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于讨论袁崇焕的原因,看了下《崇祯实录》,漫卷只有四个字“无可奈何”,崇祯竭力补救,最终仍是败局难回。 当然,失败者总是收到最多的责难,从行事到做人,果决可以被说成独断,慎思可以被说成优柔。 不过总体而言,崇祯定是殚精竭虑来想办法的,而且朝廷中群臣也肯定是把一般的办法都想到的,只是这些办法都没有管用。
但问题在于,李自成、皇太极又如何呢?
李自成从零起家,带领的是一群农民,四处被追剿,为什么李自成的军队反而越打越强呢,他为什么能够有兵员、有粮草呢?他的兵为什么就比崇祯的官兵能打仗呢?
皇太极打仗,怎么就不愁没有军饷呢?为什么皇太极就能得士兵死力呢?
不论如何 崇祯手中的资源,肯定比李自成起家时,以及皇太极在辽东的资源多啊。
我想崇祯一定有大的战略盲点或局限,才会如此。
想来有一些原因,可能是崇祯的盲点:
1. 仁政思想。看崇祯所想,仍然是传统儒家思想,自己省点钱,如果有可能,减轻下老百姓的负担。可是崇祯尽力之后,又得到什么呢?还是民怨载道,群贼四起,官吏士绅离心离德。老百姓因为崇祯征收兵饷而不满意,可是比李自成屠城、皇太极屠城时又如何呢? 围北京的时候,崇祯向臣下要钱,臣下只给了一两万两,可是等到李自成来了,把那个臣下一拷掠,竟然弄到十几万两。崇祯如果不是对臣下采用求情的方式,而是用拷掠的方式,还会没有钱么?
2. 养兵的思想。崇祯为兵饷绞尽脑汁,左支右绌。可是,整个大明朝的国力,怎么也比李自成和皇太极强啊。皇太极的兵饷从那里来?为什么皇太极的士兵就愿意打仗呢? 其实很简单,那就是皇太极、李自成他们只能靠抢东西来生存,打赢了有饭吃,打输了没饭吃。而崇祯对士兵,打赢了还要额外奖赏,打输了有国家赔偿,人自然怕死,因为收入和工作不挂钩,大家当然偷懒。曾国藩在清末,募勇,湘人踊跃参军,没有其他原因,就是因为很多人都因为打仗、杀人致富了。
3. 正统思想。总认为自己是天下之主,要为天下负责。而他首要的,应该是保证朱家的社稷。这两者是不一样的。他该把自己当成一个“国主”,而不是“天子”。这样的话,战略上就会灵活很多。比如迁都问题,对老百姓的赋税问题等。
宏观的说,当大明朝经营不善,行将破产的时候,作为董事长,如果能解放思想,恰当的剥离不良资产,为自己保留一些利益,然后重新开张,也不是不行啊。从崇祯上台,一直到康熙中期,李自成、皇太极、多尔衮、顺治,哪个人对天下人有崇祯负责呢?可是天下人还是抛弃了崇祯。如果崇祯为自己着想,形势就会好很多。
谈到这里,不禁让我想起了周润发的《和平饭店》,你为大家着想,可是大家不见得会做一个合理的选择的。
为崇祯计,可以有以下方案:
1. 任用酷吏。以罪治富室、豪强、宗室,籍没其家。以此作为军费。
2. 民间募勇,杀贼所得,一无所问。允许其屠城。
3. 让太子去南京。
这样,或许形势还能弥补。
呵呵,胡思乱想,胡扯一点,大家随便拍砖。
--
FROM 59.66.2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