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以下文字转载自 EASTandWEST 讨论区 】
发信人: bearn (秉烛堂主), 信区: EASTandWEST
标 题: 中西人物对比列传1-孔子及其弟子-苏格拉底及其弟子
发信站: 水木社区 (Thu Aug 27 15:33:40 2015), 站内
据说联合国总部大楼里放着世界五大思想伟人的肖像:孔子,苏格拉底,佛陀,耶稣,
穆罕默德。我专门去找过一次,没找到,也可能是放在巴黎的教科文组织总部吧。从历
史影响和目前的受众数量来说,选这五位并列无疑是正确的。但其中孔子和苏格拉底这
两位却与其他三位不是一路人。要是这五位在一起玩的话,肯定是孔子和苏格拉底凑一
伙,那仨凑一伙。他们两位是公认的哲学家(广义的)、教育家,而且生卒年代相当接
近(孔子(公元前551年9月28日―公元前479年4月11日);苏格拉底(公元前469年-公
元前399年)),孔子去世距离苏格拉底出生正好10年,孔子享寿73岁,苏格拉底享寿7
1岁,也非常接近。可以说,两个人在同一时间的欧亚大陆的东西端各自开创了一个思想
的黄金时代。无怪乎雅斯贝尔斯名之为"轴心时代"。
然而实际上这两个人还有更多的相似之处。比如体格:孔子自称其特别善御,武强于文
,而根据《墨子》的说法,孔子就更强了,简直是大力士;苏格拉底在中青年时作为雅
典的重装步兵参加了多次会战,并且据说冲锋在前,以一敌十,表现非常突出;相貌:
据说孔子是"其颡似尧,其项类皋陶,其肩类子产,然自腰以下不及禹三寸";苏格拉底
也是以貌丑而著称的。孔子"述而不作",《论语》只是弟子的记录,虽然据说《春秋》
、《诗经》是其所编,但也并无定论;苏格拉底更是逍遥派,没留下著作,全部靠色诺
芬、柏拉图两位弟子的追忆(或发挥)。还有一个更值得一提的共同之处是,二人在历
史上都是以教育家为第一身份的。也就是说,二人的影响,有相当一部分是靠其众多的
弟子留下来的。二人都弟子众多,孔子据说有弟子三千,苏格拉底一生混迹在雅典街头
巷尾,全雅典的青年大都受过其教诲,其数大概也不下于孔子。现在,我们就先比较一
下两位圣人,再各自来选四对最著名的学生来比较。
先从出身上说,孔子是小贵族之后,苏格拉底是平民,似乎略逊一筹,但实际未必。因
为孔子的祖先是宋国人,在鲁国是外来户,其父是由于军功才受封得为大夫的。而苏格
拉底来自雅典的Antiochis部落,是有正式户口(公民权)的雅典公民,当时雅典作为希
腊半岛最大的城邦,虽有约40万人口,但真正有公民权的不过万人左右。所以苏格拉底
至少相当于春秋时期的"国人", 此外,苏格拉底的父亲Sophroniscus是雕刻家、石匠,
这在雅典也是技术工种,地位不低。所以说,苏格拉底与孔子这个外来户小贵族的次子
相比,也不遑多让。
从个人经历来说,孔子当到了鲁国的大司寇。后人多言孔子在世时多不得志如何如何,
其实是以周公那种过高的标准要求孔子了。要知道,在世卿世禄制度尚居于主导地位的
春秋中后期,基本上只有公族人物(也就是本国国君的父系近支后代)才有可能当"大官
",也就是卿一级,其它异姓小贵族最多当到大夫一级。鲁国本就保守,自周初以来严格
奉行周礼"亲亲"主义的原则,不搞齐国、晋国搞的那种"白猫黑猫、抓住耗子就是好猫"
的"尊贤"主义,所以古人早就依此评价"鲁国由此弱矣",但周公子孙毕竟保住了政权,
时间比北邻齐国的姜太公子孙长了200多年。齐国"尊贤",最后姜太公子孙把国家让给了
更"贤"的陈国人的后代,晋国更惨,直接被一分为三,分给了三个在内战的竞争中证明
自己最"贤"的异姓大臣。孔子之前,鲁国有个平民曹刿,也就是和鲁庄公论战的那个,
虽然帮鲁庄公"一鼓作气"打败了齐桓公,按说功劳不小了,然后也没有什么然后了,没
