觐见曹操,曹操赐印为赠后,中日之间的联系就从来不间断,无论中原王朝几多变幻,中日之间的商贸与交流就从来没有停止过,当然,除了文化的传播之外,中日之间还进行过为数不多但相当激烈的战争,从唐朝时期的白村江海战,明朝万历年间的抗倭援朝,再到近代的甲午战争,抗日战争,直到现在,中日之间因为政局的变换和利益的争夺,依旧保持着一种微妙的斗争关系。
谈论起日本的工业化发展,我们就必须要从一个事件讲起,那就是在后来被称为黑船事件的佩里来航,1853年(嘉永六年)七月,美国东印度舰队司令马修·培里(Matthew· Calbraith· Perry,1794~1858)将军,率领四艘军舰开到江户湾口,以武力威胁幕府开国。舰队中的黑色近代铁甲军舰,为日本人生平第一次见到。培里赠给幕府显示工业文明的火车机车模型和电报机,而幕府却只能用力士搬运回赠的大米来展示实力。培里来航令日本人震惊,深切感受到日本与外国的巨大差距。日本人称这次事件为“黑船来航”,时至今日,在当地仍有节日来纪念这一“让日本走向文明的事件”。由于这四艘军舰合共有六十三门大炮,而当时日本在江户湾的海防炮射程及火力可与这四艘军舰相比的大约只有二十门,在不开国就开火的威吓下,幕府不敢拒绝开国的要求,但又恐怕接受培里带来的国书后,会受到全国的抨击,于是当时幕府的首席老中阿部正弘藉口要得到天皇的批准方可接受条约,并约定培里下一年春天给予答复,这在记录中被称作第一次黑船来航事件。
但是美国人却在过了7个月之后便去而复返,这次一共有七艘军舰,而且舰队一直深入江户湾内,到达横滨附近才停船,面对培里的强硬姿势,幕府只好接受开国的要求了。于是双方在横滨签定了《日美亲善条约》,也是日本与西方列强的第一个不平等条约。其他西方列强跟随著美国,纷纷向日本提出通商的要求,于是英国、俄国、荷兰等西方列强都与日本签定了亲善条约。日本被迫结束锁国。而这一次则称作第二次黑船来航事件。
黑船来航,使得日本上下颇为震动,日本被迫开神奈川(后改为横滨)、长崎、岳库、新泻、函馆五港通商,承认了领事裁判权,降低了关税,规定出口税抽5%,美货入口除酒类抽35%外,其余绝大多数只抽5%。7月至9月,俄、荷、英、法等国先后又与日本缔结基本上与日美条约内容相同的条约。而已经开始走下坡路的德川幕府,也因为在这一巨大冲击面前表现出的手足无措而威严扫地,这时,原本就对德川统治耿耿于怀的各路诸侯们,也就趁机的开始了倒幕运动。
那么日本当时是个什么情况呢?这还要从日本的社会系统说起,就拿赢得了关原之战之后家天下的德川幕府举例,日本最高统治者是幕府将军,幕府是国家的中央政权机关。幕府为了统辖其领地和直属城市,建立了一整套由中央到地方的政权机构,日本天皇只是名义上的最高统治者,实际上毫无政治权力,并受到幕府的监控。幕府之下是“藩”,藩主亦称“大名”,全国共有藩国200多个,职位世袭。大名必须效忠幕府将军,执行将军命令。战时向将军提供一定数量的军队。藩主在藩内掌握行政、军事、司法、税收方面大权。根据与幕府关系的亲疏,大名又分为亲藩大名、谱代大名、外样大名。亲藩大名是德川将军的同族;谱代大名是在1600年关原之战之前臣服德川家的大名或旧臣;外样大名是关原之战后臣服的大名,往往被置于边陲之地。亲藩大名在将军无嗣情况下可以入继。谱代大名享有参与幕政权利,大名则不得过问幕政。
为了控制大名,幕府实行“交替参觐制”,把大名分为两部分,要求他们轮流到江户朝见将军,大名的妻子则长年留住江户作为人质,使之不能起反叛之心。在军事上幕府握有直属常备军,其兵力大约在10万人左右。以此保证幕府对各藩的控制。
