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爸爸去哪儿
马可·波罗是中世纪大旅行家。他1275年跟随他爸和他叔从意大利到达中国,遍游中国各地,1291年初离华。他的游记不仅详细记录了元代中国的政治事件、物产风俗,对西方世界也产生过重大的影响,因而在西方,关于《马可波罗游记》的版本、译文和研究论著层出不穷。
http://baike.baidu.com/linkurl=WNqDBL_PAnFHgRmiIr_D3fl7EbuFMV7ROs60jr0c6df_F7wYhegzeFfnYPfMdIQMHgvMOVYCWnkwuuANWw3Q3WdqxOuoE5ZW6nrNJuvif53pSGm6iRcym7pcKIWt7TEM8fDN0TSPfRRNRRtUtGfmA9VG1vf6zN1GYy2YrzSsdt56J5nIjYVFpCat4S0MNU9o
序言总共六章,总体介绍了马可波罗游记是怎么形成的,序言可以用时下比较流行的一部综艺节目电视记录片《爸爸去哪儿》来命名。序言主要介绍了马可·波罗的父亲尼可罗· 波罗和叔叔马飞阿·波罗这两位波罗兄弟来中国然后奉忽必烈之命回欧洲见教皇,然后从欧洲又回到中国(这次回来带着儿子马可·波罗),然后再中国居住多年后又回到欧洲的经历。马可·波罗再回到欧洲后在狱中口述其旅行的所见所闻,由比萨作家鲁思梯谦(Rusticiano)笔录,这便是著名的《马可波罗游记》,也叫《东方见闻录》。
可以说序言这六章是全书的一个内容摘要,即全书梗概的大致介绍,有统领全书的作用,读者先看序言这六章从而大概了解了游记的背景以及本书的框架,对阅读全书内容有个提纲契领的作用,所以本书这个序言六章这样安排结构和内容显得很及时也使本书脉络相当清晰。
全书正文包括四卷,逐步介绍马可·波罗旅行所到国家和地区的所见所闻,包括政治经济文化社会宗教习俗等许多方面,内容丰富多彩,包罗万象,正如书的前言尚铭所言《马可波罗游记》是脍炙人口的“世界第一大奇书”。
尚铭是这样来描述《马可波罗游记》的:
“它描述了马可·波罗东行时沿途一些国家和地区的风土人情;记载了元朝初年的政事 战争和大汗朝廷 宫殿 节日游猎等的情况,讲述了北京西安 开封南京 镇江 扬州苏州杭州福州泉州等各地名城的繁荣,盛赞中国物产丰富 文教昌明;介绍了中国临近国家日本缅甸越南老挝泰国爪哇 苏门答腊和印度等地的情况;讲述了成吉思汗以后蒙古诸汗国之间的战争和俄罗斯概况。”
“《马可波罗游记》给欧洲知识界开辟了一个新天地。二千多年前,中国人民已使用煤炭做燃料,然而,十三世纪欧洲人还根本不懂煤炭是什么东西。马可波罗看到中国人用煤,还以为那是一种可以燃烧的‘黑色石块'。”
“《马可波罗游记》没有用华丽的词藻进行耸人听闻的叙述,只是用旅行家口气把所见所闻的大量史实,让鲁思梯谦记载下来。但是马可波罗对中国的了解还是不够深入的。他对中国劳动人民的创造了解亦不全面,再书中竟没有提到中国的万里长城,也没有讲到印刷术。对好些封建迷信婚丧习俗却津津乐道;一些言词也欠妥当,如所谓‘蛮子’省,就是对南宋王朝的蔑称。”
“然而,尽管如此,《马可波罗游记》仍然影响巨大。它是研究我国元代历史和地理的重要史籍,一些欧洲地理学家根据它绘制早期的《世界地图》;著名旅行家哥伦布也从中受到巨大的鼓舞和启示,非常钦慕中国的文明富裕,激起了冒险东航的决心。一四九二年他带着西班牙国王致中国皇帝的书信,要来中国和印度,只是无意中到了美洲罢了。在这个意义上可以说,哥伦布是在马可·波罗的影响下,才开辟了通往美洲的航路,‘发现’了新大陆。”
尚铭写于一九八一年九月,是写在在书的序言前面的马可波罗和《马可波罗游记》。哥伦布是航海家和探险家,算不算旅行家呢?尚铭这里说是旅行家,这就要看如何定义旅行家和航海家了,不同的定义标准得出不同的结论,这里专门提一下这个是为了避免争论,因为有的书里是把哥伦布 麦哲伦和达伽马定义为航海家和探险家的。
维基百科对航海家的定义:
航海家是指精于航海的人,其发展在地理大发现时代达到顶盛,扮演了地理发现者的主角。在从前,人类缺乏天文与地理知识,甚至认为大地的尽头是无底深渊,再加上没有精确的定位系统及坚固可靠的航海设备,所以远洋航行是绝对的冒险行为,因此当时的航海家也被视为探险家。
知名航海家
