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s://mp.weixin.qq.com/s/aAPyik4JabtQr7DyDBRQjQ此“滕”非彼“藤”,气得肚子疼
原创: 沧海观澜 沧海观澜 前天
偶翻报纸,看到一则讣告:

杨斯德,著名的“佩剑将军”“统战高手”。
抗战期间,单刀赴会,策反伪“和平建国军”71旅一团团长,兵不血刃拿下津浦线赣榆县城,活捉伪旅长,俘敌1600;随后又协助莒县伪军3500人起义。
1947年,被华东军区派往国民党46军韩练成部,孤身入敌营,以韩练成秘书身份从事内线工作,在陈毅与韩练成之间秘密传递情报,帮助韩在决战期间放弃指挥,使我军全歼李仙洲集团,取得莱芜战役胜利,荣立特等功。
1948年,奉粟裕命令秘密进入国民党第三绥靖区,为中共地下党员张克侠、何基沣两位将军担任联络重任。
后来,第三绥靖区三个半师共2.3万人在张、何带领下果断起义,敞开徐州大门,使华东野战军山东兵团顺利穿过该部防区,切断黄百韬兵团西逃之路,为淮海战役第一阶段胜利建立奇功。
新中国成立后,中央用人所长,安排杨斯德长期负责对台工作。
80年代末,李登辉上台后,奉行“台独”路线。杨老作为杨尚昆代表,3次亲赴香港,在南怀瑾寓所等处约见李登辉办公室主任苏志诚,意图拴住台独势力的脱缰野马,遗憾最终竟未能如愿。
南怀瑾为此写了首诗:
尚父精神老更遒,一杆垂手钓神州。
八百诸侯皆吞饵,唯有夷齐不上钩。
【按】尚父:姜子牙;夷齐:伯夷叔齐。
杨老闻之一笑,随即和诗一首:
万马奔腾骥当遒,丹心一颗向神州。
和平诚信非香饵,众望所归无须钩。
在杨老的精心运筹下,最后终于促成国民党主席连战、亲民党主席宋楚瑜先后访问大陆。
当然,这都是后话了。今天要说的还是这个讣告。
由于杨老工作性质特殊,很多内容是只能进保密档案的。革命一辈子就剩这个讣告了,居然还把人籍贯搞错。
这就太不够意思了!
滕州,古为“三国五邑”之地(滕、薛、小邾三国,昌虑、灵邱、欢城、戚城、湖陵五邑),是古代东夷炎族后裔——滕、蕃、邾、薛等氏族的摇篮和商代始祖的发祥地之一。
这些氏族,是本地区“北辛文化”、“大汶口文化”、“龙山文化”时期的居民,当时属于东夷族部落。
在滕州东南官桥镇考古发掘的距今约7300~6300年的“北辛文化”遗址,表明这里是中华民族最早的文明发源地之一。
《国语》记载,炎、黄大战之后,炎帝兵败,黄帝率族东来,封其第十子于滕,并用黄族的人取代本地各族首领。黄帝所封的滕国,传至商末灭亡。
周灭商之后,武王封其弟错叔秀于滕(故城在今姜屯镇滕城村),以屏藩王室和监视东夷族居民,滕国由此跃居其他诸侯国之上。
战国时期,滕文公按照孟子“政在得民”的主张,“法先王”、“行仁政”、“施善教”,政绩显著,使“绝长补短,将五十里也”的“滕小国”“卓然于泗上十二诸侯之上”,滕国被誉为“善国”。
滕国共传31世,于周赧王二十九年(公元前286年)被宋国所灭。
滕亡之前,其邻邦薛国、小邾国已被齐、鲁等国吞并。
秦始皇统一六国后,废分封置郡县,在滕国、薛国分别设置了滕县和薛郡(薛县)。
数千年来,滕州的名称虽有国、县、郡、州、市的变化,但“滕”字除汉、晋时期之外却基本未变,一直沿用至今。
贞观年间,唐太宗李世民之弟李元婴曾被封于山东滕州故为滕王,且于滕州筑一阁楼名以“滕王阁”(已被毁),后滕王李元婴调任江南洪州(今江西南昌),因思念故地滕州修筑了“滕王阁”。
滕州还是“科圣”墨子、“工匠祖师”鲁班、“造车鼻祖”奚仲,以及孟尝君、毛遂等人的故里。
