楚策一
张仪相秦,谓昭雎曰:"楚无鄢郢、汉中,有所更得乎?"曰:"无有。"曰:"无昭 過
、陈轸,有所更得乎?"曰:"无所更得。"张仪曰:"为仪谓楚王:'逐昭過 、陈轸,
请复鄢郢、汉中。'"昭雎归报楚王,楚王说之。
有人谓昭 過 曰:"甚矣,楚王不察于争名者也。韩求相工陈籍而周不听,魏求相綦母恢
而周不听,何以也?周 [ 曰 ] :'是列县畜我也。'今楚万乘之强国也,大王天下之贤
主也。今仪曰'逐君与陈轸',而王听之,是楚自行不如周,而仪重于韩、魏之王也。且
仪之所行,有功名者秦也,所欲贵富者魏也。欲为攻于魏,必南伐楚。故攻有道,外绝
其交,内逐其谋臣。陈轸夏人也,习于三晋之事,故逐之,则楚无谋臣矣。今君能用楚
之众,故亦逐之,则楚众不用矣。此所谓内攻之者也,而王不知察。今君何不见臣于王
,请为王使齐交不绝。齐交不绝,仪闻之,其效鄢郢、汉中必缓矣。是昭雎之言不信也
,王必薄之。"
此章姚本"昭 過 "皆作"昭雎",且诸家都以"鄢郢"为鄢、郢二地,遂使策文不可解
。赵逵夫先生《〈战国策 8226; 张仪相秦谓昭睢章〉发微》释"昭 過 "为"昭滑","
過 "乃"滑"之讹,"鄢郢"为一地,即楚之别都鄢(今湖北宜城南),郢本为楚都城之
通称,甚是。由是此策文意方可通解。
前 312 年后期至前 311 年,秦楚经过了丹阳、蓝田两场大战之后,局势开始缓和。秦
在张仪的倡导下主动向楚示好,此即《张仪列传》所记张仪第二次使楚,因靳尚、郑袖
说楚怀王云云。本策内容,即反映此时秦楚之间的这种外交斗争。
昭雎,据鄂君启节铭文,于前 323 年为大工尹,此时大概是受楚王之命与张仪接洽的使
臣。昭滑,据包山楚简,前 316 年为大司马,此时亦当仍在任,为楚之主要执政者。张
仪在此提出,以驱逐合纵运动策划人陈轸和楚国主要军事领导人昭滑为条件,归还楚鄢
郢、汉中之地。此乃其进一步开展连横战略的一个步骤。秦虽然在前 312 年的战争中大
获全胜,连败楚、齐两大国,但多面作战(《秦本纪》"庶长疾助韩而东攻齐,到满助魏
攻燕"),战线过长,占地过大,难以据守。故张仪提出将部分侵地(所谓"汉中之半")
还楚以换取秦楚讲和,此事在其他策文中也有反映。
秦策一
张仪欲以汉中与楚,请秦王曰:"有汉中,蠹。种树不处者,人必害之;家有不宜之财,
则伤本。汉中南边为楚利,此国累也。"甘茂谓王曰:"地大者,国多忧乎!天下有变,
王割汉中以为和楚,楚必畔天下而与王。王今以汉中与楚,即天下有变,王何以市楚也
?"
