并不平静的开始
随着幕府军最后的提督榎本武扬在虾夷投降,代表着德川幕府的势力终于在日本这片土地上消亡,日本也随之开始了全面西方化的维新改革运动,但就如同其他国家类似政治行动一样,这个动摇了日本旧有封建体制的明治维新,也并未如一些人所想的那样在一片樱花清茶的氛围中完成,日本的明治维新才刚刚起步,就遇到了许许多多的麻烦。而这些麻烦,就来源于日本自身。
一般来说,一个后发的新兴工业体系最需要的就是非常强力的统合,从财政,土地,人员等基本的资源配置,到上层建筑等具体行政方面都需要做到最大的集中化,但那时的日本内部,因黑船开国外资大举入侵而导致的日本经济所遭受的重创并未因幕府的倒台而有所缓和,再加上明治维新作为日本近现代历史革命的不彻底性,导致许多的封建残余并未被彻底的被消灭,以长洲萨摩为代表的倒幕强藩从原本的盟友迅速的转变为全方位竞争的对手,而刚刚上台看似手握大权的明治天皇,其实权利基础并不牢固,许多国家事务的处理必须要倚靠萨摩和长州两大藩的支持,而且在诸如具体的开国,兴办建设工业企业以及其他社会运转体系方面又不得不倚仗原来从幕府留用的官僚所提供的经验,这些势力之间的矛盾可想而知。
而外部环境也不怎么特别理想,虽然当时的西方列强将掠夺的目标和经历都放在中国身上,但对日本的监控也一直没有放松,而美国这个敲开日本国门并在后来跟日本有着诸多恩怨纠葛的国家在当时也没有放弃日美通商条约,国外的低价商品依旧充斥着整个日本市场。英法美等西方国家的舰队仍然在日本海域游弋。西方由于日本自身的原因并没有对日本加以掠夺,但此时西方的威胁犹如达摩克利斯之剑一般仍旧悬挂在日本人的头上。
为了平衡因版籍奉还所带来的日本政局动荡,经过重臣大隈重信的活动,以岩仓具视为首的日本使节团开始周游欧美诸国,这个使节团的任务是递交国书,改变欧美诸国对日本的印象,通过谈判取回日本的海关征税权来充实财政。
这次出访给日后的日本带来来了巨大的变化,虽然没有达到与美国等西方列强改变不平等条约的目的,但使节团在这其间遍访欧美各国,在访问的过程中经历了西方工业化国家的光与影,认真的考察了外国的工业体系,比如在当时的欧洲的比利时,为了赎回主权,全国上下一心生产蕾丝制品和玻璃制品,以此来积攒赎回主权的资金,这让岩仓具视发出了此为和平时期之战争的慨叹,也因此认识到了小国在大国间生存的秘诀就是独立自主的精神。在德国,岩仓具视拜访了引导德国统一的标志性人物俾斯麦,俾斯麦告诉岩仓具视:大国只在有利可图的情况下遵守国际法,一旦发现自己的利益受损,就会立即付诸军事行动。在这样的国际社会中,小国要维护主权,也必须要依靠军事力量,因为只有各国力量对等,才能不被侵略,维护主权,才能形成公平公正的国际社会”,如何力量对等,只有发展武备这一条路,那发展近现代武备要倚靠的是什么?只有2个字,工业。认识到这点的岩仓具视更加坚定了日本未来行进道路的决心,于是在岩仓具视的规划中,日本在经济上开始学习英国,殖产兴业,下大力气哪怕是赔钱也要发展自身的工业,抵制外资的进入;学习德国的军事制度,发展近代军备工业,巩固国防能力,为日后的扩张积攒资本。而日本也从此开始对西方工业体系下的社会开始了全方位的学习与引进。
刮骨熬油的税收和西南战争
而日本在这一情况下,确定了以发展军备为牵引的工业化体系建设方向,不断的从外国花费巨资聘请相关行业方面的专家来日本讲学授课,而作为这一体系最为基本的需求,钢铁工业成为了优先发展的目标,造步枪要铁,造大炮要铁,造战列舰更要好的钢铁,但问题来了,钢铁工业是一个吞金巨兽,从设备,技术,原材料,人员培训,相关体系配套等方面,前期所投入的资金用天文数字来形容都属于绝对保守,那么这笔钱从哪来呢?
