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便于了解前几章提到过的传教士从欧洲带来的地图以及圣像,特意转载了这篇文章,并附件有相关图片。
科学、 舆图与文人印像
- 一一万历二+/ \年后的耶稣会士图像及其影响-
郭亮
摘要
1600年后, 耶稣会教士来华之后对中国科学图像绘制与表现的影响逐渐加强, 铜板圣像画。各类世界地图进入明人的视野"此时的交流已成为中西精英阶层之间的文化互动, 无论传教士绘制或是明人摹刻的图像在这一时期都体现
出微妙的变化并带来多元的影响"
关键词
耶稣会与科学;欧洲制图术;圣像画;舆图与绘画传统;明人翻刻;
绪言
万历十年( 1 5 8 2 ) 七月二十日利玛窦神父从印度的果阿( G O A ) 抵达澳门"与其他传教士不同的是利氏对所传教沿途之地理状况悉心留意, 自云/喜闻各方风俗与其名胜。在漂洋过海之时曾写下/且予自大西洋浮海入中国之昼夜平线, 已见南北二极皆在平地, 略无高低0 !.l之语, 此时他可能无法设想来到大明之后的景象,但对地理勘测的热衷和早在罗马学院数学! 几何的学习似乎暗合了他来华之后的重要使命"时隔18 年, 即万历二十八年( 16 0 0 ) 十二月二十四日, 明神宗收到了来自意大利礼物"在《 上大明皇帝贡献土物奏》中, 利氏自述谨以原携本国土物, 所有天帝图像一幅, 天帝母图
像二幅,, 《万国舆图》一册, 西琴一张等物进奉明皇室"来自马塞拉塔城( M a C era ta ) 的耶稣会士利玛窦深谙图像的力量, 懂得视觉图像会比文本的影响来得直接有效"其实耶稣会士在他们的诸多著述之中也秉承这一宗旨, 他们极重视图像的绘制,
无论是从欧洲带至中国或是在明境内刻板印刷的天主教书籍! 科学图籍和诗文集都考虑到图文并茂, 舆地书籍几乎都要辅以地图: 如
166 7年基歇尔( K irChe r,S .J ) 的《附图中国志》 ( c 方ina izzustrate.in一2.月m stezojam i) ! 166 2年卫匡国( M artini,M ) 编纂的《中国新地图志》(NO vu: arla: , snenss: ) ! 艾儒略(J. A len i) 之《玫瑰十五端图像》 ! 汤若望之《远镜说》 ( Sur les rubes 叩ri!ues ) ! 卜弥格之《中国植物》( Fl ao ra si """:i: ) 和南怀仁的《进呈铸炮术》 以及雷孝思( Jean .B aPt iste R 户9 15 ) 的地理图籍《皇朝舆地总图》 和《根据西藏地图所作的地理历史观察6》l2] 等等"在此, 有一点尚需说明的是, 耶稣会士们身兼多重技能的主要原因在于17 世纪的天主教不仅是宗教实践, 而且还是一个整合世界观的倡导者, 从而带来了今天所说的/科学0 : 天文学! 数学! 医学! 植物学和绘图学13] " 自文艺复兴以来, 教会始终不乏具有多重技能的传教士, 他们自16 至17 世纪来到明朝后, 科学仪器和书籍图像的传播确实影响到中国历史发展的某些进程, 但只在一定范围内, 伴随传教本身在明末引起的社会波澜使这种交流更加引人注目。
欧洲与中国学术的规模化交流出现在晚明时期"凭借博学! 西洋贡品和对科学的熟识, 16世纪末至17 世纪初期, 耶稣会士们在中国逐步形成了一个纵横交错的人际网"此时明朝已步入晚期, 社会的知识精英阶层抑或普通的读书人对帝国之外的世界充满了好奇, 耶稣会士的出现使遍布各地的儒士! 官员! 皇室成员乃至神宗本人) 这些不同的坐标产生了关联, 他们逐渐有了各式各样的联系! 交往! 矛盾甚至对抗"实际上, 晚明中西交流的盛宴仅作用于明帝国中有限的人群中: 交流在明显不同规模的群体间展开, 然而这个重要群体中有限的精英却能够为今日的观察提供便利l4] "明朝和来自欧洲的教会精英阶层毫无争议地全面接管了相互间宗教! 科学和文化交流(包括各种图像传播) "耶稣会士所面临的最大困难, 也是最突出的挑战在于他们来到了中国--一个文明高度发展之地。