将军、大名门下拥有大批的武士。他们是世袭的职业军人。在德川时代,全国共有武士40万,高级门第出身的武士可以参加幕政和藩政,武士拥有冠姓和佩刀特权,杀死百姓可不受惩罚。高级武士拥有领地,下级武士从其主人处领取俸禄。这样就形成了以武士为基础、以将军为最高首领的幕藩领主的统治体制。
为了加强对人民的统治,幕府制定了严格的等级制度,将全国居民分为士、农、工、商四个等级。士,就是武士阶层,属于统治阶级。农、工、商属于被统治阶级,占全国人口的90%,他们在政治上没有任何权利,担负着沉重的赋税。在等级制度下,人们从事的职业是固定的,世代相袭。在四个等级之外,还有“秽多”(从事制革、屠宰等职业)、“非人”(艺人、乞丐),他们被视为“贱民”,是社会的最低层,受到种种歧视和迫害。
幕藩体制是以封建领主土地所有制为基础的。土地全部属于封建领主所有。幕府领地约占全国的1/4,其余的分给各大名。幕府和大名对直属领地实行再分配,幕府将部分领地分给直属将军的“旗本”,大名也将部分领地分给自己的“陪臣”,“旗本”和“陪臣”则必须向将军和大名效忠。这种等级土地所有制保证了幕藩在政治上实行的等级统治。农民拥有世袭耕作权。取得领地的大名、旗本、陪臣有权收取封建地租年贡。地租以实物为主,部分缴纳现金。农民除了缴纳地租外,还为领主负担各种劳役,为了保证地税收缴和对农民的统治,各藩实行“五家连坐”制,每五户编为一组,如有一户滞缴租税或犯罪,其余四家负连带责任。在封建领主统治下,农民没有任何人身自由,终生被束缚在土地上。为了巩固封建经济,政府还多次下令,禁止自由种植,以防止由于经济作物的栽培导致米产量下降,影响领主的年贡收入。但要注意的是,日本德川幕府其实并不如同人们所想象那样的封闭,历次的锁国令也都是为了防止基督教在日本的传播而进行,其本身的贸易这一重要支柱并未被废止,而且作为日本财阀前身的大商人,大高利贷者也凭借自身的财富获得较高的社会地位,而且由于长期有荷兰等外国商人在日经商,带来了不少西方有关于自然科学,医学,数学,兵学等方面的书籍,因此而形成的兰学这一介绍西方文明的学科在日本并不受到排斥也有很大的受众群体。这可能与日本商业贸易发达,注重对外沟通交流有关。由于大量的没有取得官职的武士以及较穷的僧人等开办诸如寺子屋这类的教育机构遍地开花,1850年日本的入学率在7成上下,因此识字率等指标更是远远强于当时的中国。而这也是维新思想为何迅速传播的一个原因。
幕府权威经由黑船来航而败落,而原因就是黑船开国之后所带来的日本经济的崩溃,第一步就是纷至沓来的各国的通商要求和西方对于权益的需索。其实在佩里的黑船来航之前,日本就曾经经历过这样的事情,比如在日本北部的北海道以及在择捉岛和库页岛的殖民区就在1806年和07年遭到俄国人的炮击,1808年的时候,英国马车号战舰以英国遭受拿破仑的封锁为由突入长崎港,意图攻击港内的荷兰人。1818年英国船开进了蒲贺湾,要求通商,但遭到拒绝,1825年,幕府发布了《异国船打拂令》,规定凡进入日本水域的外国船一律武力驱逐,但到了1842年,该令得以放宽,但当第一次黑船来航之后,日本幕府上下恐慌不止,为了向美国让步以避免战争,幕府下令各藩可上书提出对付美国人的办法,而这被视为幕府统治松动的前奏。而第二次黑船来航后,随着神奈川条约的签订,美国在日本伊豆半岛南端的下田设立领事馆,而1856年到任的美国大使哈利斯则恐吓日本幕府说如果日本幕府不与美国签订通商条约,一旦英国人到来,会提出更为苛刻的条件,如果与美国签订,后续其他列强不会提出比这个更苛刻的条款,相比来说有利于日本,在1858年2月,《日美友好通商条约》签订,日本开放8个港口城市,日本放弃关税自主,还硬性规定了各港口的通关税率,日本政府无权更改,而在日外国国民如果触犯法律,则在领事馆审判,审判法官为外国人,法律也为外国法律,无论是从条款还是从结果上看,非常典型的治外法权。