见得到什么官爵上的封赏。所以孔子是有据可查的鲁国第一个非公族人物当上卿一级的
,仅次于"三桓"垄断的大司徒、大司马、大司空,在鲁国政治局长尾中排名第四(当时
的鲁侯只是名义上的国家元首,进不了核心层政治局的),为此他甚至挤掉了垄断大司
寇岗位百余年的老牌世家贵族臧孙氏。孔子能取得如此成就,一方面是春秋后期"礼崩乐
坏"的形势(反讽的是孔子本人还哀叹这种让他上了位的形势),但孔子本人的才能显然
也很关键。所以夫子可绝不是后世人心目中迂腐的老书生或者愤世嫉俗的愤青(老),
而是当时政界大大的温拿。
再看苏格拉底。前面说了,苏格拉底虽然是平民,但在雅典的民主政体下,人人皆可为
官,苏格拉底想从政的话并不难。但苏格拉底的从政经历却寥寥无几。他作为重装步兵
参加了伯罗奔尼撒战争的历次战役(这也侧面证实了他是属于城邦的有产者阶层),而
且表现英勇,但这只是尽一个城邦公民的义务而已。苏格拉底参与的最重要的一次政治
活动,是前406年针对的Arginusae海战指挥官的审判。Arginusae海战是伯罗奔尼撒战争
后期的一次大海战,雅典在西西里全军覆灭之后,依靠优秀的海军,此战力挽狂澜大败
斯巴达,但因国内政治斗争,却有人以战役中未打捞阵亡者遗体和幸存者的荒谬罪名起
诉此战的雅典将领。苏格拉底当然也反对这项指控,但他作为当值法官,虽然暂时驳回
了罪名成立的投票结果(雅典的司法制度也是极度"民主"的,全体选民构成"陪审团")
,但最终还是徒劳。参战的大半雅典将领,也是在未来战争中可能拯救雅典的最后希望
,被执行死刑。这一事件也被认为是雅典民主政治历史上最大的失败和污点,可谓与中
国历史上岳飞之死相提并论的"千古奇冤",不过7年之后,另一次"千古奇冤"就落到了苏
格拉底本人的头上。
在对现实政治的积极性方面,二人有重大差别,孔子是相当积极的。除了众所周知的周
游列国以外,孔子还有至少两次几乎是急不可耐、饥不择食的求职记载,都因故未成,
只不过被后世有意无意的忽略掉了,一次是去鲁国国内的叛乱家臣,另一次是去晋国的
"革命分裂"势力赵鞅。特别是这后一次,给人以很大的遐想空间,很不符合后世人给孔
子建构的保守主义形象。(此处暂不取墨子的黑材料,否则孔子绝不仅仅是大政治家,
简直是春秋战国第一大国际幕后厚黑阴谋家、中国古代大罗斯柴尔德了。)而苏格拉底
则差得远,他在有生之年除了服役,似乎从没出过雅典,除了混迹于雅典街头,辩论教
学,也没怎么参与政治。孔子最想当的肯定是"伟大的政治家",只是不得已(前面说了
是按照更高的标准,而非当时的世俗标准)才成了"伟大的教育家",而从来没想过当"伟
大的哲学家";而苏格拉底自始至终自觉的把自己定位为"伟大的教育家和哲学家"。我想
,二人的这种个人性格特点的差异,恐怕也给中国与希腊的两个文明打下了深深的烙印
。带着孔子基因的中国历代文人,大都(被)成为"失败的政治家"和"伟大的文学等等家
",前者构成后者的前提条件。而西方文人则大多较少这方面的内在矛盾,愉快的当自己
的"哲学家、神学家、文学家等等家",业余再顺便搞搞政治就是了。
不过,孔子从政虽积极,毕竟说过"乱邦不入",还是有底线的,与不久之后进入战国时
代的那些惟恐天下不乱的纵横家游士、职业搅屎棍政客张仪苏秦等人,以及雅典在苏格
拉底时代的那些雄辩家和讼棍如德摩斯蒂尼等人,还是不可相提并论的。后二者真可谓
分别生在东西方的一丘之貉。
个人体质上也可一比。孔子的父亲是当时名噪一时的著名武将和大力士,孔子曾谦虚的
称自己文化不高,只是善射善御而已,而射御是当时首要的能反映个人体力的体育项目
。再据墨子提供的黑材料,孔子更是与其父一样的大力士(能举城门)。苏格拉底这方
面也不弱,在激烈会战中依靠自身勇力救了自己的弟子阿西比亚德,可见二人都绝非文
弱书生。