如耶稣会士一样的传道团体在很多国家都以办学校而闻名, 但在中国他们遇到了一个高质量! 根基稳固的教育体系, 且在中国不是传教士们引进了印刷, 因印刷系统此前已经被广泛使用了" 由于这种相似性, 欧洲人和中国人可以在某种水平上进行沟通[5] 。对西方居高临下的态度来自于明朝对学术道统传承的自信"尽管此时疆域内部已危机四伏, 但仍不失大国风度, 因为他们有效地在自己的领地上接待外国人, 通过文化强制( C u ltu ral im p erative ) 的策略迫使传教士适应( 明朝) 本土化。正是缘于这种情势, 耶稣会士们遇到了比其它东亚国家更复杂的环境, 这一切都要求他们的传教策略符合中国人的文化要求和社会习俗"礼仪之争的指责使耶稣会传教士经常采用一种小心翼翼的选择而不会招致罗马教廷的不满, 但在科学与艺术方面, 他们有从容的选择自由"在来华后的岁月中, 与官吏和儒士学者们的交往更加验证了这样的路径如何有效和深入人心"
自万历二十八年( 16 0 0 ) 伊始, 来华耶稣会传教士对明朝科学与艺术的影响逐渐开始显露, 并在明末清初时期不断地渗透和发展"耶稣会教士籍以传教的主要工具包括天主教圣像画! 科学理论以及风俗人文图册等, 尤其是他们所带来的各种科学图像, 如地图册和大幅地图成为当时新奇和吸引人的艺术品"在华的天主教) 耶稣会教士通过聚焦数学! 天文! 地理学等科学调和了欧洲与中国学问之间的差异, 这种科技传递方式是他们不曾在日本和东南亚使用过的"欧洲领先的科技理论逐渐进入到明晚期的中国, 使知识阶层看到迥然不同的东西"此时的图像承载了多重功用, 作为这类视觉艺术的受众) 明代中国的儒士阶层对西来图像反响强烈, 他们对欧洲的宗教科学图像有各异的解读方式, 并增添了其所不曾有的中国文化涵义。
一!精英的图像
卡尔#曼海姆认为: 不同的精英团体试图创造出文化理想并采取许多不同的形式"他强
调, 教士( Cle rg y ) 曾是中世纪占支配地位的文人群体, 具有严密的组织和特殊的学问[7] "相同的情况也发生在中国, 知识群体主要集中于由开科取士获得特定身份的士大夫或皇家贵族阶层"在中国封建历史中一个乐观的情况, 即这并不是一个世袭的! 排外的集团, 因为通过公开竞争的考试便可进入其中"一项对16 0 0一19 0 0年间/士0 的统计分析表明, 大约有百分之三十进入统治阶层的人来自普通家庭, 即来自精英以下的社会阶层181 "精英阶层的多元化使他们对社会文化! 科学与艺术的关注趣味十分广泛, 这种风尚在明末尤甚"耶稣会士来华所携带的各式书籍图册! 科学仪器都成为当时知识阶层炙手可热之物"作为儒家文化体系的传承者, 中国的文人, 特别是代表了贵族阶层中最优秀的群体, 凭借学术修养! 宗族礼法知识和文学艺术创造活动, 维护着自身作为文化精英的地位lg] "儒士和西来精英在科学! 宗教与图像之间不断发生接触和对抗, 自万历二十八年到明末的四十余年间, 此种情势始终存在"明廷朝野的精英群体:
高级官吏! 士大夫阶层普遍了解甚至介入了耶稣会精英文化的扩张, 东林党争中两派在对待这一问题也表现出明显不同的态度, 并成为相互角逐与倾轧的阵地之一。柯律格在近著《明代的图像与视觉性》 中提出一个问题, 即明代的视觉材料是如何形成,
如何被大规模生产及利用? 事实上它们是否产生了社会的文化的和政治的意义而非只是表现了这些意义?
如果这种意义的确存在的话, 也许可以将目光转向晚明历史中的一个角落: 耶稣会士们在万历二十八年( 16 0 0 ) 以来, 来华和在华活动之中那些被称为/图像 的各种艺术! 科学的视觉材料"在展开论述之始, 不能不对片面夸大或贬低耶稣会士来华的科学! 政治和宗教的影响之简单化倾向有所警惕"雷蒙#马丁富有教谕的启示可能使历史研究紧绷的神经稍许释怀, 他说:
当我们要理解我们是如何理解过去时, 没有人是专家{川"实际上, 越来越多的中外学者持谨慎和客观的态度, 去除一些概念化的标签"不过可以肯定的是, 耶稣会士的图像材料对于晚明个体知识分子所起到的作用超过对社会整体的影响"除几个较为活跃的官员身份的学者外, 他们大多散居于不同的地区, 并未在整体上互相取得学术或艺术表现的共识, 甚至很难了解其他具有相同兴趣的学者"这些星罗棋布的中国学者对传教士带来科技的理解和实践还无法形成一个足以影响社会的力量, 这即是我们今天所观察到的情景"耶稣会士们本身不是艺术家, 也从未试图将自己的传教身份转换为图像创造者, 而是借用当时已充分发展的西学各门类科技与自身的学识来叩开明代中国精英)--“士”0为阶层心中的壁垒) 图像无疑是有力的工具。
具体而言, 精英文化的启蒙方法和手段囊括当时欧洲学术之所有重要方面"以天学! 地学! 数学! 物理和军事等诸多方面为主:
那稣会士尽管不是第一批与中国建立学术联系的天主教组织, 但他们把自己独特的!