· 郑和(1371年-1433年)多次到达东南亚、印度洋、东非等地区
· 航海家亨利(1394年-1460年)到达东非、亚速尔群岛等地区
· 巴尔托洛梅乌·迪亚士(约1450年-1500年)到达非洲最南端好望角
· 克里斯托弗·哥伦布(1451年—1506年)到达西印度群岛
· 瓦斯科·达·伽马(约1469年—1524年)到达印度
· 佩德罗·卡布拉尔(1460年-1526年)到达巴西
· 斐迪南·麦哲伦(1480年-1521年)率领船队环航地球
· 法兰西斯·德瑞克(1543年-1596年)环球航海
· 阿美利哥·维斯普西(1454年-1512年)到达南美洲东海岸
· 约翰·卡波特(约1450年-约1499年)到达加拿大纽芬兰岛
· 胡安·庞塞·德莱昂(约1460年-1521年)到达美国佛罗里达州
· 瓦斯·科·努涅斯·德·巴尔博亚(约1475年-1519年)通过巴拿马地峡,到达太平洋东部
· 荷南·科尔蒂斯(1485年-1547年)阿兹特克征服者,在墨西哥建立西班牙殖民地
· 雅克·卡蒂亚(1491年-1557年)到达加拿大圣劳伦斯河和圣劳伦斯湾
· 赫南多·德索托(约1497年-1542年)到达美国密西西比河
· 法兰西斯克·皮泽洛(1475年-1541年)印加帝国征服者,到达今日旧金山、秘鲁等地区
·· 亨利·哈德逊(约1565年-约1611年),加拿大的探索者
路易斯·安东尼·布干维尔(1729年-1811年),太平洋探险家
· 威廉·丹皮尔(1652年-1715年),南太平洋探险家,最早在澳大利亚大陆探险的人
· 威廉·巴伦支(1550年-1597年),北冰洋的早期征服者,发现了斯瓦尔巴群岛,最远航行到新地岛海域
· 詹姆斯·库克(1728年-1779年),英国探险家及航海家,曾三度远征太平洋,并探索了太平洋沿岸的海岸线。也是地图制作者、经度仪航海测定船位的发明者及发现治疗坏血症的第一位船长。
百度对旅行家的定义:
旅行家是指以各地旅行为职业,通过旅行获得劳动报酬与旅费的旅行者,职业旅行者的行为大多是完成自己的梦想或者为宣扬某种生活态度,而不是单纯的进行旅游休闲活动。通过旅行发现自我,认识世界,感受世间百态,对自然充满热爱,在旅行中思考自己的生活和理想的意义的人,通过旅行进而提高自我,怡情养性,增广见闻 , 有职业和非职业之分。
马可·波罗 徐霞客等是旅行家,实际上旅行家的定义比较宽泛,航海也使一种旅行,我个人觉得航海家也算旅行家,从这个宽泛宏观的定义讲,哥伦布是航海家但也可说是旅行家,尚铭说哥伦布是旅行家,这个说法也可以,但大家知道哥伦布同时是世界著名的航海家和探险家。或者可以这么说吗?航海家都是旅行家,而旅行家不一定都是航海家。
--------------------------------------------------------------------------
第一卷 从小美尼亚到大汗上都沿途各地的见闻
第二卷忽必烈大汗和他的都城 宫廷 政府以及西南行程中经历的各城市和省的见闻录
第三卷日本群岛 南印度和印度海的海岸与岛屿
第四卷 鞑靼各王公之间的战争和北方各国的概况
我从第二卷开始读, why? 你懂得,因为第二卷是在中国的见闻录。
二、大汗
大汗
“大”的意思是:至高无上、伟大 。“汗”是蒙文音译而来, 意思是:王、皇帝、帝王等等 或译为 古 蒙古部落的首领。
大汗指是少数民族君主称谓。
可汗,又称大汗,亦作“可罕”,简称汗,是阿尔泰语系民族对首领的尊称,类似于汉民族的天子。古代北亚游牧民族柔然、突厥、吐谷浑、铁勒回纥、高昌回鹘、铁勒、契丹、蒙古等建立的汗国,其最高统治者皆称可汗。最初,这个称呼是部落里一般部众对首领的尊称,鲜卑语称“可寒”,原意是“神灵”、“上天”。
互动百科对可汗的解释:
可汗,又称大汗,或简称为汗,源于王朝、神灵和上天,阿尔泰语系民族对首领的尊称,最早出现于3世纪鲜卑部落,记载于《宋书》,类似于汉字的天子;古代北亚阿尔泰语系游牧民族鲜卑、回纥、柔然、高车、突厥、吐谷浑、铁勒、女真等建立的汗国,其君主或政治首领皆称可汗。最初,这个称呼是部落里部众对首领的尊称。
维基百科对可汗的解释:
可汗(拼音:Kèhán;古突厥语:𐰴𐰍𐰣 Qaghan;蒙古语:ᠬᠠᠭᠠᠨ,鲍培转写:qaγan,秘史记音:中合罕,西里尔字母:хаан;满语:ᡥᠠᠨ,转写:han;高句丽语:皆,key)或大汗,又译为可寒、合罕,通黑汗,统治者头衔,为部落最高领袖或皇帝之意,广泛使用于蒙古与中亚地区。古代北亚游牧民族鲜卑、回纥、柔然、高车、突厥、吐谷浑、铁勒、女真等建立的汗国,其君主或最高政治首领皆称可汗或大汗。
起源:
可汗为汗国的统治者,这个称呼最早是蒙古与突厥等游牧部落中,对首领的尊称,原意王朝、神灵和上天,类似汉语所说的天子,或是皇帝[1]。
可汗最早的记录出现于3世纪,为鲜卑部落官称,据《宋书》记载乙那娄与慕容吐谷浑对话,称吐谷浑为“可寒”:
楼喜拜曰:“处可寒。”虏言“处可寒”,宋言尔官家也。即使所从二千骑共遮马令回,不盈三百步,欻然悲鸣突走,声若颓山。如是者十余辈,一向一远。楼力屈,又跪曰:“可寒,此非复人事。”浑谓其部落曰:“我兄弟子孙,并应昌盛,廆当传子及曾孙玄孙,其间可百余年,我乃玄孙间始当显耳。”于是遂西附阴山。
此外著名的北魏太武帝时期的嘎仙洞石壁祝文有“皇祖先可寒”、“皇妣先可敦”
在巴基斯坦与阿富汗,可汗也是一个姓氏,在花剌子模,可汗是对总督的敬称。
--------------------------------------------------------------------------
三、成吉思汗vs忽必烈
《马可波罗游记》第二卷第一章 忽必烈大汗彪炳的功业和显赫的权威
这一章里写道:“‘汗'在我们的语言里是众王之王的意思 。(估计是在马可·波罗的意大利语言里)这种称号,他是受之无愧的。因为就他统治的臣民的众多,幅员的辽阔,收入的巨大来说,都远远超过历代的和现在的一切君主;而且,也没有一个君主具有它那样的绝对权威,得到被统治人民的绝对服从。本卷将清除地展现这一史实,让人们相信我们的所有论断,都是千真万确的。”
第一章就是这么一个自然段,很简短,却又是提纲契领的总括,对第二卷各章节内容的一个概括。这也是我读书以来看过最简短的章,一个简短的自然段就是一章,这种写法书里一般很少见,今天在《马可波罗游记》里见到了。
我记得成吉思汗统治的国家是世界上最大的,马可·波罗写的是从幅员辽阔和人口来讲忽必烈统治的国家是面积最大的,超过历代一切君主。搜到一首歌曲曲名成吉思汗,歌曲就是写的成吉思汗拥有世界最大的国家,歌词如下:
成吉思汗 歌词
“有一个东方古老故事让我来告诉你
有一个中国古代皇帝太伟大了不起
他威力不可一世所向无敌
他曾经身怀大志他远征东西
他拥有世界最大的国家
成成成吉思汗
有文明有魄力有智慧异常英勇
成成成吉思汗
不知道有多少美丽的少女们
都想嫁给他啊都想做他新娘
他是人们心中的偶像”
维基百科成吉思汗简介:
成吉思汗(蒙古语:ᠴᠢᠩᠭᠢᠰᠬᠠᠭᠠᠨ,鲍培转写:Činggis qaγan,秘史记音:成吉思•中合罕[5],西里尔字母:Чингис хаан,国际音标:[tʃiŋɡɪs xaːŋ]( 聆听);1162年5月31日-1227年8月25日)即元太祖,又称成吉思皇帝[6],成吉思可汗[7],蒙古人,蒙古帝国奠基者、政治家、军事统帅,皇帝[8][9](蒙古帝国大汗)。名铁木真(蒙古语:ᠲᠡᠮᠦᠵᠢᠨ,鲍培转写:Temüǰin,秘史记音:帖木真,西里尔字母:Тэмүжин),也有其他译法如忒没真[10]。孛儿只斤氏(蒙古语:ᠪᠣᠷᠵᠢᠭᠢᠨ,鲍培转写:Borǰigin,西里尔字母:Боржигин),蒙古乞颜(起延)部人。1206年春天—1227年8月25日在位,在位22年。1206年他登基时,诸王和群臣为他上蒙语尊号成吉思汗。1999年12月的美国时代周刊评选出世界千年伟大人物,成吉思汗被列为千年人物中亚洲人的次位(即第22位,第十七位为甘地)。[11]
至元二年(1265年)十月,元世祖忽必烈追尊成吉思汗庙号为太祖,[12]至元三年(1266年)十月,太庙建成,制尊谥庙号,元世祖追尊成吉思汗谥号为圣武皇帝。[13][14][15]至大二年十二月六日(1310年1月7日),元武宗海山加上尊谥法天启运,庙号太祖。从此之后,成吉思汗的谥号变为法天启运圣武皇帝。 [16]
在他众子中,最为著名的四位分别是术赤、察合台、窝阔台和拖雷。成吉思汗分封了术赤和察合台为国主,钦定窝阔台为继承人。1227年成吉思汗去世后,拖雷自动退出继承人的选拔,担任监国两年后,1229年,拖雷和宗王们一起拥戴自己的三哥窝阔台登基。1232年九月,在消灭金朝军队精锐主力后,拖雷去世,1234年2月9日,蒙古灭金朝,为将来灭南宋打下基础。
