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以下文字转载自 Modern_CHN 讨论区 】
发信人: sunseraphic (この世界がいつかは幻に変わると), 信区: Modern_CHN
标 题: 中英22年建交曲折史
发信站: 水木社区 (Sat Oct 24 22:18:17 2015), 站内
文/贺梦楚
中英全面建交谈判历时22年
从1950年英国承认新中国到1972年中英建立大使级外交关系,中英全面建交谈判持续了
二十二年。两国谈判的重点是联合国席位问题和台湾问题,在中英谈判接近完成时,美
国总统尼克松突然宣布访华计划,抢占了西方大国缓和对华关系的先机。中国恢复联合
国合法席位后,中英谈判条件随之变化,经历过漫长的协商后,两国最终升格为大使级
外交关系。1972年中英全面建交成为中英关系发展的里程碑。
英国国家档案馆收藏的英国外交部档案显示,英国的外交政策并非像许多人想的那样始
终追随美国,其对华政策有一定的自主性。1950年英国在西方国家中率先承认中华人民
共和国,1954年中英建立代办级外交关系,70年代初中英两国均调整对美政策,改变了
中英关系长期受美国因素制约的局面,为中英外交提供了更大空间。
1970年,毛泽东在接见英国驻华代办约翰·谭森(John Denson)时,请谭森转达他对英
国女王陛下的问候。英国首相爱德华·希思(Edward Heath)也期望中英关系尽早实现
正常化。中英两国互换大使的问题被再度提上议程。
中英谈判以1971年7月尼克松宣布访华为标志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是1971年1月到7月
,中英谈判代表分别为中国驻英代办裴坚章和英国外交部政务次官安东尼·罗伊尔(An
thony Royle),谈判在伦敦举行。中国认为英国应承认中国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并撤
回英国驻台湾淡水的领事馆。
第二阶段是1971年7月到1972年3月,尼克松突然宣布访华后,中英进一步谈判如何更改
“台湾地位未定论”。1972年1月,英国驻华代办谭森卸任,新任驻华代办约翰·艾惕思
(John Addis)到北京与外交部副部长乔冠华继续谈判,1972年3月中英两国正式升格为大
使级外交关系。
香港:联系中英两国的桥梁
首相希思的对华政策意在实现中英关系正常化,维护香港的和平与繁荣,增加英国在中
国的市场份额。1971年4月,英国外交部远东司司长在英国外交部会议上曾说:“我们与
中国的关系,比与西欧国家的关系更重要。因为香港的地位很关键,我们与北京政府关
系越融洽,处理香港问题就越容易。”
中英两国在维持香港的稳定方面有共同目标。香港是远东主要的国际贸易港,是英国皇
家海军远东舰队的重要基地和英国远东战略战线的核心。英国希望缓和与北京政府的关
系,保证英国在香港的商业利益不受损害。而中国要在时机成熟时收复香港,恢复对香
港行使主权,就要与英国打交道。对中国方面来说,升格中英外交关系,与英国建立良
好的联系同样是必要的。
中国首任常驻联合国代表黄华在回忆录中写到,香港在英国人的经营下成为自由商港,
进出的商品无关税或低税。它是英国通往太平洋的重要枢纽港口,各国商船和军舰频繁
出入停泊。重商主义和低税政策使香港收益甚丰。另一方面,香港的繁荣也离不开中国
大陆内地的支持,香港对内地的依赖是多方面的,淡水、食物、电力大多由内地质优而
价廉地供应。如果中国大陆停止支援香港物资和人力,英国在香港的产业将蒙受巨大的
损失。
相比而言,英国撤出驻台湾淡水的领事馆,对英国带来的经济损失相对较小。英国的外
贸数据显示出英国对台湾地区和中国大陆的贸易量差距。1970年英国对中国大陆的出口
额是4460万英镑,进口额是3350万英镑。英国对台湾地区的贸易量只有大陆的十分之一
左右,中国大陆的广阔市场对英国具有更大的吸引力。
“尼克松冲击”影响谈判进程
1971年4月,中英对台湾问题达成共识,两国谈判取得了一定的进展,而美国的态度和动
作却比较微妙。英国驻美大使盖伊·米勒德(Guy Millard)向英国外交部远东司司长表
达了他的忧虑,他认为美国一再要求英国延缓对华谈判,英国不应听从美国建议。英国
可能在最后一刻才被美国告知中美关系进展,甚至只能从第二天的报纸上获知。美国通
过乒乓外交等方式改善对华关系,却拖延英国与中国全面建交。另外,中国为了恢复联
合国席位,已争取到多国支持,十几个国家在英国之前承认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在联合国