亚里士多德式的自然研究纳入到了把宗教和/专门的学问0 (sCientia ) 统一起来的/ 西学0前近代范畴中, 他们与中国同伴把这些研究翻译为/格物致知致。12
在谈论耶稣会士的科学图像之前, 理应首先考察一下他们实际上最期望展示的图像)
圣像画"这些作品是和艺术联系最紧密的一类, 不过在4 12 年后的今天, 除去几幅地图和书籍之外, 上述画作皆踪迹难觅" 《上大明皇帝贡献土物奏》之中列在礼单首位的即是天帝图像一幅, 天母图像二幅:
两幅圣母像, 一尺半高; 一幅天主像较小一些"其中一幅圣母像是从罗马寄来的古画, 它仿效圣路加所画圣母抱那稣像"另外两幅为当时人所画, 万历皇帝和太后瞻仰后将其锁入内府。13目睹过圣像画之人还包括与教士们关系密切的官员, 例如艾儒略《利先生行迹》记述: 利氏见应天巡抚赵可怀, 就出示过天主像"另载: 徐光启在万历三十一年( 16 03 ) 秋, 复至石城( 南京) , 因与利子有旧, 往访, 不遇"入堂宇, 觑圣母像一{/, "圣母像究竟为哪位罗马画家所作似无可考, 然而可从一位著名旁观者的描述中获得印象"万历时国子监祭酒! 吏部左侍郎兼翰林院侍读学士顾起元( 1565 一16 28 ) 在其著述《客座赘语》谈到:
所画天主, 乃一小儿; 一妇人袍之, 日天母"画以铜板为(通帧), 而涂五采于上, 其貌如生"身与臂手, 俨然隐起上, 脸之凹凸处正视与生人不殊"人问画何以致此? 答曰/ 中国画但画阳不画阴, 故看之人面躯正平, 无凹凸相"吾国画兼阴与阳写之, 故面有高下, 而手臂皆轮国耳"凡人之面正迎阳, 则皆明而白; 若侧立则向明一边者白, 其不向明一边者眼耳鼻口凹处, 皆有暗相"吾国之写像解此法用之, 故能使画像与生人亡异也"0l5J观看过圣像画并记述过的明人亦有姜绍书之5无声诗史6 ! 徐光启之《徐文定公行实》 等, 使晚明文人感触很深的是画面具有写实和逼真的绘制方法与呈现出的不同面貌"据德裔美国汉学家贝特霍尔德#劳费尔( B erth old L au fe r 18 74一19 34 ) 记述, 宣统三年( 19 11 ) , 时任芝加哥菲尔特人类学博物馆主任的劳费尔曾有发现:
在西安见圣母抱那稣像一帧, 圣母似西方妇女, 耶稣俨然中国儿童也, 画署唐寅作, 当系伪托"顾其画与罗马圣母殿I- 吉士小堂现存圣像极似"考教宗庇护第五世, 曾以此像之仿作五帧赠方济各玻尔日亚(F r.d e B org ia ) , 玻为利玛窦同时人, 且同会修道, 或曾转赠利氏一二帧, 则西安圣母像之由该像临摹而来, 似颇可信"1 /,
更有甚者, 决定将圣经人物和故事刊刻入集, 则是著名的程大约与5程氏墨苑6 , 大约字幼博又名君房, 生卒不详, 约神宗万历十年前后在世"制墨家, 被誉为李廷硅后第一人"他与利氏于万历三十三年( 16 05 ) 在京结识, 《程氏墨苑》 的制作团队非等闲之辈: 君房邀请当时著名画家丁云鹏! 吴廷羽绘图, 刻板圣手黄磷等镌"而所收录四幅圣经西画就更有来历: 应君房之邀在5程氏墨苑6 中辑录若干西方美术与书法手迹, 次年, 利氏的四幅画连同拉丁拼音( 图1 ) 注释一同出现在程大约精美的集子里[17, "被称为《西字奇迹》 的中文与拉丁拼音的对照除梵蒂冈图书馆藏本外, 恰巧也出现在《程氏墨苑》之中"利氏将汉语拉丁化的研究成果, 反过来用拉丁化汉语的形式, 向中国士大夫推广, 宗旨仍在传教!./,:
玛窦尝以宗教画四幅赠大约, 并题拉丁字注音其上, 合所附短文, 得三百八十七字, 为字父( 声母) 二十六字!字母(韵母)四十三!次音四!声调符号五"题明季之欧化美术及罗马字注音,注音法既出, 国人颇惊新奇, 乃有错综摹绘, 颠倒排置, 以夸耀于人者, 亦以见受人注意之深"101圣像画伴以拉丁拼音的音韵学策略使明人可获得文本! 听觉与视觉的三重印象, 引起明知识精英阶层的广泛关注不足为奇"另,天启六年( 16 25 ) 在《西字奇迹》刊行2 0 年后, 玛窦同会士金尼阁( N ieolasT :ig au lt, 157 7一162 9 , 字四表, 法兰西人, 耶稣会会士及汉学家) 亦撰《西儒耳目资历》 , 国人甚欢迎, 张问达! 王微! 韩云! 张瞳芳皆为之序, 方以智之《通雅》 ( 卷五十) 亦有5切韵声原6一编, 述及尼阁及《耳目资》 者凡四次, 可窥其深研拉丁切音之迹"王微自序5远西奇器图说录最6 曰: 得金四表先生为余指授西文字母字父二十五号, 刻有5西儒耳目资6一书, 亦略知其音响乎-20] "凡此记述在明人著作中屡见不鲜, 及至清初百年仍不绝, 杨选祀之《声韵同然集》 ! 刘献廷《刘氏家藏墨苑序》和全祖望《鳍琦亭集》等著作中均有述录, 足见明清文人对欧洲文字之关注"