张仪所欲与楚之汉中,不可能是全部汉中,只能是"汉中之半"、"上庸六县",即本章之
"鄢郢、汉中"。
或以为鄢郢为楚之别都,如果曾失陷于秦,何以《秦本纪》、《楚世家》等正史史料竟
无反映。窃以为鄢郢此次陷于秦,仅数年甚至数月之久,秦史讳于不久即还之而省略不
记,实属正常,而《楚世家》本身所保存的史料有限,漏记此事也不足为怪。蓝田之战
期间,韩、魏曾南袭楚至邓(今湖北襄樊),距鄢已甚近,三国联军最终占领其地可能
性很大。
但赵先生《发微》中认为"有人谓昭 過 "之"有人"即为屈原,实属无据。此献策者应为
一楚国政坛之外的策士,很可能是中原人,因此才"见臣于王,请为王使齐交不绝"。赵
先生以为昭雎为亲秦派之代表,昭滑为抗秦派之代表,其实此所谓亲秦抗秦,并无绝对
的忠奸之分,献策者亦大多只是各为其主而已,策文中反映的昭雎、昭滑之争,是战国
史中司空见惯的外交引发的内政问题。此策中"效鄢郢、汉中必缓"的后果,也未必符合
楚国的国家利益。
秦归还楚"鄢郢、汉中"在何时,不可详考,最早当在前 311 年秦惠文王死、张仪倒台前
,最晚也在前 304 年秦归还楚上庸前。
陈轸、昭滑此后之命运,尚有可考者。陈轸大概继续云游列国,并于前 300 年左右参与
发动了新的合纵运动(《齐策一·秦伐魏,陈轸合三晋而东谓齐王》)。而昭滑,据考
证就在前 311 年当年被派往越国(《楚策一·楚王问于范环》"且王尝用滑于越")。故
颇疑楚
怀王是接受了张仪的建议,顺水推舟,表面上将昭滑驱逐,实际上将他派往越国执行颠
覆计划。
"韩求相工陈籍(当作"工师籍")而周不听,魏求相綦母恢而周不听",工师籍见于《东
周策》,为东周昭文君时之相邦,在此时稍前。
附带说说赵先生所引认为与本章同时的《魏策四·献书秦王曰》。
魏策四
献书秦王曰: "[ 臣 ] 窃闻大王之谋出事于梁,谋恐不出于计矣,愿大王之熟计之也。
梁者,山东之要也。有虵于此,击其尾其首救,击其首其尾救,击其中身首尾皆救。今
梁王,天下之中身也。秦攻梁者,是示天下要断山东之脊也,是山东首尾皆救中身之时
也。山东见亡必恐,恐必大合,山东尚强,臣见秦之必大忧可立而待也。臣窃为大王计
,不如南出事于南方,其兵弱,天下必能救,地可广大,国可富,兵可强,主可尊。王
不闻汤之伐桀乎?试之弱密须氏以为武教,得密须氏而汤之服桀矣。今秦国与山东为雠
,不先以弱为武教,兵必大挫,国必大忧。 " 秦果南攻蓝田、鄢郢。
此策应系于前 280 年左右,即秦白起攻楚前夕,而非前 312 年丹阳之战前。前 312 年
秦已与魏结成联盟,不可能再有"谋出事于梁"之事,且其时楚势尚强,与"其兵弱"之词
亦不合。应该注意的是,此策中的"蓝田",乃是谭其骧《中国历史地图集》中位于的楚
汉中
的蓝田,即今湖北钟祥西北,而非秦关中的蓝田(今陕西蓝田西)。前 312 年蓝田之战
,既为楚发倾国之兵袭秦,则应在关中之蓝田,杨宽《战国史》等通行说法此处恐有误
。
其他提到蓝田的策文:
秦策四·秦取楚汉中章:秦取楚汉中,再战于蓝田,大败楚军。韩、魏闻楚之困,乃南
袭至邓,楚王引归。后三国谋攻楚,恐秦之救也,或说薛公:"可发使告楚曰:'今三国
之兵且去楚,楚能应而公攻秦,虽蓝田岂难得哉!况于楚之故地?'……(此秦关中蓝田
,亦可证蓝田之战在关中。)
楚策一·张仪为秦破从连横章:楚尝与秦构难,战于汉中。楚人不胜,通侯执珪死者七
十余人,遂亡汉中。楚王大怒,兴师袭秦,战于蓝田,又却。(此亦秦关中蓝田)
韩策二·楚围雍氏韩令冷向借救于秦章:请道于南郑、蓝田,以入攻楚,出兵于三川以
待公,殆不合军于南郑矣。(此亦秦关中蓝田)
--
FROM 123.112.1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