第一个手段,就是传统的农业税,从征税的比例上来看,日本的税收比例之高,与德川幕府在位时候相比简直是攀登新的高峰,以农业税为例,根据统计,当时的佃农需要向地主交纳土地产出6成的地租,自己所得为3成,其中也包括了种子肥料等约占1成5,净收入仅占土地产出的不到2成。地主所收地租的一半即34%的土地产出缴纳赋税,所得也为土地产出的34%。自耕农所得为66%,去除15%的生产成本,净收入约占土地产出的41%
即便是后来税收比例有所降低,土地税与附加税占地价的3%计算,则每反地需要交税1.224元,占土地产出的25.5%,其中向中央政府缴纳的土地税为1.02元,占土地产出的21.25%,土地所有者负担下降之后,这样,佃农的所得不变,而地主的净收入增长至土地的42.5%。自耕农所得也增长至74.5%,净收入约为59.5%。从土地税所占农业税的比重可知,在甲午战争之前,日本的土地税达到了25.25%,远远超过同期清朝治下的中国6倍以上,晚清时代的中国农业人口每人负担0.1795两白银,而日本则高达1.67两,相差近10倍,而这笔款项更是占到了明治政府收入的8成以上。
第二个手段,就是节流,而节流的刀子,就砍到了被划分为士族的旧武士阶层上,当时的日本政府地租收入为6000万,而发放给武士的俸禄却占到了3成左右,这使得政府内部对此意见很大,外加上随着征兵谕令等一系列关于军备的政策发表,原本作为职业军人的武士阶层在新的军备制度下被从平民征召的士兵所取代,后来,日本政府为了压缩财政,将这些士族以债券形式发放一笔遣散费后全部遣散,而这些武士们又将债券进行投资,但大多数都血本无归。沦为了在劳动力市场上待价而沽的劳动力。
但沦为待价而沽的可不仅仅是那些失去了特权地位的旧武士们,还有就是日本贫农家的女儿们,上年纪的人可能都记得望乡这部电影,这部曾在80年代的中国上映并引起轰动的电影后来因为一些拍摄镜头上的原因被禁,但这让人们认识到了南洋姐这样一个名词(可能在中国人心里更加熟悉的应该是阿崎婆),电影中的女主角阿琦为了让哥哥结婚成家,自己被卖到了南洋做妓女赚钱,饱尝了世间冷暖,人世辛酸,从被卖到南洋开始接客,经历过几段爱情都无果而终,不听姐妹的劝阻回到日本之后被哥嫂嫌弃,后又来到作为东北开拓团的一员来到东北与人结婚生子,在丈夫亡故后历经磨难回到日本,但儿子连看她一眼都不愿意,一生几经颠沛流离,最后被抛弃孤独终老,而这种情景,并不单单发生在阿崎婆一人身上,从俄罗斯的西伯利亚,中国大陆本土,到南亚各国,甚至印度,非洲,都留下过这些女子美丽却悲哀凄凉的身影,除了受到摧残折磨,妓院的经营者还与商人合作,强迫卖给她们如和服,高档化妆品等她们并不特别需要的东西,从她们身上不断的盘剥。日本头号人贩子村冈伊平治在自传里写道:她们每月写信并送钱回家,父母放心,邻居有好评。村长听说,来要所得税。国家不知是为谁的国家。不仅夫家,娘家也富裕起来。不仅这样,在南洋的土地田舍,凡是建起女郎屋的,必随之建起杂货店。从日本叫来店员,店员独立开业,成立公司的驻外办事机构。女郎屋的丈夫不愿被叫做姘夫而经营商店,一年左右土地开发者就迅速增多。随之,日本的船只到来,那块地方繁荣起来了。”以此为基础也导致了日本娼妓业那极端到不正常的发达,人江寅次在《海外邦人发展史》中这样写道:明治33年在西伯利亚一带的海外邦人往日本送金约百万元,其中63万为海外妓女的送金。《福冈日日新闻》登出探访记事《女人国》,曰:“从岛原的小滨署管内四个村子渡航的女性,去年向家乡的父兄送金达1万2千多元。全岛原的30个村子,合计则突破30万元”。