《程氏墨苑》 之中的圣像画来历则更为复杂"画像共四帧, 计为: 一<信而步海, 疑而
即沉>(Fa ith w a l幻ove; th "Sea,but D oubr !inks benea th rh "肠te: ) ; 二! 二徒闻实, 即舍空虚; 三! 淫色秽气, 自速天火"第四帧为圣母怀抱耶稣像( 图2 ) "据贝特霍尔德#劳费尔的研究表明: 在5信而步海, 疑而即沉6 画的下方, 可以看到如下记载: 原始作者为马汀努斯#德#沃斯( M artin uS de V os,1532一160 3 ) ; 铜版刻图者安东尼斯#威尔克斯( A n to n iu sW ierx ,155 5一162 4)和埃杜阿尔杜斯#奥布#霍斯威坎尔( E d ua rd uS ob H o esw in ke l) "沃斯为佛兰芒画家, 生于安特卫普, 生平油画与素描作品众多, 尤以六百多幅铜版画闻名于世"威里克斯是当时著名的刻手, 他的多产令人不可思议, 霍斯威坎尔为安特卫普的艺术商和出版商[21 , "不过, 与方豪看法不一的是劳费尔指认第三幅画《淫色秽气, 自速天火》作者非上述几位
而是来自乌特勒支的德#帕斯( D e .P a s,156 0一1637 ) , 他是活跃在科隆! 阿姆斯特丹! 乌特勒支! 巴黎和伦敦之间的多产铜版画家"第四幅画据伯希和考证了其《圣母像》下方所附拉丁文, 断为万历二十五年( 15 97 ) 日本画院出品, 并考修士尼格劳( F .T .Ni col aS ) 是在159 2年至日本后服务于长崎耶稣会士所设画院, 故认系尼格劳所做l2] "作为集汉化策略之大成者的利玛窦十分重视与程大约的此次出版合作, 在圣像画的本土化方面再次显示出他的过人之处, 其中缘由是复杂的"以《信而步海, 疑而即沉》(图3) 为例:
在不脱离《圣经》原意的情况下, 利氏自由地按照自己的想法编撰了这段故事, 因为当时《圣经》尚未翻译至中国"利氏谢绝了翻译5圣经6这一重任, 理由是压力之大且必须事先征得教皇的同意"但君房希望他提供一则由图片构成的故事, 并且用汉语来说明, 利氏根据自己的了解对故事进行了改编, 尽量使之迎合中国人的道德观和宿命论"网
据说《信而步海, 疑而即沉》之插图来源于杰罗尼姆#纳达尔的福音肖像( Im ag e: fr om theG口sP el : ) , 利氏十分喜爱此书, 始终带在身边, 他在万历三十三年五月( 16 0 5 ) 写给耶稣会会长阿夸维瓦的助手阿尔瓦雷斯的信札中表示: 从某种意义上说, 这本书的使用价值远比《圣经》 还大, 在交谈中就让中国人直观地看到事物, 远比单纯的语言有说服力-24J "第二幅画出自该书第四十四幅图画, 利氏原本想将这幅描绘彼得故事的图画送给程大约"但不巧的是在程大约拜访他时, 此书却早已借与了葡萄牙籍的阳玛诺神父, 于是利氏决定以在北京寓所的二十一幅木版画图册代之"可能考虑到中国人的读图习惯, 画面做了如下的调整:
将《马太福音》原文中邓稣踏着海浪的情节改为耶稣站在海岸边, 将抓住彼得的手改
为朝彼得伸出手, 还有刻图者威尔克斯原图中清楚展现的耶稣手脚上的打眼, 一名罗马士兵用长矛刺在耶稣身体右侧的伤口等等, 都被很快的修复了"当图注与插图吻合之后, 就会被程大约制成售价昂贵的水墨画, 卖给有钱的文人!墨客, 或会被印在其他书籍中"四《程氏墨苑》汇聚了丁云鹏和沃斯! 黄磷与威尔克斯等著名画家及刻手, 雕版木刻与欧洲铜版画分享了同一主题的描绘, 开西洋圣像画在明朝翻刻行世之先河"观其画法, 前三幅多以点线结合的方式, 圣像人物与作为背景的风景符合西方绘画的透视法则, 人物比例适中"如上所言, 《信而步海, 疑而即沉》 中耶稣像去除了受难时身体创伤之痕迹, 显得伟岸与睿智, 左手持十字形杖而非人们通常以为他手握牧羊人的曲柄杖"利氏的配图文字以中文及拉丁拼音对照书写, 描述简练有力:
伯多落一日在船, 忧惚见天主立海涯, 则曰: /倘是天主, 使我步海不沉"0天主使之"
行时望猛风发波浪, 其心便疑而渐沉"天主援其手曰: /少信者何以疑乎? 笃信道之人踵弱水如坚石, 其复疑, 水复本性焉"勇君子行天命, 火莫燃, 刃莫刺, 水莫溺, 风浪何惧乎! 0l2e]后来以此类图像著述者更为可观, 计有: 明耶稣会司铎著述多种, 如艾儒略《玫瑰十五端图像》 。 《出像经解》 , 毕方济有《画答》单印本, 及5睡画二答6 合印本, 工部员外郎! 光禄寺少卿李之藻为《睡画二答》 作引"方豪评语: 画像虽为教会仪式之要具, 而宣传之力尤宏, 故明清之际来华教士携画颇多, 并不时向欧洲求索1271 "
正如崇祯时南京工部主事! 山阴人王思任( 157 4 一16 4 6 ) 序《墨苑》日: 古人左图右书, 未以书废图也"同为作序的顾起元对西洋图像的来由还做了追踪报导:
(利氏)后其徒罗儒望者来南都, 其人慧黯不如利玛窦, 而所挟器画之类亦相将"四《程氏墨苑》序跋中可见当时诸多社会名流! 各部官员! 文人墨客和耶稣会士的品评"如吏部右侍郎兼东阁大学士申时行! 累官至南京瓢{
行时望猛风发波浪, 其心便疑而渐沉"天主援其手曰: /少信者
何以疑乎? 笃信道之人踵弱水如坚石, 其复疑, 水复本性焉"勇君子行天命, 火莫燃, 刃莫刺, 水莫溺, 风浪何惧乎!
后来以此类图像著述者更为可观, 计有: 明耶稣会司铎著述多种, 如艾儒略《玫瑰十五端图像》 。《出像经解》 , 毕方济有《画答》单印本, 及《睡画二答》 合印本, 工部员外郎! 光禄寺少卿李之藻为《睡画二答》作引"方豪评语: 画像虽为教会仪式之要具, 而宣传之力尤宏, 故明清之际来华教士携画颇多, 并不时向欧洲求索。
正如崇祯时南京工部主事! 山阴人王思任( 157 4 一16 4 6 ) 序《墨苑》日: 古人左图右书, 未以书废图也"同为作序的顾起元对西洋图像的来由还做了追踪报导:
(利氏)后其徒罗儒望者来南都, 其人慧黯不如利玛窦, 而所挟器画之类亦相将"四
《程氏墨苑》序跋中可见当时诸多社会名流! 各部官员! 文人墨客和耶稣会士的品评"如吏部右侍郎兼东阁大学士申时行! 累官至南京礼部尚书的画家董其昌! 中书舍人潘纬! 礼部左侍郎翁正春! 礼部侍郎郭正域! 书法家薛明益! 教育家涂宗睿! 翰林院修撰兼学者和藏书家的焦站! 书法家兼少詹事兼侍读学士黄辉! 学者兼按察使曹学侄等等"如此人文荟萃! 中西合璧见诸于程君房制墨之版画图籍, 蔚为大观! 其精美尤见于万历三十三年( 160 5) 款县程氏滋兰堂所刻的彩印本:施彩者近五十幅, 多半为四色无色印者, 此书各彩图皆以颜色涂于刻版上, 然后印出, 虽一版而具数色, 五彩缤纷, 文采绚丽, 夺人目睛。
与《墨苑》四幅作品有异的是晚明天主教圣像画尚存不同面貌,
万历二十一年( 1593 ) 中国天主徒约翰#维拉( Jua n de V er a , 卒于160 3年, 原来的华名已不可考) 木刻雕印中文版5无极天主正教真传实录6 ( 图4 ) 在马尼拉出版"方豪在西班牙马德里图书馆亦发现中文本, 全书六十二页有精美插图。维拉被称为菲律宾早期和著名的刻工, 实为华人"有关他本人的资料极少"不过在所雕版木刻中的圣经人物图像却和利氏图稿与《墨苑》 形象迥异, 图中圣徒面容更似中国儒士, 却无欧洲人形象"画面左侧人物身着明儒士服装头戴冠冕呈作揖行礼状, 身边有些简单的树木花草作为点缀, 应是信徒"右侧为着黑色披肩之教士, 手持圣经似宣讲教义, 地面刻画了稍具透视感的格状地砖, 背景建筑物类似希腊围柱式神庙结构, 其中三角眉饰与多
立克柱式清晰可.见, 这些描绘可能旨在强调教士的西来身份"尽管不清楚维拉参照何种圣像画版本来翻刻, 但确定无疑的是它具有更多的中国气息, 亦无拉丁拼音为辅, 刻板上图下文, 边栏之外亦刻字, 它的读者应主要是华人背景的教众。
二、舆图之中的艺术与科学
兼具科学与艺术的表达没有什么比晚明时期地学和地图的交流与描绘更有意义了" 自17 世纪荷兰地图学派崛起后, 作为科学绘制方法! 透视测量和运用与作为艺术的表现始终在制图学的发展中此消彼长"无论欧洲地图和中国舆图都涉及各自体系中的科学模式! 透视与空间和表现方法, 晚明耶稣会士的地图绘制和明人的地图图像也不可避免涉及这些方面, 具有独特的时期性面貌。