这个条约签订使得日本在事实上成为了半殖民地状态,而外国人一系列在日犯罪却不受惩罚的消息频繁的在日本流传,使得日本上下感到气愤,而就在这期间内,在日本的武士和官僚阶层,民族主义的思潮正在逐步成型和酝酿,而德川幕府一贯标榜的日本守护神的形象,则在这期间内开始受到质疑。
在经济层面上,日本受到的冲击可谓是伤筋动骨。因为当时的日本出产黄金,价格仅为国际市场的3分之1,大量的外国商人来到日本套购黄金,然后运送到中国出售谋取暴利。幕府为了防止黄金外流,不得不采取了减低成色的办法,但却引起了通货膨胀的恶果,而外国大批的棉布制品也已低价进入日本市场,而这就直接打击了日本的商户,造成日本商户大批破产。民众对幕府的不满,也逐步在开始酝酿中。
为了挽救幕府,调整幕府与朝廷以及诸位大名之间的关系,德川幕府内部也有了改变现有政策的声音,比如日后成为日本明治维新标杆思想的水户学派,就是在亲藩大名德川齐昭的领地水户藩开始积聚形成,水户学派提出了尊王攘夷理论,主张尊崇天皇,抵抗外敌,这一主张立刻被不少日本的武士中下层武士们许以赞同并付诸行动,以暗杀政敌和外国人作为对外国入侵的报复。但后来的一件事却让朝廷和幕府的关系开始恶化,那就是作为幕府首席家老的井伊直弼不顾京都朝廷的反对,在 1858年与美国签订了日美通商条约,并在同年7月兴起了安政大狱,以吉田松阴为代表的69人被杀或被下狱监禁,德川齐昭被软禁,许多的改革派大名被迫退出幕府,从后来的结果来看这么做无异于将自己的友军送给了敌人。而井伊直弼也在1860年被水户志士刺杀在江户城樱田门外。
井伊直弼的死导致了幕府原有政治格局的打破,从行为上看,他的做法很不地道,但却是以维护德川幕府为出发点的,与外国的交涉,也是一直在他手中打理,他的死,直接导致了幕府权威的跌落,中国历史上郑国大将射落周天子使之威信扫地,井伊直弼的死也差不多达到了这一效果,而这导致的直接后果,就是陷入继承危机的德川幕府大权旁落,京都的朝廷实力开始从德川的压制下抬头,从来对德川幕府怀恨在心的长州毛利和萨摩岛津为代表的外样大名强藩开始染指中央事务。而开国等具体外交事务也因为他的死,而不得不延迟了下来。
井伊直弼的后继者则为了缓解幕府与朝廷的矛盾,在一些关键问题上作出了让步,比如说继续推进幕府在京都朝廷的名义下进行攘夷行动,继续推进开国等,而京都朝廷则借着公武合体及和宫下嫁等一系列事件削弱德川幕府的政治地位,德川幕府,从原本的家天下的日本拥有者-将军,逐渐变为天皇家的首席大名,1862年,作为幕府统治标志制度的交替参觐制被废止,幕府允许以前被严格监管的诸大名们用节省下的余款发展军备,增加海陆军,这直接助长了各藩,尤其是外样大名们对抗幕府的实力。
而这个时候各个藩属包括幕府在内的有识之士,都开始寻求改变的道路,由于篇幅有限,这里我只提及这3个人物,幕府的胜海舟,萨摩的西乡隆盛,以及长州的高杉晋作。
先说说幕府的胜海舟,这个人可谓是幕府中开明派的代表,父亲是个下级武士,终生没有什么大的作为,16岁开始学习剑道,19岁的时候看到幕府的西洋火炮专家高岛秋帆在武州德丸原进行火炮和新式军阵的操演,认识到武士刀已经不能适应未来,23岁的时候拜日本兰学大师永井清崖为师,开始学习兰学,并从事枪炮和炮台的设计建造等技术实践工作,可以说是个技术人员,1846年结婚之后定居在江户(今东京)的赤坂,在这里他开始设立私塾,专门讲授西方学说,并且开办了一个造枪作坊,根据西方的技术材料设计制造步枪,而且得到了不少的订货。