在“硬通货”奇缺的明治、大正期,这批妓女带血的“卖身钱”,对富国强兵政策起到了非常大的刺激推动作用。要知道在当时,只要拥有一万多的日元就可以在东京盖别墅的,而日本的这个“创收产业”甚至一直做到二战结束,伴随着日本政府对此的默许甚至纵容,日本的色情业极端的发达,也难怪在快播被禁止的时候网上调侃说中日已经没有了最后一丝友好的可能,但这背后的斑斑血泪,缕缕苦涩,可真是不足为外人道。也难怪余秋雨先生在他的作品里写到:“也许是不敢,也许是不愿,她们(的墓碑)狠狠心拧过头去,朝着另一方向躺下了,不再牵肠挂肚,不再幽恨绵绵,连眼角也不扫一扫那曾经天天思念的地方”。
可以说,在发展军备,巩固国防这一前提下,日本可谓是刮骨熬油,极端的时候甚至出现过财政岁入360万日元,支出却高达3000万日元的情景,如此疯狂的聚敛投入并非没有收益,明治政府在接管的幕府和各藩实业的基础上,进行改造、充实和扩大 。1868年4月,将关口制造所改为东京炮兵工厂 。19世纪70年代初,从英国、法国、比利时引进机器和技术进行充实,增加板桥火药制造所作为其附属工厂 。西南战争期间,又增设机械制造部门,后来又增加火炮修理业务 。1868年,将横须贺制铁改为横须贺 海军工厂 。到1871年,该厂发展起炼钢、炼铁、蒸汽缸、铸造、船台、船渠等分厂,拥有机器116种,各种熔炉、铸炉50座,工人近1千人 。1880年该厂造出了完全由日本人自己设计的第一艘军舰“磐城” 。1870年,将长崎制铁所迁往大阪,改为大阪炮兵工厂 。到1879年,该厂发展为拥有炮身、炮弹、炮车、火药和步枪修理五个车间 。随后又引进欧洲近代技术,生产钢铜炮 。1871 年,将从水户藩接管的“石川岛造船所”发展为 海军兵工厂,生产和修理军舰及武器 。1878年,又将萨摩藩的“鹿儿岛造船所”合并过去,并引进新式炼钢技术 。在整合、发展军工的同时,明治政府还以这些军工厂为基础,大力拓展民用工业 。1869年,横须贺 海军工厂为生野矿山研制出几十种采矿机和800多种生产工具,1880年又为爱知纱厂等纺织企业研制了水车动力涡轮机 。大阪炮兵工厂为1883年创建的大阪纱厂生产了大量机床、齿轮和其他工具 。明治政府利用当地的军工基础,成立了长崎和兵库两个造船局,用以修造船舶和各种机器 。当局还以接管的佐贺藩机器为基础,组建了一个专门制造机器的赤羽工作分局 。该局拥有各种机器设备139种 。
但必须指出的是,即便日本建立了如此系统化的工业体系,其前期的资本积累还是要靠以农业税收和纺织,蚕丝等产品为主的轻工业收入,而通过这一系列的建设,日本的本土产品正在以此为起点逐步的夺回国内的市场。
在这其间,日本民间祸事连连,从神风连之乱,奇兵队之乱,岛原之乱等一系列由失去特权与俸禄的中下层武士和平民发动的暴乱和起义多达上百起,而这最大也是最后的,就是由原陆军元帅西乡隆盛所领导的西南战争了。
这场西南战争可谓是整个倒幕运动的终结之战,记述这场战争的作品材料很多,我在此就不列举了,这场旧日本武士的谢幕战共持续了7个月,政府方面调动兵力30余万,伤亡1.6万人,战争费用达到4000万左右,最终,以绝对兵力占优势的明治政府军取得了胜利,西乡隆盛这位带领萨摩兴旺发达的英雄选择了切腹自尽,在这场战争中,日本工业化建设的成果得到了初步的体现,统一的武器配备,充足弹药,近现代化的后勤体系,先进的通信系统,使得旧日本的武士阶层彻底退出了历史舞台。在政治方面,山县有朋凭借这一功勋将日本原有的海主陆从变成了陆主海从,将陆军省升格为以陆军为主体管理全日本武装力量的参谋本部,而日本的国策也从争取国家主权独立逐渐转变为对外掠夺和扩张,但山县的这一系列做法也直接惹恼了以萨摩藩出身人士为主要骨干的海军,日本著名的陆海不和正式走上台前。而日本民间也通过这场战争认识到了日本政府的决心之坚定,手段之果决,“撼山易,撼政府决定难。”认识到这点之后,日本民间也逐渐兴起了对外拓张的思潮。