清末以后直到近代中国舆图自身的传统特征越来越少, 时至今日, 无论中外的地图均统一为基于科学测量, 数学投影的模式, 艺术化的图像表达和各异的面貌完全消失"耶稣会士的地图范本涉及欧洲三大地图学派"地学和科学地图的绘制( 也包括天文! 数学和物理等方面) 一方面是欧洲科学测绘的手段和展示方式, 另外, 中国传统舆图的表现手法也成为耶稣会士悉心学习的典范, 他们在明朝境内绘制的舆图无一例外地铭刻了中国舆图的烙印"欧洲的传教士和中国的儒士! 官员乃至明代皇家对舆图表现出极大的兴趣, 多位朝臣先后多次采用木刻版的形式翻刻耶稣会舆图(世界地图) , 此时官刻和坊间的私刻本均在社会上流行, 这是中国舆图自战国至明以来所首次出现的不同面貌。
从目前存世的晚明舆图及其不同形式的翻刻本来看, 晚明知识精英阶层对西方地学的了解! 掌握与耶稣会士们的知识储备相比很不对等, 学者相互间的理解程度差异也较大。
在我以往对明代地图所作的部分研究中, 着眼点多在于明朝与欧洲制图学! 绘画本体及
画家(制图家) 三者之间的关系考察。然而, 就明代而言, 地图首先需要体现出国家意志和对社会的掌控。卜正民在其著作《明代的社会与国家》 中, 将跨越明代历史的人文活动! 社会经济! 科技与宗教归纳于四个巧妙的命题之中"每一个案, 都是试图从国家体系! 国家参与者-一特定的角度来探讨国家与社会的互动I32] "之所以将明代舆图作为考察的主要方面, 不仅仅为欧洲制图术和地图的传入, 还得有适合研究的条件: 东汉至九世纪末间, 几乎完全没有地图遗留下来, 明清两代有关地图学的原始资料比它们以前各朝代的总和还多l3] "
在欧洲地图学于16 世纪末传入之前, 中国的舆图绘制已有长期独立的发展体系, 但始终未形成具备/地图投影0 的欧洲科学样式"甚至到清末开始采用西方科学测绘时, 许多中国地图的描绘仍然体现出传统舆图的强大影响"用欧洲地图学理解和评价中国古代舆图的观察! 绘制之难度在于中国舆图是中国古典学术! 科学和视觉艺术的组成部份l34] 。
相同的状况也发生在地图绘制的过程之中"例如舆图绘制的空间感表现从嘉靖三十年( 15 5 ) 罗洪先5广舆图6 !隆庆五年( 15 7 1) 惠安知县叶春及辖下5惠安县志6 ! 万历八年( 158 0 ) 肇庆知府王伴求利氏所做的5山海舆地图6 到万历三十年( 16 0 2 ) 利氏的恢宏巨制《坤舆万国全图》, 之中充满了变化。
欧洲和中国两种知识与制图体系初识即在此时"从地球物理空间的角度来看, 欧洲地图学于16 世纪末叶首次传入中国时, 其与中国地图学的主要差别, 就是传统中国地图学视大地为平面, 认为大地是平坦的"据利氏记载: 中国人/可能无法了解地球怎么会是球形的, 又有陆地和海洋, 而且球形的特性, 既无起点, 也无终点。因此, 中国地图绘制大都是根据一个平坦的大地, 将各种详细的情形从一个平面转移到另一个平面上, 转移过程只是将真实世界缩小以符合书的一页或卷轴的大小, 既不存在变形问题, 也不需要数学公式以配合地球表面的弯曲" 0 135 1这种观看的方式与中国绘画中形成的透视法则相一致, 也出于这个原因, 历代舆图之中类似山水画法的制图案例从不少见"晚明时期有相当的官员对西方地学与地图兴趣甚笃, 这可能与明朝广兴地方志有关"明地方志刊印数量极多:
据统计, 共有2892种"而以前几朝, 北宋是14 0种!南宋23 0种!元代20 5种, 明代一朝比宋元两代加起来还要多出四倍"明代地方志之鼎盛阶段在嘉靖至万历, 2522一2619年, 共97年出版了1622种"{,61嘉靖到万历时期恰好正是耶稣会士们陆续抵达中国之时, 也许是一种巧合, 此时志书中舆图份量也明显增多"成化5宁波府志6 无图, 《嘉靖志》则新设舆地图一类, 其中绘有郡境图! 郡治图! 县境图! 县治图! 城图"嘉靖《嘉兴府图记》 , 自吴越分境以迄元, 每朝一图, 还有明初一府三县图! 宣德后七县图, 以及嘉靖时府及属县境图! 卫所图! 