1855年的时候,在幕府负责海防事务的大久保中宽的提议之下,胜海舟向幕府提出了《海防意见书》,里面详尽的规划了诸如如何防守江户湾,并提出了建设海军是日本当务之急的策略,这让幕府高层的阿部正弘对此非常欣赏,因此非常罕见的破除门第之见破格录用,先做了下田取缔手付,专门翻译西方书籍,后来又被任命为长崎海军传习,正式的进入了幕府的体系,时年33岁。
在长崎的时候,他在荷兰军官的指导下开始学习炮术,航海术和造船学,成为了日本最早一批的海军专家,而在这其间他逐渐的形成了现代的日本国家观,在长崎供职的时候作为教官的一名荷兰专家曾经对他说:他问过一名长崎商人,如果长崎遭到进攻,他会怎么做,商人回答道:“我不知道,这事归幕府管”,因此这名军官断定如果荷兰发动进攻,他只需要带领45名陆战队士兵就抢占长崎的各个要点就可以夺占这个城市。而且萨摩等强藩与幕府尖锐对立,更是可乘之机。这番话对胜海舟的触动可谓巨大,一个军阶不高的军官尚且能如此分析,那西洋各国的高层会怎么想就更毋庸多言了,因此他认为幕府应当考虑日本国整体的利益,在适当的时期进行大政奉还,建立真正统一的国家,避免沦为半殖民的命运,才是拯救日本的唯一途径。在长崎期间,他认识了萨摩藩主岛津齐彬并颇受其赏识,也因此认识了西乡隆盛等一批萨摩的青年才俊。
1860年,经过部分一桥派幕臣的活动,胜海舟作为幕府的使臣出访美国,在航行期间,那些幕府高层武士出身的军官闹出了很多的笑话,美国军官甚至嘲笑说日本军官毫无海军知识,应该重新学起,胜海舟对此愤慨不已,抵达美国后,胜海舟在旧金山亲身观察接触了美国社会,对他触动很大,他也因此认为必须不计出身家门招收和培训现代化人才,打破封建藩篱的束缚,让有才能的人有发挥作用的机会,才能建设海军。
1862年,胜海舟晋升为军舰奉行并(貌似是海军副司令),成为幕府高官,次年,经德川家庆的批准建立了神户海军操练所,教授各个藩选派来的学员,萨摩,长洲,会津,被认为是日本海军近代化建设的起点。他的学生也非常有名,有坂本龙马,伊东祐亨,陆奥宗光等一大批后来在日本历史上赫赫有名的人。
回过头来说说的京都,各路攘夷志士们纷纷来到京都实现梦想,日本自称武士之国,一言不合就动起手来的事情屡见不鲜,认为幕府无能的攘夷志士们便纷纷对外国人和他们认为的日奸采取天诛手段,进而导致了各种暗杀刺杀事件层出不穷,上到公家高管,下到普通黎民,被天诛的时间屡见不鲜,幕府为了防止京都治安恶化组建了新撰组来维持秩序并与意图控制京都的长洲萨摩的藩士展开斗争,,虽然新撰组最后消失在历史的河流中,但这类刺杀事件却为日后的日本政治开了一个极为恶劣的先例,先暂时按下不表。
这时萨摩长州开始作为能影响京都的强藩开始登场,可能有人会问,为何这两个藩对幕府如此的痛恨呢?但如果玩过太阁立志传或者熟悉日本战国历史的肯定会知道萨摩和长州是作为西军与德川家对抗,后来败战之后被作为外样大名对待,历史上萨摩岛津家以勇武善战著称,曾经在丰臣秀吉在世的时候随军远征朝鲜,关原之战岛津在家康面前杀的几进几出,血战而退,勇猛过人,而且萨摩当地也以出产武士而闻名;而长州藩可就有点名门望族的意思了,长州藩的统治家族就是曾经是建立过镰仓幕府的毛利家,即便后来不再执掌中央政权回归地方大名的身份,其实力也相当雄厚,历史上织田信长天下布武,很多大规模的战争就是与毛利家族展开,后来毛利家在关原之战后遭受了严重的处罚,从120万石直接减封为36.9万石,因此毛利家就对德川幕府怀恨在心,后来不少长州出身的武士在相互碰面的时候都会问:“今日可想出什么打倒幕府的良策?”由此可见一斑。
