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国一位女作家写的,脉络清楚,资料翔实。
最大的体会是关于爱德华四世的。
因亨利六世的内政外交都搞得一塌糊涂,父亲理查德与兄长爱得蒙以清君侧为名起兵,但于1460年之维克野之战(Battle of Wakefield)中战败并被枭首。闻此噩耗,驻扎在威尔士的爱德华果断举兵,与叔父理查德内维尔联手打败王军,顺利上洛推翻亨利六世,但亨利六世及其王后玛格丽特一党的要员得以成功逃脱。之后几经曲折,得以捕获亨利六世并关押在伦敦塔,但王后一党早已渡过海峡,在法国避难。
爱德华的统治时期中,他的大婚是一道槛。一般王公贵族择婚对象都讲究个门当户对,目的是在政治或者经济上能给自己的家族带来利益。但爱德华四世选择的却是门不当户不对的伊丽莎白伍德维尔(其父甚至是前朝兰开斯特家族的支持者)。除此以外,爱德华的外交倾向于与勃艮第结盟对抗法王,而摄政王理查德内维尔的外交方向却是截然相反。不可避免地与与摄政王叔父闹翻后,原本是世仇的内维尔与流亡法国的玛格丽特联手图谋复辟,但过度自信的爱德华并没有太在意,以致海岸线的防御形同虚设。1470年,身为加莱总督并手握加莱驻军兵权的内维尔先在国内挑动叛乱,再与亨利六世的太子(巧了,也叫爱德华)在不同港口登陆英吉利,分进合击。几方合力作用下,爱德华手下大批士兵和领主横跳加入内维尔及王后军一方。爱德华被迫流亡法王诸侯勃艮第公爵的领地鸷伏待机,但此败非战之罪。
好在之后内维尔的外交政策(与英国的宿敌法国结盟,共同对付法王治下半独立的勃艮第公爵,而勃艮第是英国的传统贸易伙伴)引起英国淫民群众和领主的不满导致暗流涌动。1471年爱德华四世乘机渡海返英,一呼百应,战场上屡次击败内维尔及其治下领主的部队,并在决战中阵斩内维尔及威尔士亲王,并在后续战役中击败加斯博都铎(都铎王朝的开创者,亨利都铎的叔父)的威尔士团,扫平一切反叛势力后于1471年再度上伦复位。
爱德华四世在十八岁举兵之前似乎并没有临阵的记录,其战场上的勇武与组织、指挥能力只能用天纵英才来解释了。然而天才似乎总是与短寿联系在一起,之前的黑王子亨利五世在百年战争中百战百胜,却36岁不到就挂了;纵横战阵未尝一败的爱德华四世也好不了多少,复位12年后薨于1483年,死因不明,享年41岁。
更为遗憾的是,爱德华四世驾崩的时候其子已经13岁,但之后还是被亲叔父,爱德华四世的亲弟弟篡位,并与其弟同被害于伦敦塔。此事让理查德三世失尽人心。之后,爱德华四世之遗孀伊丽莎白暗中与亨利都铎联络、将其同名长女嫁之,并支持其打败理查德三世,开启了都铎王朝。
纵观爱德华四世的一生,如果与中国历史相对比的话,大致前半段可类比于李世民、后半段可类比于赵匡胤吧。
欢迎有兴趣的板油一起探讨。
注:Edward IV是美剧《权游》中Robb Stark的原型。
--
修改:cjohny FROM 216.240.30.*
FROM 136.56.6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