《滕县志》解释:“滕”是因为本地泉水“腾涌”,且黄帝封其子于此地,以“滕”为姓而得名。
以“滕”字的来历及其演变不难看出,远古时期这里的农业生产就很发达,是一片泉水腾涌美丽富饶的地方。
位于滕州东北的荆泉,历史悠久,最早见于《汉书o地理志》,由其发源的荆河,被称为滕州的母亲河,为城区居民用水的主要水源。
明弘治四年,工部主事黄肃奉命总督泉源,来到荆沟村,“忽见两泉源源汹涌,势如趵突,且味甘醴,南北对峙”,于是手书一诗,并刻石碑于荆泉北侧。
王政诗赞曰:
二十年前历下游,名泉佳胜旧诗留。
而今管领文公国,又得盘桓趵突流。
百斛似从琼蚌吐,一丸漫向老龙求。
牟尼手握心如水,合浦争看此日收。
前些年,因地下水位下降,“荆泉”枯竭。
走进新时代,在“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伟大号召的指引下,相信荆泉“趵突跳珠”的盛景或将重现滕州。
广西梧州倒是有个藤县,因盛产白藤而得名,古属百越地。
秦始皇第七年(公元前214年),始划入秦朝的版图,属南海郡辖地,郡治番禹,即今广州。
秦末汉初,赵陀在南方建立南越国,藤县即属南越国。
汉武帝元鼎六年(公元前111年),汉平南越,置南海、苍梧等九郡,今藤县为猛陵县地,属苍梧郡。
附:《毛主席与“滕小国国王”的故事》
(作者:薛城文史作家李海流)
解放后,原尼山专区(兖州、曲阜一带)和台(儿庄)枣(庄)专区合并为滕县专区,1953年,滕县专区和湖西专区合并为济宁专区;1956年,山东省调整县的等级,滕县由甲等县升格为特等县。
1988年3月7日,经国务院批准,撤销滕县,设立滕州市。
1958年8月8日,济宁市委接到山东省委打来的电话,通知说:8月9日,毛泽东主席从河南七里营乘车北上,夜晚到达兖州火车站,拟在济宁了解农业合作社和农业生产救灾的情况。
时任济宁地委书记高逢五,紧急安排通知济宁地委副副书记兼滕县县委第一书记王吉德一同参加接见。
当时,王吉德正在和农民一起排水抗旱,接到通知后,他慌忙在河沟里涮涮脚,穿上布鞋,乘吉普车赶到兖州。
9日凌晨1时,毛主席专列抵达兖州火车站。
高逢五、王吉德,以及滋阳(兖州)县委书记邱伯达和两个村支部书记,在中共山东省委副秘书长谢华的带领下,登上列车,来到毛主席的列车办公室。
大家见到毛主席,一时显得拘谨。为缓和大家的紧张情绪,毛主席分别问了大家的姓名、年龄、籍贯、家庭情况等。
毛主席看到王吉德挽着裤腿,腿上还有泥星,便说:“不用问,你是个农民出身。”
随后,毛主席抽出一支香烟递给他,由于紧张,王吉德没加思索地接过烟点着,便抽了起来。
毛主席问王吉德什么职务,“我是济宁市委副书记兼滕县县委第一书记。”王吉德回答。
毛主席笑着说:“噢!那你就是滕小国的国王了!”大家被毛主席的话语逗笑了。
毛主席问:“滕小国在哪个地方?”
“在滕县城西十几里的滕城村。”
毛主席又问:“孟子在滕小国的古迹还有没有?”
“还有,滕城有文公台,县城内有铁牌坊。”
毛主席说:“铁牌坊与孟子无关系。滕文公请孟子来讲学,孟子馆于上宫嘛!上宫还有没有?”
“我不知道,没有注意过。”王吉德答。
毛主席与王吉德交谈的这段话之典故在《孟子o梁惠王章句下》中有详尽记载。
滕文公问曰:“滕,小国也,间于齐、楚。事齐乎?事楚乎?”
孟子对曰:“是谋非吾所能及也。无已,则有一焉:凿斯池也,筑斯城也,与民守之,效死而民弗去,则是可为也。”
翻译成白话文就是,滕文公问道:“滕国是个弱小的国家,夹在齐国和楚国的中间,侍奉齐国呢,还是侍奉楚国呢?”
