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以下文字转载自 History 讨论区 】
发信人: bearn (秉烛堂主), 信区: History
标 题: 芈月传漏了什么重要的事情?
发信站: 水木社区 (Thu Jan 7 14:36:06 2016), 站内
芈月传漏了什么重要的事情
历史言情小说的祖师爷亚历山大仲马同志说过:"历史是什么?历史是我挂小说的一颗钉子。"本文就是随便提供几个不牢靠的钉子,如果从墙上掉落了本人概不负责。
《芈月传》是以战国历史为背景的言情小说,在先秦历史这块不毛之地上,即使一个业余作家也不难搜罗到与其故事情节有关的全部文献记载。至于基于这些记载,如何改写、增饰、虚构、脑补,那是编剧的权利。芈月(姑且名之,月这个名字是作者虚构的,历史上我们只知道她叫芈八子,八子是后宫妃名,或者宣太后,宣是谥号)的困难在于,她的所有重要历史事迹和影响都发生在她后半生,也就是她当秦国太后的漫长的四十二年中。然而由于言情小说面对的读者显然不喜欢看一个中老年妇女的政治活动史,所以电视剧让她的重要的后半生仅占据了80集当中不到10集的分量,这虽然可以理解,但也未免太驴头(驴脸比较长)兔子尾了一点吧。
编剧会反驳说,即使是她的后半生,也没有多少直接的记载啊。以宣太后为主角的记载,不外乎《战国策》里的两个黄段子……。我说,大体没错,直接记载是很少,幸运的是,《战国策-燕策二-秦召燕王》中,留下了一段非常生动具体而且可信的描述,给后世人提供了很大的脑补空间。
"兵困于林中,重燕、赵,以胶东委于燕,以济西委于赵。赵得讲于魏,至公子延,因犀首属行而攻赵。兵伤于离石,遇败于马陵,而重魏,则以叶、蔡委于魏。已得讲于赵,则劫魏魏不为割。困则使太后、穰侯为和,羸则兼欺舅与母。适燕者曰:'以胶东。'适赵者曰:'以济西。'适魏者曰:'以叶、蔡。'适楚者曰:'以塞鄳隘。'适齐者曰:"以宋。'此必令其言如循环,用兵如刺蜚绣,母不能制,舅不能约。"
这段话是一个抗秦的策士对燕昭王说的,时间大概是BC280年左右,是对秦昭王前30年外交的一个生动总结,意思是说,秦自昭王即位以来,国内就存在着以宣太后和魏冉为代表的另一个权力中心,秦昭王前期的漫长统治时期中,一直存在着从老的权力中心向国君为代表的新权力中心的缓慢过渡,使其这段时间的对外政策也存在着一种两面性,这种两面性就表现在,芈月和魏冉是唱红脸的鸽派,昭王是唱白脸的鹰派,对外战争不利需要搞和平的时候就由芈月和魏冉出面,战争有利需要撕破脸的时候就借口芈月和魏冉不是君王说了不算而撕毁和约。在有着高度警惕性的合纵派策士看来,这是一种卑劣的政治伎俩,而客观看来,其中也确实反映出这个时期秦国外交的重要特点来。
根据这段策文提供的视角,我们可以重新梳理一下秦昭王前40年的战国历史,挖掘芈月的历史事迹和作用,缓解一下电视剧70集以后无事可拍(甚至要拿完璧归赵之类不沾边的故事来凑数)的尴尬处境。
芈月-魏冉姐弟这个执政团队,从武王四年上台起,直到昭王四十二年芈月老死、魏冉出归封国,整整在位了42年,中间只有几次短暂的间断,是战国历史上执政时间最长、最稳定的团队,据我看,这也是秦国最终能统一天下最大的一个因素。以下把它分为6个阶段:
第一阶段:
武王四年-昭王二年(BC307-305年,芈月39-41岁)
(芈月生年不详,但其长子秦昭王即位时19岁是确定的,假设芈月20岁生子,可推断芈月此时年龄应在39岁左右)
这个阶段是芈月、魏冉和秦昭王还立足未稳,正在与敌对派惠文后、公子壮内斗的时期。主要是在樗里疾的辅佐下取得了胜利,电视剧有详细叙述,无论可信合理与否,不在赘述。
第二阶段:
昭王二年-七年(BC305-300年,芈月41-45岁)