先说说萨摩这头,萨摩这边的代表人物首推作为维新前三杰之一的西乡隆盛,同样也是出身于低级武士家庭,小时候却因为受伤而不能拼命习武,反倒有了时间博览群书,青年时期与好友大久保利通一起投身在萨摩藩主岛津齐彬手下,岛津齐彬锐意进取,对萨摩各方面建设都采用了近代化手段,诸如兴办纺织业,建设钢铁厂等,而且广募人才,西乡以他对时局的认识打动了岛津齐彬,于是借着参拜将军的时机带他去江户结识大臣,取得政治经验,而西乡在岛津这里也了解到了许多日本内部和国外的情况,后来更是为其公武合体的主张四处积极奔走;但就在这时岛津齐彬急病去世,同时幕府大老井伊直弼发动了安政大狱,其好友僧人月照也被牵连,在他朋友死后,他也遭到流放处分。
后来在好友大久保利通的活动下,西乡得以在1862年返回萨摩,而这时的西乡思想上从公武合体转变成为尊王攘夷,却也因此遭受处分,再遭流放。直到1863年再度回到萨摩。开始了锐意改革,购买军舰大炮,用新的方法训练军队,兴办工厂等政策,使得萨摩的实力开始急剧增加。
在说说长州这头的高杉晋作,他出身于中级武士家庭,后来他拜松下村塾的吉田松阴为师,开始学习尊王攘夷论以及兵法,在吉田松阴因安政大狱被杀之后,他对幕府的痛恨开始与日俱增,顺带一提,在跟他一起在吉田松阴那里学习的,还有山县有朋,伊藤博文,井上馨,前原一诚等一批同乡,而这些同乡日后在日本历史上鼎鼎有名。
在松下村塾学习期间,富国强兵的思想在他的脑中慢慢的成型,在写给别人的信中他明确的写到:“富国之本在于节俭”,“富国之末在于国产”,“强兵之本在于统一人心”,“强兵之末在于使两州(周防和长门)之人学习洋术”。这个思想让作为老师的吉田松阴非常赞赏,后来,他又进入海军教习所学习航海技术。在之后四处游历的时候,他又结识了佐久间象山并对其批判幕府、倡导开国的主张十分赞赏,并吸收了横井小楠鼓吹开国,富国强兵的思想。他开始批判旧学(儒学与国学),提倡实学,热情地学习和传播洋学。
1861年的时候,高杉晋作受命来到上海,在观察了太平天国起义和西方在上海活动的情况之后,有了浓重的危机感:“此决非隔岸之火……孰能保证我国不遭此事态?险矣哉!“,他认为,清政府的衰败在于乃在于其不识防御外夷于外海之道。即不造能闯过万里波涛之军舰,也不造能防御敌人于数十里之外的大炮,并使彼国志士所译之《海国图志》绝版。因循苟且,空渡岁月,徒然提倡固陋之说。
或是处于浓重的危机感,他刚回到长崎,就自作主张的与荷兰谈判意图购买军舰,在遭到藩里的反对后还被嘲笑,不久之后,他参与了席卷全国的攘夷运动,策划暗杀外国人,还亲手放火烧了建设中的英国公使馆,随后将老师吉田松阴的遗骨迁葬,之后开始隐居了一段时间。而后开始在藩内招募非武士阶层的农民等组建奇兵队加强长州藩的力量
时间来到了1863年,这一年可以说是让攘夷派全面改变的一年,因为在这一年,萨摩和长州两藩都遵循着尊王攘夷的口号跟西方发生了冲突,分别是萨英战争和下关战争。
先说说萨英战争,1862年,4名英国人因为想去观看萨摩藩主的仪仗而跟卫队发生冲突,1人遭到斩杀2人负伤,史称生麦事件,英国在收取了幕府赔偿的10万英镑之后,在1863年7月出动舰队抵达鹿儿岛,要求赔偿2.5万英镑,并交出凶手,几经交涉后谈判破裂,萨摩随即宣布进入战争状态,双方开始了炮战,具体的细节这里就不详述了,最后英方3艘军舰不同程度毁损,11人阵亡52人受伤,而日方除了5人阵亡3艘船沉没之外,被英军舰炮炮击毁损了350余间房屋,包括其一手经营的工厂在内,损失不可谓不惨重。