“成吉思汗”是铁木真于1206年获得的称号。“成吉思”的含义不明确,一种说法由“成”(蒙古语:ᠴᠢᠩ,鲍培转写:čing,西里尔字母:чин,意思是“强”)派生而来。[22]另一种说法是来自海洋一词(蒙古语:ᠲᠡᠩᠭᠢᠰ,鲍培转写:tenggis,西里尔字母:тэнгэс)。“汗”原本写作ᠬᠠᠨ(鲍培转写:qan,《蒙古秘史》记音:中罕,西里尔写法:хан),直到13世纪末后人才更改为来自突厥语的ᠬᠠᠭᠠᠨ(鲍培转写:qaγan,《蒙古秘史》记音:中合罕,西里尔写法хаан,意译:皇帝)。[23][24]
[23] 剑桥中国史第6卷第367页
[24]^ 姚大力,《“成吉思汗”,还是“成吉思合罕”?》
皇帝和大汗的双重身份
成吉思皇帝,现在习惯称“成吉思汗”。“成吉思”为蒙古语(蒙古语:ᠴᠢᠩᠭᠢᠰ,鲍培转写:Činggis,西里尔字母:Чингис)的汉语音译,“汗”是蒙古语(蒙古语:ᠬᠠᠭᠠᠨ,鲍培转写:qaγan,西里尔字母:хаан)的汉语音译,突厥语又译为“罕”或“合罕”,此也为汉语“音译”,原义为“父主”;大部落首领多用此称号。汉语意译为“酋长”或“头目”。
皇帝和大汗这两种称号,意思并不一样的,一个指集权国家的最高统治者,另一个则是盟主或霸主的意思,为军事最高首脑,底下各邦盟高度自理且有互相攻击的可能;亦相同的情形清初对于旗民一样有自己的旗主,后以“天无二日”废除旗主,大清皇帝才在意思上成为旗民的皇帝,并规定称汗不得进贡。
现存的13世纪和14世纪期的众多史料以及考古文物和摩崖石刻证明,1206年成吉思皇帝(成吉思汗)建立大蒙古国后,已经拥有皇帝和大汗的双重身份,并且这种双重身份保持了接近二百年,一直持续到北元时期。对于生活在草原地区的蒙古人等民族而言,他们用蒙古语称呼他为“大汗”,对于生活在西北地区的突厥和其他民族而言,他们用突厥语和其他语言称他为“汗”或者“可汗”[25]。对于生活在漠南汉地和东北地区的契丹人、女真人、党项人等民族而言,他们建立过拥有“皇帝”称号的辽朝、金朝、西夏等政权,而且他们在13世纪前期的时候,大部分已经汉化,通用汉语,本民族文字基本不再使用,完全可能用非母语的汉语称呼他为“皇帝”。至于生活在漠南汉地和东北地区的汉人臣民而言,他们则一直使用汉语“成吉思皇帝”一词称呼他。
1215年成吉思汗的大军攻取包括金中都在内的整个幽云十六州,统治领土正式进入长城以南的汉地,皇帝的尊号也得到广大当地汉人、契丹人、女真人等等的认可。类似于耶律阿保机916年建立大契丹国,称皇帝,定都在长城以北草原的上京临潢府,但是直到938年,契丹皇帝耶律德光才取得幽云十六州,统治领土才正式进入汉地。在938年之前,契丹皇帝的尊号已经被广大长城以北的契丹人、渤海人、奚人、女真人等承认。[26]
元成宗时期,元朝皇帝作为整个蒙古帝国共主的身份获得四大汗国承认,通用于汉地的“皇帝”称号也被四大汗国真正意义上承认,如同唐太宗被汉人用汉语称呼为大唐皇帝,同时又被西北各族用突厥语等语言尊称为“天可汗”,事实上是两个职位,与欧洲神圣罗马帝国兼任某国国王或大公相同。
1219年农历五月,铁木真派刘仲禄邀请长春真人丘处机前往蒙古草原的诏书中,自称为“朕”,将自己建国登基称为“践祚”。[27]
1220年农历二月丘处机抵达燕京后,得知铁木真在中亚进行西征花剌子模的战争,觉得自己年事已高,西行太远,希望约铁木真在燕京相见,于是在三月写了一份陈情表,在陈情表中,丘处机对铁木真的称呼是“皇帝”。[28]
1220年收到丘处机的陈情表后,铁木真第二次派曷剌邀请丘处机前往中亚草原的诏书中,仍然以“朕”自称。[29]
1227年全真教道士李志常写成的《长春真人西游记》,记录了丘处机从1219年受邀西行直至1227年去世的事迹,书中对铁木真的称呼是“成吉思皇帝”。将他下的命令称为“圣旨”。还提到了铁木真的侍臣刘仲禄前来邀请丘处机时携带了虎头金牌,金牌上面的文字是:“如朕亲行,便宜行事。”[30]
1221年南宋使者赵珙出使大蒙古国,回来后著有《蒙鞑备录》,书中对铁木真的称呼是“成吉思皇帝”。
《蒙鞑备录》中提到,铁木真在位时期,朝廷使用的金牌,带两虎相向,曰虎头金牌,用汉字曰:“天赐成吉思皇帝圣旨,当便宜行事”。其次素金牌,曰:“天赐成吉思皇帝圣旨疾。”[31]
