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康有为的脑洞:连光绪一起搞掉
戊戌变法另面,P82,张权(张之洞子,在京坐探)六月致张之洞信件中
回顾京城情况:京都坊间有留言,二三月间,康有为曾经和杨深秀商量
过,当今时势非禅代不可,找一个带兵将领借兵八千,围颐和园,劫两
宫,要(要挟)以变法。三月份,康有为向他康有为(张权)吹嘘过贝
子溥侗,吓得张权从此躲着康有为走。
也就是说,戊戌年二三月间,康有为曾经有过一个连光绪带慈禧一起搞
掉,另立宗室推行变法的计划;只是到四月,光绪读康进呈各书,并召
见康有为大为宠信,才转变为后来的围园劫后(慈禧太后)计划。
由此看来,自诩新时代教主,和孔夫子要一争高下的康圣人眼里,当代
帝王大约也只是一个用来实现自己抱负或者说野心的工具。忠君什么就
是个笑话。作为一个例证,康有为流亡海外后,一再吹嘘自己受光绪衣
带诏讨贼,并在各种报纸上痛骂慈禧太后,仍然处于慈禧控制下的光绪
人身安全受到很大威胁;不过康有为对光绪的死活,大概也并不在意吧。
2.忽悠的立方
甲午年,容闳对署理两江的张之洞先说可以用台湾抵押几亿美刀,又说
能买船买舰买炮,又在招募股份在上海搞铁路,都不行;老容貌似西学
先驱,但是限于能力和圈子,在欧美的交际能力其实较为一般,这些事
情都是忽悠。
张之洞先热衷,再平静,后冷淡,最后认清容闳大忽悠的本质,把老容
晾一边。
类似的,李提摩太整天在那里兜销那个托管中国全部军政的大计划,还
和张之洞开价百万,张之洞自然也不理他。
于是老容老李搭了老康,进而上达天听。
老张这时已经看穿老康大忽悠的本质,却突然发现老康将成为新时代的
李训、郑注,而容闳和李提摩太搭上老康的线,居然也上动天听,眼看
在这三个大忽悠的立方忽悠之下,大清果药丸,估计老张也是心急如焚
3.倒霉的杨锐
所以老张一开始听见慈禧训政,接管政权时,心情反而放松;但随即几
个霹雳砸下来:杨锐不审而诛,老张的同志湖南巡抚陈宝箴罢官。
光绪到后来估计也知道康派诸人(包括谭嗣同)的不靠谱,所以真正的
衣带诏是写给张之洞的密友杨锐,是否希望能通过杨锐拉拢老张固位?
所以老佛爷就更要连杨锐一起杀,就是要给老张来个杀鸡儆猴还。老张
虽然痛惜“芝艾同焚”,但也是徒呼奈何。后来江楚会奏反对立储,香
帅中途变卦撤回签名,被刘坤一嘲笑为“见小事勇,见大事怯”,看来
老佛爷的恐吓还是有效的。
4.茅老师的脑洞
在本书《导论》的末尾,茅老师猜想,如果没有沙市时间耽搁了张之洞
戊戌年的进京,那么张之洞也许进军机和总理衙门,能调和京城政局,
翁同龢未必废,康有为未必幸进,戊戌政变、义和团和庚子惨祸都未必
会有,也许大清能延寿……
茅老师这个脑洞未免太大:同光以后,汉人督抚势力大张,满清中枢各
种猜嫌,在地方上利用各派矛盾互相牵制,同时,对于那些已经在地方
盘根错节的知名督抚,尽量拦着不让他们入军机,以免发挥全局性影响。
曾、李、刘、张,几乎终慈禧之世未能入枢,就是如此;例外的一个是
左宗棠,他在两江影响还不是太大;以及最后几年张之洞袁世凯入军机,
那一方面是中央确实乏人,一方面是是准备改革制度,再行中央集权,
把这两位从地方搬开。
这种心术,估计张之洞心里也有数,所以戊戌年进京各种徘徊不前,一
有借口就往回溜。当年谋划张之洞入京辅政的杨锐陈宝箴,现在脑洞大
开的茅教授,就没想到这一层么……
至于戊戌政变、义和团、庚子之祸,有那个躁进的光绪帝在,有失业和
大旱造就的华北游民,有节节紧逼的洋教和随之愈演愈烈的民教矛盾在,
区区一个张之洞怎么可能拦得住?
--
FROM 222.65.1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