随着明治政府大力推行重工业的政策,农业人口因大量的土地兼并而逐渐走进城镇或流向海外务工,成为日本的第一代工人阶级,但正如当时所有工业国家的前期积累一样,日本工人的工作环境堪比当初英国工业革命时期,拿纺织业来说,从明治维新开始再到甲午战争之前,日本的纺织业是第一个发展起来的产业,也是第一个夺回了国内市场的产业,纺织业属于劳动密集型的产业,而由于工作条件和环境的原因使得女工成为纺织工业的主流,但她们的工作时间长达12到14小时,薪酬才是同工作量男工的3分之2,还要同时承受恶劣的工作环境,残酷的工作条令和工厂管理人员对她们的骚扰和侵害,使得这种环境下她们极易生病,最后就被工厂管理者扫地出门遣送回乡,然后病死在家中,当时一首女工们编出的歌谣里唱到:“女诗人如紫花,事务员如杨柳,女教师如兰花,女工却如路边草。“由于生产技术和设备的不断更新,日本纺织女工的工资也不断的压低,受不了的女工们往往会转到另外一家公司或者干脆投入风俗行业,这一时间内,工人的流动性非常的大,而工厂的管理者也埋怨工人们“不务正业,好吃懒做”,对于经营者来说,工人的成本是越低越好,但越低的工资就导致了工人购买力的下降,购买力的下降则导致消费疲软使得产品的过多积压,形成投资沉淀,而为了减小风险,工厂的经营者又会不断的压低工人工资,因此也导致了矛盾的不断累积。最为著名的就是1890年开始的出现由于棉纱产量过剩所导致的经济危机,这段期间内,除了棉纱厂的破产,工人的罢工之外,还导致了日本历史上常有的米骚动,日本的在野党派也开始凭借着这一时机开始一波波的倒阁运动。但在日本的上层则非常的奢侈浮华,他们在学习西方的工业建设成就和经验的同时也把西方上层尤其是那套贵族做派也一样照单全收,比如日本军队建设者之一号称皇军之父的山县有朋,可谓是日本天字第一号的贪污犯,“岁入国库三成”,为表示日本文明开化而修建鹿鸣馆内夜夜笙歌,无数戴着假发,穿着洋装的贵妇小姐们在此聚集,如同蝴蝶般翩翩起舞,明治的高官,军人和财阀们则在红酒牛排的陪伴下勾连交结。如此鲜明的反差也带来了深刻的矛盾,著名的就是1883年的由于北海道官产贱卖事件导致了一系列政治动荡,要不是由明治天皇出面罢免了许多高官,恐怕日本上下就要发起暴动了。
财阀的兴起和代表
日本近现代工业化的重要角色-财阀,凭借着西南战争开始崭露头角,从幕后走上台前。这里咱们提一个大家都熟悉的老朋友,三菱集团,在这场战争期间,三菱的创始人岩崎弥太郎找到了自己同在吉田松荫门下的同学兼老友大久保利通,通过他,三菱拿到政府提供的70万美元分15年偿还的无息贷款,购买了10条船舶专门保障军事运输,凭借此项目的丰厚利润,三菱一下子成为了日本海运业的一方霸主,同样,其他的财团也同样凭借在政府中的人际关系获得了政府扶持与丰厚的利润,比如住友财团这边的股东伊藤博文,井上馨背后的三井,山县有朋背后的安田等等,日本财阀与政府的关系就是实打实的官商勾结。
可能有人会问,日本为何要扶持财阀,那我们就说说财阀的前身-御用商人,御用商人可谓是日本由来已久的传统,以三井为例,三井的前身三井越后屋,当初就是以小商品贩卖起家,后来规模逐渐扩大,成为了当时江户德川幕府的御用商人,为幕府承办代征贡米,税收汇兑,募集资金等业务,积累起了非常雄厚的资本,大家要是玩过太阁立志传的话都会知道无论哪个大名都会有一家某某屋来为他们筹集兵粮,军械以及提供贷款等资金运作,而大名则为他们提供武力保护等诸多便利,而这种关系贯穿了日本历史的过去与现在,二者可谓相辅相成。