1998年,一块“圣旨金牌”发现于河北廊坊,正面刻双钩汉字:“天赐成吉思皇帝圣旨疾。”和《蒙鞑备录》所记载的素金牌上汉文完全相同。背面牌心刻双钩契丹文,其汉语意思为:“速、走马,或快马”[32]。“圣旨牌”是皇帝的象征,代表皇帝,一般和圣旨同行,见圣旨牌如见皇帝,是圣旨真实的权威证明。朝廷颁发各种诏敕,包括调发军旅,都是圣旨与“圣旨牌”一起下达的。这块圣旨牌的发现,说明铁木真在世时,已称“成吉思皇帝”,这是值得重视的历史事实。
1232年南宋使者彭大雅随奉使到大蒙古国,使者徐霆1235年—1236年随奉使到大蒙古国,二人返回南宋后,彭大雅撰写,并由徐霆作疏,合著《黑鞑事略》,书中对铁木真的称呼是“成吉思皇帝”。
2010年,刻有多位蒙古皇帝圣旨的全真教炼神庵摩崖石刻于山东徂徕山被发现[33][34][35],石刻一共四方,文字均为汉语,其中一方石刻上刻有成吉思皇帝、合罕皇帝(窝阔台)、贵由皇帝(贵由)三位蒙古皇帝的圣旨,以及窝阔台的孛罗真皇后、唆鲁古唐妃懿旨,以及窝阔台的昔列门、和皙两位太子的令旨,还有一道皇帝圣旨是在乃马真后(称制)三年(甲辰年,1244年)颁发[36],乃马真后为元太宗窝阔台的皇后,1241年窝阔台去世后临朝称制,直到1246年贵由即位为止。根据石刻上的文字,该石刻刻于海迷失后(称制)二年(庚戌年,1250年),海迷失后为元定宗贵由的皇后,1248年贵由去世后她临朝称制,直到1251年蒙哥即位为止。圣旨石刻中,用汉语称铁木真为“成吉思皇帝”,称窝阔台为“合罕皇帝”,称贵由为“贵由皇帝”,这是大蒙古国时期汉地臣民称呼铁木真为“成吉思皇帝”的又一有力文物证据。
至元三年(1266年)忽必烈给日本的国书中,国书开头自称“大蒙古国皇帝”,在后面的内容中,自称为“朕”,此时距离他1271年改国号为“大元”,还有五年时间。[8][9]“大蒙古国”这一国号首次出现于1206年,由1266年忽必烈自称大蒙古国皇帝可推断出1206年建国后铁木真是皇帝身份。
元惠宗至正五年(1345年)十一月修成的法律《至正条格》,书中对铁木真的称呼是“成吉思皇帝”。将他下的命令称为“圣旨”。[37]
明初官修《元史》,书中出现过“成吉思皇帝”一词多次,从未出现过“成吉思汗”一词。成吉思1206年建大蒙古国时,汉文称“即皇帝位于斡难河之源,诸王群臣共上尊号曰成吉思皇帝”[38],世祖至元三年(1266年)作太庙神主,元太祖的牌位上写的是“成吉思皇帝”[39]。1252年成书的《元朝秘史》(《蒙古秘史》)[40],蒙文音译作“成吉思合罕”,旁译“太祖皇帝”。
至于“成吉思汗”一称,首次见于拉施特《史集》、志费尼《世界征服者史》等史籍,这两位作者均为蒙古帝国伊儿汗国(位于西亚)史学家,“成吉思汗”这一称呼为西亚后世所沿用,从清末引入中国,但却从未见于元代汉文文献。
《新元史》中出现了“成吉思合罕”“成吉思可汗”等词语,原因是《新元史》完成于民初(1920年),而《史集》、《世界征服者史》等外国史书在清朝末年传入中国。《新元史》作者柯劭忞也深受其影响。
评价:
· 明朝官修正史《元史》宋濂等的评价是:“帝深沉有大略,用兵如神,故能灭国四十,遂平西夏。其奇勋伟迹甚众,惜乎当时史官不备,或多失于纪载云。”[44](《元史》卷一《太祖本纪》)
· 明朝官修皇帝实录《明太祖实录》记载,洪武二十二年(1389年)五月,明太祖朱元璋给北元阿札失里大王的信中,对成吉思汗、元太宗窝阔台、元定宗贵由、元宪宗蒙哥、元世祖忽必烈这五位在一统天下中均作出重要贡献的帝王的综合评价如下:“覆载之间,生民之众,天必择君以主之,天之道福善祸淫,始古至今,无有僣差。人君能上奉天道,勤政不贰,则福祚无期,若怠政殃民,天必改择焉。昔者,二百年前,华夷异统,势分南北,奈何宋君失政,金主不仁,天择元君起于草野,戡定朔方,抚有中夏,混一南北,逮其后嗣不君,于是天更元运,以付于朕。”[45](《大明太祖高皇帝实录》(简称《明太祖实录》)卷一百九十六记载如下)