水利图"万历《绍兴府志》有图多达一百零一幅l37] "与耶稣会士有密切接触的官员中, 嗜好地图者较多, 以万历八年任肇庆知府的王伴和光禄寺少卿李之藻最为代表"王伴在(舆地图》朝鲜摹绘增补本的题识中陈辞:我国家全抚方典, 一统为盛"文襄桂公有《典地图志》, 念庵罗公有《广典图》, 而皆载在方册, 分天下为十五道, 未若此图广大, 悉备一览, 而幅员形胜举在目前也"四王伴强调: 经世者披图按索, 而疆理之宜, 修攘之策便可了然于胸, 晚明学者对地图功用体悟之深刻莫过于他"通观明朝学术与知识阶层的形成过程, 科举取士几乎是主要的仕途获取门径, 这就与知识分子个体的选择关系甚微"尽管明代被誉为科举制度的鼎盛时期,然而传统的八股格式, 儒家内容命题加之程朱派注解的传统和前朝并无本质区别, 自然科学基本上只属于有学之士的业余爱好范畴, 国家不提供系统的科学训练和实践, 也就无法形成体系健全的科学研究传统"就此而言, 晚明时期涌入中国的欧洲科学图籍! 理论和实践不可能是朝廷内外普遍之事, 正如已知的情形, 也只有像徐光启! 王伴和李之藻等一类的官员兼文人产生兴趣而已, 实际上他们占当时社会整体比例很小, 关注西学的儒士是基于自身趣味来钻研科学的"反观16 至17 世纪耶稣会修士的自然科学研习训练科目, 其内容之广泛令人震惊, 因为即使在今天试图掌握这类科目尚不是一件易事"157 6年8月2 3 日, 罗马学院院长致耶稣会总会长的书信中提到克拉维乌斯( 利氏之业师) 在学院开设了研究课程"克氏所制定的《数学教育大纲》 ( o心":erv anju: in a而iscen口i: J isciP line: m ath em aricis ) 要目摘录如下:
欧几里得5几何原本6 !地理学!理论音乐学!实用算数! 天文学与行星运动!球面三角学!代数!测量面积与体积! 5圆锥曲线论6 !透视画法!阿基米德著作!亚里士多德机械学等等"1301除教会本身的宗教修行课业之外, 这份教学大纲的目的基本是为培养一名合格的耶稣会修士兼自然科学家"他们的数学和几何造诣不浅, 并通晓天文! 地理! 透视图绘且具有音乐的修养功夫, 和自古希腊以来的自由七艺不谋而合, 文艺复兴时期的通才式人物也符合上述条件"这些学养在耶稣会士进入中国后, 成为他们攻克这个文明高度发达之地的利器"排除欧洲科学的影响, 中国舆图自身的发展体系实际已相当完备, 关键在于明人是如何看待西方近代数学化的地图标准问题"文艺复兴时期的欧洲科学, 特别是地图学与文字考据学的分离使中国文人难以接受欧洲地图, 或难承认欧洲地图有用{-0] "余定国认为在中国文化中, 地图不但用于表示距离, 也用于显示权利, 进行教育以及用于欣赏, 将中国地图学视为一个理性的! 数学的学科会导致无法研究( 中国) 地图的所有功用阵0"这无疑是量化评价的弊病, 也容易忽视历代舆图中存在图绘之美和阻碍观察! 表现与鉴赏地图的优雅情怀"以丰富性而言, 明代方志中的舆图绘制之种类多样, 且十分详尽:
如朱显幕成化《毗陵志》, 设地理!山川二志, 地理载建置沿革!郡名!分野!形胜!疆
域!里至!陆程!水程!城郭!坊市! 乡都!桥梁; 山川!峰!岭!岩!洞!坞!江!湖!河!溪!
沟!港!塘!涧!坂!涣!潭!诸! 泉!浸!井!堪!域! 闸, 非常详尽"陈继儒幕崇祯《松江府
志》, 分疆域图!治所图!水利图!海防图!水道图五类, 共有二十七幅"l42]不仅是描绘种类, 明代舆图绘制的手法结合山水画法的例子十分普遍"如《江西舆地图说》 ( 图5 ) 为万历间所制绢本彩色江西布政使司图, 是附带图说的山水图式地图" 《大明一统志》 以及各地方志所描绘的地图虽有精粗之差, 其基本皆为山水图式地图, 这或许是各级衙门编纂的地图原本即是山水图式, 抑或是方志为了力求绘画雅致所致"天启三年( 162 3 ) 朱之蕃( ? 一162 4 , 字符升, 礼部右侍郎) 的刻本《金陵图咏》 ( 朱之蕃撰并书) 中, 他与金陵画家陆寿柏合作刊刻的金陵景色图布景细密, 刀刻精良, 是金陵派木刻版画的代表, 山水插图在这部以介绍金陵景色的书中实际上起到的是地图的作用"其中《星冈饮与》 ! 《弘济江流》 ( 图6 ) ! 《龙江夜雨》 和《秦淮渔唱》等插图中水纹的描画亦精细, 与上述地图或山水画无二致"
自利玛窦万历十二年( 15 84 ) 之肇庆版5山海舆地图6 伊始至明末, 计有毕方济! 卫匡国! 卜弥格! 南怀仁等诸教士继而绘制地图, 皆以世界舆图和中国地图为主"晚明学者喜爱在自己的著作中翻刻西洋世界全图, 翻刻上述不同版本的世界全图"由于原图版本的不同和对欧洲地图科学与表现手法理解差异, 这些出现在中国人编纂图籍中的世