财阀的形成是日本社会近代工业发展的一个标志,他们为日本政府提供财政支持,承接日本政府发行的债券;通过与政府高官的私交,与日本政府在诸多事务上紧密合作,形成了一个以金融和其他实业产业为基础,政经结合,关系紧密雄厚的网络,在客观上,起到了统和日本整体资源的作用,尤其是在后来通过低价接收日本政府兴办的官办企业之后,日本财阀几乎囊括了日本社会的所有产业,从纺织,电力,水泥,钢铁,化工等等产业都会有日本财阀的身影出现,以前曾经网上有人说过日本是“无财阀不日本”,个人表示这句话绝对的正确、这里可要说明的是,不要以为明治政府将产业低价卖给财阀这么做是为了某些人口中的效率和什么先进管理理念云云,而是明治政府对这些财阀的回报或者是报恩,也是对外国社会体系的学习和模仿,这里举两个事例,第一,倒幕战争运动后期,也就是大政奉还后的幕府和萨长同盟摊牌的战斗,幕府军与萨摩长州为主的倒幕军在鸟羽伏见地区展开激战,但就在此时,原本作为幕府财政运转关键的三井财阀突然倒向了明治政府,不光瘫痪了幕府方面的财政系统的运转,还直接出资为倒幕军筹集粮饷军火,倒幕军一下子就装备了当时最新的步枪,大炮一下子就买了500多门,而且还配齐了配套的弹药。而这也在一方面解释了在接受法军教官训练,武器水平技战术水平与萨长两军各有千秋的幕府军为何在前期略占优势的情况下不可思议的崩溃混乱一败再败。而第二个,就是赤报队的悲剧,1867年,倒幕志士相乐总三受明治政府的委派,率先进入东山道的上野信浓等诸国,以年供减半为口号号召当地诸侯归顺,但到了第二年,京都却传出了赤报队恐吓民众掠夺财物的谣言,急于证明清白的相乐总三前往东山道都督府解释,但他回到赤报队时,却看到了赤报队队员半数被杀,半数被关押的惨象,他愤而再次前往东山道都督府讨个说法,却被东山道都督以伪官军的罪名将他和同去的30名队员处死,而背后的原因就是新政府财力拮据,根本没有能力承担庞大的军费开销,而不得不向三井等财阀借款,而为了保证借款收益,年供减半这种说辞从根本上就不能为明治政府所承认,因此,相乐总三就成了这一肮脏事件的牺牲品,直到60年后在相乐总三的孙子不懈斗争之下,日本政府才为相乐总三和赤报队恢复了名誉。从这两件事中,财阀在日本能量的巨大,不言而喻。
另外要提到的一个人物就是号称日本企业之父的涩泽荣一,他原本是德川幕府的一名幕臣,比较诡异的是他原本是名倒幕派,但却鬼使神差的成为了德川庆喜的家臣并得到他的赏识,并为其改革了一桥家领地内的金融制度,不光解决了财政危机,还让一桥家的经济得到了繁荣,通过大量的工作,涩泽荣一认识到光靠倒幕是无法让日本走向繁荣的,因此他有了通过经济改革振兴日本的想法。
后来他作为幕府使节团的一员出访法国,在深刻观察和了解西方国家社会的方方面面之后,涩泽荣一鉴定了他的理想,但在后来,随着德川幕府的倒台,失去了经费来源的涩泽荣一只能回到日本,通过贷款和民间融资,在静冈藩开办了日本第一家现代股份制公司性质的组织(在这里要说的是,即便德川庆喜不再是将军,涩泽荣一对其仍执君臣之礼,频繁拜访这位退位将军,并不像其他幕府原高官那样对德川庆喜避而不见,并对其生活颇多资助,甚至自费帮助德川庆喜出版回忆录,所谓竭尽忠诚,就是这样了)。