这场冲突的结果非常的有意思,萨摩在这场战争中认识到自己与西方强国之间的差距,从一味的攘夷转变成向西方学习,而英国经历这一战斗后,虽然以小比分胜出,但也认识到了萨摩的实力,于是双方在互相承认实力的基础上开始了贸易军备等方面的合作,值得一提的是,在这场战斗中炮击英军舰艇的炮手里,有日后日本元帅大山岩,未来海军元帅伊东祐亨和东乡平八郎等等一批日本海军的高级将校军官。不过颇为狗屁倒灶的一点是,英国人提出的2.5万英镑的赔偿金,萨摩藩以损失颇大为由,向幕府拆借,等于是幕府出了这笔钱,到最后直到倒幕战争结束,这笔钱也一直没还(这赖账本性还真是。。。。。。。。。)。
而长洲这边就没那么顺利了,5月份,长州藩强硬派久扳玄瑞等人以攘夷为名炮击了美国商船,并用炮台封锁了下关海峡,美国和法国的舰队对此作出了反应,6月,法国东洋舰队以陆战队进攻炮台,长州藩兵不敌,炮台被攻陷,法军开始纵火烧毁民居并破坏炮台,法军炮舰转而以炮击阻止长州陆上援军靠近,在破坏炮台后,法国陆战队撤退,法军舰队返回横滨港。经此一次,长州人终于认识到自身的军备建设非常之落后,别说攘夷了,恐怕到时能否自保都尚在两可之间。
但这还仅仅是开始,随后发生的818事变让长州陷入了围攻,借着攘夷名分意图对京都政治进行干涉的长州藩势力意图驱除幕府方面的京都守护松平容保,但被得到会津藩和萨摩藩支持的幕府势力击败,长州藩主和养子被驱逐,激进的对外攘夷路线被否定,但朝廷和幕府定下了横滨港封锁的政策,但最后由于幕府内部分歧没有施行,这让日本各地的攘夷派(其实应该说是倒幕派)对常州重返京都的呼声越来越高。
长州内部对是否进军京都也有着激烈讨论,高杉晋作和久扳玄瑞就认为凭借长州现在的实力就想进军京都实在是不太可能,但到次年的6月,新撰组捕杀了不少长州出身的攘夷派人士,这下子激起了长州的怒火,高杉晋作等人苦苦相劝意图平息,但最后还是失败,长州的激进派以向天皇申诉主公所受的冤屈为名向京都进兵,结果遭到以萨摩和会津两藩的强力打击,最后退出京都,自此长州对萨摩的怨恨种子就此种下。
在这之后,当时的孝明天皇下诏令幕府征讨长州,于是幕府以德川庆胜为总督,西乡隆盛为参谋,组织了15万大军讨伐长州,而英法美荷联合出动17艘船组成了庞大的舰队从海上进攻,后来成为日本陆军之父的山县有朋就率领由高杉晋作组建的奇兵队在坛之浦炮台与外国陆战队交战,但力战不敌之后投降,在如此庞大的力量面前,长州的失败是注定的,长州的保守派最终同意了西乡隆盛提出的条件,处死责任人(3家老切腹),拆毁山口城,其他家老转到别的封地等,至今法国荣军院还保留着从长州炮台上拆下来的火炮。
但这时的西乡隆盛却放过了诸如高杉晋作,久坂玄瑞,伊藤博文等攘夷志士,长州的攘夷派骨干力量并未遭受严重的打击,在幕府退兵之后,高杉晋作凭借他训练的奇兵队等采用西洋军制训练的武装打败了长州的保守派势力,一举赢得了长州的控制权,而后与英国亲近并展开贸易,破除门阀等级制度征募人才,开展港口贸易,开始为武装倒幕积蓄力量,而长州作为倒幕基地开始日益的巩固和发展。
就在这期间,经由坂本龙马的居中运作,原本是仇敌萨摩长州两藩就推翻幕府达成了一致并结成联盟,史称萨长同盟,萨摩藩暗中通过坂本龙马的开办的空壳商社向长州输送武器弹药,增强长州的实力。