界地图面貌互不相同, 水平亦参差不齐甚至出现错讹"这些错讹可见于明人章演( 图书编6 收录( 舆地山海全图6和5舆地图6 , 冯应京《月令广义》收录《山海舆地全图》 摹本和王忻《三才图会》对冯摹本的摹本"程百二《方舆胜略》 收录《世界舆地两小图》 的翻刻印本阅"以及明末清初时期王在晋编《海防纂要》中的附图《周天各国图四分之一》 ( 图7 ) ! 周于漆纂《三才实义》 中的《舆地图》和潘光祖汇辑《舆图备考》中的《缠度图一》等"这些摹刻本地图的水平与具备丰富地理知识的欧洲传教士相比, 显示出明代辑书作者的地学水平很不对等, 他们中有些人对西来的地图只是模仿表面形式, 而未能领会其地理涵义"唯其为翻刻本,故多谬误"倘更从而翻刻者, 则其谬误当愈甚l4] "的确如此, 以计里画方的传统制图法和中国学术知识的背景去理解西方以科学为基础的地图之透视投影方法, 未免是对明代学者提出不切实际的要求"况且耶稣会士绘制世界地图的投影法多样, 有墨卡托投影法( 也称正轴等角圆柱投影) , 还有奥特利乌斯的椭圆形投影"洪偎莲先生叙述: 利氏制图不死抄任何一张西洋世界地图, 要为中国人制世界地图, 则美洲自应在亚洲之东, 于是须自图之西迁移到东边来"利氏既要表现圆形而不是方形, 则不可用墨卡托氏投影, 而只可用奥特利乌斯氏的椭圆形投影, 然而在椭圆形投影中, 左右两边的移动, 就要把地的形状改变不少,,}45, "如此细致的调整需要具备熟练的数学与投影透视基础, 显然, 冯应京等人的翻刻不具备等同的制图知识, 亦只能摹其表面。
万历三十二年( 16 0 4 ) 徐光启跋5二十五言6 曰: /昔游岭篙,则尝瞻仰天主像, 盖从欧逻巴海舶来也"己见赵中承( 可怀) ! 吴拴部前后所勒舆图, 乃知有利先生焉" 0 自万历十二年至三十六年, 除利氏自绘自刻外, 国人亦纷纷为之翻刻。
奥特利乌斯的《寰宇全图》 ( 图8 ) 经耶稣会士传至明朝, 亦被国人翻刻为不同的面貌和形式, 万历二十八年( 16 0 0 ) 前有王伴刻版, 赵可怀在姑苏蜂将之摹镌于石, 而所有重要的作品均是在此年直到万历三十六( 16 0 8 ) 间刻制, 最著名者即万历三十年( 16 0 2 ) 李之藻刻板的《坤舆万国全图》。
在晚明的一部分人文精英不断揣摩西洋地图和努力摹刻之时, 各州府的方志舆图还是按照先前模板来描绘和刻印"余定国开诚布公表示: 据过去的讨论, 耶稣会士将不同的世界模式和托勒密式的地图学方法传到中国以后, 中国地图学就开始发生变化。
不过, 余也认为明代及以后中国舆图绘制对欧洲科学式地图的反响不大:从16 世纪末叶到2() 世纪初的大部分时间里, 中国地图学几乎没有受到欧洲影响的痕迹, 中国地图学转变成欧洲式的地图学, 并不像过去学者所说的那么快速, 也没有那么全面"网这种情形好比两支平行线, 距离很近但不相合"中国舆图传统的力量依然有效控制着晚明社会各种地图的绘制, 无论是用以界定! 勘测还是以山水画之面貌呈现, 此趋势一直延续至清代"如果我们将翻刻世界地图这种初步科学尝试看作附庸风雅的话, 恐是对晚明知识精英的科学雄心不存敬意。
毕竟, 在神宗与建安王这些天演贵胃那里, 地图与圣像画!多棱镜, 自鸣钟之间并无多大区别, 仅仅是把玩的乐趣"然而也正如前述, 像王伴!徐光启!李之藻和程大约等人, 欧洲科学和艺术对他们这些个体精英所造成的冲击前所未有, 他们中不乏加人教会成为信念不二的天主徒"置身于西方科学地图与中国舆图的实践者勾勒出一番景象: 试图在东! 西方两种庞大的知识体系! 社会习俗和文化壁垒中寻求一线生机, 这也是明末时期世界其它地区西学传播未曾遇到的状况1"图绘或者此时独特的图像是这洪流中的抢海一粟, 对他们智性世界的关注不仅需要明了这些明代文人在四百年前遇到西方科学时的兴奋与困惑,还需了解已经失去的经典语境! 知识背景和图绘传统"从这个角度讲,此时学术渐进的困难与晚明时期何其类似。
--
修改:igrogous FROM 106.120.124.*
FROM 106.120.124.*



附件(2.7MB) 舆图与文人印像_万历二十八年后的耶稣会士图像及其影响_郭亮.pd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