企业刚刚步入正轨,涩泽荣一又接到明治政府的出仕令。1869年起,荣一进入大藏省(今天的财政部),担任租税司租税正(国家税务系统负责人,今称财务省主税局局长),开启了他“为官”生涯的第二段历程。四年间,涩泽先后在税务、货币、改革等多个部门担任过领导人,可以说直接领导了明治初期日本财政金融制度的改革。具体来说,荣一在此期间实施的改革包含了三方面内容:第一,将租税从缴纳稻米转变为缴纳货币;第二,铁路铺设;第三,建立起近代化的货币制度、公债制度和银行制度。毋庸置疑,这些改革的基本理念都是在荣一在法期间形成的,他将西方资本主义最核心的制度复制到了日本。另外,一个有趣的细节是,在此过程中,涩泽还创造了日本的现代货币单位——“日圆”
除去财政改革的功绩,涩泽还参与了明治初期最重要的行政改革——废藩设县。作为大藏大辅(即为财政部负责人)井上馨的直属部下,涩泽亲自领导订立了废藩设县的具体方案,保障了这场改革得以迅速平稳的进行,也从根本上保证了明治新政府的财政安全。1871年废藩设县的完成,真正标志明治维新获得了成功。
1873年,涩泽荣一与大藏省负责人井上馨均共同推行“量入为出”的财政预算原则,但这个原则与当时内阁的执政理念冲突。最终涩泽荣一和井上馨一同辞职。从某种程度来说,理念冲突只是荣一辞职的导火索,更深层次的原因在于,荣一认为明治初期的日本社会,没有人真正意识到作为社会细胞的企业或公司,对于近代化的意义。大部分日本商人所持的理念依旧停留在幕府时代,认为商人是低级阶层,人们也羞于将赚钱、盈利等经济人理所应当追逐的目标放在嘴上。为此,荣一意识到,只有通过实践阐明公司、企业的真正含义,才能帮助日本建立起近代化的经济体系。
于是,涩泽荣一开始了创造多项“第一”的时代:1873年,建立日本第一家银行——第一国立银行;同年,还鼓励创设了日本第一家抄纸会社(造纸企业);1877年,建议成立日本第一家保险公司;1879年,荣一发起联名申请设立日本第一家证券交易所,也就是今天的东京证券交易所;1882年,创建日本第一家纺织企业——大阪纺织会社;1883年发起设立日本第一家电力公司。另外,荣一涉足过的产业还有水泥、制糖、服装、运输、啤酒等。几乎明治初期每个产业的设立和扩大,都能看到他的身影。这也正是他获得“日本产业之父”这个外号的原因。
通过涩泽荣一早期的历程我们可以看到,与中国不同,在日本,由于环境和历史的原因,经商对于日本人来说并不是什么大不了的事情,虽然日本也处于中华文明辐射圈之内,但日本却因为自身的原因没有形成在中国已经根深蒂固的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的意识,日本的商人在日本的社会中也有着事实上比较高的社会地位,而这对于需要商业流通作为促进的资本工业化建设来说是必不可少的,而且当时的日本财阀处于新兴阶段,各方面都以追赶世界先进为目标力求进步,他们所起到的统合日本国内资源的作用在客观上符合了工业发展的要素。
日本的社会环境在明治维新之后也产生出了很大的变化,单拿交通方面来说,日本最早的铁路于1872年通车,路线是从东京的新桥到横滨的樱木町,这条铁路最初的目的是用来运送日本北陆地区的大米,采用的是英国制造的蒸汽机车,聘请的是英国的设计师,修筑了一条在当时用作模范展示意味浓厚的铁路,这在日本引起了轰动,与中国士绅对待铁路那顽固的态度不同,早已习惯舶来品的日本民众对此非常的好奇,纷纷买票乘坐体验,结果当时的火车票被炒到了非常高的价格,即使如此,日本民众也对此趋之若鹜,甚至给小孩子的课本里都有着汽笛一声别新桥,我的火车要出发的儿歌,这里还有一个笑话,有个当时自认为日本跑的第一快的僧人听说火车的飞速之后非常的不服气,说贫僧的脚程不会输给蛮夷发明的机械,于是这个僧人就跟火车开始了赛跑,因为路线的不同,僧人在跑出一段距离之后就没有看见火车,但他没有丝毫懈怠,全力狂奔,等跑到新桥车站,刚好看见火车进站,于是欢呼说:看吧,火车还是没有我跑得快。