· 明朝官修皇帝实录《明太祖实录》记载,洪武二十二年(1389年)十二月,明太祖朱元璋给哈密国兀纳失里大王的信中,对成吉思汗和元世祖忽必烈的评价如下:“昔中国大宋皇帝主天下三百一十余年,后其子孙不能敬天爱民,故天生元朝太祖皇帝,起于漠北,凡达达、回回、诸番君长尽平定之,太祖之孙以仁德著称,为世祖皇帝,混一天下,九夷八蛮、海外番国归于一统,百年之间,其恩德孰不思慕,号令孰不畏惧,是时四方无虞,民康物阜。”[46](《大明太祖高皇帝实录》(简称《明太祖实录》)卷一百九十八记载如下)
· 清朝史学家邵远平《元史类编》的评价是:“册曰:天造鸿图,艰难开创;浑河启源,角端呈像;芟夏蹙金,电扫莫抗;栉沭廿年,驱指四将;止杀一言,皇猷弥广。”[47](《元史类编》卷一《世纪一•太祖》)
· 清朝史学家毕沅《续资治通鉴》的评价是:“太祖深沉有大略,用兵如神,故能灭国四十,遂平西夏。”[48](《续资治通鉴》卷一百六十四《宋纪一百六十四》)
· 清朝史学家魏源《元史新编》的评价是:“帝深沉有大略,用兵如神,故能灭国四十,遂平夏克金,有中原三分之二。使舍其攻西域之力,以从事汴京,则不俟太宗而大业定矣。然兵行西海、北海万里之外,昆仑、月竁重译不至之区,皆马足之所躏,如出入户闼焉。天地解而雷雨作,鹍鹏运而溟海立,固鸿荒未辟之乾坤矣。”[49](《元史新编》卷二《太祖本纪下》)
· 清朝史学家曾廉《元书》的评价是:“论曰:太祖崛起三河之源,奄有汉代匈奴故地,而兼西域城郭诸国,朔方之雄盛未有及之者也。遗谋灭金,竟如其策,金亡而宋亦下矣,此非其略有大过人者乎?又明于求才,近则辽金,远则西域,仇敌之裔,俘囚之虏,皆收为爪牙腹心,厥功烂焉,何其宏也,立贤无方,太祖有之矣。羽翼盛,斯其负风也大,子孙蒙业,遂一宇宙,不亦宜乎。”[50](《元书》卷一《太祖本纪》)
民国史学家张振佩《成吉思汗评传》(1943年版)绪言部分的评价是:“成吉思汗之功业扩大人类之世界观——促进中西文化之交流——创造民族新文化。”[53](节选自《成吉思汗评传》(第3页),中华书局1943年版。)
维基百科忽必烈简介:
元世祖忽必烈(蒙古语:ᠬᠤᠪᠢᠯᠠᠢᠬᠠᠭᠠᠨ,鲍培转写:Qubilai qaγan,秘史记音:中忽必来[1],西里尔字母:Хубилай хаан[2];1215年9月23日-1294年2月18日),孛儿只斤氏,名忽必烈,蒙古人,拖雷第四子,母唆鲁禾帖尼。1260年5月5日在部分宗王和大臣的拥立下,登基成为大蒙古国皇帝[3][4](蒙古帝国大汗),但未获普遍承认。直到1303年,元成宗与西北诸王达成和议,西北四大汗国再次承认元朝皇帝的宗主地位。1260年5月5日—1294年2月18日在位,在位34年。又译呼必赉[5]
1271年12月18日,忽必烈将国号由“大蒙古国”改为“大元”,从大蒙古国皇帝变为大元皇帝,大元国号正式出现,忽必烈成为元朝首任皇帝。1276年2月4日,元军攻入临安,宋恭帝奉上传国玉玺和降表,南宋灭亡,元朝成为全国性政权[6]。1279年3月19日,南宋海上流亡政权残余的最后一支抵抗力量被消灭,元朝统一全国。
1276年2月4日,宋恭帝在降表中为忽必烈上汉语尊号大元仁明神武皇帝。1284年1月24日,群臣为忽必烈上汉语尊号宪天述道仁文义武大光孝皇帝。
他去世后,谥号圣德神功文武皇帝,庙号世祖,蒙古语尊号薛禅皇帝(蒙古语:ᠰᠡᠴᠡᠨ
ᠬᠠᠭᠠᠨ,鲍培转写:sečen qaγan,西里尔字母:Сэцэн хаан)[7][8]。
至元三十一年五月初九日(1294年6月3日),元成宗为忽必烈上谥号圣德神功文武皇帝,庙号世祖,蒙古语称号薛禅皇帝[7]。
《世祖皇帝谥册文》[57],内容如下:
维至元三十一年、岁次甲午、五月庚戌朔、越九日戊午。孝孙嗣皇帝臣某,再拜稽首言:
臣闻继志述事,非尽孝无以致其诚;表行诔功,非定谥无以称其实。肆邦彝之具举,维天道之协从。钦惟先皇帝膺箓受图,体元立统,蚤从藩邸,茂著徽称。为治之基有常,经国之略则远。役用众智,独断于衷;总揽万机,如指诸掌。内朝廷,外侯牧,等威迭降,罔不适中;先教化,后刑名,本末相循,亦皆有序。在御迨逾于三纪,推尊合冠于百王。若夫惠及困穷,恩加降附。慎终如始,每存好仁之心;保小以仁,特示包荒之量。扩盛猷之鸿鬯,沛膏泽之醇醲。方其泰运渐亨,戢济多难,离纲复缀,混一四方。传檄而氛祲开。涣号而方维定。干旋坤转,不足以喻其机;雷厉风飞,不足以比其捷。至于嘉言博采,惟典谟训诰是师;诸艺毕延,尽阴阳图纬之学。考音律以创字画,参古今以制礼仪。振耀威灵,肃陈兵卫。白旄黄钺,时则亲巡;犀甲雕弧,止于不用。其圣德弗可及已,神功蔑以尚焉。盖文之所加者深,武之所服者大。是用升崇吉祔,揆卜刚辰。谨遣摄太尉臣兀都带奉册宝,上尊谥曰圣德神功文武皇帝,庙号世祖。