这个阶段仍是樗里疾辅政时期,也是秦国外交比较困难的时期。秦惠文王后期是任用张仪联韩魏打齐楚,取得了重大胜利;秦武王时期是任用甘茂,联魏攻韩,虽然攻克了大城宜阳,但损失很大,外交上陷于被动,汉中、宜阳两个方向遭到了楚国的威胁。在这个时期秦国要优先处理的是与楚国的关系。昭王三年,BC304年,昭王与楚怀王会于黄棘,将张仪曾经建议过归还楚国的汉中之半,也就是上庸6县,归还了楚国,从而减轻了汉中方向的压力。这其中,芈月姐弟肯定是起了关键作用的。因为根据《战国策-楚策二-术视伐楚》,在此之前,楚怀王对秦国情况的情报来源正是芈戎。秦昭王-芈月-芈戎-楚怀王这条信息渠道是通畅的。在芈月的影响下实现对楚和解,是昭王打开外交新局面的第一步。
这个时期,诸侯中的大势是齐韩魏三国联盟的形成,这个联盟的形成,秦武王是要负很大责任的。他先坚定的联魏攻韩,彻底得罪了韩国君臣,亲秦派的执政公仲颜面尽失,被亲齐派的公叔取代,后来秦虽然也出兵帮韩国解了雍氏之围,但也难以挽救两国的旧盟;武王一死,联魏派的甘茂内斗失败,被迫出奔,顺带也把魏国拉入了齐国怀抱。而齐国在孟尝君的出色组织下,把三国的力量整合起来,以当时六国的三位名将齐将章子、魏将公孙喜、韩将暴鸢领军,形成一只大军,大战一触即发。
对秦国来说值得庆幸的是,三国联军首先把矛头指向了楚国,而且一打就是5年(BC305-301年)。秦国一开始只是旁观,到了BC301年,三国联军在垂沙大破楚军,楚国内大乱,败局已定,秦昭王这才行动,趁火打劫,借口就是太子横在秦国斗殴杀了人并私自逃回楚国。电视剧把这个事安在楚怀王的王后头上,其实按当时形势推测,更有可能是秦王的伎俩。同时昭王派弟弟泾阳君到齐国做人质。(芈月与秦惠文王生了3个儿子,昭王外还有公子悝、公子市,分别封为高陵君、泾阳君)
第三阶段:
昭王七年-十二年(BC300-295年,芈月45-50岁)
派爱子泾阳君到齐国做人质,这应该也是经过芈月同意甚至授意的(类似情形可参见中学语文课本中的《触龙说赵太后》一课)。这次为质目的有两个,一是与风头正劲的齐国修好,二是私下里联系孟尝君,请孟尝君入秦为相。因为老相樗里疾已于BC300年去世,秦国相位空缺。
请孟尝君入秦为相这件事,容易引起猜测,我认为说一开始秦昭王就是想请君入瓮谋害孟尝君,未免有点太阴谋论了,应该还是想拉拢孟尝君,利用其私人影响为秦国效力。但是高傲的齐国人孟尝君到实行商君之法、律制森严的秦国政界,水土不服是太正常了,昭王与孟尝君很快闹翻。《秦本纪》说是"以金受免",《孟尝君列传》说是依靠鸡鸣狗盗之徒的帮助而出逃,这是昭王十年(BC297年)的事。
与孟尝君同时被扣留的另一位大人物,就是楚怀王。关于楚怀王被扣事件,其实没有什么特别值得惊诧的。战国时期君主在会盟中人身自由遇到一定程度的危险,是常事。中学语文课本里的秦赵渑池之会就是典型。但是玩这种游戏一般不会出太严重的后果,楚怀王后果严重,被长期扣留客死他乡,主要有两个原因。一是他在出发前没做好备份,没安排好接班人,他的太子横这时在齐国当人质(垂沙之战大败以后与齐国讲和的条件),其他儿子没有确认地位;二是当时齐韩魏三国同盟还在,而且目标越来越针对秦国,在这种情况下秦昭王在会盟中已经得罪了楚怀王,就更不敢放他走了,因为一放走怀王一定会投入三国联盟加重对秦国的威胁,而扣留怀王至少可以暂时使楚国决策瘫痪,无法采取重大行动。《战国策-赵策一-谓赵王曰三晋合而秦弱》中就有策士据此,在楚怀王没出发赴会的时候已经预测到他要被扣留了。
孟尝君是这个时代最杰出的人物,哪里咽得下这种气?他逃回齐国后立即重新集结三国联军,大举攻打秦国函谷关,而且一打就是三年(BC297-295年),终于攻破了函谷关,这也是战国历史上函谷关唯一一次被攻破。
