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卷
第三章 在北京的失败
一、利玛窦眼中的北京
最初一撇北京城 不说几句意难平
中国王朝所在地 位于国土最北部
距离长城一百里(一百英里)
城市规模和规划 公共建筑和房屋
还有城市的防御 远远不及南京城
人口军队和官员 数目远远超南京
城墙南面有两层 又高又厚把城围
城墙宽度可骑马 十二匹马来并行
城墙主要砖建筑 墙基全用巨石撑
墙内填满调合土(是混凝土吗?)
不比欧洲墙更高 北面只有一道墙。
夜晚城墙有人守 大批军队和警卫
数量之多如临战。
白天城门太监守 太监忙收通行税
其他城市没这事。
皇宫建在南墙内,象是城市一入口,
一直延伸到北墙 长度贯穿整座城
并且穿过市中心 。
城市其余的部分 分布皇宫的两侧
皇帝居处不宽阔 不如南京的皇宫
但它建筑很雅致 线条优美又突出
皇帝不在南京城 南京逐渐的衰微
没有精神的躯壳 由于皇帝在北京
北京更有吸引力。
北京街道有特点 很少使用砖和石(难道是土路?下雨会泥泞啊)
夏季灰尘冬季泥 使人厌烦和疲倦
这个地区下雨少 地面容易有灰尘(明朝北京就那么多灰尘啊?这里的灰尘估计是指沙尘,《明实录》记载京城有沙尘天气的)
只要一点微风起 刮如室内惹人烦
在多灰尘的季节(大概指春季?)
一种习惯已养成 任何阶层人外出
不论不行或乘车 都要戴一条长纱(相当于今天北京城里的口罩呗,戴口罩防雾霾,过去戴纱巾防沙尘)
从帽前边垂下来 从而遮起了面部
面纱质量很精细 可见外面不透尘(有点意思,不知道男士戴上纱巾从帽子前面垂下来是个什么样子,呵呵)
还有其他的好处 避免无数的招呼
出行方式随意选 乘轿旅行很昂贵
放弃豪华和时髦 戴着面纱不为难
神父习惯戴面纱 这样上街很安全
洋人走在大街上 不受干扰的旅行
城里街道很拥挤 地区街道和集市
骑马官员和轿子 十字街头御河桥
城墙门口和牌楼 领着牲口穿人群。
北京物资很丰富 大部分从外边运
除了富有的居民 北京生活有困难
缺乏薪火来补充 神父称它矿物胶(即煤)
地下挖出化石焦 人们用它来烧饭
冬季室内来取暖 。
这里的床用砖砌 下部中空通管道
壁炉管道这里过 形成床下的暖室
夜间不必维热度 暖室长期保暖的
北方各省普遍有 使用这种暖炕床。
北方人比南方人 更加勇敢和好战
南方人比北方人 更加聪明和机智
这是人性的平衡。
神父到达北京后 解开长期困扰事
中华帝国大契丹 中国皇帝所在地
就是所在北京城 这城被称汗八里(估计是利玛窦读了马可波罗游记)。
二、利玛窦在北京的活动
教士们到达北京后 一起到了尚书府
他们受他来保护 尚书陆路先到京
省了时间和精力 安排教士们住下
府中舒适的住房 喜欢他们来陪伴(他们指神父们)
希望他们靠近他(他们指教士们 他指尚书大人)
尚书立即见太监 转达教士的申请
太监答应办这事 要求先要看礼品
约好某天看礼品 太监随同这尚书
一起来到神父屋 见了神父利玛窦
太监表现很礼貌 特别客气地问候
并且恭敬来行李 随后共饮一桌餐
亲切交谈大家欢 神父展示了礼品(神父指利玛窦神父)
十字架像自鸣钟 圣母雕像八音琴
这类礼品很稀奇 闻所未闻中国人
两个玻璃三棱镜 圣母像被抬起时
搬夫失手脱落了 像被摔成了三段
失去价值在欧洲 但在中国不一样
只会增加其价值 几段重新拼合后
雕像呈现古董样 较完整时更值钱。
来宾对礼品很喜欢 太监听说一件事
神父们会变魔术 能把水银变真银
皇帝也最感兴趣 关注水银变真银
太监转述皇帝意 满足人的贪财欲
神父显然不可能 这种魔力没掌握
太监看到不可能 撒手不管神父事
太监告诉神父们 由于各种的原因
太监不能为其言(太监不能代表外国人向皇帝进言)
这个非常的时期 墙外进行着战争
关于朝鲜的战争 谣传日益的增多
多人死于战争中 日本准备犯中国。
太监同时还肯定,中国人对外国人
不加分辨都相同 可能误认神父们
把其当作日本人。由于同样的原因,
还有友人的劝告,尚书逐渐认识到,(友人指尚书的友人)
卷入这事很危险(尚书逐渐认识到卷入外国人的事是很威险的,而且对自己的努力感到绝望,所以想把神父们送回南京去。)
想送神父回南京。
对于神父们而言,计划尚未到绝望,
尚书离开北京后( 庆祝完皇帝的生日,尚书就回南京去了)
神父们停留下来 又坚持了一个月
租了一所房子住。
澳门神学院院长 为这次旅行寄来钱(澳门神学院院长李玛诺神父)
北京居住需要钱 院长又寄汇票来
汇票买自商人手(院长从澳门商人手里买来的汇票)
可在北京随便花 换取同等的金额
原来这是一假票 无法找到签名人
汇票后来被偿还 这种方式不流行。
由于东道主已走(指尚书走了)
神父们遇到困难
友人都不愿帮忙
没人敢接待洋人
呈上尚书推荐信
还是丝毫不见效
神父们撑到最后
终于感到绝望了
决定回到南京去。
--
修改:igrogous FROM 106.120.124.*
FROM 106.120.1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