孟子回答道:“谋划这个问题不是我力所能及的。一定要我说,就只有一个办法:深挖护城河,筑牢城墙,与百姓共同守卫,百姓宁可献出生命也不逃离,这样就好办了。”
现在“文公台”也称“灵台”,相传是滕王的寝宫遗迹。台前参天古槐盘根错节,苍劲古朴;台上有明朝万历年间修筑的寺、庙、殿宇巍然屹立;台下一池绿水,粉荷映日,碧盘滚珠,鱼跃水面。
谈完滕国的话题,毛主席说:“当地方官,都应该了解地方的历史嘛!”
“滕县离微山湖很近,微山湖的鲤鱼是四个鼻孔知道不知道?”
“不知道。”
毛泽东又抽出一支烟给王吉德。随后,话锋一转,询问起滋阳县(今兖州)的粮食生产情况。
转过头来,毛泽东问王吉德:“你们那里亩产多少?”
“我们的小麦亩产227斤。”
“去年亩产多少?”
“去年亩产126斤。”毛泽东主席点了点头。
谈到近两年菏泽、济宁的水灾时,王吉德说:“滕县也发了大水,灾情较为严重。”
毛主席抽了口烟,说:“大水也跑到你们那里啦?”
“今年淹了39万亩,去年水灾大一些,淹了81万亩。”
“你们那里有多少地?”
“我们共有210万亩土地。”
接着,毛主席对一段以来关心的农村体制问题问王吉德:“你们那里群众觉得办大社好,还是小社好?”
“社大好些,有利于抗灾,有利于兴修水利等。我们准备搞5000户的一乡一社。”王吉德说。
对于办大社还是办小社;是叫联社、“集体农庄”还是叫人民公社,毛主席也一直在思考着。
最后,他同大家一一握手道别。
第二天,王吉德返回滕县后,他向县委书记处传达了毛主席接见的情况。大家听了都十分高兴,备受鼓舞。
此后,王吉德为弥补历史知识的不足,到县文化馆召集有关人员座谈了解滕县的历史情况。第三天,又带领熟悉滕国历史的同志骑自行车到滕国遗址实地考察,然后写出了一篇考察报告。
8月13日,王吉德应召到省城济南,再次受到毛主席的亲切接见,全面详细地向毛主席汇报了滕县的农村工作情况。毛主席就粮食生产、水利建设问题作出了指示。
随后,王吉德向毛泽东呈上滕国的考察报告。毛主席高兴地拍着他的肩膀说:“你这个同志老实实在,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不知就调查研究,实事求是很好嘛。要治理好滕小国,为民办好事,就得实事求是,多调查研究。”
王吉德后来曾在回忆录中说:“毛主席话虽不多,但体现出他对我们这些基层干部的关心。几句问话,就能使你感到自身的不足。他决不单单是让你多点常识,而是告诫干部为任一方,就要尽可能地熟悉当地情况,这样才能更好地开展工作。那以后,我十分注意学习,努力了解当地民情,拉近了与群众的距离,自感工作能力一下子提高了不少。”
1964年春,王吉德到济宁地委主持工作,由于工作的深入和走群众路线,深受干群的拥护和尊重。1966年开始了“文化大革命”,王吉德被打成“走资派”,被罢官“靠边站”达3年之久。
1969年11月,党的九大在北京召开,毛泽东主席在了解山东情况时,问主持山东省革委工作的济南军区司令员杨得志同志:“那个滕小国的国王王吉德解放了没有?”
杨得志回答:“还没有。”
“他有什么问题?”
“没听说有什么问题。”
“没问题为什么不解放?我看那个人很了解下情,很有干劲嘛。”
事后,杨得志同志亲自到济宁传达了毛主席的指示,王吉德恢复了济宁地区的领导职务。
王吉德不负毛主席的期望,在那个艰难的岁月,始终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维护党和人民的根本利益,生命不息,奋斗不止,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1974年,王吉德因操劳过度,肝炎病情日趋加重。
1975年1月13日至17日,王吉德在北京参加第四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时,病情突然恶化,经抢救无效,于2月14日,在北京病逝,时年55岁。
其人已去,往事可追。毛主席接见“滕小国国王”王吉德的那段佳话,今天仍在鲁南大地上传为美谈。
--
FROM 58.23.250.1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