伏惟睿灵,俯垂昭鉴。思皇多祜,锡羡无疆。
至元三十一年六月二十五日(1294年7月19日),元成宗诏翰林国史院修《世祖实录》,以完泽监修国史。
元贞元年六月十一日(1295年7月24日),翰林承旨董文用等向元成宗进呈《世祖实录》[58],包括《世祖皇帝实录》210卷,《事目》54卷,《圣训》6卷,总计270卷。明朝初年史官修《元史》,参照实录修成《世祖本纪》14卷,为《二十六史》中篇幅最长的本纪。《世祖实录》今已失传,其主干内容保存在《世祖本纪》中。
董文用等《进实录表》[59],内容如下:
典谟述尧舜之功,令名显著;方册布文武之政,义问宣昭。粤自汉、隋,及夫唐、宋,咸有信史,以贻后来。况大业丰功,震今耀古,惟深善述,首议丕扬。
洪惟世祖皇帝仁孝英明,睿谋果断。爰从潜邸,有志斯民,植根干而佐理皇纲,聘耆德而讲明治道。始平大理,再驾长江,过化存神,有征无战。迨其龙飞滦水,鼎定大都,革弊政以维新,扩同仁而一视。规模宏远,朝野清明。内则肇建宗祧,创设台省,修举政令,登崇俊良;外则整治师徒,申严边将,布扬威德,柔服蛮荒。加以圣无不通,明靡不烛,守之以勤俭朴素,养之以慈惠雍和。收揽权纲,综核名实,赏罚公而不滥,号令出以惟行。万汇连茹,群雄入彀,削平下土,统正中邦。慕义向风,声教实朔南之暨;梯山航海,职贡无遐迩之殊。方且开学校而劝农桑,考制度而兴礼乐。国号体乾坤之统,书画焕奎壁之文。罄所有而酬战功,不待计而救民乏。听言择善,明德缓刑。钦福锡民,遇灾知惧。得《洪范》惟皇之理,过周宣修政之勤。以致时和岁丰,民安吏职。盖帝德克周于广运,故至公均被以无方。可谓文致太平,武定乱略,继一祖四宗之志,兼三皇五帝之功。开天立极者三十五年,立经陈纪者二万余事。以谦让弗遑于备纪,故纂修未至于成书。
钦遇皇帝陛下寅绍诒谋,厉精图治,亟鉴观于成宪,思遹骏于先声,深诏下臣,俾为《实录》。宅心宗祏,凝孝羹墙,开馆局而增置官僚,敕群司而大䌷图籍。编摩既富,搜访加详,采摭于时政之编,参取于起居之注。张皇初稿,增未见于罕闻;承奉纶音,俾蠲繁而就简。俯殚管见,仰体宸衷,尽略虚文,一存实事。其飨会征伐,文物典章,粲焉列三代之英,蔚尔开万世之业。与夫才德孝廉之士,忠良奸佞之臣,版图生齿之繁,财赋畜牧之盛,谨依条据,粗致无遗。今具所修成《世祖皇帝实录》二百一十卷,《事目》五十四卷,《圣训》六卷,凡二百七十卷,谨缮写为二百七十帙,用黄绫夹复封全,随表上进。臣等忝备台司,幸膺盛典。顾惟载笔,才何有于三长;勉进芜辞,虑庶几于一得。冒渎圣听,不胜惊惶。
----------------------------------------------------------------------------
三、忽必烈平定乃颜之乱
第二章—第五章 这三章讲述了乃颜之乱
第二章 皇叔乃颜的叛乱
第三章大汗讨伐乃颜
第四章大汗和乃颜的一场恶战
第五章 大汗处死了乃颜
维基百科对乃颜的介绍:
乃颜(蒙古语:ᠨᠣᠶᠠᠨ,鲍培转写:noyan,西里尔字母:ноён;?-1287年),蒙古帝国东翼宗王,铁木哥斡赤斤玄孙。
乃颜祖父塔察尔曾拥戴忽必烈为蒙古大汗,因此被任命为东道诸王之长,其领地包括自哈尔哈河至大兴安岭以东的广大地区。元至元23年(1286年),忽必烈为抵御海都和笃哇在西北的进攻,将蒙古驻军大量调往西部,乃颜乘机蓄积力量,准备夺取蒙古大汗之位。
忽必烈接报后,在辽阳设立行中书省,监视乃颜。乃颜遂于次年四月与其他东道诸王一同起兵反叛,虽然没有得到蒙古本部的支持,但是乃颜仍然能够率军占据潢河(今西拉木伦河)流域,将忠于忽必烈的军队压迫至辽东。
五月,忽必烈以玉昔帖木儿和李庭领军,亲自从上都出发,急行军攻打乃颜。六月,两军决战于呼伦贝尔草原。乃颜溃败,向北逃走,不久被抓获处死。乃颜之死标志着蒙古东道诸王势力的衰落。
马可·波罗自称参与平定乃颜的战争,根据他的记述,乃颜是景教徒,其军以十字架为旗帜符号。
关于景教的链接
http://baike.baidu.com/link?url=9t-v1sNf9abmjSsN0GKUxp4E0NcqLFw0fC8HwGo4xbJRWcwM8zXpzA6IhHW8sjrml3uz036s7yLhHLn6rzAILK