但这位大师没有想到的是在他跑的这段时间里火车已经来回运行了45趟,他看到的是刚刚进站的末班车,这件事被当做笑话流传开来。而在笑声和好奇心的伴随下,日本的铁路开始了逐步的发展建设,在这个期间,日本多以通过购买外国机车和车厢,聘用外国设计师的方式来学习和积累铁路建造的经验,为日本后来国产化铁路提供基础。所谓要想富先修路,交通能力的提升对日本工业的早期发展是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运送能力的提高方便了日本各地的交流,使得日本的工业规模和层次开始飞快的提高。
工业化的社会使得财富可以快速累积,而作为运营这个工业的国家和体系为了追求更大的财富会不断的拓张,一般会分为2个渠道,一为比拼成本,用大量规模化的工业生产去拉低工业制成品的价格,用数量和性价比的优势在市场上赚取利润,利用其中的剪刀差来购买原料,发展自身,二就是如同英国那样,用坚船利炮占领殖民地或者敲开别国的大门,用武力征服生产力落后的国家,使其沦为自身工业品的倾销市场和基础材料的来源地。在甲午之前,日本是采用的第一个方法,但日本本身国土很小,资源和潜力都极为的有限,而靠日本自己的身板和资源潜力,是断断消化不来这些矛盾的,矛盾的不断累积势必要找一个释放的窗口,那么这个窗口是谁呢?不用问,断送丰臣秀吉野心的朝鲜和他背后的中国,西乡隆盛最后搞出西南战争也是因为征韩论和缓征派的矛盾激化进而导致被剥夺特权的武士阶层的巨大不满所导致。在1890年之后,日本开始急速的扩张军事规模,到了1893年,日本的现役陆军已经达到了6.3万,预备役23万,海军拥有2000吨级以上的战舰5艘,在工业发展所发出的对于市场财富和材料来源地那饥饿的叫喊和日本自身矛盾的不断累积的催促之下,日本开始苦心孤诣的在西方列强默许甚至纵容之下开始了战争前的准备。
回头看看这一时期的日本工业发展,在向西方学习技术发展工业借以强固国防为主的殖产兴业富国强兵的思想指导下,日本通过牺牲底层民众和中下级武士的权益等办法募集到第一笔用于工业发展的资金,日本在工业教育上不断的与西方看齐,大量的外聘外国专家来日本任教讲学,后来又在此基础上逐步培养自己的专家队伍来逐步代替,而后通过财阀的经营和自身的建设,当时的日本工业虽然不足以做到如主力舰艇等重大装备的自给,但已经形成了一个体系完善扎实的工业基础,为日本在日后诸如甲午日俄等战争的胜利提供了良好的保证,而在经济方面,以涩泽荣一、岩崎弥太郎等为代表的企业家和财阀通过资本运作使得日本在金融、铁道、海运、矿山、纺织、钢铁、造船、机电、保险、建筑等众多领域开始加速发展,为日后日本社会的快速发展铺平了道路,日本在富国强兵和和魂洋才的思想指导下向着工业化国家步步靠近,而工业化的发展,使得日本的社会矛盾从各个不同的方面纷纷涌现,自然而然,对外拓张这一用来开拓市场和资源地外加转移矛盾的做法就成为了日本的首选,当甲午战争到来的那一刻,已经在历史周期律上走上下坡路的清王朝和被西方工业化国家冲击的中国农业封建体系要面对的日本,已经是个彻头彻尾的工业国家了。
【 在 figochen (凹酱么么哒) 的大作中提到: 】
: 网络不好,先占个坑
--
FROM 211.99.2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