相貌上也可一比。孔子相貌被郑国人形容为"其颡似尧,其项类皋陶,其肩类子产,然自
腰以下不及禹三寸",司马迁说他"生而首上圩顶",总结起来就是:一、头部:凹顶,突
额;耳轮大而后翻;暴牙,长嘴;面黑,貌恶。二、身材:个高,背驼;长上,短下;
粗壮有力。可以肯定不是帅哥。而苏格拉底长得丑,在雅典人中间也是有名的。后世流
传的肖像石刻,二人都以六七十岁的老年人形象示人,而且形神皆有几分相似,如果把
头型打扮互换一下,还真不好分辨这二老。
私生活上也可一比。根据野史,孔子是离了婚的,并非空穴来风,毕竟《礼记·檀弓》
中有所暗示。而苏格拉底的老婆Xanthippe号称泼妇,他虽然没离婚,但毕竟也留下了"
如果你老婆好,你会成为一个幸福的男人;如果你老婆孬,你会成为一个哲学家"的千古
名句。孔子只有一个独生子,是"只生一个好"政策的楷模,苏格拉底没这方面限制,生
了3个儿子,但据亚里士多德说,都"又蠢又呆",完全没能继承乃父的智慧和学问。而孔
子的孙子子思可是继承并发扬了孔子学术的,可见"只生一个好"还是有道理的。
对这二位来说,其实前面都是不同层次的八卦而已,最重要的还是二位的学术和精神遗
产。孔子是"述而不作",苏格拉底更彻底,自己几乎没有留下文字,而他弟子柏拉图留
下的以他名义的对话录,很难说有多少真是他本人的言论。相对来讲,《论语》的记录
更朴实也更可信些。但另一方面,语录体也有不可忽视的局限性,弟子整理的导师语录
很难完整的反映导师的思想精髓,毕竟搞整理工作的弟子水平一般都比导师差一大截。
其实宋代以前,人们并不认为《论语》以及《檀弓》等孔子语录能真正反映孔子的思想
,《论语》也不入经书范围,真正完整反映孔子思想精髓的是号称由孔子本人编写的《
春秋》,但《春秋》太微言大义,一般人理解不了,所以需要《传》来解释,由此有了
春秋五《传》,以及今古文之争等等。而由于柏拉图的对话录突出的主要是苏格拉底"助
产术"式的辩证法和思维技巧,所以无法与孔子的语录进行对比。不过,二人对超自然、
宗教的态度有相似之处。孔子"不语怪力乱神"、"敬鬼神而远之"。苏格拉底则抱着一种
暧昧的态度,他最后被判死刑,罪名是"藐视传统宗教、引进新神",看起来像是一位殉
道者了,虽然可能不是西方历史上第一位殉道者,也应该是有名的第一位了。但其实苏
格拉底是比较尊重传统宗教的,连临死前最后一句遗言都是:"别忘了给神献只鸡。(我
还欠神一只鸡)"苏格拉底对超自然和宗教,比孔子要好奇些,法庭演讲还谈到人死后会
如何,但总的来说,他的宗教是自然神论,甚至不可知论。如果他有机会与孔子交流的
话,我想孔子内心多半也会赞同他的意见,认为这也是自己没有明确表达出来的看法。
而他对世俗宗教的尊重,类似孔子对"周礼"的尊重一样,是对传统秩序形式的尊重。而
苏格拉底被雅典民主政治所杀,与宗教本身关系不大,是因为他的言行触犯了敏感期的
雅典世俗社会秩序,这有点可以类比孔子杀少正卯事件。孔子杀少正卯之事的可信度非
常小,但同时代的郑国执政者驷歂(野史中替换为子产)杀邓析却是史实,都是社会中
下层的文士触犯了传统秩序。
二人最大的成就都在教育上。孔子号称有三千弟子,有名有姓者七十二人。苏格拉底混
迹雅典街头巷尾数十年,各种方式教育过的人恐怕不下此数。后人说孔分八门,其中,
孔子-曾子-子思这一支后来成为儒家正统。而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士多德分别创立学
园,成为雅典乃至古希腊学术正统。下面开始双方各挑出4名弟子来进行捉对PK:
仲由-阿西比亚德
宰予-克里提亚斯
端木赐-色诺芬
曾参-柏拉图
--
FROM 123.126.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