昨天原创了一个谜语,谜面:妲己被纣王看中,无它,--。(忽必烈的一个皇叔,两字)
谜底是:乃颜
关于乃颜(Nayan)的百度百科
http://baike.baidu.com/link?url=6MtVvX9-3-fy2Ijp6EvlD1Eolc6MoNnTaf-dqfbyMDfFSeYVLJcUW_hsUH-UAKj9yCozPso6EjZ9giZek48MBK
乃颜之乱:
http://baike.baidu.com/link?url=6MtVvX9-3-fy2Ijp6EvlD1Eolc6MoNnTaf-dqfbyMDgvSV_pZHbS7CBS4ZkYvSGsetThdxDOFu6epr9PEwtkka
乃颜为成吉思汗幼弟斡赤斤的后裔、塔察儿之孙,所继承的分地以哈剌哈河(今哈尔哈河)为中心,包括辽东大部地区。至元二十四年(1287年),因不满元廷置东京等处行中书省,加强对其控制,起兵反叛。忽必烈闻讯后,派伯颜率军进驻和林(今蒙古哈尔和林),切断其与叛王海都的联系。随后,忽必烈亲自统军由上都(今内蒙古正蓝旗东)征讨乃颜。元军在撒儿都鲁(今内蒙古奈曼旗南)击败乃颜军前部,进逼其辽河上宫帐。乃颜军号称十万,以车环卫为营,与元军激战。忽必烈以步兵持长矛,加用火炮攻击,大败乃颜军,并俘斩乃颜。次年,其余党被最后平定。乃颜最后被擒处死。
乃颜,蒙古帝国东翼宗王,铁木哥斡赤斤玄孙。
乃颜祖父塔察尔曾拥戴忽必烈为蒙古大汗,因此被任命为东道诸王之长,其领地包括自哈尔哈河至大兴安岭以东的广大地区。元至元23年(1286年),忽必烈为抵御海都和笃哇在西北的进攻,将蒙古驻军大量调往西部,乃颜乘机蓄积力量,准备夺取蒙古大汗之位。
忽必烈接报后,在辽阳设立行中书省,监视乃颜。乃颜遂于次年四月与其他东道诸王一同起兵反叛,虽然没有得到蒙古本部的支持,但是乃颜仍然能够率军占据潢河(今西拉木伦河)流域,将忠于忽必烈的军队压迫至辽东。
五月,忽必烈以玉昔帖木儿和李庭领军,亲自从上都出发,急行军攻打乃颜。六月,两军决战于呼伦贝尔草原。乃颜溃败,向北逃走,不久被抓获处死。乃颜之死标志着蒙古东道诸王势力的衰落。
马可·波罗自称参与平定乃颜的战争,根据他的记述,乃颜是景教徒,其军以十字架为旗帜符号。
《马可波罗游记》中对乃颜之乱的记述颇为生动,写道了忽必烈讨伐乃颜时所用的战术以及处死乃颜的方法都让人惊奇。
(1)、忽必烈采用迅雷不及掩耳的战术。
《游记》是这样描述的:“大汗(忽必烈)得到他们(乃颜和海都)叛乱的禀报后,立即封锁了通往乃颜和海都所在国的一切关口,使他们得不到大汗正在采取对策的任何消息。他发出诏令,紧急集合屯驻在离汗八里(北京)十日路程以内的全部军队,总计有三十六万骑兵,另加一支步兵十万人。这支步兵完全是他的卫队,特别是陪同他行猎放隼的侍从和家仆组成的。
他们在二十天之内,一切准备就绪,如果大汗要将包围契丹各省的常驻部队全部集合起来,至少要花上三、四十天的时间。但是在这期间内,敌人必然会得到大汗军事行动的情报,而事先讯速地联合起来,抢占对他们最有利的险关要隘。
然而,大汗的意图,是用迅雷不及掩耳的战术。一般的说,这是胜利的指南—先发制人,使乃颜猝不及防,一举消灭他。这种各个击破的战术,比对付乃颜和海都的联合力量,自然要更加稳操胜券。”
同时大汗(忽必烈)还考虑到,元朝统治的南方城市里必须留有部队,以防心怀不满和阴谋叛乱的人伺机揭竿而起,乘着乃颜叛乱而推翻他的皇位,所以这些城市必须有军队驻防。这些军队一般都驻扎在离城四、五英里的地方,一旦有警,可以随时进城弹压。
(2)、大汗用特别刑罚处死了乃颜
《马可波罗游记》是这样记载的:“大汗处死乃颜的方法,别具一格。他们把乃颜裹在两床毛毡之间,然后猛烈地摇动,直到气绝身亡为止,采用这种特别刑罚的动机,在于不应该让太阳和空气看到皇室的人流血。”
别具一格我记得是个褒义词,怎么用在这里呢?刑罚中用别具一格还是头一回见到这样的用词,不知道马可·波罗本人是如何口述以及鲁思梯谦是如何笔录的,要不就是翻译这样译的?
为啥犯人的血不能溅到地上呢?
--
修改:igrogous FROM 124.205.76.*
FROM 124.205.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