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一阵在历史版讨论问题,堂主推荐我读《利玛窦札记》,我就从图书馆借来认真读了起来,并就自己感兴趣或不解的问题边读边写“读《利玛窦札记》札记”。
我读的版本是《利玛窦中国札记》(上下册),利玛窦,金尼阁著,何高济 王遵仲 李申 译 何兆武 校 中华书局 1983年 北京。
1.“札记”不是“日记”
一直奇怪为何不叫日记而是札记?札记和日记有何不同?读此书顺便查了一下札记的意思,札记(zhá jì)读书时摘记的要点和心得体会及见闻的单篇文章。汇集多篇成书,乃称“札记”。出 处《国故论衡·文学总略》。
章炳麟《国故论衡·文学总略》:“是故绳线联贯谓之经,簿书记事谓之专,比竹成册谓之仑,各从其质以为之名,亦犹古言‘方策’,汉言‘尺牍’,今言‘札记’矣。”如: 清姜宸英有《湛园札记》、卢文弨有《锺山札记》等。
清王筠《菉友肊说》:“或学而有得,或思而有得,辄札记之。”
在英译者序言的开头第三自然段首句就介绍了“本书的书名,我们用 札记而不是 日记,因为除日记外,金尼阁还引用了利玛窦的其他材料,诸如《教会每年信札》,利玛窦致其他教士的书稿,还有金尼阁所说的利玛窦因谦逊而省略的个人叙述。”
所以我的读后感也就命名为“读《利玛窦中国札记》札记”,因为我读书也是有自己的心得体会的。
2.中译者序言中关于对利玛窦的评价
我读书喜好自己看原著,不先看别人对原著的理解和评价,所以中译者序言中关于大段的对利玛窦的主观评价,我都没有看,或者说白了整个中译者序言就基本一个字都没看,英译者序言也是看了个开头只看到“札记”的命名这块。
打算先通读完整部书,然后自己再去理解,对比一下中英文序言,看看我的理解和这两序言的理解有何不同,这是我读书的逻辑习惯和顺序。
3.金尼阁致读者
结尾最后一句话“所以很可能本文的粗糙与你那富有经验的耳朵的精妙鉴赏是不相协调的。”
读起来总觉别扭,于是改成“所以很可能本文的粗糙与你那富有鉴赏经验的耳朵的精妙是不相协调的。”
4.第一卷 第一章 关于耶稣会所从事中国传教业一撰写本卷的理由及其方法。
“我们和这个国家的贵族,高官以及最杰出的学者们友好交往,我们会说这个国家本土的语言。”
能学会说汉语,了不起啊。能和最杰出的学者交往,幸事啊。
5.第二章 关于中华帝国的名称 位置 和版图
“天圆地方”,“中国人认为天圆地方,而中国则位于这块平原的中央。”
地理知识需要加强啊。
6.第三章 中华帝国的富饶及其物产
(1)“中国人似乎对于花的形状和颜色要比香味更为喜欢,---,他们并不知道从花草里提取香精的学术。”
这句话说得在理,我自己就只是注重花的形状和颜色而常常忽略了花的味道。
(2)“他们的酒不如我们欧洲的产品,葡萄不大常见,即使有,质量也不好。因此他们不是用葡萄酿酒,而是用大米或者别的粮食种子发酵来酿酒,--米酒。”
似乎说的也是事实,中国南方有米酒,欧洲却很常见葡萄酒。“葡萄美酒夜光杯”王翰的《凉州词》这句是怎么来的呢?物以稀为贵?葡萄酒为美?
(3)“普通人民最常吃的肉是猪肉”,这句说的也是事实,一直延续到现在,中国农村家家养猪,过年杀猪,猪肉是中国人的主要肉类。
(4)“中国人不大懂得驯马和练马。他们平日生活中使用的都是阉过的,因此很安静,脾气也很好。他们有无数军用的马,但都退化的厉害并缺乏勇武精神,甚至鞑靼人的骏马一叫就能使他们涣散,因此打起仗来实际上是无用的。”
为何阉过的马就很安静脾气好啊?太监也是阉过的,怎么电视里的太监脾气都不好还是变态呢?
明朝为何不抓紧训练骑兵呢?学习别人的长处应该不难吧?何况打起仗来还能为我所用,为什么不好好学习训练马匹和骑兵呢?
(5)“中国的森林里没有狮子”,为什么啊?狮子都在哪里啊一般?
(6)“中国人不认识亚麻布”,那么中国人是何时开始认识亚麻布的呢?
(7)“中国人常用的餐具是陶器,我不大明白为什么西方叫它瓷器。”我也不大明白。
(8)“中国人有一种木头远比橡木耐用,----,因而葡萄牙人称为铁木。”
铁木是什么?
(9)“谈谈硝石,中国人并不精于使用枪炮,很少用之于作战,然而却大量用于制造焰火。”
中国人爱好和平啊。
7.第四章 关于中国人的机械工艺
“几乎他们所有的戏曲都起源于古老的历史或小说,直到现在也很少有新戏创作出来。” 何止明朝,直到 21世纪的今天,也仍然很少有新戏创作出来。文化创新需加强啊!
--
修改:igrogous FROM 124.205.76.*
FROM 124.205.7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