函谷关被破,是芈月执政团队经历的最大一次挑战。老相樗里疾死后,芈月母子姐弟完全掌握了秦国实权,但也承担了全部责任。这一次可以说是由于外交不当导致的危机,给芈月母子姐弟上了生动的一课,教训深刻。在函谷关被围攻期间,秦一面死守,一面以赵国人楼缓为相,向赵武灵王示好,让赵国保持中立。函谷关被破后,秦将河外及武遂归还韩国,将河外及封陵归还魏国,对联军的主心骨孟尝君,估计也少不了一顿谄媚贿赂,赔礼道歉,于是达成和议。这中间,按照"困则使太后、穰侯为和"的原则,应该主要是芈月出面协调的。
第四阶段:
昭王十二年-十九年(BC295-288年,芈月50-57岁)
和议达成以后,楼缓失去价值,立即走人了,魏冉终于当上了相国,名副其实了。从此时起,直到昭王四十二年,魏冉总共当了近30年相国,中间只有三次短暂的中断,但实权一直没丢。
魏冉为相后首先采取了几个措施,一是与楚国新王顷襄王(太子横)修复因扣留楚怀王而恶化的关系,"予楚粟五万石。"此后长达15年间,秦楚保持了和平。二是任用白起为将(电视剧中把这个算在了芈月头上),对攻破函谷关出力最大的韩国先开刀报复。三是派吕礼到齐国活动。
吕礼,按秦官方说法,是魏冉要以罪杀他,他逃亡到魏国,又到齐国的。但从后面情况看,只能认为这是一出苦肉计,实际吕礼是被魏冉派到齐国搞秘密外交的。这是瓦解三国同盟的关键一步,如果孟尝君领导的齐国在,齐韩魏三国同心,即使白起牛,秦国也是赢不了的。吕礼到齐国的同年(BC294年),齐国发生了"田甲劫王"事件,齐闵王遇险,并怀疑是孟尝君幕后指使,孟尝君弃相位逃出齐国,三国同盟宣告解体,这不得不使人怀疑吕礼在其中有捣鬼。次年(BC293年),白起攻韩伊阙,魏军救韩,但两军缺乏配合协调,被白起各个击破,全部歼灭,斩首24万,公孙喜被杀,是为秦至此为止对六国最大的胜利。魏冉只用了1年多时间就实现了报复,扭转了局面。
昭王十五年(BC292年),魏冉"谢病免相,以客卿寿烛为相",但一年以后即复相。到昭王十七年(BC290年),韩魏分别将武遂二百里、河东四百里割让给秦,也就是秦国完全收复了函谷关被破后割让的土地,进而继续攻占魏地"大小61城"。到了昭王十九年(BC288年),吕礼到齐国6年后,终于当上了齐国相国,并提出了立东西二帝的设想,尊秦昭王为西帝,齐闵王为东帝,这是虚名,这个方案的实质是"灭赵以分其地"。当时韩魏已被打垮,秦赵齐是三强,秦与齐合力灭赵,当然是秦国的上策。吕礼的提议立即得到魏冉的呼应,可见6年前魏冉要杀他完全是作样子而已。齐闵王也受到了极大的诱惑,左右犹豫,和秦昭王一起称了40多天的帝,最终还是在苏秦的建议下取消了帝号,拒绝了秦国的灭赵提议,并且立即转而采纳了一个反方向的提议,就是合纵攻秦。吕礼见事不好,立即跑回秦国了。
第五阶段
昭王十九年-二十四年(BC288-283年,芈月57-62岁)
魏冉的外交努力虽然遭受了这次挫折,但好在BC287年的这次合纵攻秦没有对秦造成多大伤害,因为参加的各国各怀鬼胎。齐闵王是想借机攻宋灭宋,赵国执政奉阳君李兑是想巩固自己的地位,燕昭王是想消耗齐国实力以便复仇,只有韩魏真心想自救但说了不算。这中间,按照"困则使太后、穰侯为和"的原则,应该主要是芈月出面协调,让五国退兵的的。
秦昭王和芈月魏冉看中了齐闵王的心思,说什么"以宋委于齐,曰:'宋王无道,为木人以写寡人,射其面,寡人地绝兵远,不能攻也,王苟能破宋有之,寡人如自得之。'已得安邑,塞女戟,因以破宋为齐罪。"口头上大力支持齐闵王灭宋,齐闵王终于在BC285年灭宋成功,但立即引起诸侯震恐,这回秦昭王和芈月魏冉抓住机会,立即组织起反齐联盟,正好这时与齐闵王有仇的孟尝君在魏国当上了相国,加上赵国的奉阳君李兑、复仇心切的燕昭王,于是五国联军在BC284年济西之战中一战破齐,燕军独深入,将齐国灭亡。秦赵燕魏瓜分齐地,其中秦得原属宋国的陶,并将其封给了魏冉作为封国(陶在今山东定陶,是商业发达的富庶之地。这也是魏冉积极策划攻齐灭齐的私人原因)。