的席位,中国不再迫切地需要英国的赞成票,英国很难用承认中国的联合国席位作筹码
对华谈判。
事态发展正如米勒德大使所料,美国对华关系的突变令英国措手不及。1971年7月15日,
美国总统理查德·尼克松(Richard Nixon)突然宣布访华计划,英国政府在此前三十五
分钟才接到美国的通知。英国政府对此感到愤怒,这次“尼克松冲击”事件成为中英谈
判的转折点。
英国外交部按照美国的要求,延迟与中国建交的谈判,随时向美国报告中英关系的变化
,但最后英国外交部却被美国拖延,贻误了与中国谈判的最佳时机。英国在中英谈判中
陷入了被动地位,拒绝中国的谈判条件变得更加困难。英国担心美国更早派出驻华大使
到北京就任。美国一面延迟中英谈判,一面推进中美交往。根据希思与尼克松的协定,
在对华政策发生重大变更时,美国会与英国协商。“尼克松冲击”却将美英协商变为美
国告知英国,英国在最后一刻才得知尼克松的访华计划。美国对华政策的突变损害了英
国对美国的信任,英国进而质疑尼克松政府的诚信度,英国担心类似的背叛还会发生在
美国外交的其他方面,英国逐渐转向更为自主的外交决策方式。
台湾地位的表述成为谈判关键
尼克松访华后,中国要求英国承认台湾是中国的一个省份。1971年10月25日,联合国投
票通过决议,正式承认中华人民共和国获得联合国席位。英国投了赞成票,联合国席位
问题无需再作讨论,谈判新议题是英国如何更改“台湾地位未定论”。
从档案中可以看到英方在权衡应当怎样表达对于台湾的立场:“如果我们拒绝承认台湾
是中国的一个省份,那么二十一年来我们尝试派出驻华大使的努力面临着失败,美国可
能抢先与中国互派大使。我们与中国即将签署的2500万美元的飞机出售合同可能落空。
如果接受台湾是中国的一个省份,那么我们以往坚持的‘台湾地位未定论’将改变。北
京政府将会与我们缓和关系,有利于英国进一步开拓中国大陆的市场。”中国用中英贸
易作为谈判的筹码,向英国施加压力,希望英国对台湾问题表态。在英国失业率较高的
国内环境下,英国商业界人士也希望中英缓和关系,争取更多机会拓展对华贸易。如果
中国限制英国对华出口贸易,英国将无法达到先前的贸易量。
1972年1月,英国新任驻华代办艾惕思到达北京,经历过新一轮的磋商,中英双方最终达
成一致,用内部换文的方式确定了关于台湾地位的表述。3月13日,乔冠华与艾惕思分别
代表本国政府签署中英关于互换大使的联合公报,决定将本国派至对方首都的外交代表
,由代办升格为大使。联合王国政府承认中国政府关于台湾是中华人民共和国一个省的
立场,决定撤消其在台湾的官方代表机构,承认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是中国的唯一合法
政府。
英国主动与中国谈判升级外交关系,维护了英国在中国的商业利益。英国关于恢复中国
在联合国合法席位的投票不再跟从美国,转而支持中国。在中英谈判接近完成时,美国
刻意拖延中英谈判,尼克松抢先访华,英国受到“尼克松冲击”的影响。此后,英国制
定外交决策时采取更为自主的态度,这比跟随美国的政策更有利于维护英国的国家利益
。英国政府在尼克松访华后,迅速与中国升级外交关系,将英国政府派至北京的外交代
表由代办升格为大使。中英两国最终达成一致,结束了二十二年漫长的全面建交谈判。
前任英国首相希思在卸任后共访问中国26次,被邓小平称为中国人民的老朋友。在希思
86岁高龄之际,他获得了中国人民对外友好协会授予的“人民友谊使者”称号,作为对
希思为中英外交所作贡献的感谢。
参考资料
1. Level of diplomatic representation by UK in China and by China in UK, Apr
il 21, 1971, FCO21/833. (The National Archives, UK).
2. Anglo-Chinese exchange of ambassador, March 13, 1972, FCO21/988. (The Nat
ional Archives, UK)
3. Andrew Scott, Allies apart: Heath, Nixon and the Anglo-American Relations
hip (Basingstoke: Palgrave Macmillan, 2011)
4. 黄华:《亲历与见闻——黄华回忆录》,北京:世界知识出版社,2007年,第344页
.
--
修改:sunseraphic FROM 116.192.8.*
FROM 116.192.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