靠河南是养活不了汴梁这个首都。但是开封周围的山东河北等地在北宋还是相当发达的,足以供应这个首都。摘录一段文字:
《宋代地区经济的差异和经济发展的新格局》
在农业上,宋代的垦田最多的在东南的两浙路、江南东西路和福建路。到了神宗的元丰年间,垦田数及农业的生产率都是南方诸路(江南东、西路,荆湖南、北路,和福建路)超过了北方诸路(京东、京西、河北、河东、陕西各路及开封府)。两宋和辽、金的战争受到破坏最重的北方,到了南宋,北方的农业生产相对南方说,是更落后了。有两点事实应该注意到,一是在北方,北宋特别是北宋的前期,开封周围以及到今天的河北、山东、山西地区的农业生产还是相当的发达,因为它们向来是中国重要的农业地区。另一个事实是辽、金统治下的北方在其统治稳定后,在北方恢复并且在一定程度上发展了农业生产。辽朝的太宗、圣宗时期农业生产有一定程度的发展。金人统治下的北方,在章宗时期,全国常平仓的积粟达3700余万石,米800多万石。这主要也是在燕云及其以南北宋原来的统治地区,南方诸路最重要农业生产地区是长江流域和太湖流域的两浙路。淮水、大散关一线的两侧,受到宋、辽或宋、金拉锯战的影响,受到的损害很大,但这些地区原先有一定的基础,在一定的条件下,能够得到较快的恢复。两浙路再往东南,便是福建路,和江南东西路,生产虽赶不上两浙,但也还是一个生产较为发达的地区。荆湖南北路的农业生产水平较低,广南东西路土旷人稀,是一种粗放经营。四川成都平原是一个农业生产发达的地区。四川和荆湖不少地区还是刀耕火种。在北方由河北往北则是宋辽的交界地带。以辽朝为例,这一带农业生产虽不如开封府等地,但在北方它又是较为先进的地区。原来渤海地区,生产较为发达。南京道和西京道山海关及古北口一带往北是以汉族为主的农业区;再往北是中京道、东京道,是半牧半农的地区。辽朝的北部地区是上京道,主要是游牧区。少数地方是经营农业。其它各个经济部门大体上也是如此。
两宋时期以农业为主体的经济格局,以淮水、大散关为一线划分出南、北两部,在这一线附近,受到战争的破坏,一时生产衰退。就经济的地位说,南方成为经济发展的重心。从经济发展的程度的走向上看,从这一条轴线向南、北推移,越是远离轴线的地区,经济越落后。有的地方,如南方四川的成都平原和北方的原渤海人居住地区,经济较为发达。整个中国的经济重心在南方,而大体上以这条轴线为不平衡的对称。蒙古族建立元朝,在忽必烈统一全国后,北方的生产又得到较快的发展,南、北经济发展不平衡的状况有所变化,元朝很快走下坡路,但这样的经济格局未能改变。
宋元的经济发展情况,表明了中国的经济发展的不平衡,同时又有规律可寻。这种以中间的一定的轴线为对称,经济上发展的高低,由中心地带向四周推开的态势,是历史运动的结果,也是中华民族融合和凝聚力形成的必要的经济条件。
【 在 koeis (奥森) 的大作中提到: 】
: 北宋的河南也养活不了汴梁这样的百万人口大都市,何况开封附近没有有利地势,面对
: 辽的燕云压迫,北宋一直是用重兵集团保卫首都。巨大的粮食物资消耗都是北宋的难题
: 。北宋一直到南宋都是采用国家投资大规模拉动消费的方式,解决农民问题和游民问题
: ,所以国家有不少的赤字,但是相对的来说,国内的经贸和外贸都很有发展,这一点比
: 封海的明朝要好很多,整体经济形势也要好。
: 宋朝的弱兵很大程度是后代史家的春秋笔法,单论战斗力,宋兵绝对不弱。宋朝禁军、厢兵的区分方式,确立了禁军的兵源素质,武器装备都很精良,单兵战斗能力很强。在与辽、夏的战斗中,宋军获胜的次数远远超过打败的次数。宋军最大的难题是机动力,重型的步兵集团移动速度
: 初期,宋军总是大规模的集团出动进行战略决战,也是失败的理由之一。到了宋夏战争后期
: 宋军基本上都是依托有利地势,逐步蚕食拱卫西夏灵州的山地,缓慢的修筑堡垒前进,跟西夏拼正面战斗力和物资,就把西夏搞的很受伤。如果不是女真的迅速崛起,西夏基本上就向着完蛋狂奔了。
: 至于粮价,宋朝的实际交易粮价绝对要低于明朝,明朝的粮食一直不是特别充足,只有张居正那个年代积了几仓库粮食,明朝的粮价低在于物资流动小,根本就没有大规模的贸易。北宋时代粮价甚至能达到500-700文一石,大约150公斤,走卒类士服,农夫着丝履,国家还有能力养几
--
修改:woaichina FROM 202.114.73.*
FROM 202.114.73.*