齐国灭亡,使秦国打掉了一个劲敌,但也使国际局势大变。赵国地位巩固,燕国异军突起,取代甚至超过了原先齐国的地位。而孟尝君在魏国执政,也给秦国扩张带来了麻烦。秦昭王二十四年,魏冉亲率大军攻魏,兵锋之指大梁,打算一战灭魏了。魏昭王向孟尝君求助,孟尝君北上燕赵,依靠个人影响从燕赵两国借来救兵,将秦军阻截在了大梁附近的林中。
林中之战,秦军显然是吃了亏的,策文称"兵困于林中,重燕、赵,以胶东委于燕,以济西委于赵。"也就是说为了换取燕、赵退兵,让秦军顺利撤退,秦昭王(按照"困则使太后、穰侯为和"的原则,多半仍是芈月出面)承认了赵国吞并齐国济西之地、燕国吞并齐国胶东之地的既成事实(之前应该是不承认的,因为这两块地比秦国分得的陶地要大得多)。此战后魏冉即被免相,可见也是不得不为此战失利承担责任。
第六阶段
昭王二十四年-三十六年(BC283-271年,芈月62-74岁)
不过只过了一年,昭王二十六年(BC281年),魏冉很快就复相了,而且这一任期一直干到了昭王四十二年(BC265年),长达16年。从此开始,兵权交给了白起、司马错等大将。昭王二十七年(BC280年),白起攻赵,取二城,但"兵伤于离石,遇败于马陵",并不顺利,很可能是打了败仗,赵国在魏国协防下防守非常顽强。按照"困则使太后、穰侯为和"的原则,这回多半又是芈月出马,"而重魏,以叶、蔡委于魏。"也就是承诺帮助魏国取得目前由楚国所占的叶、蔡之地,以此来与赵、魏讲和。
BC279年,随着燕昭王去世、田单复齐国成功,燕国迅速殒落,赵魏地位上升。这时芈月昭王魏冉把矛头转向了楚国,多年昏懒无为的楚顷襄王毫无抵抗之力,迅速崩溃。至BC277年,楚国旧地为秦所占,被迫东迁。
BC276-272年,秦国重新把矛头指向韩魏,这时孟尝君已不在,再没有英雄能集诸侯之兵出手援救了。直到BC270年阏与之战,秦军才又一次遭到挫折。
第七阶段
昭王三十六年-四十二年(BC271-265年,芈月74-80岁)
这个时期,芈月和魏冉都已经年迈,魏冉功成名就,自然更多的开始考虑自己的私利了。昭王三十六年,"相国穰侯言客卿灶,欲伐齐取刚、寿,以广其陶邑。"这个以权谋私太过于明显了,魏国人范雎借机进言,给昭王留下了印象。然而,虽然昭王已当了36年秦王,55岁了,在芈月在世的情况下却仍不敢免舅舅魏冉的官职。
也正是在这年前后,芈月在甘泉共杀了老相好义渠王。按《史记匈奴列传》说法,"义渠戎王与宣太后乱,有二子。宣太后诈而杀义渠戎王於甘泉"。甘泉宫直到汉朝仍是皇帝的度假地,遗址位于陕西淳化县北约25公里处,相当于秦国的北戴河。显然,芈月平时就是在这里和义渠王老相好幽会的,最早应该是秦武王或昭王初年(再早的话秦国后宫管理就太不严了,再晚的话就过了芈月生育期了)。电视剧所谓义渠王能大摇大摆的在咸阳宫里晃悠,当然并非事实。两人过了至少36年的事实夫妻生活,最后芈月将其杀了,不管原因如何,总之给昭王帮了个忙,"遂起兵伐残义渠。於是秦有陇西、北地、上郡,筑长城以拒胡。"
顺便说一句,义渠属于西羌人种,主要过定居生活,并非纯游牧民族,也不是匈奴,这一点司马迁和电视剧都不太准确。
范雎进言之后,昭王又整整熬了6年时间,才把老妈熬死。"四十二年,安国君为太子。十月,宣太后薨,葬芷阳郦山。九月,穰侯出之陶。"秦历以十月为岁首,十月为首月,九月就是末月,也就是说,直到芈月寿终正寝后又过了11个月,昭王才终于让舅舅魏冉光荣退休。
--
FROM 123.126.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