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仪入秦始末
前 329 年张仪自楚入秦,次年即任秦新设之相邦,原秦大良造公孙衍自秦入魏,从而标
志着战国史上合纵联横时代的开端。然其缘由经过,现存史料却未载,仅有《秦策一》
数章记张仪陈轸舌斗之事可供推测。
秦策一
田莘之为陈轸说秦惠王曰:"臣恐王之若郭君。夫晋献公欲伐郭,而惮舟之侨存。荀息曰
:'《周书》有言,美女破 ( 舌 )[ 后 ] 。'乃遗之女乐,以乱其政。舟之侨谏而不听
,遂去。因而伐郭,遂破之。又欲伐虞,而惮宫之奇存,荀息曰:'《周书》有言,美男
破老。'乃遗之美男,教之恶宫之奇。宫之奇以谏而不听,遂亡。因而伐虞,遂取之。今
秦自以为王,能害王者之国者,楚也。楚智横 [ 门 ] 君之善用兵,与陈轸之智,故骄
张仪以五国。来,必恶是二人。愿王勿听也。"张仪果来辞,因言轸也,王怒而不听。
横门君,诸家皆未解其人,我以为即公孙衍。公孙衍于秦惠文王五年(前 333 年)即任
秦设相邦前之最高官职大良造,则必已受封为君。而陈轸与公孙衍本为紧密的政治盟友
,田莘称"横门君之善用兵,与陈轸之智",二人连举,正合公孙衍身份。且据《秦本纪
》、《列传》,前 330 年公孙衍破魏龙贾于雕阴(今陕西甘泉南),斩首四万五千,是
为秦惠文王即位以来第一次大胜,故此时亦可称公孙衍"善用兵"。张仪之恶陈轸于惠文
王,必同时亦恶公孙衍。故田莘为陈轸辩护同时,亦兼及公孙衍。
"今秦自以为王",其时秦尚未正式称王,但据田莘此语,已实际上以王者自居。
张仪又恶陈轸于秦王,曰:"轸驰楚、秦之间,今楚不加善秦而善轸,然则是轸自为
而不为国也。且轸欲去秦而之楚,王何不听乎?"
王谓陈轸曰:"吾闻子欲去秦而之楚,信乎?"陈轸曰:"然。"王曰:"仪之言果信
也。"曰:"非独仪知之也,行道之人皆知之。曰孝己爱其亲,天下欲以为子;子胥忠乎
其君,天下欲以为臣。卖仆妾售乎闾巷者,良仆妾也;出妇嫁乡曲者,良妇也。吾不忠
于君,楚亦何以轸为 ( 忠 )[ 臣 ] 乎?忠且见弃,吾不之楚何适乎?"秦王曰:"善。
"乃必之
也。
陈轸去楚之秦。张仪谓秦王曰:"陈轸为王臣,常以国情输楚。仪不能与从事,愿王
逐之。即复之楚,愿王杀之。"王曰:"轸安敢之楚也。"
王召陈轸告之曰:"吾能听子言,子欲何之?请为子 ( 车约 )[ 约车 ] 。"对曰:
"
臣愿之楚。"王曰:"仪以子为之楚,吾又自知子之楚。子非楚,且安之也!"轸曰:"臣
出,必故之楚,以顺王与仪之策,而明臣之楚与不也。楚人有两妻者,人誂其长者, [
长者 ] 詈之;誂其少者,少者许之。居无几何,有两妻者死。客谓誂者曰:'汝取长者
乎?少者乎?''取长者。'客曰:'长者詈汝,少者和汝,汝何为取长者?'曰:'居彼人
之
所,则欲其许我也。今为我妻,则欲其为我詈人也。'今楚王明主也,而昭阳贤相也。轸
为人臣,而常以国 [ 情 ] 输楚王,王必不留臣,昭阳将不与臣从事矣。以此明臣之楚
与不。"
轸出,张仪入,问王曰:"陈轸果安之?"王曰:"夫轸天下之辩士也,孰视寡人曰:'轸
必之楚。'寡人遂无奈何也。寡人因问曰:'子必之楚也,则仪之言果信矣!'轸曰:'非
独仪之言也,行道之人皆知之。昔者子胥忠其君,天下皆欲以为臣;孝己爱其亲,天下
皆欲以为子。故卖仆妾不出里巷而取者,良仆妾也;出妇嫁于乡里者,善妇也。臣不忠
于王,楚何以轸为 [ 臣乎 ] ?忠尚见弃,轸不之楚,而何之乎?'王以为然,遂善待之
。"
张仪之恶陈轸、公孙衍,最终得逞,其结果是公孙衍赴魏,陈轸赴楚。公孙衍时任秦最
高官职,而观策文,陈轸在惠文王心中亦颇有地位,何以竟被一"诸侯客"张仪轻易排挤
走?其中缘由,当从田莘"骄张仪以五国"之语中探究。
前 329 年前后,魏、齐、楚已相继丧失了诸侯霸主的地位,但这三国仍是诸侯中实力最
大、基本势均力敌的三方。韩宣惠王新立,赵肃侯末年受制于齐、魏及中山,二国此时
外交皆不完全独立。秦作为迅速崛起的后起大国,怎样设法控制之,是五国共同面对的
问题。而支持代理人入秦主政则是一种简便易行的手段。因此,有楚、魏两国背景的张
仪入秦,在某种程度上即具有着这种意义。
其实,诸侯中有先见之明的人士早已预测到张仪此次入秦的远大前途了。
《吕氏春秋·报更》:
张仪,魏氏余子也,将西游于秦,过东周。客有语之于昭文君者曰:『魏氏人张仪,材
士也,将西游于秦,愿君之礼貌之也。』昭文君见而谓之曰:『闻客之秦。寡人之国小
,不足以
留客。虽游然岂必遇哉?客或不遇,请为寡人而一归也,国虽小,请与客共之。』张仪
还走,北面再拜。张仪行,昭文君送而资之,至于秦,留有间,惠王说而相之。张仪所
德于天下者,无若昭文君。周,千乘也,重过万乘也,令秦惠王师之,逢泽之会,魏王
尝为御,韩王为右,名号至今不忘,此张仪之力也。
--
FROM 123.112.1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