等到第二次长州征讨的时候,萨摩藩借故拒绝出兵,于是由幕府军及其他大名组成的征讨军开始进攻长州军,高杉晋作身为长州军事最高主官兼任海军总督,指挥舰队击败了幕府海军以及大岛和小仓反击战,经过一系列的战斗之后,幕府军却一败再败,甚至作为白银来源的石见银山也被长州军攻占,此刻的幕府,已经可以算得上是日暮西山了。
之后,随着大政奉还以及随后的戊辰战争,经过西方化训练和装备体系的萨摩与长州军成为了倒幕的主力,经历了将近1年半的战争后,幕府势力被完全清除,日本从幕府统治正式转变成天皇亲政,完成了日本的真正统一,历经了200余年统治历史的德川家,自此从日本历史的舞台上走下。
回头说一下这3个人结果,作为幕府海军奉行的胜海舟,一直在为幕府服务,最后他作为幕府陆军总裁与西乡隆盛谈判,以德川庆喜的身家性命和德川家家名保全为条件达成了著名的江户无血开城,明治维新后被授予伯爵衔,历任外交大臣,兵部大臣,海军大臣等职务,后来辞职隐居,以书画自娱,77岁时因脑溢血去世,可谓是一生官运亨通。西乡隆盛则在明治维新后在政府出任陆军元帅等职位,但因政见问题与老友大久保利通发生冲突愤而辞职,后来为维护失去地位的大批下级武士的利益,继而发动西南战争与明治政府对抗,后兵败自杀。而高杉晋作则在倒幕战争胜利前夕因肺结核不治身亡,没有看到明治维新胜利到来的那一天。
从这段历史中,我认为真正日本维新的初始,严格意义上来说并不是各个强藩大名,而是幕府;京都的朝廷和各个藩一开始为了打倒德川幕府的统治而提出了攘夷的理念,但在下关战争和萨英战争中认识到了西方工业化国家的实力,转而开始与西方合作,进而增强自身实力,最终打倒了幕府,开启了日本新的历史进程。
那么回头看看,倒幕战争为日本明治维新究竟准备了什么呢?
第一,这场战争彻底推翻了旧有的封建制度和封建人身依附体系,结束了日本的封建时代。
第二,依照各藩接受近代化军事理念建设所得出的成果,日本在军事上逐渐走上了近代西方化的道路,其战斗力得到了提高,以平民而非武士为征募对象的新军成为了日后日本军队的基础。
第三,由于倒幕战争,日本在近代摆脱了成为西方殖民地的命运,为其发展创造了最为良好的条件。
第四,在这一过程中,日本真正意义上的民族主义思潮开始逐渐汇聚成型,进而成为日本的主流思想
第五,从西方引进的先进武器使得日本迅速的跟上了西方的发展潮流,也让日本的统治阶层下定决心发展经济和围绕军事为主干进行工业化建设
那么坏处呢?有,而且很多,首先,日本这场近代革命的发起者并不是纯粹意义上的资产阶级,而是由各品级的武士等在原封建体系中的中坚力量为主体所发起的;实际上,幕府方面也制定了较为详细具体的开国和学习西方的政策,并创立了长崎钢铁制造所和长崎海军学校,从这一点上看,倒幕战争的性质不是资产阶级推翻封建阶级,而是幕府跟京都朝廷和外样强藩大名们争夺这一进程的主导权的战争,由于这个原因,在新政府掌握政权之后,萨摩和长州两大藩开始迅速的争权夺利,巩固权力范围,也因此造成了日本门阀政治的开端;同样,日本这场近代革命在一开始仍保留了天皇制,半封建地主制等许多的封建残余,日本后来的国族宗族家族的三族一体体系也以此为萌芽开始发展,而在此之后,财阀这一集团,便堂而皇之的从幕后走出,登上了日本历史的舞台。而日本近现代流血最多的时刻之一,便是由此开始。
【 在 figochen (凹酱么么哒) 的大作中提到: 】
: 网络不好,先占个坑
--
修改:figochen FROM 211.99.222.*
FROM 211.99.2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